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mooner
同学你好,相信你一定是孝感学院2010届的学生。我是布置这篇论文作业的老师,我已将此网页以及类似网页浏览一遍,若你提交的作业与某网页雷同,我将记录你的作业成绩为0. PS:你的QQ号码我已记录下来
妩媚的撕纸座
偏爱铜器,不像铁的冰冷,也不像金银的显耀。铜器会给人视觉上的亲近感。原色铜器柔软、沉稳。而如果是器身上经过精妙装点的铜器,则美丽不可方物,但又似曾相识。一件铜器的制作完成需要多重工艺的叠合,其中令铜器如身着华美外衣的一种叫做“掐丝珐琅”。是的,之所以感觉装点后的铜器似曾相识,正是因为它美如华衣的样貌,像站在花树下的古典女子,一身蓝彩流光的衣,亭亭玉立。 掐丝珐琅,学名“铜胎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关于它的起源和流传,概而括之是这样的时空路径:公元前12世纪,掐丝珐琅在希腊兴起,至公元10世纪极为兴盛。在公元12世纪,掐丝珐琅经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再到明代景泰年间,技艺臻于圆熟,相关器件盛行不止。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很有趣的舶来工艺之一,西方的传统手作方法,在中国的铜器上使用,在中国的美学传统里品鉴,竟然都毫不违和。所以,工艺的进步,吸收与融合很重要,但更需要依照自身的民族特色进行必要的转化。 中国自古有重形、重装饰的传统,这也是汉字象形的原因之一。从远古陶器上的纹样,到如今还能看到的各种织物花纹,我们应该由此保留一份自觉,就是在中国装饰艺术上,从来都是拒绝单调无聊的。掐丝珐琅给传统铜器提供了转身的可能,使铜器既可以是古朴内敛的,又可以装饰焕然,斑斓夺目。掐丝珐琅既讲求美感,也照顾实用。明代以来,中国的掐丝珐琅工艺逐渐呈现出“错彩镂金”的美,富丽的同时,也敦厚持重,不失中式物件的端庄。掐丝珐琅器,作为过去皇室的礼祭器,能凸显祭典的隆重和身份的尊贵。而即便是作为如今日用的陈设品,也会使室内增色添姿。掐丝珐琅如衣装般装点铜器,掐丝珐琅器也如巧妆般丰富着我们的欣赏空间和收藏之心。 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用现在的语汇来说,就是给铜器制作3D华衣、立体剪裁的过程。 首先是制胎,即以红铜板制作出器形,好比一件衣服的基础剪裁与缝合。然后是掐丝,将压扁的铜丝依照设计纹饰粘牢在胎体表面。这是3D的开始了,为花纹构架出立体的轮廓。 之后是点蓝,按照纹饰设计的颜色依次向掐丝后的格子里填入釉彩,就像把不同的花色嵌在衣料上一样。 其后是烧蓝和打磨,使各式立体花样凝结、坚脆、光滑,亦如给衣物上的凹凸装饰进行熨烫、压制、塑型。 最后是鎏金,在全部铜丝上镀一层金,以防铜丝生锈,而衣物上的镶边、做衬,也是同样的道理。运用了青铜工艺、瓷器工艺、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的掐丝珐琅,正如运用了刺绣工艺和3D剪裁工艺的服装创意。如此,掐丝珐琅成器,铜体便似紧着华美外衣了。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在《美的曙光》中说,形状的创造,完全得依靠双手。人类手的进步与累积经验的融合,直接和艺术的进步、工艺的进步相关。所以,要对手保有感觉,才能对艺术、对工艺有更深的感受。掐丝珐琅也是手的工艺,心手配合,才能最终使器物流光溢彩。曾看到一种对“手工艺”的如下定义:人在用心、用手对自然物进行塑造和形构过程中,人与物,道与器的互动,是为手工艺。深以为然。华美之内,其实是异常朴素而交心的步步精心,外化的美丽都来自内修的诚意。
贱贱骚年
景泰蓝是以北京市为主的传统工艺,是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之一,同时还是燕京八绝之首,又称为珐琅、佛郎、法蓝。景泰蓝在明清期间发展到巅峰期,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文遗产名录。景泰蓝作为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之一,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有趣的故事呢?而今天我们便来探索一下发生在景泰蓝身上的有趣故事吧!
一:关于起源有趣的事
景泰蓝由于其充满溢彩流光的瓶身,雍容华贵的掐丝珐琅工艺,因此在古代普通老百姓家里是不可能拥有的,它只作为皇室的贡品,其地位非常高贵。景泰蓝拥有如此高的地位,按理来说其历史起源应该很容易考证才对,然而事实上对于景泰蓝起源一说,业内专家们却说辞不一,主要有二大主流意见。
第一种:起源说是中国
其最直接证据,便是我国曾出土的大名鼎鼎文物“越勾践剑”,因为在这把越王勾践剑的剑把上就出现了嵌有珐琅的釉料,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便已经有了珐琅的工艺。当然仅仅只是这一个证据是不能说服持有另一个观点的另一方专家的,于是又举了多个例子来加以论证景泰蓝确实是起源于中国的,如假包换啊,比如:一般汉代的铜壶壶身上都有很多珐琅工艺的装饰;还有远隔重洋的日本,其中一些收藏的唐朝时期的铜镜,铜镜背后便有着各种妙趣横生的珐琅工艺组成的漂亮花纹。因此专家们据此大胆推测,景泰蓝工艺确实是起源于我国,发展于汉唐,繁荣于明清。对于此种说法,并未能说服大家,因此便有了第二种说法。
第二种:起源说是国外
在学术界上,这部分反对起源于中国的言论,于是他们也给出了自己有力的反击证据。这些学者给的论据是,其实在3-6世纪,掐丝珐琅工艺便已经在拜占庭帝国出现了。这么高超的工艺技法,那后来又为什么流传入中国呢,这当然也是有故事的。这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在元朝的时候,据说是“忽必烈”在勇猛的西征中,见到那些珐琅品很漂亮,于是便俘虏了一批西亚的工匠回来。于是原来在阿拉伯地区的金属珐琅制作工艺便流入到了中国,当然我国的工匠们也不是吃素的,个个都是能工巧匠,大家研究研究,也就慢慢的掌握了这门珐琅工艺,最重要的还是聪明的工匠还加入了许多大胆的创新,比如:在珐琅工艺上面融入了本土传统的工艺,一下子便将原有的珐琅工艺变得高大上了起来,改良成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并从此扎根发展繁荣。其实不管景泰蓝是否起源于中国还是国外,现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景泰蓝现在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工艺,这就行了,大家说对么?
二:景泰蓝与景泰帝的故事
在这说一个有关于景泰蓝与景泰帝的故意的,在明朝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部落率军发难并俘虏了当时皇帝“朱祁镇”,后来大臣们便拥英宗皇帝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年号为“景泰”。你没看错,就是工艺品景泰蓝的景泰,这位皇帝最霸气的地方,便是倚仗着年号“景泰”的优势当了景泰蓝几个世纪的代言人,而且景泰蓝在此帝在位其间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期。因此便有很多的专家对此不服,凭什么你朱祁钰起个年号“景泰”就能让景泰蓝的发展达到空前的巅峰呢?而且当时内忧外患不断,国力又衰败不堪,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工艺要求非常高的景泰蓝反而得到空前的发展,不科学啊!对此不服的专家们,后来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景泰年制”的珐琅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才发现很多景泰年间制作的景泰蓝,其器身不同部位的工艺与色彩都有所不同,通过进一步研究才知道,这是一种移花接木的方式而成的,因此,“景泰蓝”在“景泰”年间走向巅峰这一说法当然也是不准确的。这就是在工艺上不怎么靠谱的景泰帝的景泰蓝故事了。
三:关于景泰蓝文献的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雍正”表示很无奈,因为“景泰蓝”这个名称最早便是来源于清代宫廷档案的文献之中所记载的。让我们来看看是如何记载的?雍正六年的时候在《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批道: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初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苔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不好!
雍正是不是有点无奈?想不到当时一个批次,却成为今天一个著名工艺品的名字追塑源头。上面三个便是名震中外“景泰蓝”背后有趣的小故事哦
六月她妈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 1、工艺美术:造型艺术之一,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从材料上可分为陶瓷、玉石、金属、漆木、牙角、丝毛棉织物等。它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是生活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通过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服务于人民,工艺美术直接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 2、按照所服务的对象来分类: ——宫廷工艺美术——文人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等。 按照用途分类: ——生活日用(实用)工艺美术品。如陶瓷、花布、家具、漆器等。 ——装饰欣赏(陈设)工艺美术品。如牙雕、玉器、景泰蓝、缂丝等。 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 还具有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民族性、手工性等相关特征。 3、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纹样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彩陶,故称这个时期的文化为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 彩陶的红色和黑色纹样装饰来自赤铁矿和锰化物颜料。先民用手捏或者泥条盘出造型,用木片、卵石等工具将表面打磨光滑,再画上装饰图案,入窑烧成。彩陶工艺体现出先民的伟大创造力。 4、原始社会的制陶技术是逐步发展的。经历了下列几种方法: 泥条盘筑法 涅制法 轮制法(选土-拌泥-发酵-塑形-装饰-晾干-焙烧) 5、彩陶分类 (1)、仰韶文化半坡型:分布在渭河流域,陕西西安以东,到甘肃天水、平凉地区。卷唇圜底盆最典型,还有小口尖底瓶、船型壶等多种造型。装饰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瓣形纹等。鱼形纹、人面纹最具代表性。很少用曲线。 (2)、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壁体较少用白色陶衣。多是直接施黑色彩绘。鸟纹应用更多。直线和曲线结合,纹饰黑白双关。 (3)、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造型以小口的壶、罐居多。装饰内容丰富。以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曲线和直线结合。技法熟练,装饰丰满,流畅,内彩,点和螺旋纹大量运用。 (4)、马家窑文化半山型:装饰有两种,(1)用漩涡纹组成装饰;(2)用葫芦形做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分数各单位。曲线为主,锯齿纹流行,彩绘黑红相间,节奏感强。一改以前黑色为主的局面,大量运用红色彩绘。风格富丽、精巧。 (5)、马家窑文化马厂型:装饰有直线、折线纹、回纹、网纹。人形纹(或称蛙纹)最具特色。 6、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黑陶文化,因为1928年最先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故称“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Black pottery)。黑陶采取轮制法。器型浑圆工整、厚薄均匀。封窑技术使窑温增强,提高了器物的硬度,并产生灰色和黑色陶器。黑陶具有下列特点: 黑:乌黑的色彩; 薄:薄如蛋壳;最薄处不足1毫米。又称“蛋壳陶” 光:器表光亮; 纽:具有器耳或者盖纽。 7、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的最初阶段,也是工艺造物的萌芽时期。工艺美术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具有如下特点:1、就地取材;2、工具的创造日趋美观、实用;3、装饰纹仰具有浓郁的宗教意义、几何化、图腾化、抽象化;4、装饰趋向于形式美感;5、技术成为工艺美术发展的主导因素。 8、“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颜色灰青,故名青铜。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前2000年前左右开始,典型特征是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各种器物,时间长达1500余年。商晚期与西周早期最为高峰,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器逐步衰退。 9、失蜡法,用蜡作原料制模。外包泥浆、用火烤干即可。此种方法能生产和设计复杂的容器。 10、司母戊大鼎,高133cm,长110cm,宽78cm,重875公斤。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造型雄浑大气、厚重、庄严,四柱足粗壮有力,长方形鼎腹周正雄伟、两耳挺拔,显得十分威严。司母戊大鼎以夔纹和饕餮纹为主,腹外为装饰带,铸造时需要一百人操作,用七八十个坩埚(炼铜器,公斤) 11、春秋晚期鲁国的工匠总结当时的手工艺技术,写成《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朴素的工艺观。 12、三代时期的青铜酒器五爵指的是:爵、斝、角、觚、觯 13、金银错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方法是在青铜器的表面依照图案纹样凿刻出浅槽,然后再嵌入金垠丝,经过锤打后磨平,这种装饰方法使青铜器呈现出华贵绚丽的效果,宗教气息较少,世俗气息更加浓郁。 14、三代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以饕餮、夔纹为主,具有狞厉之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是我国古代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15、汉代灯具特点: (1)功能合理(尺度适宜、消烟除尘、挡风调光) (2)结构科学 (3)造型生动、灵巧生动,优美活泼 (4)装饰华丽、纹样丰富,色彩灿烂。 例子: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与朱雀灯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长信宫灯通高48cm,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跪于地,头梳发髻,上戴头巾,上身下直,左手持灯座的柄,右臂高举,袖口形成向下的灯罩,像喇叭一样,体内是空心,起消烟作用,灯盘内有槽,槽内有屏板形成灯罩,可以转动,开合调节照射的方向与亮度,还可以挡风。科学性、艺术性完美统一。 16、铜镜使人们关注自身的美。山字纹是战国时期铜镜的代表性装饰。规矩镜也称为“ TLV镜”,流行于王莽时期,常装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案。 17、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叫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具有代表性的如汉代的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8、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特点。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硬而单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19、唐三彩:驰名中外的“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的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作为着色剂进行上釉,再经过800℃温度的烧制,在器表上形成色彩斑斓的釉色装饰,十分绚丽。唐三彩的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彩色斑斓。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20、夹苎:(苎指苎麻纤维织的布)夹苎是用漆直接造型的的工艺方式,从木胎-脱胎,标志工艺本身的成熟。考古发掘证明发现较早的夹苎漆器是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夹胎漆奁。 21、金银平脱:用薄金片或银片做成花纹贴在漆器上,加漆两三层,再研磨平整,显出金银花纹由(又称推光)富丽华美. 雕漆:以前在木胎上雕刻再上漆,到唐代后,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剔红)当时刀法快,古拙,不如后来纤细圆滑。 22、戗金银:宋代新创的,用特制的工具在漆面雕刻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以金粉源于战国的针刻。填金的是戗金,填银的称为戗银。 23、中国青铜艺术之后,漆器工艺发展逐渐兴盛,取得伟大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夹纻甚为流行;元代是我国雕漆发展的高峰时期,14世纪中叶,浙江嘉兴出现两位著名的巨匠 张成、杨茂;明代还出现我国古代第一部漆艺专著《髹饰录》,是由安徽新安著名的漆艺家黄成写的。清代时期形成了几个制漆中心,各具特色。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福州的脱胎。 24、渎山大玉海:墨玉酒瓮 杂色墨玉 高70厘米,宽135厘米,182厘米,重约3500公斤。可容纳酒30石,造型气势磅礴。内刻乾隆作的三首七言诗及注释.开始造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已经700多年。初置琼华岛广寒殿中,后流落到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内,道人用以菜瓮。乾隆时“合以一千金换取,置承光殿中”(北海团城)浮雕装饰极为生动,设计巧妙,“变瑕为瑜”。 25、素纱禅衣:1972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即长沙国丞相,完整的织物品和服饰达100多件。有两件轻薄透明的素纱禅衣,是我国目前仅见的最轻薄的丝织品。素纱禅衣,长128cm,袖长190cm,无色纱。这件禅衣是用作罩衫,穿锦衣外面的。古代妇女的衣服轻细,往往外罩一件禅衣,华丽高贵。其仅重49克,不足一两,如果除去领和袖口较厚重的边缘,重量仅半两多一点。 26、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唐代之前,多为实用以及装饰用,宋代趋向于观赏性,讲究绘画性的传神意境表现。清代形成许多地方刺绣。著名的有: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 27、年画是民间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明清以来的著名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 28、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各大窑系在陶瓷品种上各具特色。如定窑的白瓷;哥窑的开片;钧窑的窑变。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质朴豪放;南方的建窑和吉州窑窑主要生产黑釉瓷器。 29、明式家具:(1)明式家具是明代到清代早期以花梨木、紫檀、红木、铁力木等高贵材料设计制作的优质家具。(2)明式家具采用榫卯结构,造型简洁,庄重质朴,线条优美;(3)不事雕琢,装饰洗练,注意自然纹理和材质美感;(4)工艺精巧,比例适度,典雅大方。明式家具式我国古典家具的杰出代表,对于现代家具设计具有很大的影响。 30、陵阳公样:指唐代时期著名的织锦纹样。由窦师伦设计,因为他被封为陵阳公,故名。纹样章彩奇丽,常以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祥鸟瑞兽、仙花瑞草为题材,图案采取对称形式,取意和睦吉祥,艺术效果很好。 31、宝相花:是唐代流行的织锦花卉纹样,在其他工艺美术中也用作装饰。基本构成多是以牡丹、荷花、菊花为主题,再配上规则排列的联珠,造型丰满,层次繁密,以推晕法表现鲜艳的色彩,装饰性强,富丽堂皇,含有宝相,艺术价值高。 32、纳失失:指古代加金织物。又称织金锦。一般有片金和捻金两种。约始于战国,元代时期极为盛行,为统治者独享的织物。也叫“纳克实”、“纳石失”、“纳失思”等。 缂丝:我国传统工艺之一,新疆楼兰曾出土汉代缂丝,也称刻丝,克丝。现在仅苏州有制造。 33、云锦:明清时为官廷织物,用于服饰、赏赐,富贵华丽绚烂如云霞(南京生产)。有妆花,库锦,库缎等。 我国陶艺发展到明代进入彩绘的世界。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白瓷发展快,为陶瓷装饰与审美开拓了新的天地。景德镇成为全国陶瓷中心。江苏宜兴被称为陶都,生产紫砂陶器。明代官窑器开始用年号题款。 34、斗彩(逗彩):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即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上釉烧成青花之后,再在釉上彩绘,填入五色,色彩艳丽,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结合。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成化时期斗彩以酒杯著名。成化鸡缸杯,以装饰鸡纹为最,成化彩绘多为平涂,故称“成窑一件衣”,风格秀丽清雅。 35、五彩:是成化斗彩之后的又一新品种,以明代嘉庆、万历时期较突出,清代康熙时也有很大发展。是斗彩的再发展,青花颜色的地位较斗彩弱,或成众色之一。红、黄、绿、褐、紫等为主。 36、清代粉彩:创于康熙时,流行于雍正时期。颜料中加玻璃白(砷)使颜色烧成后软化,柔和,淡雅。故又称软彩。格调文雅,深受宫廷喜爱。以绘画题材为装饰,艺术价值很高。
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陆两路向外传播。中外学者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还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丝绸通过海
1、、、、你自己去看吧,因为有太多的说法了,头都看晕掉了
这里的地势非常的危险是一个易守难攻的一个山地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在这里面出了多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人物
主要材料:金丝木板彩砂 所需工具:镊子滴管注射器(无针头)剪刀胶水(强力)调色盘纸杯坏了的中性笔复写纸挑刀 掐丝画的制作步骤如下: 1、开始选图,要选择线条清楚
自几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