tiaotiao1985
《国富论》分为上下两卷,共五篇三十二章。在“绪论及全书设计”里,斯密明确指出,所谓国民财富,就是指供给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第一篇为“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人数。
第二篇为“论资财的性质及其储蓄和用途”,主要研究了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
在这一篇中,最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论述了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分。前两篇基本上包括了斯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所有内容。
第三篇为“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作了分析,主要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从历史角度出发,论证了只有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
第四篇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较和批判。考察了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国民财富的增长,实际上进一步论证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
第五篇为“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斯密强调了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制度,使国家的收入大于支出,促使资本的积累,才能增加国民财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已经遥遥领先。《国富论》的写作正值工业革命的前夜。当时工场手工业仍是英国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但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技术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尽管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但由于封建势力在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封建经济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代迫切要求一个新的经济学说体系的诞生。
在格拉斯哥大学教书时,斯密除了关注道德问题外,还经常去格拉斯哥工业区实地考察那里的经济生活,渐渐地将自己的学术重心研究转移到经济方面。同时,他还参加了格拉斯哥地区的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斯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思想。
1764年斯密辞去道格拉斯大学教授职务,改任青年公爵贝克莱的私人教师,陪同他到欧洲大陆旅行。在巴黎,他结识了法国启蒙学派代表人物伏尔泰、重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魁奈何杜尔阁等名流,在交往中他受益匪浅。
liuyuecao110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第一,他提出了经济的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引导的,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第二,从人的本性——利己动机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是人的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第三,提出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祝你学习愉快。
aifayewong
内容第1部,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部,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部,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部,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部,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电风扇啊电风扇
第五篇:《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现就第一篇笔录如下:第一章 论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源自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促进。结论: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即便是文明社会里普通人,他也无法得到满足其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必需品。第二章分工的起因。分工起因于人性中物品交换的倾向。作者接着给出的解释是人的本性——自私,是分工才使得这种自私的差异有了其用武之地,用不同的产出差异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差异,其中靠的是分工这种劳动差异来实现的。接着亚当·斯密又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身份低微而悲伤,因为“分工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要。”一个哲学家也许能讲出很多的道理来,但面对一大堆砖头时,他显然不比一个专业帮运工能拿到更多的记件工资,所以天生有才必有用。最后我记住的是:人们才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从我们自身来讲,是分科才让我有了不同的知识与技能。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社会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对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场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而一国内陆市场的范围通常又受限于邻近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数量。由于水路运输较陆路开拓的市场更为广阔,因而早期分工的变革都始于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后才向内陆延伸。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金钢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论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和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在物物交换已经停止,货币已成为商业上一般媒介的时候,商品就多与货币交换。[然而]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样,金银的价值时有变动,。本身数量会不断变动的尺度,决不是测定他物数量的正确尺度;同样,自身价值会不断变动的商品,也决不是计量他种商品价值的准确尺度。 但是,劳动却当别论。只有本身价值绝不变动的劳动,才是随时随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真实标准。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的价格最终要分为三部分:支付给地主的地租;留给劳动者的劳动工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但要注意的是在三种组成部分中,少数商品只有两种,甚至只有一种,例如来自大海的鱼,就不需要给哪个地主交纳地租,但无论哪种商品,却必须要拥有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种。而且也要看到利息也是理论中的一种,只属于派生收入,而不算单独的一个部分。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在每一个社会及其邻近地区,各种用途的劳动的工资以及各种用途的资本的利润,都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称为那地方那时候通行的工资自然率、利润自然率或地祖自然率。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 这样,自然价格可只说是中心价格。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以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都大为增加,劳动者的工资亦随之提高。丰厚的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反应。极度贫困是社会发展停滞的表现,如果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衰退的征兆。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资本利润可以通过货币利息来体现,利息率与利润率成正比,与劳动工资成反比。第十章 论工资和利润随职业性质与资本用途的变化。职业性质产生的不均等。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从而导致其工资报酬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资本用途本身应补偿某些职业性质造成的微薄利润,从而抵消其他职业的优厚获利。与各种劳动的货币工资相比,资本的普通利润率都接近同一水平。欧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由于欧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发展,从而导致工资与利润的不均等。这比由于职业性质差异导致的不均等更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在限制职业竞争者的数额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些措施使得资本用途差异的所有利害呈现非自然的不均等现象。第十一章 论地租。劳动生产力的改良都趋向于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间接提高土地的实际地租。制造品真实价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格。随着土地改良的推进,地主投入在土地上的改良费用通过种植粮食类生产物获得补偿。在土地改良之前,土地的生产物是地租的唯一来源,其价值仅等于它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改良之后,虽然某些生产物可以为地主提供地租,但人们对这些生产物的需求并不稳定,这些生产物能否提供地租要受诸多条件的制约。改善交通是一切改善措施中最有实效的。在土地改良的不同阶段,能稳定或不稳定地为地主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之间,其价值比率通常出现不同程序的波动。与前者相比,而后者的价值呈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欧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二者价值比率的波动更为剧烈。土地的原生产物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无法靠劳动实现增加,但其真实价格可随财富的增加而增长;第二种能根据需要有所增加,但其真实价格上升有限;第三种虽能通过劳动实现增加,但效果有限,其真实价格随增加这类产物所取得的实效而定。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它不愧为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
貌似仿佛好像
大家好,这里是每周读享一本书,我是本周的分享者——实头。本周给大家分享一本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界“圣经”的书——《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接下来我们预计将用一周的时间带领大家读完这本书。这是本书的阅读分享周计划表以及每天的阅读安排,大家可以保存下来哈! 在2007年英国发行的新版20英镑纸币上,正面是年轻时期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头像,背面则是一个卷发男子的侧面像。 这个卷发男子便是苏格兰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起亚当·斯密(Adam Smith),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他那本风靡全球的著作《国富论》,还有那个经典的比喻“看不见的手”。那《国富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看不见的手”指的又是什么呢? 《国富论》全称又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and Natur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的经济学巨著,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776年,所谓无巧不成书,恰巧在这一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正式成立。 1723年6月5日,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一个只有1500人左右的小镇——寇克卡迪(Kirkcaldy)。幼时的斯密聪明好学,14岁便考入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 ),主修拉丁语、希腊语、数学以及道德哲学。在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期间,当时主讲哲学的教授弗兰西斯·哈奇森(1694年-1746年)对斯密自由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740-1746年间,斯密获得了奖学金并到牛津大学求学,但在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名册上并没有他的名字。在《国富论》第二章国家财富中,斯密这样写道:“这所大学大部分教授,为了传授他们认为正确的道义,甚至完全放弃了教学的原则。”有一次他几乎被学校开除,原因是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一本大卫·休谟的《人性论》。学校的教授们认为,即便休谟以后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读他的书也是不合适的,随后他们没收了斯密的书并对他进行严厉地处罚。这个大卫·休谟便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1746年斯密从牛津大学回到了故乡寇克卡迪。两年后(1748年),斯密开始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主讲英国文学,随后又开始讲授经济学。1751年,斯密回到了母校格拉斯哥大学担任教授,主讲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在格拉斯哥大学任职期间,斯密公开发表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斯密和休谟也在此时因为学术思想上的火花结交为挚友,两个人完全投入研究终生未婚,这段友谊持续了近25年最终以休谟的离世而告终。 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刻引起轰动,并使得斯密迅速进入英国顶尖哲学家之列。不仅如此,该书的完成还为以后《国富论》的出版奠定了心理基础。 休谟为了帮助斯密宣传新书,将《道德情操论》送给了很多朋友,其中就有后来的英国财政大臣查尔斯·汤森(1725年-1767年)。汤森于1755年和巴克卢公爵的遗孀——卡罗琳·坎贝尔即第三代巴克卢公爵亨利·斯科特(1746年-1812年)的母亲成婚,成婚后汤森为继子亨利·斯科特花费重金聘请亚当·斯密担任家庭教师。斯密因此获得了陪同小公爵亨利·斯科特游学欧洲的机会。 1764年,斯密离开格拉斯哥大学,陪同年轻的小公爵前往法国。此时休谟在英国驻法大使馆工作,在他的引荐下斯密拜访了伏尔泰等法国知名人士。旅行的经历以及在旅行过程中同许多欧洲大陆学者的交往,促使斯密经济理论走向成熟,尤其是重农主义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的弗朗索瓦·魁奈(1694年-1774年)对斯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总结自己的经济学研究工作,1766年,斯密回到故乡寇克卡迪,开始了潜心撰写《国富论》。 1773年,在故乡潜心写稿多年后,斯密觉得《国富论》已经基本完成,于是便带着书稿准备到伦敦出版,可到了伦敦后,他发现,在他隐居的这几年又出了许多新的资料,他又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对这本书进行了增补和修订。 当时的斯密因为写作《国富论》劳累过度,身体极度衰弱,他深怕自己历时九年的著作不会有出版的一天,于是便委托好友休谟为遗稿管理人,在他身体一旦出现问题时,处理他留下来的全部文稿。1776年3月《国富论》出版,不巧的是,仅在五个月后,休谟便因病与世长辞。休谟去世前,在他1776年1月订定的遗嘱中,他又指定亚当·斯密作为他的遗稿管理人。 1784年5月23日,一直与亚当·斯密相依为命的90岁高龄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去世,斯密悲痛欲绝,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健康状况持续恶化。 1790年7月17日,亚当斯密于爱丁堡去世,他留下了许多未发表的著作,并在遗嘱中声明要销毁其中一部分自己认为不适合发表的著作,其余的著作则在后来陆续发布,包括《天文学史》(History of Astronomy)以及《哲学论文集》(Essays on Philosophical Subjects)。 当18世纪前半叶的法国和德国还停留在幼稚的封建家庭手工业及独立的手工业发展阶段,此时的英国却已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向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工场手工业已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地发展。 家庭手工业及独立手工业,工人是分散在各家各户,个人在整体生产过程中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工场手工业却是许多工人在一个工厂劳动,在资本家的安排下,使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分工作业。 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结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整个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而《国富论》就出版在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发展的过渡时期;此时,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英国正处在从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变的关键时期。 《国富论》这本书总结了近代初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在批判、吸收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从劳动、分工、交换、货币、商品的价格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等方面,层层深入,进行了详细精辟地论述,就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过程做了系统、清晰地描述。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国富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以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段的三种收入理论为核心,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强调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批评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财富观,指出财富即是一个国家所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增加国民财富主要依靠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分工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种途径是增加劳动者的数量,并进行资本积累。 《国富论》第一次正确地把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并系统地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它正确地把利润和地租看作是从工人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一种扣除,即资本家和地主不劳而获的收入,描述了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并研究了国家财政及赋税的原则。 斯密的《国富论》还对自己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进行了继承,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每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经济学中“理性的人”的说法便由此而来,作为理性的、经济的人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个人利益。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还会推进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提升。 《国富论》适应了当时社会反对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主流思想的需要,主张在经济上自由放任、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充分利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阐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著作。该书在经济自由主义学说的基础上,以国民财富增长为主线,从经济哲学(利己主义人性论、均衡论)、市场机制理论(自然价格理论)、自由贸易论(国际分工论)、国家的职能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对当时反对封建残余,反对重商主义及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和政策,对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西方学者把这部与美国《独立宣言》同年问世的巨著又称为“产业自由宣言书”。现在,以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当代所谓“凯恩斯革命”掀起的国家干预主义,仍然是影响西方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的两大思潮,它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通过以上的分享,相信大家已经对开篇提出的两个问题“《国富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看不见的手”指的又是什么?”有了自己的答案。明天我将带领大家针对《国富论》“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的人民间自然分配的顺序”进行解读,给大家分享不一样的阅读感悟,感谢大家的收看,明天我们不见不散!
有人认为财富就是“万能”的金钱,有人认为财富是秀丽的精神家园。下面是我整理的以财富为话题的 高一 作文 8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
《京华时报》社联系办法: 电子邮件 热线电话 9610676106、64656611、64656622 联系电话 64668686(总机)
1、《第一财经周刊》 订阅方法:官网购买 《第一财经周刊》(CBNweekly)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第一财经(CBN)倾力推出。 第一财经(CBN)
属于国家级期刊。 国家级期刊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另外
就了干嘛没,啊d没,没,个、啊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