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helkong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日益关注,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也必然地成为众矢之的,引起广泛的讨论。要求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呼声,多年前就有,而今尤甚。笔者以为,毕业论文的去留,是事关大学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价值取向等极为根本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有些结论。在此,笔者愿意介绍一点国外情况,与大家分享。 在哈佛大学,撰写学位论文是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必须应对的一种挑战。笔者在哈佛图书馆的档案中发现,本科生的论文像博士论文一样被编目,以供借阅。当然,美国的教育以其多样性著称,要求小学生写研究论文的也不奇怪。美国的大学更是五花八门,各州、各校的确是不一样的,不是都不写,也不是都要写。而且,考核标准、老师和学校的责任心、质量意识不同,教学方法上习明纳(seminar)的运用相当普遍,课程论文的大量布置,质量保障机制的运行,凡此种种,都是我们无法机械类比的。 尽管如此,要求必须撰写毕业论文的大学在美国绝对不止一所,对不少本科生而言,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还颇为艰苦。耶鲁的本科生,也要写毕业论文。一般本科生的课在考试之外,有的还要写一篇5~6页的读书报告。2005年,笔者访问杜威研究中心,并应邀与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们座谈。其间,教育哲学教师凯西・海丁(Kathy Hytten)等人详细地介绍了该院本科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做的事情――课程论文。同时,本科生还必须上习明纳课,接受严格的研究训练。学期论文的研究性比较强,10几页20几页是很正常的。毕业论文则要求在60页左右,要求有新的见解,工作量非常大。学期论文也好,毕业论文也好,引用别人的著作,都有严格的规范。随便抄袭,一旦查出后果严重,甚至可能导致退学。不能抄,写60页就非得有点自己的货色才行。毕业论文中原创性的佳作还不少。一个学生曾查阅很少有人看的一百多年前的校刊等档案文献,查到一个被义和团首批杀头的传教士在耶鲁读书时的事迹,对理解那一段历史颇有独到的贡献。(薛涌著《谁的大学》) 美国的硕士确实大多不写毕业论文,但美国的硕士基本上只是博士的过渡性学位,而硕士“被淘汰的,也主要是因为不会写论文”。而且,硕士有好多种,人文、社科专业的硕士,一个学期至少3门课,几乎每门课都要一篇20页上下的学期论文。有的课则要求3篇10页的论文,或4篇5~6页的读书报告。两年下来,一个硕士怎么也得写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东西,这比写一篇硕士论文的工作量可能大许多。 毕业论文之所以被看重,主要是由大学的性质决定的。大学的首要职能是传承、创造和应用高深学问,这就意味着自由探究与批判精神的养成,而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从社会分工来看,大学教育与社会其他机构不一样,它是教育机构,而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人类活动,由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在内的严密的教学环节构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其计划性与组织性都将难以体现。这是因为,对教育者来说,毕业论文是培养教育的一个环节,一种方式,也是检验教育质量的一种方式;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成长的一个阶段,一次演习,学以致用的一种体验,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人才成长的过程,就如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主张的,必须“做中学”。读了4年大学,从学校真正获得了什么,获得的东西是否有用处,也许一写就清楚了。 当前,正因为流于形式、质量不高的论文正在增多,所以才应该强调规范,严格标准,而不是取消。否则,大量学生可能对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产生误解。这种误解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明显:第一,带着这些误解参加工作,可能越来越不尊重大学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研究的价值。得不到严格要求,凭借抄袭或糊弄的论文过关,学生可能由此认为学术研究就如此,论文就如此,走入社会,不知道学术研究为何物,有何价值,更不知道理论创新的艰难。第二,带着这些误解考上研究生,则可能不求学术上的进步。思维惯性使他们不再觉得学术研究有规范有价值,学术论文有规范有价值,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还有不同的规范和价值。难怪,取消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声音也时有所闻。 (本文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高教所副所长,《化工高等教育》常务副主编,教育学博士,教授)
小红红黑黑
大学生毕业不必写论文 4月7日,《新京报》C60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应否取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笔者也来凑个热闹。我的观点是:大学毕业只表明受教育程度,与体现一个人学术能力的论文无关,大学毕业不必写论文。由于在大学里混饭吃,我看过许多学生的论文,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都看过。实话说,很多学生的论文谈不上半点创造性,特别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那类学生,其论文多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从这个人的观点到那个人的观点,看不到他们自己的贡献在哪里。本科生与研究生论文的区别仅仅在于,研究生的论文更八股(所谓规范)一点,抄别人的东西更多一点。但是,这些论文基本上没有通不过的,本科生的论文是百分之百的通过,研究生的论文最多经二次答辩,也同样通过。笔者曾受托评审京城某重点大学一位新闻学研究生的新闻法制方面的论文,发现这篇论文存在数十个问题,其中不少属于硬伤。我将问题一一指出,并建议不予通过。委托我评审的教授说,这些问题私下告诉作者让她好好去学习就行了;评审意见里就不必写问题了。这个学生的论文就这样通过了。 于是,我一直在想,这些学生的论文为什么写成这个样子?思考的结果是,新闻、法学这样的'学科的本科生不适合写论文:一是因为本科生课程多,课业负担重,他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地研究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其次是求职压力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论文写作;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体验,写论文只能是凭空捏造或者抄抄贴贴。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在2003年与某重点大学法学院负责人的一次交流中曾提出,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评价对象应该重新界定,明确毕业证与学位证的不同评价功能;将接受教育程度与学术能力分开评价,毕业证与学位证分别授予。作为对学生受教育程度的评价,毕业证书不宜与学术能力相联系;作为对学生学术能力的评价,学位证书也不宜与受教育程度相联系。学生只要在一个学校接受教育,完成了有关课程的学习,取得合格成绩,就表明其达到了某种教育程度,就应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则可于学生毕业并工作一定时期,在完成达到某种学术水准的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授予。(有了工作经历,对社会现实有了体验,论文写作才可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而不致于空对空。)当然,如果学生有能力在毕业时提交达到相应学术水准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也可于毕业时授予其学位证书。学位作为对学术能力的评价,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但具备相应学术能力的人,也可以获得和享有。 严格界定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的评价功能,将学术能力评价与受教育程度评价分开,其好处是,可以使只想从事实务而不想做学术研究的人,专注于专业学习并获得相应受教育情况的评价,而不必浪费时间去写(或者说编)论文。同时也可以使有志于学术研究并有研究能力的人才获得有别于实务型人才的评价,使学术评价更纯粹。 ;
michelleyi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很多人来谈论这个问题,正反两方的观点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优点、缺点的分析也是清楚明白、深刻到位。但是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四年之内,不会有任何一所一本院校会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其它本科院校也基本不会取消这样的做法。为什么?简单来说,因为存还是废,这不应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呀!
本科毕业论文,又称毕业设计,有的学生也会简称“毕设”。做毕业设计,一般分为三类,文科学生一般会写成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理工科学生会在参与实验的基础上写成研究论文,工程或设计方面的学生会写成设计方案或其它形式。不管是哪一类,最后都会落到纸上,形成最终的文稿。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这一过程本身的合理性、综合性以及执行惯性就决定了,想说爱你不容易,想不爱你更不容易。即学生想做好不容易,想废除几乎不可能。为什么短时间内废不了?本科毕业论文看似是一个小事情,实际牵扯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大问题。
而毕业论文,正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大好时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题目,可以根据自己实习的内容选择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选择题目,写论文,对自己过去是一个总结,又是对未来的一个展示。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就是对理论最好的尊敬,大学生学了四年的理论,毕业之际,将理论和实际进行一次有机的结合,可以写分析,可以写某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象好多我爱发明中的项目,本应该是由掌握了理论的人去发明,可实际上却是由农民或工人发明了出来;那么,让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搞一个小发明,何乐而不为呢?
让毕业生写一些应用型的论文,如调查报告,市场分析,某一理论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等等,本人觉得是非常值得做的。
I think it should not be cancelled, the reason is: by writing the graduation the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宫立灵 实习记者 其木格 席婷)完成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但近年来,毕业生忙着找工作,往往无暇顾及论文,部分毕业论文也出现“
据我所知,在砸进去足够的钱的情况下,可以不用答辩,比如,你给学校盖个楼什么的.一般情况下,学校会组成专门的答辩小组,来审核你的论文什么的.通常情况下,都会放你过
我认为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不应该被取消。其实作为一个大学的过来人,我知道在大学里面能静下心来学习的时间真的很少,哪怕是在课堂上也很少会认真的听老师讲课,就更别提进
可以取消,但不是一刀切,完全可以由更灵活多样的形式。很多人开始呼吁本科论文可以逐步取消。因为大学生最后一年准备找工作或者考研,没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论文上,可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