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铃铛MISS
1.《〈孟子〉中的训诂》,《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1期。2.《〈释名〉语言学价值新论》,《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5期全文转载。3.《〈释名〉声训的文化内涵》,《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4.《训诂术语补正》,《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5.《〈白虎通〉对训诂学的贡献》,《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文汇报》1992年11月3日摘要介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1期摘要。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2期全文转载。6.《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及其对语言研究的启示》,《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4年第7期全文转载。7.《谈谈当前辞书中存在的问题》(与杨合鸣合作),见《训诂与语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8.《黄侃的语源学理论和实践》,《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9.《 ’95黄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0.《〈马氏文通〉“坐动”“散动”说评议》,《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1.《元散曲重叠式形容词浅谈》,载《黄侃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2.《〈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13.《〈古尊宿语要〉的旁指代词》,《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14.《〈古尊宿语要〉的三身代词》,《人文论丛》1999卷。15.《〈古尊宿语要〉的语气助词“在”》,《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对外汉语教学论集”。16.《树立民族形象,推进社会文明》(谈《语言文字法》的意义),《湖北教育报》 2000年11月13日。17.《“移位说”献疑》,载《语苑集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8.《〈汉语变调构词研究〉读后》,《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19.《湖北黄梅话的人称代词》,《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0.《〈古尊宿语要〉的“如何”》,载《Collected Essays in Ancient Chinese Grammar》,Paris──2001。721.《“这”单独作主语问题补证》,《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22.《“动+得+可能补语”中“得”字的语法性质》,载《汉语史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23.《疑问代词“云何”的历史发展》,载《新疆大学语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4.《湖北黄梅话的指示代词》,《方言》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25.《先秦两汉时期的“云何”》,《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26.“走作”补义,《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27.面对三千年前的语法,《光明日报》2004年4月22日C1版头版头条。28.《全元散曲》中的“被”字句,《长江学术》第6辑(2004年5月)29. 黄侃,《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河北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0. “他”字复指词组的历史发展,《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版。31. 禅宗语录词义札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收入《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二辑(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年版。32. 佛教文献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兴替演变,《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第31辑(2005年)33. 《黄侃年谱》序,司马朝军《黄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34. 《孙子兵法语法研究》序,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版。35. 《故训汇纂》的语义学价值,《〈故训汇纂〉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36. 大力加强禅宗语录句法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版。37.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语文知识》(郑州大学)2007年第1期。38. 读《尔雅》及其注疏札记,《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39. 无主语“被”字句的历史发展,《汉语新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7年2月版。40.《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序,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41.古汉语判断句中“为”、“是”的连用,《中国语文》2008年第6期。42.魏晋以后疑问代词“云何”的发展与衰亡,《长江学术》2008年第4期。43.汉语にぉける古今命名方法の变迁について(汉语古今命名模式变迁漫议)(全文被译成日文),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一《东アジアにおける知的システムの近代的再编をめぐって》,2008年3月发行。44.动量短语句法功能补议,《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4期。45.《轻动词理论及汉语相关问题研究》序,刘长庆《轻动词理论及汉语相关问题研究》,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46.《全元散曲》中的动态助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47.《〈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序,周文《〈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8. 近代汉语书面文献与现代方言词语的考释,《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49. 从黄梅方言与近代汉语文献互证看辞书相关条目,《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50.从“小学”到“语言学”(『小学』より『语言学』ヘ),《东ァジァ近代における概念と知の再编成》(2008年11月日本京都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 “近代东亚概念和知识系统的再编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 センタ一2010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刊号:issn0915-2822。51. 黄侃学术在武汉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语言学》第四辑(北京大学,2010)。52.《近代汉语连词》序,席嘉《近代汉语连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53. 黄梅方言与近代汉语文献互证举隅,《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2009《康熙字典》暨词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54.《“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序,唐为群《“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学术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55. 汉译佛经中的“为”字选择问句,《汉文佛典语言学—第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56. 禅宗语录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长江学术》2011年第3期。57. 配对型“也好”源流考,《中国语文》2012年第1期。58. 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收入《圆融内外 综贯梵唐—第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59. 谈谈禅宗语录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摘要。60.“莫非”源流考,《南开语言学刊》2012年第2期。61. 中国文化中花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韩国)第21集,2012年。62.“也罢”源流考,《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63. 禅宗语录中选择问句的发展,《东亚文献研究》(韩国)第11辑,2013年6月。64. 汉译佛经透露汉语发展变化信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18日B01版。65.“枉状”“月朵”词义考,《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4期。66.方以智语言哲学观浅论,《人文论丛》2013年卷。(排名第二)67. 黄梅方言中的“妈妈”和“老板”,《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12月版。68.“何莫不”小考,《正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69.《<景德传灯录>语言探索》序,《<景德传灯录>语言探索》,台湾学生书局2014年8月版。
竹径通幽处
古代汉语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古汉语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汉语戏剧文学教学【1】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知识信息更多地汇集到有限的课堂中来。
多媒体技术因其灵活性、直观性、高容量性,成为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古代汉语;戏剧文学
一、与专业结合,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意义
明确古代汉语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性质和功能,才能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主要集中体现在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古书的阅读方面,‘阅读’是其工具性最充分的直接体现。
这一点也正是古汉语课的工具性与现代汉语课的工具性在‘工具’使用范围上的不同表现。
现代汉语课的学习也是为了运用,但它不仅仅体现在对现代文的阅读上,它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指导人们更好地说话和写作上。
学习古代汉语则没有说和写的要求。”[1]明确古代汉语的工具性这一特点,教师才可以在教学时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与安排教学内容,加大重点难点的教学力度,保证教学效果;学生才可以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作用,并依此确定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基础性和语言性也是古代汉语课程的基本性质。
所谓基础性,是指古代汉语是学习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等课程的基础,如果不具备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看懂这些课程所涉及的文献内容。
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古代汉语课也是我们的基础课呢?我们不需要看很多古书,这门课程似乎与本专业没多大联系,学习起来没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教师对课程性质和意义的讲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正常。
笔者在讲授时,往往把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与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列举一两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电影中的台词或场景,让他们找出里面出现的常识性错误。
如《走西口》里田青与田耀祖喝酒时,田青说:“我父亲叫田耀祖。”田耀祖说:“认识,原来他就是你的家父啊!”学生一听,马上指出:古代称呼自己的父亲是“家父”,称呼别人的父亲是“令尊”,应该说“原来他就是令尊啊”才对。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吃玉米的镜头,学生纷纷指出:玉米是明朝时候从美洲引进中国的,三国时期哪里会有呢?之后,教师再明确: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就会不犯或少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古代汉语的语言性,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就要对学生明确,因为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分不清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差别,听课时不知如何分别对待。
甚至认为古代汉语课讲过的文选,古代文学课不必再讲,古代文学课讲过的篇目,古代汉语也可略去。
笔者第一节课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讲“绪论”时,就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同一部作品,古代文学偏重文学,侧重分析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而古代汉语强调的是语言性,侧重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把握。
只有对古汉语语言性有明确的认识,对古汉语课的学习内容才能了解得更加具体,从而采取适宜的方法来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授课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呢?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古代汉语理论知识可以有选择地去讲授,不必像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讲得全面系统;应该重点介绍那些较为实用的、能够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内容。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不必拘泥于能够准确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的来龙去脉,集中体现在能够认识繁体字,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很多古代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仍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地讲授知识、满堂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只有少数学生听讲并记笔记,课堂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为了激发非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近些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采用的方法有:
(一)古今结合,突出古代汉语的实用性
古今汉语是“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继承发展来的,学好古代汉语,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
笔者在给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讲课时,特别注意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并鼓励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遇到的语言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古代汉语很实用,离他们也并不遥远,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义是从古代汉语沿袭或发展来的,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增强对这些词语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加深印象。
比如“奔”字,现代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意义呢?从简化字的字形上我们已经看不出来了,但是一看金文中的字形,上面是人甩着胳膊走,下面三只脚表示走得很急很快,不就是奔跑吗?再如,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的开始,我们称为“元旦”。
“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的是人最上面的部分即人头,由此引申出“开始”的意义。
“旦”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太阳刚从地面升起,本义“早晨”,引申出“天”的意义。
“元旦”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还往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通过成语和来剖析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不但使古代汉语易懂易学,还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成语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从而运用得更加准确。
例如,“唯利是图”是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常见格式,“唯”是语气词,表示单一性、排他性;“是”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意即“只追求利益”。
成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不胫而走、星罗棋布、风餐露宿、衣锦还乡、丰衣足食、不耻下问等等。
这些成语典故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通过它们来讲古汉语语法知识,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与古代文化相结合,增强古代汉语的知识性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汉语的关系相当密切。
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曾谈到,“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过去的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
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2]“古汉语的教学虽然离不开字词解释及语言分析,但绝不应仅从语言到语言,而应将语言教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进行,因为语言并不是孤立的。
语言中变化最显著、最迅速的是词汇,词汇中很大一部分词语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含义。”[3]笔者讲授文选时,在帮助学生扫除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之后,还适当地把某些词语与古代礼制、风俗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古代文化内蕴,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话中,“山陵崩”是用山陵倒塌指“太后死”,因为古人尤其是君主都忌讳“死”字,所以用“山陵崩”作为“死”的委婉说法。
这种说法,除了避讳之外,还有尊君的意思。
讲到这里,可以再继续延伸,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语言的词汇中会有所反映。
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不能逾越的.,统治阶级在某些词汇的使用上也体现出尊卑之分。
《公羊传•隐公3年》中说:“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崩、薨、卒、不禄”是一组表示“死”的同义词,但使用对象不同。
皇帝死称“崩、驾崩、山陵崩”等,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普通老百姓“死”才称“死”。
“山陵崩”这种说法更能体现出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字面上看是青色的衣衫,其实可以进一步与唐代的官服颜色联系起来讲解。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因为八九品的官员地位低,后来又借“青衫”指失意的官员。
如此分析,就将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结合到一起。
这种综合、系统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三)采用诵读、启发、归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古代汉语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古代书面语言中生疏的字词、抽象的语法规律很容易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失去兴趣。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诵读、启发、设疑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多思考,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吟诵是形成并强化古汉语语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诵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常用词的意义和各种句式的特点,提高古代汉语的语言感知能力。
笔者在讲授文选时,大多选择故事情节生动、韵律突出、各类语言现象相对集中的经典作品来讲解。
且每讲一篇文章,都要请学生诵读部分段落,并拿朱熹对读书的要求来勉励他们:“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诵读时,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意,之后再串讲,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谓“不悱不愤,不启不发”,教师如果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巧妙地设计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解《鞌之战》“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中的“及”字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古汉语中“及”有哪些用法?明确是作动词“到”和连词“和”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在文中如何解释才合情合理呢?若作动词“到”讲,解张中了几箭?若作连词“和”讲,中了几箭?这样提问并启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讲语法部分的“名词用如动词”时,如何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名词在句中用如动词是教学的难点。
笔者给学生列举出二三十个句子,分成六组,引导学生在观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自己归纳总结出名词用如动词的六个条件。
讲虚词“而”时,先列举学生熟悉的文献材料,让他们自己体会“而”连接的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再进行评讲和补充。
1.《〈孟子〉中的训诂》,《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1期。2.《〈释名〉语言学价值新论》,《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
写自己喜欢的例如自己喜欢的电影、小说诗集等有关文学语言类的探讨,提出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
汉语言文学是个大专业,它包括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等等小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研大方向属于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因此汉语言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
论文——从词的同一性分析古代汉语字与词的关系词的同一性问题是由于词义的演变孶生而产生的。词义演变孶生的主要途径是词义引申,而词义引申是一种很复杂的运动。词由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