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黄条条猫
椰菜君按:本系列文字的目的是收集、翻译和整理尽可能详细的关于自闭症“发烧效应”的文献,以求推动相关研究和治疗方法的发展。 1980年,Ruth Sullivan在《自闭症和发育问题杂志》第10卷第2期的“父母有话说”栏目的“Why Do Autistic Children... ?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会这样。。。)一文里,提出了关于自闭症“发烧效应”的问题,并同时刊出了几位医生对这个问题的回应(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Vol. I0, No. 2, 1980)。据多位研究者的看法,这是自闭症患者”发烧效应“在正规出版的学术刊物中首次出现,虽然并不是一篇学术研究论文。今日追溯此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在40年前,患者家长和医生对自闭症患者”发烧效应“是怎样的一种想法。 Sullivan撰写此文的目的,是试图 向学术界传达自闭症患者家长们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希望能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以期带来治疗方法上的进步 。事实上,这正是 莱菔硫烷 治疗中重度自闭症患者研究所做到的。 该文讨论了自闭症患者的三个问题,而“发烧效应”是其中之一。为简洁起见,本文仅就相关内容进行了逐句翻译,括号内的文字为椰菜君为便于读者理解所加。想对该文有更多了解的读者可以在scihub网站上使用 doi: 搜索和获取英文原文。 为什么(某些)自闭症儿童在高烧期间 看起来更像正常儿童? 许多观察者——多数是自闭症患者的父母,还有一些非常了解自闭症的人——都曾经注意到这种(发烧改善自闭症症状的)现象。 那些对这种现象不熟悉的人会说:“是吗?要知道,大多数正常孩子在生病(发烧)时也会变得很安静啊!” 但是,(我要表达的是,)自闭症患者(在发烧时出现)的行为变化可不仅仅只是变得安静,(事实上)那是一种明朗的、(正面的)安静;就好像他突然对周围的事情有了更好的理解一样。 在我 (Sullivan)认识或听说过的自闭症孩子中,他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也会出现改善。 但是在发烧消退后,这些行为的改善和参与能力的增强,都会随之消退。 出乎意料的是,那些没有意识到自己孩子有这种现象的父母也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就像这位19岁患者(他住在一个护养机构)的母亲一样,她(告诉我)说:“ 我们有一次不同寻常的回家之旅。 杰瑞(患者)在圣诞节的时候,带着流感和高烧回家了。(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他远比我们以前见到他的时候更接近正常状态。在差不多两个小时内,他坐在那里,看他的父亲竖起圣诞树,和我们唱圣诞歌,并且同我们进行了 真正的谈话 。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发烧和疾病到底是如何让他放弃了对外界的戒备,变得如此的平易近人? ” (我还注意到,)Jesse Foy在一篇关于她的自闭症儿子的报道里写道:“ 是的,比利得了腮腺炎,真的病了。(但)他是一个好病人,会很配合地服用药物。奇怪的是,当他生病时,他的谈话总是比在他没病的时候更显得清醒。 ” 到1975年的时候,我已经听到不少这种故事,足以让人相信这种(发烧)现象可能对(自闭症)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当时我在这个专栏中写道: “ 我注意到我(15岁)的自闭症儿子,从来没有像在有限的几次高烧时那样更接近正常状态。 而(在我写这篇专栏的)几个月前,我也听到另一位母亲谈到类似的情况。家住新泽西州的Martha (和我)说,“我和你说,当你告诉我约瑟夫(Sullivan的儿子)在发烧时出现了行为改善时,我有多么地震惊和高兴。我在桑迪(Sobolovitch的孩子)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但你的答复是对我观察的第一次证实。” 此后,我在其他人那里也得到类似的 回应。(有次)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儿子)学校的一位母亲和我说:“哦,是的,我知道这一点。(我的儿子)迈克尔在发烧的时候,几乎是完全正常的。 ” 耶鲁大学的几位药理学家在1978观察到,高烧期间,大鼠下丘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一种神经递质)的周转率增加了三倍;但大脑的其它部分没有出现这种变化。 然而反过来,降低体温并不能引起(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周转率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果从这种动物模型出发,能够证实人大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在高烧期间也会迅速增加,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根据现有的神经药理学模型,或多或少地解释这种自闭症患者的发烧效应? (以下是几位医生的对Sullivan这个疑问的回应:) 回应 1: 过去20年中,贝尔维尤精神病医院(Bellevue Psychiatric Hospital)托儿所中有超过150名2至7岁的自闭症儿童接受了诊断检查,并参加了综合治疗计划。(作为医生,)我们也观察到了这种(发烧)现象。 一些儿童在高烧时会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变化:社会退缩明显减少、警觉性增强、言辞增加;他们的言语变得更具有沟通性;而且一般来说,他们还表现出一种(以前没有观察到的)同成年人进行交流和接触的尝试行为。 这些(行为上的)积极变化显然与疾病和发烧导致的高温有关。当孩子们康复后,这些行为改善就消失了。 然而与许多正常儿童不同,自闭症儿童在发高烧时似乎没有表现出身体的不适。 1980年1月的时候,我们医院爆发了一次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普遍发烧到华氏102°度(~摄食)。在此期间,工作人员注意到自闭症患儿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与成人和同龄人互动的增加、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增长、以及适应能力的提高。 在发烧结束后的几天内,大多数的改善都趋向于消退。 我们还有另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一些自闭症患儿患有肺炎,但却没有出现发烧或任何其他身体征兆。 两个这样的病例都是在做常规胸部X射线检查时意外发现的。 我们对这些现象的本质一无所知,但我们推测自闭症儿童可能存在下丘脑功能障碍。我们的一些发现可能支持这一假设,但在这方面肯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Magda Campbell医学博士 精神病学系 纽约大学医学中心 回应 2: 高烧时出现行为改善的现象并不仅限于自闭症患者。其它一些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患者,比如多动症患者、某些类型的癫痫患者和运动障碍患者,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这种现象,至少在自闭症患者中,可能与体内酪氨酸途径中的两种神经递质,即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有关。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原因。 在《自闭症综合征》一书中,第6章和第7章的数据显示,(自闭症患者体内的)酪氨酸途径可能存在障碍。这些数据来自两个独立实验室对同一批患者进行的分析,表明他们体内的多巴胺β-羟化酶可能被部分阻断,导致该途径的次要代谢物 同型原儿茶酸 的体内蓄积量变得非常高。 Mary Coleman,医学博士 儿童科研中心 华盛顿特区 回应 3: 在我们的研究中,听到自闭症患儿父母报告说他们的孩子在发烧期间会表现得更好是一件常事。(作为比较,)我们也看到某些自闭症患儿在接受某些治疗时,也出现过同样戏剧性但不幸也同样是短暂的行为改善。例如,在进行静脉穿刺时,一些几年来都不吭声的儿童会突然说:”现在就走吧,现在走吧”,或者“拔出针来,妈妈,把它拔出来。”我们还注意到,当接受一种用于研究脑胺的药物时,有些孩子确实会变得更加平静,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能融入社会。我们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是源于情绪高度唤起状态下的注意力集中。这有些类似于人们在危及生命的时刻下,会突然爆发出非凡的力量或速度。(我们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在战争期间,在建筑着火时,士兵可以成为英雄,普通人可以做到平时不可能的事。有报道说,紧张性抑郁障碍患者(一种重性抑郁障碍疾病。患者经常保持缄默且身体僵直,不能活动或只能做无目的甚至怪诞的动作)竟然能自行从椅子上站起来,像正常人那样走到着火的房子外面,然后又恢复他们原有的(僵直)状态。 这种注意力集中与生理功能变化有关联,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而且表现在心血管指标上,例如血压、心率和外周血流速度的改变。 这些变化可能显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化学过程的协调活动。 这种活动可能是由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特定神经中心控制的。可能的候选者是蓝斑(coeruleus),它是大脑中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的主要存在部位,在脑功能中与焦虑和集中注意力有关。 神经化学过程(如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或减少)与身体功能(如心率)之间的联系的不是单向的。 长期与人分离、日常生活被打断、身体疼痛等让人感到紧张的体验都会对大脑里面的化学反应产生多重影响;而大脑里面的化学反应的异常改变,如5-羟色胺或多巴胺途径的变化,也可以改变其它人体系统,从而改变一个人对环境产生的反应。 某些自闭症儿童在发热期间出现的行为改善,也许可以类比于人们在受到环境压力(如抽血)下出现的行为改变。身体的患病状态有可能会唤醒并短暂地提高那些促进注意力集中的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一点与现有理论相符,即兴奋剂药物(如哌醋甲酯)对多动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是由于改善了注意力集中而引起的。我们也知道,自闭症儿童的实际表现往往不如他们潜在能力。例如,在需要对外在刺激(例如音调)做出快速反应的测试中,自闭症儿童一般反应缓慢。但在经过培训和强化后,他们的成绩通常会出现显著的提高。疾病或疼痛带来的压力,或者药物造成的神经化学变化,可能都通过相似的机制起作用,使自闭症儿童的实际表现能与他们潜在能力相一致。 上述观察表明,在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功能障碍方面,基于神经化学和环境的策略可能会有效果。但是,真的实施起来则需要非常地谨慎。 简单的神经化学干预,例如使用能够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物,会由于大脑复杂的稳态机制,以及药物可能的多效应因素,而不太可能产生预期的治疗效果。同样的道理,经常对孩子施加(精神)压力并不会改善孩子的表现,反而可能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然而,父母、教师和临床医生对受到各种压力、以及处于生理生长期(如青春期)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进行密切的观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观察不仅可能促使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假设和治疗策略,而且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潜在能力保持乐观的源泉。我们相信,这样的观察结果是患者父母和研究人员在(有效)照料自闭症儿童和研究自闭症根源方面进行有效合作的重要基础。 Barbara Caparulo,科学硕士 Donald J. Cohen,医学博士 儿童研究中心 耶鲁大学医学院
土耳其电信
这些东西是我平时搜来及自己平时遇到想到的,写在这里.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是正常的,只是生命的生存形式很多。父母要用正常心态接受,父母应该了解、学习、适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父母要学会照顾孩子,特殊孩子的生命也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特殊孩子的到来不是来惩罚父母的,而是来启发人类爱心的。父母要按孩子的意愿来成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父母要不断学习有关自闭症的专业知识,,自己要成为自闭症儿童训练的专家。特殊的孩子还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对自闭症孩子的干预要越早越好。父母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后,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机构和老师,家长自己也要学习怎样照顾自闭症孩子,让老师成为好助手,因为最终孩子是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做家长的要学习接受自己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但不能把特殊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比较,家长不要对特殊的孩子有错误的期望,或高或低都不利于正确的训练。出现问题时,家长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是否调整好。父母的痛苦还可以述说,但自闭症孩子无法诉说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痛苦。自闭症的孩子情感很敏感,要让家庭其他成员也学着去尊重和理解他们。了解孩子,帮助、教育、督促他们学习,但不能与正常小孩比较课业和成绩。 对自闭症的小孩要用鼓励的方式,他们有自己学习的方式、进度,家长要尊重他们的方式,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寻找孩子的想法。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有这些特殊孩子的存在,启发了人类的爱心,他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贡献,让人类社会彼此扶持,彼此关爱! 家长要整理好生命和家庭里的其他事情,把心安定下来,先把自己安定好,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照顾好特殊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象一扇紧闭的门,不要用力去撞击!要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孩子的心门! 不要误导孩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误导孩子。特别是带“不”字的句子。被误导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看到孩子往地上一躺,嘴里却大叫“不要躺地上”。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去听了杨宗仁教授的三天课,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孩子根本不明白“不要躺地上”的真正含义,在他每次往地上一躺时,我们都对他说:“不要躺地上”,这种语言对一个正常孩子而言,是可以自然而然理解的,但对自闭症孩子而言,他不明白,他只明白,当他躺地上时,受到的语言刺激是“不要躺地上”,因此,他以为,“不要躺地上”的意思是“躺在地上”。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改变了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当他躺地上时,我会先说:“宝宝躺地上了”,然后拉他起来,说,“不能躺地上”,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孩子慢慢地明白了“不”字的真正含义,他也就不会在躺到地上时说“不要躺地上了”。 我们的孩子自控能力一般不好,所以就会表现出不懂规矩。这个不可能短时间改善,得长期干预,我的具体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就是事先提醒,不能光靠事后批评指责,举例:另外一个我觉得更重要,就是要赏罚分明,提前明确告诉孩子奖惩措施,然后一定要执行,可以帮助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焦虑。这点我以前也做不到,打过他。我想说的是老师不能代替家长,教育机构不能代替家庭,家长可以在教育机构获得帮助、指导,但是最终帮助孩子的还是家长自己。不管家长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现在要再学一个专业——自闭症专业。要有母亲的爱心和专家的水平,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把专家变成母亲是不可能的,而把母亲变成专家却是可行的。所以在怎么样教孩子这个问题的前面,我们都有一个怎样教自己的问题,一个自闭症孩子父母所遇到的问题,不比孩子本身的问题少。我们要先自救、先自教,然后才能教孩子,救孩子。 如果家长缺乏毅力,经受不了挫折,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控制情绪,总处在抑郁、自卑、伤心而不能自拔的心情下,孩子不会有康复的希望。 在家训练的好处:1.母亲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也是最爱自己孩子的,而爱在训练中是最有力量的。2.与母亲的长期接触、情感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3.在家可以随时、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让孩子保持注意力和兴趣,不会造成机械训练。 4.在家可以把生活中遇见的各种现象作为内容,把生活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5.训练恐怕是是持久战,行为训练结束了,孩子长大了,恐怕还要心理训练等等,家长迟早是要自己上阵的,晚上不如早上。 6.省钱。这对不太富裕的家庭尤为重要。 另外孩子最好不要脱离正常的人群,让孩子逐渐适应掌握在人群中的基本规则。机构是辅助,关键是家长。 自己训练不一定就是在家里,也更不能闭门。 开始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最好参加机构学习,平时可以多和其他家长讨论,在网上也可以看到各种信息。 我是怎么样训练我的孩子的1、常常想,时时教教育自闭症的孩子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只要有空就想,包括想办法,想,也是我们对孩子的牵挂、期盼和祝福!它会通过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传导给孩子,有利于他的康复。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就要教,不分时间、地点,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要填充孩子的时间,不能给他留有空白,要参与孩子的活动,参与孩子的生活,也让孩子参与我们的活动,参与我们的生活2、遍地撒网,重点培养 自闭症孩子存在语言、行为、情感、认知等各方面的障碍,康复训练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既要齐头并进,又要重点突出,如果某一时间内(比如半年)只纠正行为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置之不理,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认为先纠正行为障碍,等行为问题完全正常了再教语言等,这更不可取,对孩子各方面的问题要同时关注,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要有重点,突出一两个问题,反复纠正,孩子知道要纠正的是什么,要学习的是什么,当一个问题解决了,并且巩固了,或者有了一定的进步,再纠正下一个,交替进行,注意,已经纠正过的问题,不要放弃,时常提起,以防止其退步,当一个问题有一定进步以后,暂时放一放,换一个其他的内容,经过一次两次的集中训练,问题不可能完全消失,每次只要有进步就行。3、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一个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比如穿鞋,第一次,先把带解开,让他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二次让他自己解带,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三次,自己解带,自己放脚,自己扣带。他有时会说我不会穿,妈妈穿,我会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也会接着说:妈妈的事情自己做,想表达的是妈妈做的事情。但我会坚持,开始他会哭 .4、创造学习机会,制造学习情景 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设置学习情景,让孩子增加实践经验。可以故意安排孩子做某事,让孩子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加信心。比如,我让孩子去小超市买东西,吃的,喝的,而且去不同的商店买;到餐厅吃饭,让他向服务员要餐巾,小碗等,逛商店时,让他自己向售货员询问卫生间在哪里等等,当然这些都要在我的提醒下完成。这些我都可以做,如果我做了代替了他,那么少了让他学习的机会。5、语言训练,持之以恒 语言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内容,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没有工具,孩子的交际将永远存在障碍,多讲故事,随时随地教. 6、重在参与,培养自信 在孩子的学习中,注重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感觉和成功的体验。自闭症的孩子情商非常低下,往往表现出特别的不自信,特别的畏缩和胆怯,纠正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信心和成就感,要表现出对她的欣赏的态度,在孩子出现情绪障碍时,不应继续让他学习认知内容,主要是先疏导情绪,情绪平稳以后再继续教,挫折感过于严重会形成病态人格,最终使人丧失自信。7、惩罚得当、主次分明 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惩罚要讲原则,讲方法,应该注意:一,惩罚必须及时、具体,为了哪件事,那个行为而惩罚他,要让孩子明白因果关系,惩罚要明白。二,惩罚要安全,注意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不要误伤孩子。心理安全很重要。让孩子有适当的方法发泄被惩罚以后的情绪,要注意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第三,惩罚不可以是母亲自身宣泄情绪的借口。我们的孩子受到惩罚以后,保证以后改过,但是我们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她会反复出现,这个时候,往往不是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而是控制出了问题。所有自闭症孩子控制系统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办法训练他的控制能力。训练要主次分明,孩子的问题很多,从哪里下手,哪个问题非解决不可呢?那些直接关系到孩子人际交往的,对他人有影响的问题要先教,多教,而不影响其交往障碍的,可以宽容,如某些刻板的行为等。 我对自闭症康复的印象1、自闭症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感知觉异常,他们的特殊行为、特殊反映方式,必然有他们的生理原因所在,如惧怕某种声音,拒绝某种食品等,表明他们存在听觉和味觉方面的异常,所以,我们对他的某些表现要理解,不要简短斥责。2、自闭症的孩子是学而知之,教而知之,不教不知,不学不知,必须要教,任何问题都不能等他自然而然会,只要教,自闭症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切忌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认为他可能学不会而放弃,一切都要试着去做。3、自闭症孩子智力的发展是及不平衡的,有的方面高于正常,如记忆力,有的方面低于正常,有的方面距正常差两个年龄段,有的距正常差4个年龄段,有的甚至更大,如语言,但是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教自闭症孩子时,要把他的优势突出出来,要培养他的优势,不能为了纠正落后的方面,而忽略了他的长处。4、有人说自闭症孩子的重症期约是4到8岁,这是低谷,8、9岁以后会慢慢的恢复,在重症期训练可能下工夫很大,花时间很多,都难以取得进步,但是重症期过去以后再教,可能很快就能学会,但是我们不能等,重症期不能放弃,日积月累,量变才能有质变。5、自闭症孩子的学习存在一种“顿悟”现象,在接受一个新内容时,一般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紧张——停滞——获得——保持。所以我们常感到教一个东西,学得很慢,但是一但学会了,不易忘记,因此,教孩子学一个新东西时,不要着急,等一等,他就能学会,如果在停滞期就放弃了,那么最终孩子是不能学会的。6、自闭症的康复过程,走的是一条罗旋式上升的道路,从总体趋势上看,是上升的,但是上升中有反复,必须注意,每一次反复,都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孩子进步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所以不要看到纠正过的毛病又回来了,就垂头丧气,总体上,问题的出现及程度呈递减的趋势。7、自闭症的康复前景是趋向正常,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正常人保持平行。经过发病——低谷——恢复——稳定,最后在青春期结束时达到最好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动荡的过程,也是一个可塑的过程。8、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复到一定的次数,有些方面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都没有明显的进步,不一定是方法不对,也可能是积累的量不够,还没有质变,那就需要继续做。9、有些现象的消退,改善要以时间为代价,如自言自语,手部的自我刺激动作,康复状态达到顶峰以后,不知不觉中偶尔还会出现反复,这类因生理因素制约的东西,有一个康复极限,而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东西,如语言表达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学习,将会不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同其他儿童教育一样,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社会教育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它需要家庭教育给予延续和巩固;而且从自闭症康复的角度来说,父母家庭的信心和态度是决定性的。 在此建议家长进行训练时需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尽量使用简短清晰的指令:当与孩子交往提出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在注意自己,然后对他发出简短清晰的指令。2、要穿插训练新旧技能:家长在训练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持他们学习的动力并提高自信,在训练过程中,教其学新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其有足够的机会重复已经学到的技能,使患儿在学习过程具有成就感,相应避免的是那种贪新贪难的教育方法和拔苗助长的求胜心理。3、分享控制权:在生活中往往看到不尽人意的情况,一是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只能服从指令。另一种是家长什么都由着孩子。所谓分享控制权就要防止这两种极端。自闭症患儿与正常人一样,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特别有动力,如果孩子有要求想玩某种玩具,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玩,并在玩中谈论与这种玩具相关的事,这样,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但是,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重复机械行为或危险行为,在这些情况下,家长不能任由孩子,而应实行必需的控制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4、有条件的奖励:家长必须能够注意及时奖励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要必避免无意奖励不当行为。5、运用自然奖励物:也就是使孩子的行为在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得到奖励。6、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在训练初期,孩子往往不能达到家长的指标,即使孩子有一定进步,他们的技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了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渐进的达到目标,家长要注意不断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7、强调事物的多样形式:任何事物根据它的形状、大小、味道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自闭症儿童往往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假若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强调关于事物的多样性,就白白丢失了许多教育机会。 身体不等于生命,身体可以残疾,但生命不会残疾,生命不会只以一种方式呈现,它是多彩的、丰富的!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1、遗传因数:从家族和挛生子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人士的挛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至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 2、受疾病感染: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风疹,
常规来说特殊教育应该是残疾、智力障碍、聋哑、盲人等弱势儿童吧。 但你难道是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吗? 这些领域你们有涉及到麽? 像自闭症,失语症,学业不良,成绩落后的
其实在康复领域中,有“宠物疗法、宠物医生”等等,从中也体现出了宠物对孩子的帮助,我觉得如果个人想要为了孩子养宠物,我想毕竟不是经过专业调教的宠物,有可能会伤害到
目前市面上治疗方法很多,但是有成效的方法不多。主要以教育和行为干预为主,力争使患儿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成年后也有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行为干预也是目前多种治疗
引起孤独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脑伤: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其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