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公主Q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vivilovetu
影视史学鉴赏论文提纲
导语:以任何影像视觉符号中所呈现过去的事实,其成果(或成品)例如有远自上古时期的岩画,历代以来的静态历史图像,以及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位化媒体“都是影视史学的研究对象,因此都属历史影视资料的范畴。接下来我整理了影视史学鉴赏论文提纲,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题目: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
中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绪论 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动态
第一节 史学科学与研究新论
一 历史之物与科学学问
二 史学尊重与新论研究
第二节 电视剧史学研究现状
一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
二 期刊论文研究现状
三 关于电视剧史学的`学术专着研究现状
四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
第一章 史学理论范式的进程
第一节 理论与历史理性
一 理论使用与独立艺术形态
二 理论范型与问题解决途径
三 理论机制与进步性甄别规范
四 历史思维与适意性传播导向
五 历史研究与变异性判断准绳
六 历史理性与测度性事实指标
第二节 方法与科学革命
一 方法修订与决定性原则
二 个体选择与再识性体系
三 认知冲突与危机性范式
四 现实查验与科学化规则
五 计量体系与客观化尺度
六 视觉经历与理性系统论
第三节 范型与专业价值
一 影像思潮与文本演绎
二 资料考据与汇编:版本学的生命力
三 情感辩护与预储:心态史的流行规则
四 大众意识与洞见:公共档案的文本互见
五 意义拟定与架构:社会史的意图趋向
六 专业范型与价值立场第二章 史学概念范畴的厘定
第一节 概念构造与象的生成
一 概念与投射
二 观念与概念
三 认知工具与新语汇
四 概念构造和象的生成
五 形式逻辑与影像连结点
六 语言境遇与现象场
第二节 概念关系与意义模式
一 约定符号与选择性编码
二 事实假说与作者化观察
三 合理类型与典型化象征
四 价值预设与道德性核心
第三节 概念修正与经验科学
一 概念更新的科学化
二 含义转移的进程化
三 类型理解的经验化
四 论断推理的归纳化
第三章 史学分期规范的探讨
第一节 时序组织与进程目标
一 历史时间与分期
二 异质连续性
三 科学的次序
四 编年史与组织原则
第二节 佐证逻辑与命题依据
一 推导逻辑与规约
二 因果律与社会体相
三 现实适用性与命题逻辑的真相
四 想象力与史诗的自由战略
五 疏离的日常与历史性证据
六 语言实证与唯物思潮
第三节 过渡仪式与历史转向
一 仪式与过渡现实
二 地方性框架的历史积淀
三 偶然与不确定考察
四 政治史和意识形态
五 自我意识的心灵重演
第四章 史学叙述形态的阐释
第一节 阐释与批判
一 传统历史阐释模式
二 剪贴史学与批判范式
三 作者意图与有效性推理
四 陈述与事实表述的符应
五 批判与叙述主体的态度
第二节 记忆与沟通
一 文化遗产与沟通
二 口述史学与对照
三 公共史学与证词
四 集体传承与回忆
五 情绪情感与主观
六 言论影响与表达
第三节 显影与加工
一 影像文本与技术发展
二 现实论证与历史分析
三 建构功能与叙事经验
四 整体编排与针对性努力
五 真实与历史演剧理想
六 虚构与史学拟态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秉诚装饰
春节之后,自己才正真开始进入到论文的写作状态。在写作的过程中才发现长久以来自己读书学习,其实并没有好好思考下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之前对于历史学的存在意义,各人有简单粗略的想法可以概括为“明事理”。这其中包括明白事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也就是事实部分的认识;在进一步则是有关道理的部分,就是看事情背后所展现的道理。如果通俗一点讲,便是通常所说的一般规律性的追求;不过这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因为读过越多的材料,才会越发地发现所谓的理往往并不是规律性,或者说这种规律性太复杂,难以概括。当然,“明事理”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追求,这样的讲法是可以概括我对于历史学浅薄的理解的。不过我又常常忘记,明事理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一件事情,而是需要有其他人进行分享讨论才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历史作为职业,而非作为爱好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将自己的新的与他人进行分享是一种职业上的责任。分享最为重要的方式便是写作。不过说来惭愧,读过资料之后越发能够看到事物的复杂性,而觉得自己看得不明白、不清楚,在加上思维智识上的不足、思考上的懒惰,有时候空读很多资料反而越发不知道自己能够写些什么。这真的是不可取的一种状态。 写作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可是算得上是看家的本领,而这种看家本领其实并不仅仅是历时论文的写作。自己零零散散地也在写一些东西出来,可是从来没有好好地思考想历史究竟有哪些写作的形式,这些写作的形式如何与自己的学习研究结合在一起。就自己的经验而言,历史学的学生起码需要有能力驾驭下面的几种写作方式吧。 * 读书笔记 历史这类人文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在于其对于经典文献的重视,很多前人的经典研究是问题意识的来源、学术对话的对象。很多人文学科的著作引文尝试回答的是不会过时的经典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地重读。在阅读这些重要的研究的时候,写出一篇提纲挈领、同时又结合到自己问题地图中的读书报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的报告往往是写给自己参考的东西,所有并不需要过长,但是仍旧需要寻求相对正式的行文方式。 * 资料评介 对于原始资料的阅读是历史学的看家本领。不过档案资料浩如烟海,往往看过一份资料之后很久才能够发现该份资料的独特意义的。这时候有一份资料评介可以拿来翻阅就会省时有效很多。我自己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份资料往往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所以资料的评介是十分个人化的一项工作。评介中至少应该介绍资料的大致情况、以及这份资料所能够反映到的自己关心的问题。资料凭借宜短小精炼,无需过于详细。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些往往用于索引。 * 博客随笔 与前面的两类不同,此处的写作不再是一种私人化的写作,而应该是一种面向公众的写作。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随笔的机会,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使得“自媒体”流行开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个人空间、或者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在公众面前。历史研究者应当有这样的自觉去参与这些其中,因为历史不应当是一个仅仅局限在象牙塔中的学科。随笔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前文提到的读书笔记、资料评介,都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扩展成为一篇不太长的文章。这样的一种面向公众的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不过现在我的观察而言,能够坚持长期更新博客、公众号的,除去那些商业性质的公关写作外,大部分反而是理工科、社会科学类。我觉得人文学科放弃这样的一个阵地是非常可以的事情。当然我个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希望能够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但是囿于行动力的匮乏无疾而终。不过目前自己会在Evernote中不定时地更新一些小文章,算是一个小小的弥补。 * 期刊论文 现在的学术界是一个以期刊论文论英雄的时代,从实用的解读来说学术论文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研究者的学术群体内部,专业论文是构筑这个共同体最为重要的基石。正对不同议题的观点、辩论都是通过论文这种形式展开。在我看来,期刊论文由于承载的功用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地细分:专题论文、书评报告、辩论文章、学术回顾等不同类型。对于年轻学者来说,有针对性写作自己议题内的书评报告、以及将个人研究修改为专题论文算是较为实际的策略。辩论性文章、学术回顾等,需要的学术积累有比之前的类型更进一步。 *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任何一个学者在真正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是需要经历的必要洗礼。对于硕士论文而言,要求相对较低,算是一种学术训练,能够按照正常的学术规范完成一项研究即可。博士论文则是算是学术道路的敲门砖,需要能够参与到学术讨论之中,对于推进某一方面的命题有着推进作用才可以。所以博士论文是青年学者进入学术界安身立命的第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不但要打得牢靠,同时也要具有扩展性。一个具有扩展性的题目可以帮助青年人在毕业之后的几年内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展开新的研究和讨论。 上面提到的几种写作方式,是我作为一个尚未毕业的历史学博士根据自身的经验所认为的历史学研究者至少应该掌握的文字方式。 附:历史学术论文的评判标准 *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明事理,所以一片优秀的历史学论文应当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关怀,所有的推理和论证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而一个良好的论文在于你的观点可思议在多大程度上对于这个核心问题的认识有所推进; * 历史是一个通过故事讲述道理的学科,当然叙事型的论证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你可以跳出一般的叙事体展开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采用叙事体,那么坚实的事实基础+对于事实的“正确”解读,是一篇优秀论文的核心要素; * 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一篇论文的贡献可以展示在不同的层面。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简称“全国百篇”)是在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开展的一项工作,旨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
一篇博士论文,要严格控制论文的字数。最少要有15 万字,一般不宜超过20 万字。 如若论文太长,老师批阅的难度也大大增加。最好是将博士论文精炼到15 万至20
姜宇后来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201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宇航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14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且仅用1年9个月就提前取得了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通过率大概在60%至70%左右。博士经济学毕业论文盲审的通过率其实并不高,大概在60%以上70%以下,这样的比例看上去,虽然说超过了一半,但事实上也至少有三分之
不是说论文就用D,只要是学位论文都是用D,教材属于专著,用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