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爷爱大王
知网涨价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
知网“异化”了,从帮助知识传播的平台变成了靠垄断知识从而压榨知识分子的平台,吃相太难看。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校使用知网却需额外付费,这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对知网不满的主要原因。学者论文无论被下载、引用次数多少,几无受益。
4月17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
4月18日,知网回应:消息不属实。从内部的邮件来看,将于4月20日停止使用知网,使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
目前,有中科院在读学生表示,用科技云登录知网,有的文章下不了了。到底贵不贵,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内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仍在采购知网,其费用也被清楚地标示了出来。
其实,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中科院并非首次发声。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大图书馆发布公告消息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
根据北大图书馆后续发布的消息进展,并未看到停用的消息,而是「全力与对方谈判」,争取更合适的价格。与此同时,北大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其它数据库资源,维普、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功能类似。到底值不值?除了机构采购,个人购买情况如何呢?笔者注册个人用户,就AI主题去中国知网搜索论文,随便点击一篇今年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的论文,按页计费,这篇论文14页,共7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前有89岁中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收录自己100多篇论文,不仅未经同意,更没收到报酬。后有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这段时间的知网,再次被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lin12345610
知网涨价肯定伤害了科研环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
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
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
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
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学术检测影响到全国众多高校毕业生,而最终受益的却是几个数据库检测商。
学术界的论文,最荒谬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写论文的人其实并没有向杂志方或知网要版权费,甚至为了发表这篇文章还要付版面费,但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却被知网用来高价出售赚钱。很多时候,你去知网看自己写的文章,都要付费。
所以,这种现象早就应该有所改变了。
康昱装饰
现在不收版面费的刊物实在不多,还给稿酬的可谓少之又少,下面根据同事及大家的共享信息,公布一些不收版面费甚至还有稿酬的刊物。《公路》《铁道建筑技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国药房》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两位网友有异议:审稿费50元,版面费还不菲)《中医杂志》不收版面费(网友反映还收版面费)《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不收版面费(网友反映收取版面费)《浙江中医杂志》不收版面费(网友反映收取版面费)《中国运动医学》不收版面费(网友反映收取版面费)《医商网刊》不收版面费《中国高教研究》(有稿酬,千字50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没有稿酬,也没有版面费);《中国劳动》(有稿酬,千字40元)《中国人才》(有稿酬,千字40元)《职教论坛》(有稿酬,千字30元,也有同事反映该刊收费,不知何故)《班主任》(有稿酬,千字50元)《人力资源》(有稿酬,千字40元左右)《经营与管理》(有人说收800版面费,有人说有40稿酬)《中国改革》(有稿酬,数额不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稿酬30元/千字)《企业管理》(有稿酬,千字50元,不同栏目有差别)《石油教育》(没有稿酬)《演讲与口才》(稿酬很高,不同栏目有差别)《包装世界》(可能有稿酬,但我没收到)《中外管理》(稿酬很高,200元/1000字)《人力资本》(有稿酬,40元/1000字)《继续教育》(没有稿酬)《中小学教师培训》(有稿酬,15元/1000字)《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有稿酬)《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稿酬,也不收版面费)《新资本》(有稿酬,千字50元)《中国出版》(有稿酬,千字60元)《中外企业文化》(有稿酬,千字50元)《上海教育》《上海企业》《财经问题研究》
虫子不乖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戒子,看!我们这个世界古今中外一直都对女性很不公平,这些女性连姓名都没有,所以被历史抹去成就的女人就更难挖掘了,人家故意要抹去你的成就还不得做得干净点儿吗?幸好,凡做过必留下痕迹,凡住过必留下邻居,还是有一些虽然被当时历史抹去了成就但注定要被现今的我们发现的伟大女性:
一、化石猎人——这个玛丽不一般
有一个英语绕口令: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shore.她在海边卖贝壳。
你知道吗?这个绕口令背后藏着一个悲伤故事:1812年在英吉利海峡边的小镇Lyme Regis莱姆·里吉斯,有一个小女孩叫Mary Anning玛丽·安宁,11岁时的她在海边的悬崖上发现了一个化石——鱼龙化石。十年后,21岁的玛丽又挖出了历史上第一个蛇颈龙的化石,五年后,26岁的玛丽又发现了一具翼龙化石。嚯!化石猎人!
这三次撼动学术界的重大发现并没有让玛丽一举成名,因为当时的学术界根本无法容忍如此重大的发现竟然由一个女性来提供,于是,她被一个别有用心的男性科学家给冒名顶替了。
玛丽·安宁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与她的成就所相应的物质嘉奖,因为她是女性,她既不被允许从事科学事业,也没有资格加入伦敦地质学会,贫穷潦倒的她只能靠着卖化石来维持生计。一位伟大女性的成就就这样被淹没在历史中,只有一个绕口令还在诉说着她卖化石的故事,直到玛丽·安宁死后,人们才知道她,并且开始怀念她对科学的贡献,伦敦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玛丽发掘的化石。2020年,英国古生物协会开始颁发“安宁奖”用来表彰对古生物学有卓越贡献的人,以此纪念玛丽·安宁的杰出成就。
电影《菊石》讲的就是这个不一般的玛丽
二、DNA背后的暗黑女士
她!出身犹太富裕家庭,从小理科优异,一路从私校念到剑桥,但因为女性身份,最终只拿到名义上的学位。师从多位业界大牛,获得博士学位后,被予以重任开始独立研究之时,又因为性别的偏见与学术争斗,被本该和自己一起合作的队友孤立。而在她远走其它研究室不久,本该属于自己的学术成果,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让别人拿了诺贝尔奖。她,就是被同事戏讽为“暗黑女士Dark Lady”,DNA双螺旋结构的最初发现者:Roasalind Franklin 罗莎琳·富兰克林。
因为长期从事X射线研究,罗莎琳罹患卵巢癌在1958年4月病逝,享年38岁,终身未嫁。没人记得她是谁,也没人了解她做过什么。直到40年后,得到诺奖的剑桥双人组,才终于向世人承认:是罗莎琳的研究,将我们引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为了纪念罗莎琳,英国皇家学会终于正式肯定了她的贡献,2006年设立了罗莎琳·富兰克林奖,表彰那些取得了重大科学成就的女性科学家。
罗莎琳·富兰克林
三、是她发现了那条祖传的染色体
接受过现代生物学教育的人几乎都知道,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携带XX染色体的个体会发育成女性,而携带XY染色体的个体则会发育成男性。
按理说,发现染色体决定性别绝对算得上科学界的大事件,但提出这个概念的科学家——内蒂·史蒂文斯,却长期以来默默无闻。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认为这些研究是她的导师完成的。
Nettie Stevens内蒂·史蒂文斯(1861-1912)在1900年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后,以39岁的“高龄”进入布林莫尔学院,攻读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可能在我们眼中,39岁的“高龄”真的还有精力和智慧去搞科研么?很多人可能还不到30岁就被生活磨平了梦想的棱角,开始浑浑噩噩地度日。而内蒂却正是在39岁之后的科研生涯中,发现了性染色体的秘密。
内蒂的发现虽然解开了千年的性别之谜,但她的成就长期被人忽视。人们反而更关注内蒂的导师兼合作者威尔逊。威尔逊在性染色体上的相似研究成果发表后,获得了比内蒂更多的关注,即便当时威尔逊的结论并没有真正明确Y染色体的作用。
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内蒂的分析更加详细,更加接近真实情况。但当时的事实却是,威尔逊因为本身的性别优势和研究的权威性,获得了性染色体发现者的荣誉。
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染色体研究不断发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内蒂的观点更加准确。
只是当内蒂终于能够与导师分享“性染色体发现者”的荣誉时,斯人已逝。如果不是谷歌涂鸦(Google Doodle),推出了史蒂文斯155岁冥诞,或许更少人知道她的事迹。
不过,在历史上成就被埋没的女科学家又何止史蒂文斯一个。
吴健雄验证了杨振宁、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诺奖却将她除名;
而发现了脉冲星的贝尔,成果直接归到导师名下;
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原本是个数学天才,爱因斯坦也亲口承认过米列娃对他的论文帮助很多,但他根本没想过给妻子署名。
……
漫长的历史中,占人类二分之一的女性,长期受到打压。从前,女性获得的教育机会就远少于男性,即使近代女性已被允许投身数理化等领域,也依然要承受“智力不如男性”“生育包袱”等歧视。
但各行各业的女性们,都并未因此而放弃,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女性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一点点改变世界,打破偏见。
希望天底下所有的女性,都可以冲破刻板印象,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麻球小子
你知道居里夫人叫什么? 求学巴黎 志同道合镭之光 荣誉面前金子般的心 卷入丑闻的核心 30.永远的经典——香奈尔 一贫如冼的孤儿 改变风尚的女人 “我爱过的男人,永远会记得我” 31.“世界现代舞之母”——邓肯 舞蹈解放了女人的身体 人皆能舞 凄美的爱情
小马哥686
近日,有关“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在各大平台发酵,目前关于消息是否实属双方各执一词。作为“中间商”的知网,赚钱模式一直被戏称为“借鸡生蛋”,中国知网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不能避讳自身存在的问题:可以合理收取费用,但也要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公益价值。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如果只是个科研共享平台,并付费给科研结果发表的作者,一味涨价令使用者不堪承受,失去了共享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果也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的话,这种涨价行为是要评估买家和潜在竞争者的风险的。
知网做的事情,本身是科研和学术的基础设施,带有公益性目标,而不仅仅是商业目标。如果纯粹是商业、是一门生意的话,那么应该引入更多竞争,开放更多资源,避免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做生意赚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一些生意因为本身借助了公共资源,就需要承担一定的公共服务意义。
本来是定位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随着资源的相对集中,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不断的在提高价格,究其原因是为了提高利润。知网的机构用户2万多家。个人用户2000多万。强大的检索能力更是他们的优势。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抬高价格,更多的是针对于机构用户的。仅中科院的订购都是千万级别的,这已经是很夸张的数字了。也脱离了知识基础设施的初心了。
知网的毛利率能达到60%,这本身就是个问题。作为一个中介机构,不是内容的创造者,而是内容的呈现者。中介赚的比创的赚的都多,到底知识的价值在哪里?数字平台的建立,是一个有剪刀法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化边界成本降低的过程。如果时时想的收割模式,必然会违背初心。
知网以及和知网类似的服务也是如此。可以赚钱,但是不能无限制赚钱,本身应该有公共服务、公益性的属性。未来,要么引入更多竞争者公平竞争,要么知网本身需要明白,自己要承担这种义务,控制合理的收费比例。
先后主持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项目(重点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
你好,经查证《中国公路学报》ISSN:1001-7372 CN:61-1313/U 属于北大核心,南大核心和EI期刊,是一本质量较高的杂志,不过你投稿的难
科教导刊、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都可以的,投稿须知可随时问壹品优刊。
半导体学报(英文版) 爆炸与冲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
“将感恩的话留在心间,将感恩的心化作脚踏实地的力量,勇敢向前。”2013届阳光学子刘洋回忆起6年前与兰州晨报阳光助学结缘,至今感触良多。他说,是 社会 慈善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