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羽YUmi
作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先驱者之一,他功勋赫赫,为国家核潜艇的跨越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接受秘密使命,抛家舍业,隐姓埋名30年,事迹曝光后虽光环等身,却仍淡泊名利,为知识分子做了很好的榜样。 他就是我国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01 黄旭华, 1924年生于广东一个医生世家,幼年在家乡接受了启蒙教育。 他自小 聪慧而好学 ,原本想要从医,小学毕业时,亲眼目睹日本侵华带来的灾难,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国家太弱就要受欺负,制造飞机军舰,就可以抵御外国侵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得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 黄旭华14岁开始外出求学,因 日寇侵略,他的求学之路漫长而艰辛。凭着坚强毅力和刻苦精神,他坚持着一路走了下来,立志报国之心,更加坚定。 21岁时,黄旭华学有所成,既获得中央大学保送资格,也收到了国立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 抱着拳拳爱国之心,思忖科学救国之路,最终,他选择了国立交通大学,进行造船专业学习。 大学4年期间,黄旭华不仅接受了西方先进知识和科学观念,更得到了国内造船大师们的耳提面命,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石。 同时,他还是许多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一腔热血,敢为人先。 他每每振臂疾呼,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完成了从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到1949年毕业的时候,黄旭华已经具有了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必备的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02 在刚毕业时,黄旭华换了几个工作单位,他不想从政,只想做专业技术工作。 经过努力,毕业4年后,他终于调到船舶工业管理局,安顿了下来,开始一心一意地,从事自己热爱的船舶设计与制造工作。 那些年,国际形势波谲云诡,面对美苏不断发出的核威慑,国家1958年作出决定:哪怕用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 彼时34岁的黄旭华,因专业能力突出,还搞过几年仿苏式常规潜艇的研究,被秘密召集到北京,参加我国研制核潜艇的“〇九工程”。 这项工作属国家绝密,黄旭华自此再没见过父母,这一别,就是30年。 随着我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黄海和东海的一个荒岛成立,黄旭华也随之开始了荒岛人生。 荒岛上不能和外界通电话,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但这些,黄旭华都不在意,他时时放在心上的,是如何完成任务。 那时的现实特别残酷,我国要研制核潜艇,连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国内无经验,无技术,无相关资料,国外则严密封锁, 在那个一穷二百的年代,黄旭华和研发团队,丝毫不气馁,他们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一切从零开始。他们对国内的科研技术进行摸底,从能找到的一切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一点一滴的积累。 甚至,有人从香港带回的一个美国核潜艇玩具模型,也让大家如获至宝,进行“解剖”,获得任何一点有用的信息。 黄旭华坚信,只要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就能从无到有,事半功倍。03 当时,整个世界都在研制水滴型核潜艇,为了尽快追上,不因当时的薄弱国力受到太大影响,黄旭华决心“三步并作一步走”。 他们仅用了10几年时间,就走过了国外几十年的路,不仅研制成功,还解决了65吨大陀螺问题,为潜艇节省了宝贵的空间。 从1970年,我国第1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开始,10几年间, 一步步 成为世界上 核潜艇实力排名前5的国家。 至此,我国已经可以在任何海域,任何时刻,对世界上任何角落,发起核打击。 我们的国之重器,在海洋中劈波斩浪,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彰显着巨大的震撼力。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凝结着黄旭华不畏凶险,呕心沥血的付出。 作为总设计师,他不仅全盘指挥,更在现场参与了一系列重大试验,成为世界上第1个亲自下水,做极限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那是1988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检验极限情况下的安全性。 当时参试官兵们心里特别紧张,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悲壮的味道,有人甚至写好了遗书。 因为美国的王牌核潜艇,都曾在深潜试验中失事,参试的100余人全部遇难。 黄旭华看出了大家的顾虑,当即提出和他们一起参加试验。他的身先士卒,让笼罩在众人头上的阴霾一扫而光。 深潜试验成功了!黄旭华从头到尾亲自参与,熟知每一个细节,才有这样的自信。 04 踏进核潜艇这个领域后,黄旭华痴心不改地走着自己的独木桥。 当年的大学同学,有升官的,有发财的,他一律不为所动。惊涛骇浪的时代,他埋下头去,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他顾不得自己,也顾不上家人,对亲人的亏欠,对父母的不能尽孝,也让他难过。 因为工作的高度保密性,他30年没回过家,妻子理解他,拼尽全力,照顾着3个女儿。 父亲则生他的气,把他每年春节寄给家里的10块钱,都退了回来。 家里人有事,只能通过内部信箱联系他,他由于工作忙碌,收信也不及时,乃至父亲去世多日,他才看到信息。 在他离乡30年后第一次回家,90多岁的母亲已经满头银发,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跪在地上叫了一声妈,眼泪已止不住地流下来。 1年后,他把刊登自己事迹的杂志寄给母亲,才洗清了自己的“大逆不道”。 1995年,得知母亲摔伤,黄旭华从千里之外急忙赶回家中,老母亲看到他,眼泪纵横,他到家后不到 3个小时,母亲就去世了。 那之后每到冬天,他都会围上一条陈旧粗糙的黑色围巾,因为那是母亲的遗物。 他说,家里比这条围巾好的,倒是有好几条,但只有这条围巾上,有母亲的气息。 他用这种无言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在被人问道,忠孝不能两全是否后悔时,他回答道:“对国家尽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05 黄旭华对于自身的衣食住行,从来不愿多费一点精力。 即便是理发,他也嫌排队浪费时间,让妻子来理。 妻子从来没有给人理过发,明确表示 “罢工”,黄旭华就任由头发长长。后来,妻子实在看不过去,只能学着给他剪发。 黄旭华曾开玩笑说,他只习惯妻子的手艺。妻子听了,只得摇头笑笑,她的手艺,是这几十年练出来的。 他满心都是工作上的事,没心思料理自己,为此还闹出了一个笑话。 有一天他走路去上班,一路上总感觉脚硌得生疼,硬是一瘸一拐地走到单位。经同事提醒,才知道把鞋子穿反了,脚上都已经勒出了伤痕。 黄旭华获评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中的一句话,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他的一生,倾尽心血研制核潜艇, 淡泊名利为人低调,生活中的“无名”和功勋赫赫,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 黄旭华在2019年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的 脊梁 ”,他才是我们要追的星! ——END—— 作者:艾冬阳
宇宙无敌的猫
杨槱,别号君朴,江苏省镇江句容县人。1917年10月17日出生于北京市,1930年考入广州培正中学,广州地处中国南大门,南来北往的船只很多,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船,曾写过题为“广东造船史”的文章。1935年赴英国,考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1940年3月获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在此期间每年暑假都去英国巴克来的克尔造船厂接受学徒与绘图员的训练。1940年5月回国后,历任同济大学讲师、重庆民生机器厂副工程师、重庆商船学校(为原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因战火内迁,今大连海事大学前身)教员、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1944 年11月作为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团员到美国东海岸各地造船厂及有关学校参观实习,并到费城美国海军造船厂担任协助监造官,监造船、舰,学到了不少关于舰船设计与建造、生产计划管理、轮机修理等方面的经验。1946年1月回国后,先后任海军江南造船所工程师、海军青岛造船所工务课长、上海海军机械学校教务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同济大学教授、造船系主任、大连造船厂委员会工务处长、中苏造船公司副总工程师、渤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师、大连工学院教授、造船系主任,1955年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上海造船学院教务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造船系主任。杨槱是我国造船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奠基者。1962年,他撰写的《中国造船发展简史》,阐述了中国古今造船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兴衰成败之道,言简意赅。此文在1962年举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上宣读时,引起较大反响。以后,他倡导造船界重视对我国造船史的研究,进而做到古为今用,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加速中国当代船舶工业的发展。他身体力行,亲自撰写了《近代和现代中国造船发展史》、《秦汉时期的造船业》、《早期的航海活动与帆船的发展》、《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的几点看法》和《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的进一步探索》等多篇论文。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4年成立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1985年创办了《船史研究》杂志,他是船史研究会的名誉主任委员。90多岁时,杨槱仍然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帆船史》、《轮船史》等著作。 197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建立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杨槱任所长。1980年5月兼任镇江船舶学院(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现江苏科技大学)副院长,1981年1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4年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船舶工程(含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船舶设计学科博士生导师。长期来,杨槱热心社会事务,成为一位颇负盛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后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副会长。1978年后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八届上海市人大常务委员,1986年后连续三届当选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9年后,连续两届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78年9月和1980年5月,他分别作为中国海洋科学代表团副团长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1982年5月,他作为代表团团长赴英国出席国际船舶系统设计会议。1984年,他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团人员出访日本友好城市大阪府。1986年,他以近海力学和极区工程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身分出访美国。1990年他应邀去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讲学。为关心中国的造船事业,杨槱曾向全国人大提交提案,要求对“渤海二号”翻沉事故作科学调查,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杨槱不仅有丰富的经历,而且知识面很广,加上他对国内外造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故而在他所从事的一系列科研工作中无不贯穿他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精神,成为我国船舶设计和造船史研究领域中新技术和新思想的重要传播者。杨槱不仅自己努力追求新知识,不断进取,而且不忘培养接班人。他本人就培养了5名博士研究生和20名硕士研究生。对于后辈,他寄予极大的希望,常常给年轻人压担子,主动为他们创造学习和工作的条件,使他们能很快地成长,因此在他倡导和从事的学科领域中,人才辈出。对造船界前辈,他十分尊重,并经常教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他一贯好学不倦,悉心追求;服从需要,发挥专长;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精心育人,为人师表。不论是学问和品德,他都是造船界后辈值得学习的榜样。杨槱分别于1962年、1979年和1986年当选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和太平洋历史学会的副理事长。他多次赴日本、英国、德国和美国参观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推动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杨槱曾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为了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杨槱辗转南北,从事造船厂的建设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转入高校从事教务领导和教学工作。虽然众多的行政工作缠身,但他仍手不释卷,孜孜以求新的知识。1960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海船稳性规范》。该规范的制定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以往无验船规范的被动局面,而且随之提出的几十个研究课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船舶稳性的研究工作。 杨槱是我国造船专业各学科中率先招收研究生的导师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造船界兴起研究船舶适航性和不规则波的高潮,他选择“被动式减摇水舱”这一课题以期求得实际效果,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3—1965年,他指导研究生从事减摇水舱的研究,在国内从无到有建立了减摇水舱的模型试验设备。 1965年12月,由他的研究生完成的《被动式减摇水舱的模型试验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的毕业论文,成为船舶设计部门设计被动式减摇水舱的重要参考资料。15000吨自卸式运煤船是他指导毕业班学生进行的一项新船型预研工作,通过对船上的卸煤装置、煤仓布置和煤斗振荡装置等多项研究,认为当时在我国建造该型船舶是可行的,并制造了一个船模。20世纪80年代,我国航运和造船部门确认该型船舶对我国沿海煤运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000吨经济型近海干货船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他主持并与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制的一种船型。当时他率领研究生到福州、厦门、汕头、广州等沿海港口及某些船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同类型船舶的有关资料,针对当时燃油价格高涨与该型货船空载时适航性欠佳等问题,对船舶的服务航速、船舱布置与压载等问题做了详尽分析。其中部分研究工作得到承担该型船舶技术和施工设计的上海船舶设计院同行的称赞。该型船于80年代成批投产。 杨槱是我国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学科带头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电子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杨槱深感电子计算机技术对造船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多次倡导在船舶设计领域普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他不仅身体力行,带头利用电子计算机革新船舶设计的全过程,而且带动和组织国内有关研究单位编制有关辅助船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系统。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及培养的研究生首先编制了实用性较强的货船主要尺度要素计算机程序,并得以广泛应用。以后又陆续编制了一系列有关船体线型设计和船舶性能计算的计算机程序。他率先发起并与国内有关单位联合研制了“海洋货船设计集成系统”,这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1980年国防工办、交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在上述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1985年,他与两位青年教师合编了《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一书,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优秀教材。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船舶航运业的日益发展,船舶航运的经济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船舶设计时就考虑到航运的经济性,就有可能建造出成本低又符合订货者要求的船舶,使之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杨槱凭长期从事船舶设计工作的经验,在70年代中期就大力倡导和从事船舶技术经济论证方法的研究。他领导的科研小组与有关研究单位合作,分别对5000吨级近海干货船、15000吨级远洋货船等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编制了计算机程序。1980年,他编写了《工程经济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作为研究生教材,并率先招收船舶技术经济论证方面的研究生,有力促进了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他指导研究生从事沿海和长江煤炭、石油、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分析研究,旨在选择最优船型与船队组成。在分析中既考虑到船、港口与航道的配合,也考虑到海上气象、营运中的操作效率以及营运成本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他的科研小组应用现代预测技术、运筹学和系统分析方法解决了水运系统中的船型分析和船队规划等问题。这方面的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内同行专家评为国内首创。此外,他的科研小组应用电子计算机对水运系统运行的动态摸拟做过一些成功探索。 杨槱是我国造船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奠基者。1962年,他撰写的《中国造船发展简史》,阐述了中国古今造船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兴衰成败之道,言简意赅。此文在1962年举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上宣读时,引起较大反响。以后,他倡导造船界重视对我国造船史的研究,进而做到古为今用,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加速中国当代船舶工业的发展。他身体力行,亲自撰写了《近代和现代中国造船发展史》、《秦汉时期的造船业》、《早期的航海活动与帆船的发展》、《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的几点看法》和《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的进一步探索》等多篇论文。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4年成立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1985年创办了《船史研究》杂志,他是船史研究会的名誉主任委员。90多岁时,杨槱仍然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帆船史》、《轮船史》等著作。
杨晓萍,女,1957年出生于湖南衡阳,为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湖南师大中文系,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历任湖南衡阳师院中文系助教、讲师,《
去人才市场啊。。。这还用问???
1、北方交通 2、北京公路 3、北京汽车 4、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
以下为核心经济期刊,供你参考:《经济经纬》 核心 双月刊主管/主办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周期:双月刊国际刊号:ISSN 1006-1096国内刊号: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