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43

蹦蹬的小兔子
首页 > 职称论文 > 长征诗词欣赏论文参考文献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明明威武

已采纳

《七律·长征》赏析: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主席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原文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文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81 评论

孑子孓COMIC

《长征》,是红军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和向抗日战场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颂歌。它生动地描写了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深入地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心理状态,集中地表现了红军那英雄豪迈的气概。《长征》作为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来自于军事、政治、自然等方面,以及内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焘分裂主义所造成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阴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一组空中鸟瞰难关图:在英勇无比的红军面前,绵延数省的险峻的五岭群山,仅仅像水面上微微腾越的细小波浪;廓大无边的乌蒙山只像一个滚动着的小小泥丸。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的物相,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颈联承接“万水”,近看金沙江两岸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描绘了一组放大的特写图:红军在炎热的天气中渡江,金沙江的浪涛拍击着陡峭的两岸,给人以暖热的感觉;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中夺桥泸定桥的铁索横悬在急流的河面,给人以寒冷的感觉。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不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长征》诗句亦非有此胸怀而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196 评论

最美遇见微风

毛泽东长征诗词作品,有《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

1、《沁园春·雪》近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释义: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2、《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近代:毛泽东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释义:

吴起镇山险路长沟深,中央红军骑马奔驰杀敌。有谁敢在红军中骑白马持长刀,只有我彭德怀大将军。

3、《清平乐·六盘山》近代: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释义: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着飞到了天边。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六盘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风吹卷着红旗。现在革命的武装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4、《七律·长征》近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5、《念奴娇·昆仑》近代: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释义: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

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

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

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

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在东方。

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6、《忆秦娥·娄山关》近代: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释义: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119 评论

小演员王沁曦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194 评论

pang小妞

嫣然一笑的回答我转给你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一个“腾”字,巧用比喻摹动态,凸显体势大化小。“腾”,乃“奔腾、奔驰”之义,一般指有生命或能动之物前行或跳跃之状,自古就有“腾蛟起凤”、“龙腾虎跃”之说。而作者用在此处来形容静如处子的“五岭”之状,将“逶迤”之山比作水之“细浪”,并赋予它以“腾”的动作,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深思熟拈,实属无二。不仅如此,“五岭”体势本自大,“腾”应更显其无拘,然而作者却以“细浪”喻之,使之“腾”却形微,奔却势小,转折之微妙,只可意会。这当然不是“五岭”的本貌,是谁能将这庞大绵延之山化而为小了呢?是神吗?当然不是,是红军战士,是长征英雄。在他们眼中,“五岭”再大总为小,“腾”浪再高也是低。因此,作者的一个“腾”字,委婉托出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英雄之气,岂不妙哉? 一个“走”字,借助比拟状气势,蕴含张力强变弱。“走”的动作只属于生命,“乌蒙”山再“磅礴”,气势再宏大,它也没有“走”的能力。然而,人行山上,诗人不说人走却说山“走”,赋予山生命的动作和力量,这正是比拟修辞的妙处。不仅如此,诗人还在此处暗设转折,使“磅礴”的“乌蒙”,在“走”入红军战士的视野后,便小成了“泥丸”,它强大的气势陡然变得弱小,以动写静,衬托出红军战士的冲天气概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可谓神来之笔,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拍”字,精炼夸张寓内涵,烘托氛围见士气。“拍”,既见水之猛,更显水之险,又含水之声。物之常理:波再高,岂可越其堤;浪再凶,只能撞其岸。然而,作者笔下的“金沙”江水,却非同一般,它偏偏要去“拍”那耸入云霄的山崖——“云崖”,异形破天,夸张大胆,所思超常,想象使然。人们不禁要问:此水浪冲天,哪个敢向前?回答:红军战士。诗中又着一“暖”字,将渡江场面展现眼前。可见,金沙水拍,永远拍不动红军战士的气概;金沙浪高,永远高不过长征英雄的胆量。诗篇以“水”衬人,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其构思精巧深得艺术真谛,令我们禁不住纵情狂诵,歌之,呼之,舞之,蹈之。 一个“横”字,简笔白描度情怀,勾画场景托形象。“横”,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仅以“铁索”(十三根铁索)连接的单薄之状勾画出来,素笔白描,不着色调,背景阴冷,气氛悲凉;作者又缀一“寒”字,点明特点,形成与“金沙水拍云崖暖”相异的另一奇景。前动后静,对比鲜明,同为江流,别样险峻。更何况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如此艰险,不是英勇无敌的红军战士,世间谁能跨越此堑?境之愈难,人之愈勇,反衬精当,形象逼真。此画面,阔人眼界,引人遐思,真是巧极妙极。 诗歌中间两联,四个动词,勾靳四种场景;四个动词,描绘四种险境;四个动词,展示四幅画面;四个动词,烘托四种形象。而四个动词,却表现同一种精神;四个动词,蕴含同一种情感。作者用笔简约而内涵丰富,不写形象而形象呼之即出,将恶劣环境中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的气概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精神,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了出来,并与诗的开头和结尾紧紧相扣,奏响一曲中国诗坛上的奇妙乐章,铿锵悦耳,弥久不息,融入生命的永恒时空。赞同29| 评论

95 评论

朱迪迪迪

【关于红军长征的诗歌】定风波 · 井冈火起忆昔井冈篝火红,镰刀斧头漫西风。草鞋蓑衣轻胜马,谁怕?东方欲醒日腾空。千里山林蓄火种,且看,八万天兵皆工农。红旗指向乌云处,散去,燎原之火烧苍穹。临江仙 . 湘江血战四道封锁列阵前硝烟弥漫五天湘江天险绕兴安大刀长矛断浴血走泥丸八十年前如一梦惊魂夺魄历险五万忠骨留水畔突出重围后青山证百年卜算子 . 赤水河辗转川黔滇虚实戏蒋顽徒有精兵称百万不知何处战贵阳昆明乱猛虎已归山脱出围困说再见三军尽颜欢踏莎行 · 过雪山西风落雁,飞雪鹰盘,终年冰封夹金山。玉龙搅起彻天寒,战马哀鸣行路难。须眉铁汉,志坚直前,草鞋单衣踏苍天。回首残阳艳如血,剑指陕甘问中原。青玉案 · 吴起会师红星漫天汇吴起,各路英雄曾聚。长征二万五千里,悠悠雪山,茫茫草地,革命创奇迹。八十年后忆往昔,风吹雨打人已去。故事重温知何易,怎敢忘记,血旗残衣,忠魂黄土地。

135 评论

上海草根

《毛泽东诗词全集》中收录了毛泽东生平写过的所有诗词,关于长征的有很多:

1、《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10月,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诗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一、二两句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到七句是对红军长征中克服“万水千山”带来的险阻的具体描述。

三、四两句写红军长征在山中行军,以五岭、乌蒙山代表“千山”。

五、六两句写出红军在长征中对水的征服,以金沙江、大渡河代表“万水”。

第七句写过岷山,岷山终年积雪,是长征最艰难的路段之一,过了岷山就意味着长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最后一句呼应开端,红军走过万水千山特别是岷山后全军喜悦之情。

总体上看,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红军长征万里行军图。万水千山是红军长征征服的对象,红军征服困难的战斗精神借助于这些自然景物显示出来。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红军长征所展示的挑战精神与超越情怀。

2、《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十六字令由毛泽东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是在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诗中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第一首词,运用白描手法,从正面描绘了山势的高峻和红军快马加鞭飞越高山的惊心动魄的情景。这一情景,是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闯关夺隘、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第二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突出群山绵延起伏、雄伟磅礴的气势,展现了红军战士万里驰骋、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

第三首词,也是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山势的峻峭挺拔,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在实现战略转移后丝毫不减的锐气,和敢于力挽狂澜、顶天立地的胆略与豪情。

这三首词展示了三幅画面,以点概面,相辅相成。作者将红军长征万里征途浓缩于山,将千军万马的征战依托于山,将红军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寄寓于山,绘成了一幅壮观的长征艺术画卷。

3、《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达了红军面对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这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4、《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作于1935年冬天的一首词。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 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

5、《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词。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革命豪情。

此词上阕从眺望远景起笔,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

下阕则写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舒卷,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毛泽东在长征中创作的诗词

230 评论

相关问答

  • 长征论文的参考文献

    会计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1]胡敏.基于阿米巴经营理念的财务成本管控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0):119-120.[2]谢建厂.大数据视角

    老王弃治疗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长征论文有参考文献吗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

    A明天你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小学音乐欣赏课论文参考文献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土豆炒洋芋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电影欣赏论文参考文献

    我是星期四晚上的~~~~~陈红的 心理电影欣赏 貌似不好写啊

    呼伦小贝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艺术欣赏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一、对于专著类的书籍,格式应该是以下两种:1、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2、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

    8668神淡淡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