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ierwawa
中医治疗中风病的方法很多,可分为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亦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具体治疗方法根据中风病诊疗规范归纳如下:1、药物治疗: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以及中成药,综合患者证、舌、脉,给出证候诊断,制定治则、治法,最后遣方用药,辨证施治。在临床上常用方剂有羚角钩藤汤、涤痰汤、天麻钩藤饮、星蒌承气汤、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等,常用的中成药有传统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人参再造丸等。其中首推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之功效,主治中风、昏迷、痰声漉漉、躁扰不宁、抽搐、身热、口臭等,主要用于中风病急救,近年来已成为普通家庭常备急救用品。近年来新研制的中成药如安脑丸、脑心通胶囊、硝酸通络胶囊等,工艺可靠,有一定疗效。此外,可疑辨证选择中药静脉注射剂。中药针剂的使用也是要辨证的,一般中脏腑表现为痰蒙神窍的,可用醒脑静注射液,表现为痰热内闭的可用清开灵注射液,中经络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的药品,如输血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中风病还可以选择中药熏洗治疗。中风病后期常见患者一侧肢体偏瘫不遂、挛缩变形、疼痛、肿胀,可以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以活血化瘀,祛风湿,止痛之品熏洗、热敷,对缓解患者症状是有一定疗效的;2、非药物治疗:首推针灸治疗。根据经络理论,可根据中风病不同的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经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贴敷、灸法、拔罐等。亦可选择推拿治疗。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强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按摩手法有揉法、捏法、弹拨、叩击、擦法等,但要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还有其它的疗法,如香疗、蜡疗等,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勿忘我1239
治疗方剂很多,需要辩证治疗。这里介绍一个肝阳上亢型的方剂,处方:白芍15克,天冬10克,元参20克,龟板12克,代赭石30克,茵陈10克,龙骨粉20克,牡蛎粉20克,稀莶草20克,麦芽10克,桃仁10克,红花8克,水煎服,日三次。
艺海秦声
高龄化的社会,脑中风已经成为台湾十大死因的第三名,根据卫生福利部的调查统计,台湾每天有高达32人因为脑中风死亡。脑中风不仅造成死亡,更造成许多病患身体瘫痪、血管性失智的后遗症,也需要长期复健治疗。现在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研究发现,糖尿病病患容易有脑血管病变,透过中医药合并治疗,不仅减少糖尿病病患的脑中风风险,同时中医药治疗也可以减少脑中风病患的死亡率。 糖尿病合并中医治疗减少脑中风 中国医药大学在教育部迈向顶尖大学计画「中医药研究中心」经费的支持之下,在附设医院中医部由孙茂峰副院长与颜宏融医师科学家带领下,投入中医药治疗脑中风的临床研究。中医部李艾玲医师的研究统计33457位糖尿病病患资料,发现糖尿病病患常见并发许多血管病变,除了口服西药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也可以结合中医药六味地黄丸、丹参等中药合并治疗。相对于只用西药治疗,合并中医药治疗可以减少33%的脑中风风险,此研究已经被美国学术期刊《医学》(Medicine)刊登。 中西医合并降低脑中风患者死亡率 中国医药大学的研究更进一步统计分析23816位脑中风病患资料,针灸科李育臣主任与张家绮医师研究发现,中医师常用补阳还五汤等中药或针灸来治疗脑中风病患,研究发现相较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合并中医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降低56%,在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可以减少五成的死亡率,尤其是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可以减少75%的死亡率。这一项研究也被欧洲学术期刊《民族药学》(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接受刊登。 脑中风中医门诊健保有给付 中医药应用在脑中风的治疗行之多年,现在健保也有给付脑中风住院病患中医会诊辅助治疗与一般中医门诊治疗。临床上除了中药,也使用针灸治疗,许多脑中风后在住院期间即透过中医会诊,可以减少脑中风病患失忆、失智等后遗症,并能够改善生活品质,现在这份研究更发现可以减少病患的死亡率,希望可以造福更多病患。 致力发展中医药更推向国际舞台
这两个刊物都不是核心期刊,《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这才是核心期刊,如需发表此类核心可找我刊名: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主办:中国药学会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
你好! 一般认为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感受邪毒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导致脾肿大的关键病机。从本病发生过程可以看出,虽然早期病者表现为面红目赤、午后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
妇科是医疗机构的一个诊疗科目,妇科是妇产科的一个分支专业,是以诊疗女性妇科病为诊疗的专业科室。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妇科中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见元·王履(安道)《医经溯洄集·中风辨》。王履从中风病因学出发,首创“真中风”与“类中风”,将内风与外风做了本质上的区别。在其著作《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