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0

默默一个人旅行
首页 > 职称论文 > 针刺研究投稿论文格式图片大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丰是小兔

已采纳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309 评论

123456789小姐

该疗法创始于195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用以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取得满意效果(尹惠珠)。随后在陕西、湖北等省市推广应用,手术种类涉及临床各科达90余种,基本上是中小型手术——脑瘤摘除术、二尖瓣窄分离术、胃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脾切除术以及肾、膀胱等手术。1965年12月国家科委秘密颁发了关于“针刺经络穴位麻醉应用于胸腔(肺)手术的临床研究成果报告”,报告上海第一结核病院与上海市针灸研究所用手针针麻临床施行肺切除手术186例,成功率。1966年2月国家科委和卫生部在上海召开针刺麻醉研究工作座谈会,制订了“针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规划纲要草案(1966~1968年)”。1970年5月上海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针刺麻醉学习班,进一步推进“针麻热”。当时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203个单位开展针刺麻醉,累计病例达57,156例。其中1966年6月后积累的有24,538例,为“文革”以前八年的倍。手术种类接近100种,几乎遍及各科常见手术。1971年7月18日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正式报道了“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创造成功针刺麻醉”的消息:针麻技术突破了外科手术必须使用麻醉药物的旧框框,这种技术具有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特点。累计病例40多万。并指出“从针刺治疗到针刺麻醉,是中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使历史悠久的中国医药学大放光彩。针刺麻醉的出现和发展,将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实质,同时对现代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等基本理论学科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为此,同年《红旗》9期专门辟出“关于针刺麻醉理论原理的讨论”刊登了三篇文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度访华时提出要求参观针刺麻醉手术,形成了至今仍风靡欧美的“针灸热”。1973年3月朝鲜针刺麻醉考察团参观访问南京医科大学。于是针刺麻醉被安排为接待外宾的常规节目。1976年中国邮政发行四枚一套“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T-12)邮票,“针刺麻醉”赫然列在第一位。汤沐黎创作的油画《针刺麻醉》被中国美术馆永久馆藏。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1979年)彩色科教片《针刺麻醉》广泛上映。连针灸跟着也沾了光:一曲红遍全国的花腔女高音独唱《千年铁树开了花》(千年铁树开了花,开了花,万年的枯藤发了芽,发了芽,如今咱聋哑人说了说了话……),针刺治聋哑的戏剧性奇迹更把人们的热情抬到了空前高度。随着对“一根针,一把草”的神化,许多医院都恢复成立中医科,中医(药)师队伍扩大,并成为独立科室。选派人员外出进修中医;针刺麻醉工作达到高潮,并广泛应用于各科手术。穴位刺激的方法也发展到了激光麻醉、指压麻醉、头针麻醉、手针麻醉、面针麻醉、鼻针麻醉、耳针麻醉、体针麻醉、推拿麻醉及粗针麻醉等。1979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针灸、针刺麻醉学术讨论会,除国内代表六百余名,还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外国学者。大会交流论文共534篇,其中针麻临床及原理研究的论文约300余篇,占一半以上。到1979年全国针刺麻醉手术总例数跃增至200万例。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由于缺乏政策上的平衡性,过分强调中医传统医术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分支和整个医学的全面、稳定、健康发展。1980年代以后,针刺麻醉下甲状腺手术、前颅窝(颅脑)手术、下颈椎前路手术、拨牙术、剖腹产术,陆续通过鉴定。针刺原理研究从形态、生理、生化、心理等多学科充分证明,从外周到大脑皮层由多途径、多水平,神经与体液等综合性因素作用是针刺麻醉的形成机理。从1971年~1992年的12年内,有关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和原理研究的论文已超过3000篇。1976年创办了专门报道针刺麻醉研究的学术性刊物——《针刺麻醉》(季刊,1980年改名为《针刺研究》)。1985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把《针刺研究》发表的文章正式纳入他们编辑出版的《医学索引(IndexMedicus)》,使中国针刺麻醉和针灸学的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国。

252 评论

重庆渝祥居

【作者简介】张士杰先生(1931—)是前北京鼓楼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指定的500名老中医之一,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北京中青针灸学会导师常务理事。因擅长单穴 (太溪穴)治疗疑难杂症,被誉为“张太溪”。 张老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兼通文史和方技,张老自幼耳濡目染,在其父亲的指引下,潜心攻读了《老子》《易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于1958年通过国家鉴定考核取得医师资格。经过数十年临证实践,张老已成为一名享誉京城的老中医。张老临证之余,精心研究理论,著书立说,著有《古法针刺举隅》《古法针刺灵方治验》等书,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张老曾先后赴印尼、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进行访问、工作和讲学,曾获得韩国针灸学会主席颁发的奖章,增进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张老提倡古法针刺,以取穴少、施术时间短、不留针、痛苦小、疗效好为特点,特别是临证擅长援物比类用古法针刺太溪穴治疗内、外、妇、儿、骨、男性、皮肤科等100多种病症。 笔者随师学习期间,亲历了众多患者康复的过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诊断 一 四诊合参,援物比类 张老主张古法针刺,认为援物比类是《内经》治疗疾病的大法。“援物”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所辨的证候;“比类”即将证予以归纳、综合,亦即分析而后综合以求病本。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体现在诊断上即四诊合参,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以达到“治病必求于本”、“治之极于一”的目的。张老每每将四诊运用得出神入化。 例 1:2009 年 6 月 8 日,一个 6 岁半的小男孩蹦蹦跳跳进入诊室,家长还未叙述病情,张老一眼就看出孩子的大脑有问题,于是询问孩子妈妈有无相关遗传病、怀孕期间是否照过 X 线片、吃过什么药、有无太大的情绪波动、孩子出生时是否正常等等,孩子母亲的回答印证了张老师的判断,这个孩子患的是轻度脑瘫。张老在孩子一进门就进行观察,之后在自然而然的对话中详细询问。 他教导学生,在诊断时要“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 ”。这是因为人之五色,皆见于目,故上工睹其色,必察其目,知其正气之散复。又必一其形,听其动静,凡尺之小大缓急滑涩,无不知之。 张老在望诊与问诊之后常常结合切脉,认为切脉是中医最为根本的诊断方法,不可被患者的主诉所迷惑,因为患者所说的症状并不一定是疾病的本质,有可能症状与脉象相反,必须亲自切脉,方可下结论,要“ 理色脉而能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吋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这是张老宗《灵枢 · 九针十二原》所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及《类经》所云:“病之虚实,不易识也,必察于脉,乃可知之。故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察知重轻,方可施治,否则未有不误而杀人者矣”之心得。 例 2:2009 年 4 月 26 日,一名捷克籍患者就诊,该患者患胃病曾多国求治无效,到中国慕名求诊于张老。他不会中文,随行的翻译亦不得要领,张老无法知道他是否做过胃镜或钡餐检査,问诊进行得十分艰难,只好凭切脉及观察舌象等方法,诊断为十二指肠疾患。张老只针刺了双侧足三里,患者胃压痛即缓解,心胸部的不适感也基本消失,可以看出张老诊断之出神入化。 张老认为在诊断中要四诊合参,除了切脉、看体征、测血压,问用药、病史外,还要问二便的吋间及颜色。他让面瘫患者眨眼、睁眼、鼓腮、咧嘴;让偏瘫患者用患臂够口唇、鼻子,一方面察患者病情程度,另一方面也为治疗时作疗效对比而做准备。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诊断时还需要采用特殊方法检测。 例 3: 2009 年 11 月 15 日,一位患有癫痫的 14 岁女孩就诊,张老切脉之后,问抽搐情况,孩子和家长总说不清楚。张老让患者平躺在病床上,在患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掐了一下手腕,患者在突然的惊吓中开始抽搐起来,让人家真实地看到了抽搐的全过程。张老说,癫痫不是每吋每刻都在发病,所以古人治癫痫,要将医生请到家里去,看发病的过程,单靠病人主诉是不行的,而中医却可以激发和诱导病症。 张老以他几十年的娴熟经验,显示了古人诊治的法度:“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张老认为,针灸临床治疗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是难以单凭方脉辨证概括或取代的,应寓援物比类于其中,审视色脉予以分析,再加以综合,使类者比之,以尽格物致知之道,如是则可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做到补泻勿失,用针稀疏,避免“不知比类,足以自乱”的后果。这也决定了张老在治疗方面的神奇特色。 2 治疗 一 遵循古法 张老的治疗原则是: 治法治则,均依于古人 。他的著作《古法针刺举隅》及《古法针刺灵方治验》等书,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治疗应当遵循古法,具体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取穴稀疏 在治疗时张老并不是针刺取穴多多益善,而是有理有据地稀疏用针。如前述捷克患者患胃痛,只刺足三里,胃压痛就减轻了,心胸部的难受不适感也消失了。 “针灸取穴贵在精少” 是张老一贯的主张,对病症的分析与综合必须紧密结合病人的病症、体征,以起百病之本,使治之极于一,做到取穴少而精,能一针解决问题的不针第二针。要做到稀而疏之,必须先得其道,即必须在取穴用针之前充分运用多种诊断知识,掌握病本。 张老之所以能够援物比类、用针稀疏在于他的博学多闻和针道渊深,在于他能够将疾病的表象归于一,因而才会把 太溪、腕骨、昆仑 等穴的主治或功效发挥到极致。药多中毒、针多伤人,古法针刺宗旨是取穴少而精,如华佗每次不过二三针,都有神效。但现在一些医者在临证时针刺无用穴者比比皆是,而一些患者也是少一针也不行,可见不通古法,则天下病患之大不幸也。 独钟太溪 用穴独钟太溪正是张老多年援物比类古法针刺的体现。张老治病,几乎每个患者必取太溪,故世人称张老为“张太溪”。张老应用太溪治疗诸病缘于他援物比类的诊治原则。 《灵枢 · 九针十二原》载:“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指出十二原穴的重要性,太溪为肾经原穴。人的肾脏中藏有元阴和元阳,是人生长发育的根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源于肾,故肾为先天之本,而且人体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等都和肾相关,肾之既病,酉病皆生。 《针灸人成》“太溪,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太溪脉主诸病,有此脉则生,无此脉则死,张老诊脉也总是诊太溪脉。在太溪脉、太溪穴及肾经等相关关系的理论指导之下,张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大胆选取肾经之原穴太溪为突破点,仅用太溪穴或佐以肾经结穴廉泉穴或少数气穴,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究其原因,可能正如黄龙祥先生所言, 针灸临床大家往往倾毕生精力于少数几个或几十个穴位,对它们的进针路径、针感反应与作用规律了如指掌,这样就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 气调而止,间日一刺 在针刺强度上张老主张应以“气调而止”为度,在治疗频次上主张“间日一刺”。这是张老遵循古法针刺在针刺强度及疗程安排上的特点。 大多数患者都认为针刺强度越大、留针时间越长、治疗间隔越密则治疗效果越好,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传统针刺并非如此。关于留针的问题,张老说针刺要记住 16 个字:“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故留针问题值得反思,若气不至,候气可留,气来了,就没有必要了,否则就影响施术的吋间。张老认为“ 气止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灵枢 · 刺节真邪》“有衔之类,在于调气”及《灵枢 · 终始》有“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声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气血不行”,说明针刺通过刺激腧穴,激发经气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阴阳平衡,从而能达到气血调和的目的。 如何把握“气调而止”的效果呢?“调”的效果是可见的,《灵枢》记载:“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如风吹浮云去,青天明口现。“调”的效应在医者手下是有感觉的,《标幽赋》云:“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医者若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不易获得的。张老认为针刺是否得气或得气之迟速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气血状况是针刺气至与否的重要条件 。如阴阳平和之人,其气血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快);多阴少阳之人,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此外,四时的阴晴晦明之变化,也影响气至之迟速、强弱,甚至有无,故强调针刺时须法天则地。 张老针刺主张“ 间日一刺 ”,即针刺疗程中隔一日治疗 1 次,在传统医籍中多有记载,如《灵枢 · 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针灸甲乙经》曰:“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调其虚实 …… 身体小痛,刺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灵枢 · 四时》曰:“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素问 · 缪刺论》云:“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古法如此,但常有病人要求每天针刺,张老即解释说他用的是古法针刺,是间曰一刺,守一勿失,因为有些病针刺后第 2 天是正邪相争阶段,第 3 天再刺效果会更好。 古法针刺是一种至高的治疗境界,一般医生很难达到,要求医者对古法烂熟于心,也要求医者应有医治水平的自信,还要求患者的认同和配合。但一般情况下,患者往往有病乱投医,各种方法同时用上,甚至要求一日几刺,否则就认为饯白掏了;医生也迎合这种认识,尽量多刺,而有的医生针刺也动辄 10 针 20 针甚至更多,想面面俱到,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古法相差万里,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3 理论 一 杂合众学,思想独特 张老既是一位名医同时也是一位文史人儒。他不但对医籍《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烂熟于心,而且对《周易》《老子》孔盂诸子等文史领域也多有研究。张老常常强调“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也,此之谓也”。所以他杂合众学,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杂合众学,满腹经纶 张老对传统医学典籍文献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在诊断和治疗中,每每引经据典,以古论今。如诊断一位面瘫患者时,张老说此病为经筋病,“经筋之病,有热则筋弛纵缓不收,寒则反折筋急”(《针灸甲乙经》卷二)。一位患者睡眠不好且总咳嗽,张老说该病表在肺,根在肾,原因是肺根于肾,金水相生。用脑伤肾,脑为髓之海,肾的过度消耗,影响了肺的功能,而且肾水不足,肝木不得滋养,故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在针刺时又说针刺手法为“徐出徐入,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 《灵枢 · 五乱》)。张老随口而出的引证都是那么自然,又都是那么贴切。 对儒家、道家思想,张老也是经纶满腹,出口即引经据典,所说有凭。如张老在讲“东方甲乙木”时提到天干“甲乙”,认为除了表次序外,两字的本义均与“生长”有关,査阅《说文解字》《史记》等,“甲”“乙”本义均指草木初生之象,《史记》 :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说文解字》:“乙象草木冤曲而也,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张老对这些字的理解正是在他深厚学识积累上的自然薄发。 张老不但对经史熟悉,对《老子》学说也十分精通,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他的医学思想相互印证,互相补充,能够最大程度上确切地理解经典,这种独特的治学方法,值得后学学习。张老儒医道兼通,在 50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遵循《老子》《黄帝内经》等著述,运用阴阳离合、开阖枢等理论,结合临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方向。 针药并行,因人制宜 张老认为作为医家治病,应当 诊断、针刺、方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张老诊断上四诊合参,援物比类;治疗上依据古法,以针为主,也根据只体情况配合中药。如一患者鼻塞、声重、有黄痰、舌暗红,处方汤药如下:银花 30g 、连翘 15g 、桑白皮 10g 、栝蒌 15g 、杏仁泥 10g 、前胡 10g 、竹叶 6g 、竹茹 6g 、法半夏 10g 、枇杷叶 10g 。患者诉她的 5 岁男孩与她症状相同,可否同吃。张老又处方如下:银花 6g 、竹叶 3 g 、牛蒡子 3g 、桔梗 3g 、淡豆豉 3g 、桑白皮 3g 、前胡 3g 、冬花 3g 、枇杷叶 3g 。大人小孩同样的症状,但张老处方有异,除了药味不同之外,药量上也有较大差异,说明张老在用药时因人制宜,同病不同方,他对中药中君臣佐使配伍的绝妙之处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法于阴阳,合于数术 张老的学术思想独特,还在于他“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的理念。总有患者问治疗后有什么忌口,张老的观念是“ 想吃就吃,不想吃的就别吃,吃了不难受就行,要法于自然 ”,这是张老常常告诉患者的“医嘱”。 一个 18 岁的姑娘问针灸可否减肥,张老反对刻意减肥,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该肥就肥,该瘦就瘦,只要脾胃健,运化好,多余的东西就下去了,想吃就吃,别吃过头就行。 女子 14 岁至 35 岁绝对不能减肥,在这个阶段减肥犯中医之大忌, 因为本来是盛壮之年,妇女任冲之脉盛大,肾气充盈,筋骨坚强,这是自然本来如此,如果违背自然,强行减肥,则祸患无穷,现在好多女子病,可能都与在不适当的年龄里减肥有关。如果 35 岁之后形体肥胖,可适当减肥,但也是合于自然之道地减肥。 其实在张老的日常生活中,也无不贯穿着一个“ 道法自然 ”的理念,没有强制,没有刻意,都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之道,都是如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张老也会抽烟、喝酒、吃肉,但都不过,是法乎他自己的自然之性。 4 教学 —— 严格认真 能成为张老的学生,是一种福气,跟随张老临诊学习更是难得的福祉。张老对跟他学习的学生是有要求的,他不止一次地援引经典说明他选择学生的标准,即《灵枢 · 官能》所说的“ 不得其人,其功勿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 ”。张老在临床带教中有他独具的特色。 当头棒喝、严厉无情 张老带教十分严厉,他说:“不讽刺不挖苦出不了人才,现代社会讲民主,不让打人了,要不然就准备一个竿子”。虽是玩笑之语,但其中有张老对学生的态度。如张老要求学生为睛明穴、通里穴消毒,学生有些犹豫,张老批评对穴位熟悉不够,认为学生如果在诊断或治疗方面犯了错误尚可原谅,而对基础知识不熟悉,是低级错误,令他很生气,要做到 365 个穴闭着眼都摸得着才行。 有一 5 岁小孩小脑发育严重受损,扎针吋需要助手按住才行,有位学生只按住了两手,张老严厉地批评,说要按住枢纽,按住肘和膝就行,按手脚很危险。因小孩子一动,轻则脱臼,重则骨折。并强调给小孩扎针,取穴要快而准,要当机立断,干脆利落,不可拖拖拉拉。语气之严肃,态度之坚决,令人望而顿生敬畏之情。 愤悱启发、循循善诱 当教育界人力提倡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张老已经将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贯常的手段落实在具体的临床带教中。孔子曾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即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时进行启示,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时进行提示启发。每每碰到一种特殊的病例或是典型的疾病时,张老总是先问学生“这是什么病”“为什么要这样诊断”“为什么要从肾论治”等等,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自己先寻求答案,在学生“愤愤然”“悱悱然”的时候,给予启发。 如一患者腰痛,说是扭伤了,治疗前让他平躺抬起双腿,但无法同时抬起,针刺左侧太溪穴之后,患者即可抬起双腿。张老问学生为什么,一学生说“腰为肾之府”,张老又问府是什么,学生立刻拿出微型电脑査词典,有“幕府”“首府”,说是“聚积之意”,张老进一步解释,腰为肾气聚积的地方,由聚积而引申为重要之地、关键之地、核心之地。太溪穴为肾经之原穴,是肾气聚之地,刺该穴之后肾气被激发,故能立刻抬起双腿。 学生问及补泻问题,张老说: 针刺时,轻而徐入,本身就是补,进针猛本身就是泻,扎针尽量别用泻法,如阳亢之人,不用泻阳,可以用补阴的方法,使阴阳平衡,火针、放血都是泻法,而毫针则主要是用来调气的 。在辨证和诊断时,张老教导学生要举一反三,不要只听患者诉说即下结论,要注意有时候脉与症反。总之,张老是在不断的启发中让学生深刻领会,并完全掌握。 殷勤嘱咐、语重心长 张老不止一次强调要多读书,要多记,要提高自己,必须得看书,结合临床看书 。张老开出了读书书目及学习步骤和方法,要求学生先读《灵枢》再读《素问》,《素问》中有一些篇章是用来解《灵枢》的。还要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还应当读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比如《周易》《老子》等。张老说要想精通古法,青年学生就得补课,强调要读《内经》,就是为了少出偏颇。张老强调,读书好像是耽误了临床,但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是事半功倍之举。 张老不但要求学生在知识上作充分的储备,在医德修养上也有较高的标准。 张老教给学生的,除了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以平常的行为给学生树立典范,为“如何为人,如何为医”提供了很好的座标。张老鼓励学生要青出于蓝胜于蓝。一患者左手屈拘难伸,张老用力弹他的指甲盖,其左手立即就全伸开了。学生们目睹了张老“弹指神功”,张老说弹指要领:弹指时要迅猛,即快又狠,如果没有达到效果,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能力不到,即功力不足;二是方法不能,即技巧不足。能力和方法都需要多学多练,行医不能有虚假要以立竿见影的疗效来说明,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诚信问题。 张老说:“ 所谓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掌握最核心的东西,才能真正实现医术上的提高和医德上的升华 ”。张老语重心长的教导,在每一学生的心里都激起永久的波澜,永远指导着学生。 5 医德 —— 精诚人医 医生是个神圣而又令世人仰慕的职业。当一名合格的医生并非易事,能成为饮誉杏林的名医更是难上加难。而张老却为国内外许多人所知晓,在国内国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不但源自于他精湛的医术,更源自于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洁身自好的道德准则、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和淡泊人生的价值观念。 张老一贯的主张和从医理念是治病救人,减轻患者负担,让患者少花饯看好病, 这让人想起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中所描述的精诚大医。张老具备了“精”,即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亦具备了“诚”,即医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2009 年 12 月 9 日,一德国患者就诊,小便频,半小时上 4 次卫生间,且行走不便,张老正准备针刺时,患者又急切要求小便,万分火急,张老允许患者在他的洗手盆里解决。张老说无论中医西医,都要讲医德,他已经是十分为难了,不可再让他尿裤子更为难。针毕,效果立竿见影,患者飞吻示谢。张老用显著的疗效征服了外国友人,他说“我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张老的医德医风和民族精神可见一斑。 总之,张老治病,理据《灵枢》《素问》,治本原始,非唯效神,明经彻理,一个“ 古法针刺 ”是他所有特点的总和。无论诊断、治疗,还是带教和医德,都是古法中一个大医的具行,他以“上工”要求自己的医术,又以“大医”提升他的人格,展示给众人的是出神入化的疗效和精诚无畏的大医。

192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格式修改大全图片

    毕业论文格式调整步骤师弟师妹们,毕业论文具体要求、规范学校网站上有文件,可以自己下载,但是每一步的先后顺序很重要,有时候可能调整某个格式花了一上午时间,然后发现

    无敌美苏苏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针灸杂志投稿格式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

    快乐Angels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针刺研究杂志好投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meiguihuale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针刺研究发表时间

    该疗法创始于195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用以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取得满意效果(尹惠珠)。随后在陕西、湖北等省市推广应用,手术种类涉及临床各科达90余种,基

    小萝莉的春天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a4纸论文格式图片大全

    一般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开本大小:A4纸;页面设置: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封面:论文题目小于25个字,隶书、二号、

    美丽世界的ange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