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品爱榴莲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思考》
【摘要】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中去。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3-04
在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思路。从近百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及当下的改革趋势与实践状况来看,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未来变革的基本走向。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科中心、课程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的体现。幼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不分科的。为此,研究者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解析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幼儿园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师幼围绕具有独特发展脉络或发展价值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促使幼儿发展成为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为主旨。主题通常具有统整性,包含儿童要学习的关键经验,统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与评价等整合起来,并使之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组织协调或学习内容的重新安排。
具有内在统整性的主题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了一种分科教学无法比拟的情境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在其教育编码与教学话语理论中就有所阐述。〔1〕通过主题形式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发展、主体人格与精神的养成是有益的。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规定,不仅指向教学系统,更指向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并关涉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解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课程、当前整体主义倡导的整体教学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都可视为整体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整体论”(hol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olon”,其意思是“子整体”,表示每一个元素不仅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部分,它同时还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John Miller指出,“holo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是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的”。〔2〕以整体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并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人类也属于这样一种整合的个体。个体的每一部分,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都有同样的重要性,且每一部分的功能及领域都是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
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整体”这个概念。“整体”仅仅是指关涉幼儿发展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总和,抑或只是强调提供给幼儿的教学内容要面面俱到吗?如果是前者,事实上我们难以界定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究竟有几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我们又无法罗列出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因为教学内容本身是难以穷尽的。人是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一个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一种东西的、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整体。因此,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对幼儿完满世界的关照,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的关照,并促进幼儿个体在活动中逐渐整合这些方面以达到和谐状态。
不同时代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理解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分科教学论也是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追求的,但它采用了片段化的思维方式,用所谓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整体拆解为简单、离散的部分,然后赋予每个部分以精确的意义,试图通过这种拼合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这种还原主义的假设是“整体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认为只有先了解部分,才能去建构整体。
当下,我们之所以将主题教育活动视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因为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幅整体的学习图景,它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人们认识到,幼儿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的,所以,他需要的是具有整体性的、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知识。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根据主题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除了知识层面,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层面的发展。它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本身,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关乎幼儿情感、经验、意义发展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育活动视为多层面、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知识,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经验与学习、生活整合起来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和整体性发展的活动。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幼儿整体发展思想的路径
(一)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
1.摒弃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唯理性思维模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唯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4〕在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的支配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过分注重幼儿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等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视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他们往往不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忽视对幼儿完满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会变成训练活动的代名词,幼儿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接受的是难以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教育。
2.关注幼儿均衡发展的节奏
我们要关注幼儿智力、情感及道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训练其学业及工作上的技能,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相反,“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同情心的人,使之能够完全参与这个群体的生活”。〔5〕
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等人曾据此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认为,“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得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接受过不当的催熟刺激的领域发展水平会比较低下。成长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紊乱无序,为了促使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应维持相对平衡的速率。由此可见,教育所提供的支持性影响应当是适宜有度的,各领域间的联系应当是适中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6〕
(二)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儿童、社会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领域、学科间的关系,有机整合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的堆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整合体,其发展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有行为的,也有认知的、情感的与社会性的。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局部的、孤立的发展。”〔7〕因此在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寻求不同学习领域知识间更广泛、深刻的关联,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全息观念。
所谓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不是将分化了的部分叠加成一个“复合体”。诚如沃伦・本尼斯所言,“一个整体包括目的、观念和交流,由各个部分间的同一性综合成内部一致而有效的整体”。〔8〕主题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有机“连续体”,是融会贯通了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经验的具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关联性的整体。
(三)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是指要改变线型课程实施方式,对各年龄主题活动进行统筹,如大、中、小班都有以“季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但各年龄班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内容要逐层拓展与深化,整个主题活动应成为螺旋式的主题网络。以“我的情绪和需要”主题活动为例,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知道自己有喜爱的和不喜爱的事”;中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如何使自己及别人快乐,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大班阶段活动目标则可进一步深化为“明白需要被爱和爱别人”。这种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综合的、“去边界”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者要“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而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9〕
参考文献:
〔1〕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14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RONALD E 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
〔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2.
〔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1.
〔9〕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
宜瑞科技
科学家的成果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我整理了,欢迎阅读! 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 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 8. 资讯时代的化学教育前景 11. 论中学历史教材中应增加科学史的份量的必要性 12. 化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5.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6. 略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18. 略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9. 如何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 20.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2. 网路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 23. 浅谈数学知识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24.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26. 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测量与评价研究 3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化学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31. 课堂“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32. 论中学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教法 33. 优化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7.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40. 浅谈中学化学计算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43.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 44. 中学生的早恋调查及分析 45. 中学厌学的家庭、社会原因分析 46. 义务教育阶段对辍学生的对策研究 47.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 48. 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 49.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 50. 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研究 初中科学论文 浅析初中科学教学的情境教学 摘 要:初中科学作为一门集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各科知识为一体的学科,其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在课堂教学中若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则教学功能就会相应的减弱。本文从初中科学情境教学的意义出发,对初中科学的情境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探讨和分析,以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初中科学;情境教学;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79-02 一、初中科学情境教学的意义 一发挥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情境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学习为重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推行探索学习为主,让交流和实践成为情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分组设立探究小组,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达到完成学科知识目的。通过情境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并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亲自发现的主动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更有印象,更有创造性。在这过程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理解并解决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情境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提高学生实践经验的目的所在。 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强学生记忆 依据现代思维理论,人的记忆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长时间记忆巩固的过程,知识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巩固和加深,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较为深刻的记忆。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授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听课和理解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是瞬间记忆的过程,这中瞬间记忆主要是被动的记忆过程,若不在课余加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知识就会稍纵即逝,学习效果也就不理想。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立一些生动的情境课程,通过情境还原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由瞬间记忆转化为长时间记忆,让知识在学生大脑中根深蒂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为直接的动力,它不仅能让学生自觉学习、积极学习,更是让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越强,学习自觉性也就越强,注意力就越集中,效果也就越好。初中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青春阶段,对各方面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自制力还不够成熟,缺乏自主控制能力,对于科学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知识,若不感兴趣,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学教学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由厌学到愿肯学的转变,最终达到提高课堂科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 *** 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 当前初中科学知识融入了较多的现代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不仅和初中物理知识有较高的融入性,而且这些知识大多都非常抽象,通过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极易使学生因知识抽象产生厌学情绪。通过设立情境教学的方法是解决这些科学学科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鼓励学生利用所学、所见、所想来解决这些难点知识,激发学生学习难点知识的兴趣,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能动性为主的科学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 *** 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渴望学习学科知识的欲望。通过 *** 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科未知领域内的其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乐学、好学和善学的教学目的。 二、初中科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科学的情境教学模式应该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解决科学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未知领域,这也是情境教学的取向和方向。因为,科学知识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研究和深化就是科学,人们利用科学改造社会,利用科学改变生活方式,引领人们走向文明。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技融入社会,提升生活品质,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趋势。利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将这些生活经验带入课堂教育中,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选取学生的生活素材,为学生营造和提供一个主动参与课堂情境教学的机会,构架起学生学习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如关于溶液溶解的问题,蔗糖和食盐哪个更能溶解于水中,哪个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还有哪个物质能形成不饱和溶液,这对于早已在生活中就形成了相关经验的学生来说,因为经常食用蔗糖水而导致学生误认为蔗糖水是饱和溶液,食盐水是不饱和溶液等。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化学学科概念,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实验来验证1取同样质量的蔗糖和食盐,量取相同体积的水,这个过程中提问学生为什么要量取水,而不是称取相同质量的水。2将蔗糖和食盐分别溶解到水中,要求学生观察蔗糖和食盐溶解到水中的现象,提问学生产生什么变化。3通过将食盐和蔗糖溶解到水中的变化,提问学生食盐和蔗糖哪个溶解度大。4将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加热,要去学生观察这两种溶液是否有变化,并提问学生为什么加热后的溶液,能继续溶解蔗糖和食盐。5在有蔗糖溶解的水中继续加入蔗糖,观察蔗糖是否有继续溶解的现象,提问学生蔗糖为什么能继续溶解,而食盐却不能继续溶解。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源于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但这些问题又往往被忽视,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好奇心驱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索,通过一系列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故事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在科学学科中有很多科学知识蕴含很多科学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反映的是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创立的过程,又有些反映的是科学的本质。通过运用这些科学故事来创设反映科学知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加深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情境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科学名人故事、轶事或典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终生难忘,学习前辈探索知识的执著和努力,探索学科内未知领域。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知识时,给学生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趣事:牛顿坐在苹果树下面思考问题,突然从树上掉下一个苹果,刚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通过对苹果砸在自己头上这一现象进行思考,结果发现了苹果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才会在苹果成熟的时候落下,并通过苹果下落引申出来的一些实验,再通过实验对比发现任何事物都是受到地球这一引力的作用,没有任何事物能脱离地球引力作用。这时提问学生:“如果这个苹果砸在你的头上,你是否能通过现有知识发现这一定律呢?这个定律对是否适用于任何事物?”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如教学“浮力”这一问题时,教师讲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通过浮力现象,获取等质量的石头,秤得大象质量。丰富的史料,让情境教学更为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产生渴望探索自然的欲望。 三创设科技情境,增强直观形象 情境教学中对科技情境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科技情境再现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科技现象,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例如在讲“磁力悬浮”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磁悬浮列车高速运动的场景,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磁悬浮列车能脱离了铁轨,还能运动?”当学生还处在疑问过程中,不知如何回答时,教师可以拿出两块磁铁,将两块磁铁对向同极相对,让学生观察同极相对后产生的现象。经过观察,学生发现两块磁铁相互排斥,因此,教师此时可以揭开磁悬浮列车脱离铁轨可以高速运动的谜底,以这个小实验将学生引入磁铁之间相互排斥,产生一定 “推力”的科学现象,以此来理解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悬浮的问题。又如在教学“运动和静止”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列车急速行驶,车窗外的事物都在往后“移”的视讯,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窗外的事物会往后移动?”“当我们在列车中,明明是往前运动,而且傍边的列车急速闪过,我们坐的列车为什么看起来是静止不动的?”等等问题。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科技情境中了解科技,通过事实还原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科技情境的直观形象,通过对图文的教学方式,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实现科技情境教学模式的初衷。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强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 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通过营造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创设故事情景,培养创新精神;创设科技情境,增强直观形象来创设初中科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学好科学知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琴飞.浅析初中科学的指导发现式教学法[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1. [2]楼石飞.初中科学教学中设定情境方法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5.
题目不统一,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拟定。
论国际贸易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知识产权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
议论文:《让孩子自由成长》 在很久以前,狼和狗是同宗同族的兄弟。但是,后来由于性格不同,狗受不了大自然恶劣的生存环境,愿意接受人类的训导;狼却非常有傲骨
帕斯卡尔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整个宇宙。”人因思想而伟大。但是思想
要根据它的受损程度来决定破译、解读的时间,有可能几天,也有可能数个月。历史上有一些空难解读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