嘚啵嘚啵的sissi
梁山好汉出身颇为复杂:有江湖人气颇高的孝义黑三郎宋江;有可以代表“不遇明主,屈臣小人之下”的典型官场边缘人物豹子头林冲;又有不得意的地主、富户代表卢俊义和史进;有代表农民阶层中最具反抗精神的黑旋风李逵;有代表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的鲁智深和武松;也有被梁山好汉拉上山“做把交椅”的霹雳火秦明。但是在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中占最多数的依然是农民。这些英雄集体原体——农民有如下特征:他们身处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受到地主阶级和官府的层层盘剥;负担沉重的苛捐徭役却又无法得到一丝一毫的权力;他们的生存权时刻面临威胁,因而他们最具有反抗性;小农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伦理的束缚又决定了这些人不可能提出具体的反封建的纲领。正是这种觉悟成分决定了梁山好汉的最终归属。(一) “流氓”身份 我国历代皆以农为主,以农立国。自古有“士、农、工、商”的说法,可见农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土地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生产工具,也是地主阶级掌握权力的基础。封建社会中,地主君侯占有大量土地资源、劳动成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主豪强占有的大量土地因为世代相传细化,不少的地主也成为接近农民的下层,没有权势的没落阶层,与农民阶级一起沦成为小农阶级。四民之中唯有农民最苦。普通农民饱受赋税、徭役、苛政之苦,加之地主豪强的欺凌,使得有农民身份的人最容易成为发动起义、反抗社会的因子。与古代中国封建王朝不同,在古罗马社会中处于社会最下层的是奴隶而不是贫民。贫民享有选举权,他们可以利用这一权力达到获得生活资料的目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奴隶,他们没有权力却承担了全社会的生产任务)。他们虽然生活上贫苦,但是他们尚有势力,可以用投票来决定自己的享受的权益多少。相反的,中国农民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生产任务,而且还有名目众多的徭役、赋税,与此同时他们不享有任何权利。在不能获得任何的生活资料,无法得到应有的生存权之后,他们只能选择脱离基本的社会组织,成为不用劳动就可以靠“非劳动行为”获得生活资料的流氓。而闯江湖单枪匹马肯定不行,于是流氓组成了一个个群体性的组织。这些组织类似于官场上的“东林党”,又像是江湖上如“五斗米教”一样的组织。梁山泊便是平行于这种组织的单位,这些人为了他们心中的“义”字,连在一起,主要人物一共108人。与传统意义上的流氓相区别,水浒“流氓”有以下明显特征:尊崇“义”的理念,并将此作为人生信条,并作出了有力的实践;不遵循正统社会的法律、伦常,而信奉由“义”引申出来的伦理关系;推崇“胜者为王”逻辑,强调强者有权利支配弱者。(二) “流氓”的生活方式流氓与现代的劳动阶级不同。普通民众日子虽然清苦,但是至少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他们维系着社会纽带,过着以生产为主的生活方式。流氓脱离了这个社会体系,他们拒绝劳动,却要依靠这个社会生生存,因为他们要“大碗吃酒”、“大块吃肉”,享受着比普通劳动阶层更高的消费水准。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以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以消费为形式的生活方式。既是这样,一个对于社会无关紧要甚至是危害社会的流氓集团为何不消亡呢?原因在于中国土地耕种水平并不能像今天这样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于小农的大量存在,封建社会农业技术得不到快速的提高。加上土地管理落后,在东汉时“亩收三斛”,直至宋神宗时也不过“亩产一石”,可见生产力之低。如果再加上旱涝灾害,赋税苛捐,贫穷成为普遍现象,百姓“其田不耕成流民”。此时的社会多动乱,流氓发动起义进行抗争,他们已经从最贫苦的生活中走过来,所以并不惧怕死亡。他们个人没有影响力,可是他们一旦成群结队,便可以横行江湖,因而成为一种势力。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掠夺,目标是那些没有抵抗之力又可以任意欺辱的农民。历史上的这些组织数不胜数:西汉的绿林军、东汉的黄巾军、隋朝的窦建德、唐朝的黄巢起义、宋朝方腊农民暴动、元朝刘福通、明朝李自成义军都使中央政府疲于奔命。梁山泊的好汉英雄多是流氓,本原是农民。晁盖七人是郓城富农, “专爱结交天下好汉”;公孙胜是四方云游的道人;阮家三兄弟以打渔为生,“亦曾在泊子里做私商勾当”(私商,古人以私商隐喻做杀人勾当);白胜是闲汉;刘唐飘泊江湖;吴用秀才不第;“哪一个没杀人越货勾当”。所以梁山好汉多没有正当职业,出落成流氓。梁山泊集团是帮会组织而非政党。由其口号可知梁山好汉依“义气”结合,而不是像政党那样因为某种理想主义而团结在一起,这种靠简单夙愿维系的族孩子决定了其发展和结局。消费式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直接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第四个环节入手,而非生产环节。显而易见,其消费品只能靠掠夺得到,然后将消费品进行再分配,达到“仗义疏财”、“劫富济贫”的最高道德水平
青春你还
一、“宋江寇东京,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宋江其人
《水浒传》中介绍宋江出场时写道:“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且又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常济人贫苦,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这段话分别从宋江的社会身份、为人、声望等方面对宋江加以叙述。除此之外,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性格、思想、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也做了详细的刻画。
二、“身在官府,心在江湖”和“身在江湖,心在朝廷”――宋江人生的特点
宋江的一生是复杂、矛盾的。他于小说第十八回出场,第四十回上梁山,并死于最后一回。他的一生,以梁山为界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前半生――身在官府,心在江湖。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可谓能文能武,是个全才。然而官场并不属于宋江,他虽然每天处理案牍,心思却全然不再官府上,当朝廷下令捉拿晁盖等人的时候,他却放走了朝廷“要犯”。宋江平日里把精力都用在了江湖上,他好结识江湖好汉,济人贫苦,扶人之困。
后半生――身在江湖,心在朝廷。自宋江在江州被劫不得已上了梁山后,就是江湖之人了,然而他却把心放在了朝廷上,一心想着招安,还把“聚义堂”改名为“忠义堂”。在招安之后,又主动请命攘外安内,想朝廷之所想,急朝廷之所急。从宋江前后半生的身心错位可见其复杂矛盾的人生特点。
三、“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宋江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一)忠
在宋江的一生中,“忠”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屡遭迫害被逼上梁山,他都没有放弃过“忠”的想法。宋江在率众起义的时候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但仅仅只是反贪官而不反皇帝,这正是宋江性格中“忠”的具体体现。然而水泊梁山的起义最终却可笑地成为了对皇帝尽忠的一种手段。
(二)义
宋江性格仗义,喜好扶危济困。事实上,宋江只是一个小小押司而已,其出身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地主阶级。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宋江初见李逵就给他十两银子,其仗义疏财的性格令李逵非常感激,以至于李逵矢志不渝地终身相随其后。他为了维护他和晁盖之间的兄弟情义,怒杀阎婆惜。他对所有头领均以兄弟相称,在征讨方腊的时候,每死一名兄弟宋江都会为之痛哭流涕、悲伤欲绝。在宋江的一生中,“义”这一性格特点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孝
忠和义的思想是宋江这一人物性格的核心,但他的性格中还存在孝的思想。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宋江在怒杀阎婆惜之后,走上了逃亡之路,并最终与众位义士共赴梁山泊。而此时看到家父身亡的消息,宋江不禁骂自己:“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随后便把头往墙壁上撞,并哭昏过去,半晌方醒,充分地表现出宋江这一人物性格中“孝”的特点。
四、“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宋江的悲剧
“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富国安民”,是宋江一生的理想所在。在征辽平方腊之后,宋江完成了自我身心的救赎,但最终却仍落了个被奸臣谋害身亡的结局。面对“朝廷赐死无辜”,宋江的态度是“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便是宋江的悲剧所在。
扩展资料:
1937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矛盾论》讲演时,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水浒传》里著名的“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研究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办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
《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毛泽东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解决矛盾,要全面了解对象的情况,要有辩证法的全面的思想方法,“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1938年,毛泽东在一次关于保卫工作的讲话中说:“《水浒传》梁山上有军队有政府,也有保卫侦察这些特务工作。108位高级将领中就有做特务工作的。梁山的对面,朱贵开了一个酒店,专门打听消息,然后报告上面。如果有大土豪路过,就派李逵去搞了回来。”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他最不看好的是宋江。他说:“《水浒传》有大段正经处,《水浒传》写的最好的地方是什么呢?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绝,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这种东西连狗连猪都不吃,猪狗都不吃,把宋江就恶心到了这个地步。
当然这是金圣叹阅读的一种主观感受。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宋江作为一个人物形象在《水浒传》中,既是一个中心的核心人物,没有宋江,应该说就没有《水浒传》完整的一个故事。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甚至在审美的因素上非常难以解释的这么一个人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宋江
吃喝玩乐nnn
取得最后的胜利靠的是出色的智谋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如果说,出色的智谋是吴用和宋江共同具备的素质的话,那么,出色的组织能力就是宋江的专长。
宋江的局限性也在这四个字中暴露无遗。宋江的临事而惧、爱才如命、兄弟情长等性格在文中尤其有非常多的细节表现。
外貌特征: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我爱吃酸甜苦辣
本身地位不高,讲义气,见人就结交,仗义疏财,因此名满天下,江湖上处处听见名号就崇拜。这样的一种人物类型,在后世文学中出现,是宋江形象的影响。最典型的,莫过于《说唐》中的秦琼,武功并非很高,只排到天下第十六,身份也不过是一个捕快,但是江湖上人人敬仰,简直就是宋江的翻版,尤其是秦琼也在衙门里当差。 性格丰富,多侧面。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以类型小说、平面人物居多的背景中很突出。不过也很难具体指出谁谁谁就是受宋江影响。贾宝玉也许算一个,怜香惜玉,急了却也踢丫环吐血。 为人黏黏糊糊,个性没有配角突出,戏全被配角抢了去。比如贾宝玉作诗经常排在姐姐妹妹后面垫底,《七侠五义》五鼠里面的老大钻天鼠卢方没有弟弟们出彩,一直到《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也是这样。
nancyding0696
水火不能相容 忠义难以两全《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以宋江为首的各路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安宁、国泰民安的向往和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勾勒出一幅忠君爱国、除暴安良的理想图画。因此,正如小说题目所昭示的,忠义思想就是这部小说的主旨。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以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应该说这个形象在第70回之前是比较真实的,而第70回之后则显得虚假不实。为什么说小说中的宋江形象存在虚假成分呢?这要从宋江性格矛盾说起。尽管《水浒传》取材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毕竟又加上了许多理想成分,将这个人物理想化了。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又亲手葬送了起义事业。“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忠”又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了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整个起义军的悲剧。在作者笔下,忠义思想无疑是宋江性格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作者大致是按照三个阶段来演绎宋江生活的轨迹:一是侠义英雄时期;二是亡命江湖、落草为寇时期;三是招安以后。其中,第一个时期是宋江人生的一个重要铺垫。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描写宋江的“义”。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基础,所以,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为他定下了义的基调。小说第18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因此,天下不论识与不识的,提起宋江莫不交口称赞,也无不以结识宋江为荣。宋江也正因此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虽然他出于“义”救了他们,但从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可见,其所行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纯粹的义,但是“义”和“忠”毕竟又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思想。当这两种思想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就难免要作出抉择。顾及了对晁盖的义,就不可能顾及对封建王朝的忠。“忠”和“义”的矛盾本来就潜在着,只不过在第一个时期没有明朗化罢了。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贫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表现在他身上的“义”,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群众向往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互相扶助的一种道德追求。怒杀阎婆惜是宋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了逃避朝廷的惩处,他不得不亡命江湖,四处流浪。作者写他亡命江湖的目的,还是在于展示一个“义”字。比如小旋风柴进对他的礼遇,清风山劫匪王矮虎前后不同的态度等,都从侧面烘托了他的“义”。宋江的义,不仅使他侠名远扬,而且像一块护身符一样多次助他化险为夷,遇难呈祥。各路英雄对宋江的顶礼膜拜,正是对他的“义举”的回报。也正因如此,宋江才有那么大的凝聚力,将众多好汉团结在他的周围,他也才能够稳坐帅位,说一不二,具有那么高的威信!显然,“义”是他日后统率梁山的资本。不仅如此,亡命江湖还给了宋江展示其组织才能。领导才能的机会。亡命清风寨时,为报刘高之妻害已之仇,他与花荣合谋定计,大败官军。此后,为了粉碎官军的追剿,他又用计智赚秦明入伙,使秦明不得不走上造反之路。宋江以他的“义”和智慧,在清风山初步集结起一支造反队伍。为了躲避大队官军的追捕,他又积极献计献策,要亲率这支造反队伍上梁山入伙。宋江以他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极大蔑视与践踏。当此之时,他可曾想到对皇帝的忠?秦明本无反心,他却逼其造反,这是在维护封建制度吗?计赚秦明,致使秦明家少数人被杀,这是在维护封建王法吗?秦明无辜而被反名,其家人无罪而就地死,这是义还是非义?只是,宋江这种反抗思想的萌芽不久即为宋太公的一封家书所扼杀。出于忠孝,宋江一再拒绝了晁盖的等人邀其上山入伙的建议,宁可沦为朝廷的囚徒,也不愿意落草为寇与朝廷为敌!这种骨子里对封建王朝的“忠”与行动上的不忠矛盾地纠缠在一起,使他的洁身自好与造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忠”对“义”的主导任用,又使宋江的入伙梁山充满了曲折性和戏剧性。尽管在押赴江州途中,危险四伏,迭遇不测,使宋江饱受惊吓,但他仍然不改初衷,多次谢绝了各路好汉殷殷挽留的好意。刺配江州以后,宋江原本希望改过自新,再作良民,以上报朝廷,下安黎庶,但封建阶级并不买他的帐,最后因为一首所谓的“反诗”而要革掉他的命。宋江虽然也是被逼上梁山的,但他的被逼与武松、林冲等人又是多么的判然不同啊!落草梁山以后,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干,整饬山寨,训练队伍,亲率义军攻城掠地,打败官军,严重威胁到宋王朝的生存。为了壮大自己,他又不择手段地笼络人才,将宋朝的统军将领呼延灼、关胜等“逼”上梁山。为了招纳卢俊义上山,一方面,宋江大展“义”举,使卢俊义感激非常,另一方面又派人在他北京家中题下反诗,断其归路。乃至卢俊义蒙冤陷狱,宋江为救他又率兵远行,兵临城下。呼延灼、关胜、卢俊义等皆无反心,是宋江逼人家造反。等到人家情愿归降后,宋江又以日后封妻荫子相安慰。他一方面自称朝廷罪臣,见有辄称“小吏”,称已不得已暂居水泊,另一方面,却又轰轰烈烈大造朝廷的反。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落草为寇时期的宋江,始终洋溢着一种强烈的造反精神。正因如何他才能团结义军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无论宋江骨子里如何忠于朝廷,他的行为却把他自己置于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或许正因如此,招安以后,四大奸臣始终对宋江心存芥蒂,他们怎么能容忍一个造过朝廷反的人和自己同殿称臣呢?他们又如何敢给这个造反英雄以高度信任呢?宋江的“义”表现出了与朝廷公然对立的性质。客观上讲,第七十回之前的宋江比较可信,但后期的不和谐导致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正当起义军取得三败高俅、两赢童贯的辉煌胜利之际,宋江的思想与行为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个一向标榜“替天行道”、“清君侧”的人不仅没有杀掉奸臣,反而恭恭敬敬地将其送下了山。为了招安,他甚至去找妓女疏通与皇帝的关系。因为在宋江看来,自己已完全具备了投降朝廷的条件。不是吗?在官军不能消灭自己的情况下投降,不正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吗?可见,他是把梁山义军的一切胜利,当作了向朝廷投降的资本。招安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为统治者破大辽、平方腊,不是再一次证明他的忠心吗?可惜这只是宋江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宋徽宗这个无道昏君再糊涂,有一点却表现得非常清醒,那就是从未信任过宋江!正应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俗语,宋江的悲剧其实在冥冥中早就注定了,只不过他并不自觉,反而以“义”为借口,让众多梁山兄弟作了他“忠”的祭品。造过朝廷的反,是为不忠;投降朝廷,任人宰割,是为不智;让众弟兄因他而死,是为不义!而他偏偏以“忠义”相标榜!通过上述对宋江忠义思想发展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忠义思想固然是宋江性格的核心,但忠与义的矛盾却始终存在着,只不过在各个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而忠对义的主导作用,又使得宋江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忠”和“义”是极端对立的两种思想。一方面,宋江对皇帝特别“忠”,始终没起过反抗皇帝的念头,所以他把自己的一切造反行为皆归结为忠君爱国,为国除奸;另一方面,他对梁山兄弟又特别义。然而,皇帝与“贼寇”之间毕竟又是水火不相容的。皇帝才是造成社会黑暗的罪魁祸首。对残民以逞的皇帝绝对忠,就不可能对人民群众特别义。招安之后的残酷现实一再证明了这一点,陈桥驿滴泪斩小卒就是一个明证。反之,对人民群众特别义就不可能对皇帝绝对忠。遗憾的是,作者却让宋江将这对立的双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辟了所谓第三条道路。首先,作者让宋江把皇帝与奸臣分开,把起义宗旨限定在只反贪官不反朝廷上;其次,又把“义”放在“忠”的附属地位,忠义思想实质上变成了绝对的忠君思想,而“义”又不可避免地成为束缚梁山好汉的一种精神枷锁。试看李逵的反抗精神多么强烈,可是一遇到宋江哥哥就低眉称诺,一味顺从,那怕成了宋江“忠”的牺牲品,还甘愿做一名小鬼追随他。梁山兄弟均反对招安,可是唯独不反对自始至终主张招安的宋江,并对他表现出盲目的绝对的顺从。正是在“义”的欺下,梁山兄弟才甘愿随宋江征辽寇,平方腊,一百单八将损折大半,最后连宋江自己也成了其忠义思想的牺牲品。这种悲剧性的结局说明,宋江的“忠”既未能赢得皇帝的信任,而他的“义”也没能保全梁山兄弟的性命,甚至连反贪官污吏这一目的也没能达到。宋江性格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这从小说和题目《忠义水浒传》上也不难看出。出于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考虑,作者一方面一厢情愿地安排宋江的出路,以使之合乎忠君爱国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大力鞭挞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使造反起义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造反英雄的歌颂。作者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不仅毫无保留地体现在宋江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使得宋江成为小说中最失败的人物,而且体现在小说的招安结局上,使得《水浒传》的主题呈现出完全对立的思想特性。作者既不想让宋江起义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那么,草寇生涯就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招安即投降朝廷才是青史留名的美事。宋江这个形象的失败,就在于他完全成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以至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前后矛盾,破绽百出!可以说,正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导致了宋江性格的分裂,最终使其缺少真实感。source:透过天书看宋江在封建时代,迷信是威服民众、快速提升人气、聚集力量的有效途径。很多举事者利用迷信鼓动大众思想,树立个人威望,同时寻得举事的正义性合法性的依据。那种种神异就像一团团迷雾,纷纷扰扰,这纷纷扰扰在迷惑众人眼睛的同时,也折射出神异制造者的真相,《水浒传》也不例外。一、为自己加冕--童谣“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这首童谣首次出现是第三十九回 ,蔡知府后堂, 黄文炳道:“不敢动问,京师近日有何新闻?”知府道:“家尊写来书上分付道:‘近日太史院司天监奏道:夜观天象,罡星照临吴楚,敢有作耗之人。随事体察驱除。’更兼街市小儿谣言四句道:‘耗国因家木……’因此,嘱付下官,紧守地方。”此时宋江还在大牢里,要说是宋江为抬高自己在粱山的地位而编出来的,那简直是诬蔑。莫慌,我们且慢慢理会一下。蔡、黄的对话是私下交谈,别人无从得知的,且他们的职责是断绝谣言,绝不会宣扬。蔡知府审问宋江时确未提及,从戴宗梁山泊初会众好汉一节可以看出,就是刑警队队长戴宗都一无所知,囚犯宋江怎会得知?倒是蔡知府的家信含糊提及谣言,吴用的假回书中揣度成童谣了,这为宋江的发挥作了伏笔。宋江是直到要被砍头时,看了犯由牌才知道自己还“忘造妖言”了(见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宋得救后,在华荣力挺下压过晁盖,破了无为军。杀黄时,宋江宣读的判决书里也没有提及童谣,只说“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回到梁山排坐次时宋江再次自作主张,让新旧头领,分列左右,得到众人附和。随后酒宴上宋江说起江州蔡九知府捏造谣言一事,与众头领:“叵耐黄文炳那厮,事又不干他自已,却在知府面前将那京师童谣解说道:“‘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不是个‘宋’字?‘刀兵点水工,’兴动刀兵之人必是三点水着个‘工’字,不是个‘江’字?这个正应宋江身上。那后两句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合主宋江造反在山东。以此拿了小可。不期戴院长又传了假书……”可见宋江被救后很快就知道了假书的内容,于是寻得机会好好的发挥一番。所谓黄文炳解童谣完全是宋江自说自画。宋江此番经营立刻见效,李逵跳将起来道:“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41回)随后宋江又从玄女娘娘处得到了更为神秘的天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二宋江的政治主张与处世哲学天书、天言皆天机,与心机近也,常人不可揣测。《水浒传》中天书、天言(娘娘法旨)、词《满江红》相互照应,清晰的勾勒出宋江内心深不可测轻不示人的心机。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第四十二回 )这实际是宋江的政治主张。宋江上山立足未稳,就打定了自己的算盘: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号,走全忠仗义辅国安民之路,去邪归正——招安,才能位列上卿,光耀祖宗。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读一读宋江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童谣,“耗国因家木……”首字“耗”已给自己定调,唯消耗而已。绝不同于方腊天书:“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所以当李逵鲁莽的叫:“……做大宋皇帝……做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践越了宋江的政治红线时,戴宗连忙喝道:“铁牛!你这厮胡说!再如此多言插口,先割了你这颗头来为令,以警后人!”(41回)再到第四十四回 戴宗对石秀道:“这般时节当不得真!一者朝廷不明,二乃奸臣闭塞。小可一个薄识,因一口气,去投奔了梁山泊宋公明入伙,如今论秤分金钱,换套穿衣服,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 戴宗这句话颇耐人寻味。一投奔的是宋公明,把老大晾到了一边。二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此时宋江还未对众人明言招安。第五十五回 宋江也只是含糊道:“某等众兄弟,也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直到第五十八回 宋江才对呼延灼明言招安。这说明宋江的先上山后招安的路线,戴宗很早就知晓,并认同这是很拿得出手的一面招牌,事实这一路线确实很得一部分人心,所以招安书一到“替天行道”马上变成了“顺天护国”。
写作思路:可以从宋朝的历史名人进行阐述,比如欧阳修在滁州建亭台赏花月,饮清酒成文章,与百姓游玩同乐,贬职之愁苦寄情于山水。欧阳文忠清新靓丽的文风,将宋人的恬淡雅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
首次出场外貌描写:雾鬓云鬟娇女将,凤头鞋宝镫斜踏。黄金竖甲衬红纱,狮蛮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手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学术论文主要有:《元杂剧与佛教》、《论〈西游记〉与全真之缘》、《宗教文字与〈西游记〉的版本演变》、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象征传统、论明清之际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中国
《鲍鹏山新说《水浒》》 鲍鹏山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