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4

黄豆珵珵
首页 > 职称论文 > 国共关系演变研究报告小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水蓝色的风铃

已采纳

国共第一次合作方式形成分析摘 要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对中国革命的局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国共合作方式最终形成的原因。关键词 国共合作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采取何种方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当时苏俄及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国民党三方争执的焦点,也是关系到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能否最终建立的关键所在。1.早在国共合作酝酿时期,共产国际代表达林曾向孙中山提出国共实现两党平行合作的“党外合作”建议,但被孙中山拒绝。首先,“以党治国”思想是孙中山拒绝两党平行合作的思想根源。“以党治国”,其实质是一党治国,即要以他创建的中华革命党或中国国民党来治国。早在创建中华革命党时,孙中山就曾指出:“非本党不得干涉政权,不得有选举权,故将来各埠选派代表,非本党人不可。”同时,将革命阶段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提出此期内“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这就比较明确地体现了以中华革命党一党革命的思想。改组国民党后,他秉承中华革命党的主旨,强调依靠改组后的国民党去改造国家。因此,孙中山在与国际代表商谈国共合作方式时,强调:“国民革命,惟本党负有历史的使命,非加入本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且当国民革命时代,一心一德,惟本党之主义是从。”由此,也就拒绝了国共两党平行合作的建议。况且,孙中山只将中国共产党当成“共产派”,孙中山在谈及国共两党相互关系时曾讲:“国民党系我创立唯一之政党,而共产派则为赞成俄国列宁主义学者有志之一派,国民党固有加入该派者,然国民党始终为国民党,共产派始终为共产派,而为其独特活动而已,不能必言其互相提携也。”可见在孙中山看来,中共只不过是羡慕俄式革命的有志青年派,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同时,孙中山对中共信奉的共产主义认识也是模糊的。他有时认为:“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成功,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而且,他有时又认为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不能适用于中国。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矛盾,使他不能平等地对待共产党,并拒绝两党平行合作。另外,担心领导权旁落,也是孙中山拒绝两党平行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孙中山对外联合苏俄,对内改组国民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力量基础,不希望看到共产党在苏俄的支持下强大起来,与其争夺革命的领导权。因此,他在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同时,又时刻警惕中共“包揽俄国外交”,“独得俄援而自树一帜”。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张国焘回忆说:“孙先生素来自视为中国革命的唯一领袖,在他的旗帜下,可以包容一切革命分子。”但是,要“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却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他虽然“允许在其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也认为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但决不容许“朋友”成为主人,共产党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否则,“我必弃之”。孙中山坚持认为,国共合作必须以国民党为主体核心,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国民党。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及其领导权归属问题的基本立场。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而拒绝两党平行联合,正是该立场的集中体现。2.苏俄及共产国际竭力促使中共接受“两党合并”的方式。孙中山拒绝了国共两党平行合作的建议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达林又提出实行“两党合并”的新方案就是指“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清楚:两党如此“合并”,将使共产党的独立性荡然无存,最终党的组织也将被无形取消。苏俄及共产国际代表自然深知这种严重后果,之所以还执意作出这样的决定,首先,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实际了解不甚清楚,有明显的轻视共产党而重视国民党的倾向。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眼里,当时中国似乎不具备产生共产党的必需条件:“中国极为落后,从经济状况看,要在当前建立一个共产党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只有在国民运动进一步发展时才能产生共产党”,中共“诞生的太早了”。他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汇报情况时说:中共是由一些“不懂马克思主义,缺乏社会主义实践”,“倾向社会主义的学生”所组成;他们“从来没有同工人阶级有过紧密的联系”,“也不支持罢工”,对中国的政治生活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作为一个宣传团体会更好一些”。因此,马林反对国共平行合作的方式,认为中共既同“国民党一道工作,但又对其保持独立,这必然会使那个小团体的人们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小宗派。”所以,他极力主张中共放弃“对于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到国民党中去进行政治活动”,否则,“前途是暗淡的”。相反,马林看不到国民党软弱涣散、成份复杂的弱点,过高地估计了其力量。他认为,国民党是知识分子、华侨、士兵和工人组成的一个多阶级联合的松散组织;由于孙中山长期和工人有接触,因此这个党与工人群众的联系十分紧密。他甚至认为,国民党领导层中“有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人”,他们“决不比我们共产主义团体中工作的马克思主义者逊色”。其次,苏俄及共产国际在促使国共合作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它在远东地区的安全。勿庸置疑,列宁及苏维埃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帮助是真诚的。但是不可否认,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急于和孙中山国民党实行合作,关键是出于对其新政权安全所作的考虑。当时,苏俄为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和经济封锁,急欲在东方特别是毗邻的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它先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帝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取得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好感。苏俄的目的,一是近期的,即指望孙承认其继续驻兵外蒙,并维护其在中东铁路上的管理权益;二是从长计议,指望孙中山的国民党控制了中央政府以后,“承认苏俄并与它订立同盟条约”,以彻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封锁。因此,苏俄在1923年1月的《孙文越飞宣言》中以“国际纪律”强压中共接受“两党合并”方式。共产国际强调国共合作必须服务于苏俄的外交政策,要求中共“在国民党内竭力反对孙中山与军阀的军事勾结”,因为“这些军阀是敌视苏俄的外国资本的代理人”;“中国共产党应当对国民党施加影响,以期将它和苏维埃俄国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对欧洲、美国、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可见,中共在苏俄和国民党面前只不过是二者利益交换的一个筹码。3.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顶住各种压力,从实际出发探寻出“党内合作”的合作方式。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问题。会上,马林为促使“国共合并”,进一步向与会者施压;而绝大多数与会者依然强调:这样做势必“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我们的独立”。就在双方争执不下、陷入僵局的时刻,李大钊提出了一个新建议:即共产党员有条件地加入国民党,并以少数领导人的率先加入作为两党实现合作的桥梁。这个意见化解了争论双方的尖锐矛盾,使大家心平气和起来,会议由此出现了转机。经过进一步协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终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参加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党内合作”。这一方式与马林提出的“两党合并”相似,但二者间有本质区别。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自己的组织机构和一部分党员独立于国民党组织之外,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1923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采纳了中共提出的“党内合作”方式。决议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斗争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此揭开了国共“党内合作”的序幕。实践证明,这一合作方式对国共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进程也是有利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具体方式问题的解决,表明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尝试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充分显示了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当然这种合作方式短期性、策略性很强,这也为双方合作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315 评论

兔兔水桶腰

1、国共关系 (1)国共关系的演变 ①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国民时期) 合作原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破裂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 ②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 形式:内战 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 ③第二次国共合作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随后国共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协议;国共两党正式合作。 意义:使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④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斗争 破裂根源: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美国的干涉。 破裂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国共双方的斗争:重庆谈判――为国民党赢得发动内战的准备时间,为中共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赢得民心;全面内战(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⑤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⑥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表现:中共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实际步骤,以缓和两岸关系,促进两岸人员交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和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2)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的演变 ①中共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1927) 对策: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作用:国民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对策:武装反蒋→抗日反蒋→逼蒋抗日。 作用:中共获得了人民拥护并开辟了新道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③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对策: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依据: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作用:国共两党基本上能并肩战斗,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④全面内战时期(1945.8~1949.10) 对策:自卫反蒋。 作用:中共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⑤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0~1956.12) 对策;彻底倒蒋。 作用:中共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不但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使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 ⑥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 对策:提出尊重台湾现状,实现台湾和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构想; 作用:使两岸、两党关系缓和;两岸人员往来、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 (3)对国共关系的分析认识 ①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十年内战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合则两利”: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4)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面临共同的敌人, 都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②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③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②合作方式不同:前者党内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后者党外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④斗争对象任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⑤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打垮北洋军阀,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5)比较两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关系各产生的影响 ①第一次国共合作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②第一次分裂导致了国共十年对峙内战的局面,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③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扭转了近百年以来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④第二次分裂又导致了双方三年多的内战和长期的海峡两岸对立,致使祖国至今不能统一。麻烦采纳,谢谢!

227 评论

datang1201

(1)这一时期国共关系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特征:从合作到分裂,从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2)结合史实概括分析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因素: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两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就能实现合作;当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会产生分裂和斗争.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破裂.

17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传统服饰演变研究论文

    1)服装的色彩。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制服热,70年代的“绿色海洋”。。。 (2)“票证经济”下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折射出国家

    sanyuan61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楷书演变过程的研究报告论文

    太夸张了,中国文字也不过3000多年历史

    土豆炒洋芋G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变量关系研究

    研究两个变量的相关性,你可以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或是其他模型,看具体研究问题),一般写论文先对模型中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再对你所建的模型回归分析。这得根据你

    sunny小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银行客户关系演变的研究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商业银行经历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这是现代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带有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银行经营管理体制

    粒粒sos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三国演义研究小论文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Antares米罗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