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0

伊泽瑞言
首页 > 职称论文 > 余华第七天论文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cia慢半拍

已采纳

我用两天的时间,时隔5年又把这本书重新再看了一遍,然后又把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认真思考,可能在几年前读和现在读又有另一种不同的感受,在经过了很多事情以后再看这里面东西,感觉余华想要表达的内容也与当时我所看到的内容有所不一样。我想推荐几个片段给大家,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先去慢慢的去看。这是一篇较长的读书笔记。这本书分为7个章节,与书名一致,就是人死后的第一天到第七天,故而这本书叫《第七天》,每一个篇章中所出现的人物和细节,与后几章节环环相扣,与所讲的故事连接紧密。在读的时候前期会有突兀的感觉,但到后期你又会恍然大悟。这也是余华的写作的特点,重视细节,用细节突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再用人物烘托出活灵活现的故事。这本书整体讲一个男人他死了以后所经历的7天,用他看到死去以后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与他的前世今生相连,细索人的本性,生命真相。余华在书中所构造的世界,是一个人死后有一定选择的空间,但是这种选择空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生前的生活朋友以及家人。第一章 也就是男主死后的第一天,身处现实世界之外的男主,经历了车祸死亡,身体变形,漂浮在异度空间。没有亲人的他只能自己处理身后事,他按照着那个空间的准则做事,死者的灵魂要自己走向殡仪馆去火化自己。其实这里面的殡仪馆更象征着一个关卡,就是通过殡仪馆火化的关卡以后,人们才可以到一个他们(死者)所向往的叫做安息之地的地方。在安息之地,他们(死者)会过上向往的美好的生活。如果没有经过火化,身体就会腐烂,变成骷髅,留存在死无葬身之地。但是书中的死无葬身之地,又跟我们所想象的死无葬身之地有所不同。更大意义上是收容死后无家可归之人灵魂的聚集地。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故事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与死后世界的联系,在世的人对死者的对待,以及死者生前的地位,会直接反馈到死者所在的世界之中。就是说人们在世的时候他享有颇高的荣誉,他的家人们给他以最高礼仪的祭奠,给他买了很好的墓地呀,纪念品、骨灰盒。在去世以后死者真的可以享受到这些。通过这种联系,使得这篇文章不单单是讲一个人死去后故事,他又在讲这个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病。讽刺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在第1天的时候,男主人公去火化自己,需要根据在世时候的身份等级和社会地位排号。并不同于死后人人平等观,侧面烘托了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队现象,以及在这原本公平排队中的插队和特权现象。文章中“市长”也象征着社会中的特权阶级,对其艳丽服饰和夸张的言辞的不屑,也无不反映了作者的态度。男主人公最后选择放弃排到的号,放弃火化,选择去人人惧怕的死无葬身之地,也可以的看出作者对大众趋之若鹜的厌烦疲倦。余华并没有用言辞去批评,而是借助男主人公之耳,和旁人的对话,去反映出对市长优先待遇的一种反抗。给人一种局外之声的感觉。印象深刻的一段是这样讲的: 这时候候烧大厅的两排灯突然亮了,黄昏时刻变成正午时刻,身穿蓝色衣服的这位急忙走向大门,市长进来了,他一身黑色西装里面是白色衬衣,记着一根黑色领带,他面无表情的走起来,脸上化了浓妆,眉毛又粗又黑,嘴唇上抹了鲜红的口红,身穿蓝色衣服的迎上去,殷勤的指引着他市长,请您到豪华贵宾室休息一下,市长走进去后两扇门,徐徐和尚沙发那边的贵宾们没有了声音,豪华贵宾室镇住了沙发贵宾区,金钱在权利面前自惭形秽,我们塑料椅子这边的声音仍然在起伏,谈论的仍然是目的大家。现在的目的比房子还要贵,地段偏远又拥挤,不宽的墓园一平米墓地近要3万元,而且也只有25年的产权,房价虽贵好歹还有70年产权,一些后烧者愤愤不平,另一些后烧者用心,从中他们担心25年以后怎么办,25年后的目的可能贵到天上去了,家属无力续费的话,他们的骨灰只能充当田里的肥料,坐在前排的一个后梢者伤心的说死也死不起啊,我告诉身边那个老者,平静地说不要去想以后的事。在这一段话中也体现出了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很多种种社会问题,房价的高涨使得很多人们买不起房,甚至很多人租不起房。少数人占据着过剩的社会资源,一人有一栋甚至几栋的房产。这种贫富差距的划分直至影响到人死后的归宿问题。房子是生前住不起的归宿,墓园是死后买不起的归处。还有当市长进来以后,很多人的舆论戛然而止。在文中余华只用了一句,“金钱在权力面前自惭形秽。” 或许是因为作者看到过太多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于金钱和权利的妥协吧。很多时候人们可以高谈阔论的说“这件事情不对,这个事情不公平,”但是当他们所面临到金钱和权力的压迫,又有很少的人能够去发声。男主人公放弃了自己苦苦等来的候烧位,因为他不知所归,灵魂无处安放。男主人公尝试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中,想去找回自己生前最后的情形,但记忆是可悲的,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他在现实生活时候也很悲凉,他的人生走在低谷里,妻子早已离他而去,一年前父亲也患上了不治之症,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卖掉了房子,为了照顾病痛中的父亲,他辞去工作,在医院附近买下一个小店铺,后来父亲不辞而别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多么可怜的人呀。但这种伤感的感觉,却是作者留下的惊喜,在一章又一章后,你才能读懂这爱恨嗔痴悲喜与共。

360 评论

mrs探险家

《第七天》作者于华用平静的笔调讲述了杨飞死去后七天的所见所闻。 一个灵魂的所见所闻。当然,我们每个人从来没有过当灵魂的体验,我们不知道人死后他的灵魂会走向哪里。 于华笔下的灵魂们没有让人觉得恐怖、悲伤。他们只是去了另一个特别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们可以看到曾经活着的世界所发生过的一切。眼睛似乎在生和死的时光遂道里来回穿梭。 杨飞死于餐馆着火爆炸,当时他正坐在餐馆里看登有他前妻死亡消息的新闻。也许他是有时间逃走的,但这世上他深爱的两个人:养父和前妻,都不在了,他也没有什么好留恋的。 他死于对前妻的执爱,而前妻死于对权利地位的追求。两个灵魂相遇时,发现仍是彼此的最爱。 杨飞和养父杨金彪生前对彼此的深爱,是本书最温情的地方。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对彼此的依恋和惺惺相惜,超越了亲情,超越了生死。 杨金彪在生前的最后时刻,拼尽最后的力气去找当年抛弃杨飞的那个地方。也许当年抛弃四岁的小杨飞,是他这一生心头唯一的一个伤疤。 父子俩在死后的另一个世界相遇,没有悲伤,似乎只是久别重逢,仍是曾经深情的父子。 在伍超和鼠妹生前的过往中,鼠妹在跳楼之前周围人的冷漠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的薄凉。 但是鼠妹和伍超之间,为了对方宁愿去死的那份在乎,让人觉得,即使全世界都不在乎你,但仍会有一个人,珍爱你为生命。 想起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的结局: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读者们多么希望,在我们未知的世界里,真的有一个叫天堂的地方,奶奶带着小姑娘飞向那里,永远幸福地在一起。 《第七天》中那些没有归属的灵魂,最后都去了一个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这里安定,祥和,没有痛苦。 所有的灵魂都是那么友好,两个永远在下棋的灵魂,生前是其中一个杀了另一个。而在这里,所有的干戈都化为玉帛。 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的仇恨、反目、背叛、隔阂、嫌弃,在去了另一个世界再相见时早已烟消云散。 那么,又为何不在生的这个世界里就让它烟消云散了,白白浪费了那么久的大好时光去纠结呢? 说到纠结这个词,我曾经浪费了n年的时光。 二十六岁生下大儿子,一年后得知这个我用灵魂深爱着的孩子,将伴随着一生的残障。我后半生的希望轰然倒塌,在绝望的地狱里苦苦挣扎,无数次地和自己的心魔作斗争。 在无数次被心魔打倒的时候,在半睡半醒之际,总在用自己的意念做一个奇妙的梦:梦见自己像一个仙女一样站在悬崖边,崖下是一片鸟语花香。我张开双臂像一只鸟一样飞了下去,下面的世界美丽温暖,身处其中,我觉得从未有过的安全,舒适,温暖,幸福。 我想这就是天堂吧,因为人们认为好人死后会上天堂,而我从来都自视是好人。 如果天堂真的是这个样子,我愿牵着孩子的手,笑语盈盈地飞向那里。 如果真的是那样,死好像并不是一件让人觉得恐怖和悲惨的事。每个生命,只要有起点,就会有终点,既然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到人生的终点,那么又有什么好纠结和惧怕的呢?坦然地走着就是了。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怕活着吗? 这话说的真有道理,第一个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个哲学家。 既然死和活都不怕,为什么还要活得那么纠结呢? 那么人又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任何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我总是在问自己,这一生到底应该怎么活,才不会辜负周围所深爱的所有人,还有自己这一生的旅程。 从前看到媒体报导的一些天灾人祸的消息,或在路上看到一只被轧死的猫的尸体,心里总觉得很难受,得需要一些时间才能从那个负面情绪里走出来。 现在更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对于这些无法挽回的事情,抱着一颗悲悯的心去看待,但不能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因为你已经没办法改变他们的生命轨迹。 曾经抱怨、悔恨、无奈、伤心、纠结、烦恼、绝望等等这些负面情绪组成的那个心魔似乎早已渐浙地离我远去。愿在余下的生命旅程中,不哀不怨,不怒不争,不忧不惧。

337 评论

真真麻烦啊

人死之后,是否真的有灵魂存在,是否可以逝者之眼观生者世界? 余华在《第七天》里用一个死者的观察描述了死亡之后的世界。用死者的眼光为我们讲述了生者世界里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以及社会的物欲横流、丑陋不堪。 我一直认为《兄弟》是余华的巅峰之作,看了这部《第七天》更坚定了我的认识。我不知道余华为何用这样一种架构来揭露这个社会的阴暗丑陋,是觉得用死者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显得更深刻呢还是无法用别的组织架构来揭露如此阴暗的社会现实。 好在这本书悲喜交加,在揭露世间之恶的同时也让我们也看到了人间至善。这个世界本就是善恶交加的世界,“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之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 而且总是如实反映 出 真正的自我,那是 伪装 不来的 。”余华用他一贯深刻的笔调,在故事的结尾,用一种悲剧中的喜剧的手段将社会中那些最底层的、深受苦难的逝者安排了一个极乐世界,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而正是小说最后的这六个字,才令我们对这部作品、对这个世界做出深刻的反省,为何“死无葬身之地”才是这些逝者最终的欢乐场所? 余华写作的风格和王小波截然不同,王小波喜欢在苦难中找乐趣,即使这种乐趣是无聊的乐趣。而余华则是在苦难中继续寻找苦难,直到他把这种苦难视为人生必经之路。余华对这个社会阴暗面的揭露深度是强于王小波的,比较一下他们二人所写的杂文集就可以看的出来,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多是对社会种种现象的不满,而余华的杂文集并不多见,唯一的一本《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端,这种揭露往往又是发人深省。余华的杂文更像鲁迅,对的,更像鲁迅,给人更多的痛定思痛。 《第七天》虽然不如《兄弟》写的那么具有强烈的冲击力,甚至不如《在细雨中呼喊》对人物刻画的细致深入,但这部作品依旧为我们揭露了这个时代——只是这个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种种丑恶。用余华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被压制已久的个人主义,在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里突然兴起。(见《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性依然有着善的光亮。可我不知道这善的光亮,最终是否会被尘世的雾霾所完全遮掩,还是会冲破乌云为我们的未来带来一线曙光?

170 评论

吃货独依

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187 评论

相关问答

  • 余华活着毕业论文题目

    面对苦难------摘自《面对苦难》 周国平“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

    闪电小白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第七届行知杯获奖论文题目

    “题目类别”或“题目类型”。小学数学、中学数学(含中专)、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教学)、德育(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教育(情感)、幼儿(家

    旅游新四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七天写完毕业论文

    论文就像是作文,构思很重要。先选好题,再到学校图书馆(一般都不需要钱下载)下载相关内容的学术论文作参考。再找几个参考模板,每天写一部分。一星期差不多就可以成型了

    qq1138566105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食品工业期刊第43卷第七期

    是。《食品工业》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一份专门从事研究食品科技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美国《CHEMICAL A

    杨大公主H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余华投稿经历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一九八二年开始写小说,自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余华已出

    大漠金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