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6

sy四叶草
首页 > 职称论文 > 有关电影研究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llegirlme

已采纳

众所周知,电影本身兼具了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双重属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十七年间雷振邦电影歌曲中的民族性

十七年间,电影被当作是政治宣传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样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当时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带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也成为了当时的主流电影。而少数民族电影则是当时主流电影的另一个补充,成为了中国电影风格和样式的开拓者。随着电影《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刘三姐》等电影的相继问世,作曲家雷振邦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位坚持深入生活,不断地从民间音乐中积累音乐灵感的作曲家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文艺必然要带上各民族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而他的创作也遵循了自己的观点,鲜明的民族性是他电影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标志。

1 民族调式的运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洋作曲技法已经传入了中国,许多优秀的歌曲都是由西洋大小调式创作而来。虽为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留洋”音乐家,雷振邦的电影歌曲创作当中,使用最多的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调式,例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插曲《只有山歌敬亲人》、电影《芦笙恋歌》中的女主角唱段《怀念》以及电影《刘三姐》中的插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等,都是运用五声音阶创作而来,五声音阶调式也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中使用最多的音阶形态;七声音阶的使用率较少,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这首改编自塔吉克族民歌的歌曲中,多次运用了增二度音程,形成了其独特的调式调性,旋律极具异域风情,征服了万千观众的心。

2 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

雷振邦认为,想要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其关键在于对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音乐语言的运用。因此他创作的很多歌词都是取材于少数民族原本的民歌当中,再经过加工、改编,产生了既符合歌词创作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描绘出了独属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情的歌词。

例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歌曲《蝴蝶泉边》中就唱到:“哎,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咿哟……”歌词中的“哎”、“哟”、“ 啊咿哟”等衬词以及“阿哥”、“阿妹”、“莫怕”等方言的运用,简练而又生动地表达了音乐的思想情感,生活气息十足的同时又充满了亲和力。

3 丰富的演唱形式

一首好的电影歌曲,除了词曲家的精心创作、歌唱家的声情并茂、符合电影主题与情节的发展之外,演唱的形式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样的一首歌曲若是运用了不同的形式去演唱,其艺术的感染力也是不同的。雷振邦显然深谙其道,在十七年间他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歌曲,将少数民族当地特有的如对唱、一领众合等演唱形式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电影歌曲创作当中,将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唱形式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中使用最多的演唱形式,不管是电影《芦笙恋歌》中的《婚誓》、《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还是《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冰山上的雪莲》,这些歌曲都是运用了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而全部由对唱歌曲来演绎的电影《刘三姐》,还采用了一人与众人对唱的演唱形式,这些歌曲不但优美动听,更是电影情节中不可或缺的“文字”之一,雷振邦能将少数民族特色的对唱形式与电影情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也就无疑他的创作能够广为传唱了。

4 地方音乐素材的运用

我国的民间音乐相当丰富,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雷振邦创作的许多歌曲都是有民间音乐基础的,大多都是由民间音乐和民歌改编加工而成,他坚持深入各地少数民族采风,云南、广西、新疆、陕西等中国的大半河山,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追寻音乐的足迹,他将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出独属于当地特色的电影歌曲。

《五朵金花》中采药老人的唱段便是由此而来,这首几乎没有变动原曲一个音符的曲调,来自于白族中类似于说唱艺术的《大本曲》中的曲牌《花上花》,雷振邦只是将原曲的过门给缩短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中的插曲《高原之歌》也是雷振邦在借鉴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当时他正要去往塔什古尔干郊区进行访问,路遇了一位牧羊人正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唱着山歌,也正是这首山歌,给了雷振邦写作《高原之歌》的灵感。他将山歌的后半段作为引子,之后接上了一首塔吉克族歌曲《古丽碧塔》作加工和发展,创作出了《高原之歌》。

5 小结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几千年优秀的音乐传统,作曲家们所创作的歌曲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祖先所留下来的灿烂遗产与先辈们所积累的创作经验,都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展,雷振邦无疑就是继承与发展者中的佼佼者。他将“古为今用”与“推陈出新”运用得淋漓尽致,将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与新时代赋予的音乐内涵结合在一起,为推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页带来更多的

239 评论

abc123459876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99 评论

我是飞儿

电影是媒介,凸显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种话语。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一、罪案片横行的韩国剧情片

韩国剧情片以题材深刻、犀利而敏锐地反映社会问题而闻名。知名的韩国剧情片有《熔炉》、《七号房的礼物》、《素媛》、《杀人回忆》等。反映的社会问题多为权力与暴力、儿童与性侵等,多以真实案例为原型,深刻揭露体制的弊端,权力的滥用,底层人民的苦难等。韩国罪案片多暴力、灰暗的镜头。

在韩国传统罪案片中,掌握权力的通常是男性,受害者通常是女性,或者儿童、智障人士等。女性在传统韩国罪恶片中,多以弱者、受害者的形象存在。

二、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道熙呀》

传统韩国影视作品中,女性更多是以家庭主妇或职业女性的形象出现。[1]韩国影视作品中,能够看到男权社会的缩影。像《熔炉》、《辩护人》这样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中,掌控权力的基本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特权下的附属品或弱势群体的代表。

而《道熙呀》这部影片中,李英男作为一名女性,担任了派出所所长这样一个拥有权力的角色,在构思与设计上充满了女性主义。

《道熙呀》的英文版海报中,金赛纶与裴斗娜 *** 相拥。女孩倚在女人怀中,受伤的眼神呆滞地凝望着镜头,女人转身回眸,似欲言又止。

正是这次相拥,揭露了道熙的伤口,触动了李英男所长的心,同时也作为唯一一次“身体接触”留下了可控罪证。受虐者与行善者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络,营救本身被介入暧昧行为,窥视事件的所长反被窥视。这使得本片区别于《熔炉》、《杀人回忆》、《七号房的礼物》等暴力、性侵题材影片,绝不单纯是二元对立的痛苦指控,所呼吁的亦非男权社会规则的重整。

不同于以往女性题材影片,《道熙呀》这部影片体现著女性与权力之间微妙的关系。掌握权力的女所长并没有因为掌权而逃脱命运的捉弄,相反,权力之外的受虐者道熙使用狡黠的谎言便将事态的发展掌控于股掌之间。这其中体现的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值得玩味。

三、大人的偏见与孩子的恶

在传统韩国剧情片中,孩子通常是单纯、弱小、善良的形象。像《芭比》中的顺英,《七号房的礼物》中的艺胜,《熔炉》中的受害学生金妍斗、陈侑利等。

《道熙呀》颠覆了传统韩国剧情片中儿童的形象,道熙在片中的形象是亦正亦邪。陷害继父时的道熙,向警察谎称女所长摸她 *** 时的道熙,发现自己的谎言害所长被关起来时的道熙,让我们看到了弱小的孩子背后的恶。这种恶不能说是与生俱来,但与她成长的环境有关。成长于粗俗、暴力的家庭环境,道熙从小就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和暴力的倾向。女所长刚进村子的时候,道熙看见她就跑;被同学欺负的时候,道熙只是低着头不说话;女所长走近她的时候,可以看出道熙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不安全感使得道熙把自己伪装隐藏起来。当所长的女朋友来找她的时候,道熙摔东西发脾气,场面很暴力,不像是传统单纯、弱小的儿童该有的形象,这都体现了从小遭遇家暴的道熙骨子里暴力的倾向。

但在大人的偏见里,女同性恋者对于一个女孩子的爱就是不单纯的;孩子的证词就是没有谎言的。大人的偏见和孩子的恶是这部影片所表现的不同于传统韩国罪案片的深刻之处。

四、女同性恋与怜悯

同性恋者作为“人类的背影”,是人类自身表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补充角色,同性恋银幕形象的变化既表明主流文化系统中的同性恋者处境的变化,也成为人类整体处境的一个折射。同性恋形象的银幕演化过程恰是这一边缘群体与主流群体逐步提高和完善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一则研究表明,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报道同性恋者的数量从1940年代的2篇、1960年代的25篇,1980年代的95篇达到1990年代的151篇,数量呈上升趋势;同时研究也发现媒体对同性恋者的描述多带有偏见或诋毁色彩,以负面形象的刻画为多。[3]

男同性恋者的婚姻在近些年来的报道和研究中比较受关注, 但关于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状态的研究却非常少。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地位相对于男性而言的低下。正如 Sara Karon所说: 不同性别、 种族以及民族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经验和视角, 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在这个持续不断的奋争过程当中, 很明显的是, 女同性恋者是相对缺席的, 女同性恋者的存在不仅是被边缘化, 很多时候根本是被否认的。转引自孙中欣、张莉莉,2007:386

当同性恋话题在欧美已经普遍光明时,在韩国依然是一个严峻的伦理问题。裴斗娜饰演的女同警察因为同志身份被下放到地方,遇见了喜欢她的小姑娘道熙。出于怜悯,女警察帮助道熙逃离家暴,摆脱痛苦的生活。然而世俗的偏见认为,对于一个女性同性恋而言,这种关爱已经超越了怜悯,是一种不能为世俗所接受的,畸形的爱。

<<<下页带来更多的

145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微电影研究的综述论文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广告制作迈进了全新的领域,微电影广告这一电影与广告跨界相结合的产物在新媒体时代下逐渐盛行,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

    hanshiyingxu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有关类型电影的论文题目

    类型电影论文篇2 浅谈中外灾难类型电影比较 摘要:本文以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为参照标准,结合国产电影创作实际,以近期的两部灾难片《唐山大地震

    豪廷布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与电影有关的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

    yuxinchen00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有关电影论文的开题报告

    电影营销问题我理解的

    veinna200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有关电影的论文范文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

    小米一箩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