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4

triangelrain
首页 > 职称论文 > 成矿构造与成矿作用浅析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星闪乐途

已采纳

一、钨矿化垂向“五层楼”分带

前人总结了石英脉型钨矿“五层楼”模式,它是指根据钨矿化石英脉体的形态变化、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矿化富集和围岩蚀变程度,沿脉体的倾斜方向,从上到下而划分成5个垂向带,每带称为一层从而构成“五层楼”。“五层楼”各层之间既有各自矿化特点,又相互联系、过渡(图7-24)。

图7-24 石人嶂矿区“五层楼”脉带分布图(转引自袁见齐(1985),略有修改)

图7-25 梅子窝钨矿“五层楼”叠加示意图

粤北地区钨矿脉具有明显的“五层楼”分带,自上而下分别为:微脉带、稀疏细脉带、细脉薄脉带、薄脉带、大脉薄脉带,各脉带的特点如下:

Ⅰ、微脉带:也称微细裂隙蚀变带,脉带宽度25~60m,延深30~50m,主要有硅质薄膜云母线蚀变带、石英微脉蚀变带两种类型,单脉宽度常常小于3mm,仅具有微弱矿化,不具工业价值。此类脉带分布在隐伏的天平架脉带和蕉树沟脉带的顶部,是隐伏脉型矿床(体)的良好找矿指示标志。

Ⅱ、稀疏细脉带:脉带宽度8~40m,延深50~140m,由几毫米至几厘米的石英细脉或云母细脉平行产出,WO3品位:细脉~,脉带~,也是找矿标志带。发育在地表1045m标高至965m中段。

Ⅲ、细脉薄脉带:脉带宽度3~20m,延深40~180m,具主、次脉,由1~2条脉宽大于10cm的主干薄脉和3~7cm的细脉组成,主脉旁的羽状平行细脉高度密集发育,相互交织,形态复杂,WO3品位细脉~,脉带平均~,具一定工业价值。发育在965m中段至884m中段。

Ⅳ、薄脉带:脉带宽度2~3m,延深30~60m,由几条脉宽大于10cm的主干薄脉和少量细脉组成,呈平行排列、分支复合、侧幕交替,脉组连续性好,主脉幅明显增大,含矿性强,WO3品位~,工业价值高,为钨矿富集地段。发育在884m中段至760m中段。

Ⅴ、大脉薄脉带:宽度~,延深180~450m,系主支矿脉的最终收拢合并,呈单一的大脉或薄脉产出,脉宽可大于1m,最宽2m多,沿走向两侧逐步变小尖灭,WO3品位~3%,为最主要的工业矿体,发育在760m中段至560m中段。本脉带在矿区内虽还未完全揭露,但在北组、中组和南组脉带等地段往地下深部侧伏方向已开始出现矿体厚度变小、品位变贫的趋势。

二、梅子窝钨矿两期钨矿脉叠加现象

石英脉型钨矿“五层楼”矿化模型由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勘探研究中首先提出,它的诞生很快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认可(冶金部南岭钨矿专题组,1979,1983;柳志青,1980;古菊云,1984;杨明桂,1984;梅勇文,1985;康永孚等,1994;彭恩生等,1994;胡世杰,2006),并成为典型矿床范例纳入教科书(袁见齐等,1985;郑明华,1993;姚凤良等,2006)。梅子窝钨矿是我国“五层楼”矿化模型的发源地之一。随着梅子窝矿山生产揭露,发现钨矿脉深入到花岗岩内部二、三百米仍然没有尖灭,与传统的“五层楼”矿化模型存在出入,作者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立项答辩时就相关现象进行汇报时,曾有专家提出疑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监理专家经过现场观察,对梅子窝和石人嶂出现的新情况予以极大关注。

以梅子窝钨矿区640m中段为例,目前生产的59#矿脉粗达以上(脉幅大小相当于薄脉带),往北东方向几十米的内发育有5条~3cm宽的石英细脉大致平行产出(脉幅大小相当于细脉带),再往东几十米范围内,又断断续续见到十几条1~8cm宽的石英细脉,矿山同志对这些细脉出现也很不理解,据他们掌握的情况,该区段没有相应矿脉出现。上述两类脉体不仅脉幅差别大,成分也不一致,其中细脉为成分不纯的石英脉,其中包含围岩残留物(脉幅3cm),而正常的细脉带均为纯净的石英脉(脉幅7~27cm)。在同一中段上相距不远的地方,同时独立出现大脉与细脉,这与单一的“五层楼”分带特点显然不相符合。虽然薄脉带中也有细脉平行产出,但这些细脉都是由薄脉分支形成的或者在薄脉旁侧派生出不规则细(网)脉,但是,同属一个脉带的细脉与薄脉都是相伴出现的。故此我们推测,石英薄脉与石英细脉群分属两期不同的矿脉。

据广东932队研究,在印支期(γδ15)嶂下花岗闪长岩体之下,又发育有燕山期(γ25)含矿隐伏花岗岩岩体,与梅子窝矿区近邻的较低海拔的石人嶂矿区生产坑道已部分揭露。综上资料分析,我们认为,梅子窝矿区存在的两期花岗岩侵入活动,它们分别形成了两期成矿作用,从而造成的两个石英脉“五层楼”在空间上互相叠置,使得同一中段上可以同时出现脉幅大小不等的、属于不同“层”的钨矿化石英脉。

通过2008年坑内钻探揭示,在ZK0601钻孔中发现,在海拔190m(孔深372m)左右发现浅灰白-浅白色细粒花岗岩,这与上部浅灰色中粗粒的花岗闪长岩明显不同。细粒花岗岩中长石25%~40%,石英40%~55%,暗色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稀少(这点与花岗闪长岩明显不同),蚀变不明显,部分硅化强烈,岩石结构致密,断裂不如上部的花岗闪长岩明显。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的化学成分对比见表7-30。据林小明等(2006)研究,梅子窝正在生产的44#钨矿脉中石英的氧同位素δ18O值自下而上降低(表7-31),表明热液来源主要由深部隐伏岩浆岩提供,也从成矿流体角度支持石英脉型钨矿“五层楼”矿化模型主要由岩浆活动及与之相关的构造运动所控制。

表7-30 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化学成分对比表(%)

表7-31 梅子窝矿区44#钨矿脉氧同位素δ18O值分析结果表

图7-26 石人嶂钨矿五层楼模式

注:资料引自林小明等(2006)。

三、讨论与建议

根据矿山提供的生产数据统计以及现场观察,梅子窝矿区除了按照上述“五层楼”模式正常展布的矿脉外,还有一部分矿脉是在矿山深部生产坑道中才揭露出来的,它们在地表并没有出露,属于隐伏矿脉。比如:24线出露地表标高1150~960m的矿脉(NE→SW)有2#、58#、66#、68#、74#,而隐伏于标高820m~730m变质岩中的矿脉有67#、71#、72#、73#、75#、76#、80#,而55#隐伏于深部700m的花岗闪长岩中,说明存在有两群矿脉分别出露在不同的标高上(图7-26),它们是否就代表两期矿脉值得研究。此外,59#矿脉主要出露在930~805m标高上,平均脉幅为~,这些中段平均品位高达~;而59-3#和59-4#两条支脉出露在680m中段上,平均脉幅约,平均品位只有左右。虽然矿山把它们编为同一条矿脉,但它们很可能并非有成生联系。

不同构造期次或阶段形成的原生晕在空间上叠加往往形成构造叠加晕,这在石英脉型金矿中非常普遍(李惠等,2004)。同样道理,在石英脉型钨矿中也应该存在构造叠加现象。

相信通过梅子窝钨矿床成矿机理的深入研究,必将为钨矿成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资料。诚然,目前我们的认识还很肤浅,仍需要对两期花岗岩成矿开展细致、深入的对比研究,包括矿物组合、成矿元素分带、围岩蚀变分带、流体包裹体特征、成矿年龄测定等对比研究,钨矿脉“五层楼”叠加模式更有待于深部钻探工程的验证。

100 评论

史瑞克0111

构造与成矿涵盖构造演化与成矿和断裂构造与成矿两部分内容。在西昆仑和塔里木这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其矿产资源中的矿种和矿床类型有很大差别。在西昆仑山和塔里木南缘地区,断裂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塔里木盆地内,封闭穹隆构造的存在是石油-天然气矿藏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西昆仑复合成矿带断裂构造与成矿

在西昆仑复合造山带内,除长城纪、早寒武世和石炭-二叠纪三个阶段的海槽演化能提供初始矿源外,区域性断裂构造尚为岩浆-热液提供运移通道和成矿空间,组成构造岩浆成矿带。其中比较重要的成矿带有慕世塔格-库科西力克成矿亚带、阿勒玛勒克成矿亚带和塔尔成矿亚带,这三个成矿带的形成与构造地质中划分出的构造岩片相对接。

1.慕士塔格-库科西力克成矿亚带

该成矿带即是构造研究中的慕士塔格构造岩片带。其沉积变质体为长城系角闪岩相变质岩,中有蓟县纪变质花岗岩和后期(寒武-奥陶纪)中-酸性岩体侵位,另有少量的基性和超基性岩小岩株或岩脉侵位。成矿带西侧受控于康西瓦大断裂,东侧为库科西力克断裂。在康西瓦断裂带内有基性和超基性岩体侵位,已发现主要矿产为产出于超基性岩体中的阿克陶县苏巴什钛磁铁矿;在岩片东侧库科西力克断裂带上,已发现有矽卡岩型康达达坂磁铁矿、矽卡岩-高温热液型齐热哈塔尔钼矿、中温热液型嘎尔吉蒙拉卡铅锌矿和叶斯塔什铜银矿等。这也是西昆仑中段找矿效果最好的成矿带,成矿多受主断裂和次级配套断裂的控制。

2.阿勒玛勒克-恰尔隆成矿亚带

在构造上隶属于阿勒玛勒克构造岩片和恰尔隆构造岩片带。在阿勒玛勒克岩片,成矿地质体有下寒武统绿片岩相复理石变质岩及呈岩基状和大型岩株状产出的中-酸性岩。在恰尔隆岩片,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复理石陆源碎屑岩夹生物碎屑结晶灰岩的组合,下伏下寒武统碎屑岩和硅质岩。

阿勒玛勒克岩片西侧为库科西力克断裂,东侧为塔尔断裂,成矿主要出现在这两条控制性断裂带及其间的次级剪切断裂中。例如在库科西力克东侧(下盘)次级配套断裂——空巴克断裂带上,即有高温至中-低温热液成矿的库尔尕斯铁-铜-金多金属矿的发现;在阿勒玛勒克岩体内的北西向剪切断裂中,发现有沙拉吾如克铜矿点和库马铜矿点等。

在塔尔断裂带西侧,阿勒玛勒克构造岩片与恰尔隆构造岩片的结合带,发育近东西向弧形断裂。在该断裂带上,下寒武统克英组硅质岩和中性脉岩中,即发现有乌鲁克吐孜沟银铅锌多金属矿点。

另一种情况是,空巴克断裂、塔尔断裂及其间的次级走向断裂中,多有强硅化玉石岩(低档玉石)的发现。

3.塔尔-库斯拉甫成矿亚带

该成矿带在构造上,以塔尔(巴格)构造岩片为基础建立。成矿地质体的地层组成主要为下寒武统陆源碎屑浅变质岩和含放射虫硅质岩,另有石炭-二叠系陆源碎屑(低级-极低级)浅变质岩,岩浆岩即有呈大型和中型岩株状产出的中-晚寒武世—奥陶纪和部分三叠纪中-酸性侵入岩。成矿多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成矿与断裂关系密切,主要集中在塔尔断裂带和库斯拉甫断裂带。在塔尔乡巴格村一带的下寒武统砂板岩的剪切断裂带,已有铜矿(化)点的发现;在库斯拉甫断裂上盘的次级剪切断裂带,已发现多个铜矿(化)点和金矿点等。

(二)塔里木盆地南缘成矿带断裂构造与成矿

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层层位和断裂构造是控制矿床和矿(化)点的关键因素。地层层位是第一性的,首先确定是否有赋矿地层的存在,第二就是要有较发育的断裂构造。

1.卡兰古式铅锌矿成矿带的构造与成矿

在找矿中,首先找到中泥盆统克孜勒陶组碳酸盐岩,第二步就是此地层紧密相伴的断裂构造。铅锌的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展布基本上与之同步。中泥盆统克孜勒陶组碳酸盐岩基本上沿着艾撒铁木尔断裂和吉汗艾格孜断裂展布,在研究区内自然地分成艾撒铁木尔铅锌成矿亚带和吉汗艾格孜铅锌成矿亚带。

在艾撒铁木尔铅锌成矿亚带内,已发现的矿产有乌苏里克(艾撒铁木尔)铅锌矿和托库孜阿特铅锌矿。乌苏里克(艾撒铁木尔)铅锌矿在构造上处于艾撒铁木尔断裂上盘(东侧),浸染状矿化多集中在灰岩中的剪切断裂构造。

在吉汗艾格孜铅锌成矿亚带内,吉汗艾格孜断裂东侧(上盘)即形成有卡兰古铅锌矿。从前述卡兰古铅锌矿床研究中,已阐明了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明确提出在成矿上要“断裂构造发育,有控矿、导矿和储矿的构造地质空间”。

2.沉积再造(砂岩)型铜矿的构造与成矿

在研究区内,这类矿产的赋矿地层为含溢流相基性火山岩的红色陆源碎屑岩,现已发现的铜矿(化)点的区域展布多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的控制。在成矿上,铜矿的层位和岩性特征明显,成矿是在红色陆源细碎屑岩中的灰绿色或暗灰色层,但矿化的出现多要有断裂构造的存在和沿断裂形成的碳酸盐岩化。显然,断裂是矿源层中富集成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地质因素。

(三)变形构造与成矿

变形构造在煤田和石油-天然气矿床形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塔里木南缘的煤田地质中,背斜和向斜的核部常在塑性变形中出现含煤岩系或煤层滑流变增厚的情况,在达木斯巴什阔木什煤矿的资源前景评价就采用了这一理论模式;在塔里木盆地中,宽缓的穹状背斜就是从事油气普查的主要战略目标。

总结上述,在整个西昆仑成矿带内成矿具有的三要素是:①海槽复理石变质岩;②后侵位岩浆岩;③控制性断裂构造,即可称之为构造岩浆成矿带或复合成矿带。在塔里木盆地南缘成矿带中,就铅锌矿和铜矿而言,成矿受中-晚泥盆世地层层位和断裂构造的双重矿制,其中赋矿地层的存在是第一性的,断裂构造是第二性的;在塔里木盆地内,生油(气)层、储层和盖层的存在和穹隆构造是相互依存的必备条件。因此,深入做好基础地质研究,认真查明成矿地质条件,获取丰富化探、物探和遥感信息是获得普查找矿进展的必要前提。

86 评论

justjoshua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的必然趋势。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2就矿找矿理论浅析2. 1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的研究[2, 3]。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志。2. 2成矿系统理论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观[4]。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的。2. 3矿床模型理论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过程的指导原则。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2. 4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2. 5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指导。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据。2. 6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题。(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向。(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2. 7矿体侧伏理论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3结语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参考文献][1]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2]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4-7.[3]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4]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5]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6]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15.[7]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257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成绩构成

    28.1%。毕业论文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40%。评阅教师评定成绩(即双盲评审成绩)占10%。答辩成绩占50%,没参加答辩的学生,答辩部

    wanguofa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成矿构造与成矿作用浅析毕业论文

    一、钨矿化垂向“五层楼”分带 前人总结了石英脉型钨矿“五层楼”模式,它是指根据钨矿化石英脉体的形态变化、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矿化富集和围岩蚀变程度,沿脉体的倾斜

    triangelrai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矿大成教一体化专业论文答辩

    简单。其实没什么难度的答辩前熟悉好自己的论文及论文相关的知识点,答辩老师一般都会提问1-2个问题让你当场回答或思考下回答。你可以带着论文稿的,但是自己讲的时候最

    曼特宁先森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浅析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浅析在企业中责任成本会计的运用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

    翻滚的小鱼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浅析成语毕业论文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

    吃货爱漫游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