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177

阿菈VinU菟
首页 > 职称论文 > 毕业论文郑和下西洋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上的海

已采纳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扩展资料:

郑和是我国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他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年至1433年)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七下西洋(现在南洋一带),遍访亚洲、非洲30余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部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

针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流传早而广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称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登位伊始,曾决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大兴“靖难”之师,公开反叛建文帝。

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后来,不少人附和其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

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其人忠厚赢弱,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台,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这些情况朱棣也应当明白,因此他不会几次三番派人去探寻朱允炆的下落。

近年来,探索郑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变,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郑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安抚临近小国,减轻异族异国对中国的侵扰,以后几次主要是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进,开阔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郑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一)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他首先否定“耀兵异域说”,他说郑和在海外两次动用武力制服异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自卫反击。郑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以“怀柔”为主的,以友好和平为前提的。

说郑和下西洋是经济因素是一叶障目之见,考察明代有关文献,未见过郑和屯兵异域,进行经济上的巧取豪夺。郑和出使带回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永乐皇帝下令不要征税,他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明王朝刚建立,临近的小国常来朝贡,当时的朝贡实质上是交换物产,番国入贡,明王朝恩赐,赐常大于贡。

明初经济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如日本等限为十年一贡,于是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

于是,走私活动非常猖厥,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王朝的声势日下。永乐皇帝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是以颁“正朔”,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的。

参考资料:

中国网 郑和屡下西洋到底为何?

84 评论

dp73242962

郑和把去日本的一种魅力,说给这个皇帝听了,然后这个皇帝觉得可以有这样的智慧,所以派他去的真正原因是希望他能带回一种神奇的文明。

345 评论

华尔街学徒工

郑和原来只不过是宫廷里的一个太监,他历尽艰险,屡下西洋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各家各执其词、莫衷一是。 流传早而广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称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登位伊始,曾决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大兴“靖难”之师,公开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后来,不少人附和其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其人忠厚赢弱,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台,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这些情况朱棣也应当明白,因此他不会几次三番派人去探寻朱允炆的下落。再说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不少迹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于大火。建文帝既死,寻找建文帝之说更无法成立。另外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教化异族”,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同时还担负着沟通中国同海外经济贸易的任务。 近年来,探索郑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变,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郑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安抚临近小国,减轻异族异国对中国的侵扰,以后几次主要是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进,开阔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郑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一)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他首先否定“耀兵异域说”,他说郑和在海外两次动用武力制服异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自卫反击。郑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以“怀柔”为主的,以友好和平为前提的。说郑和下西洋是经济因素是一叶障目之见,考察明代有关文献,未见过郑和屯兵异域,进行经济上的巧取豪夺。郑和出使带回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永乐皇帝下令不要征税,他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朱晨光认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明王朝刚建立,临近的小国常来朝贡,当时的朝贡实质上是交换物产,番国入贡,明王朝恩赐,赐常大于贡。明初经济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如日本等限为十年一贡,于是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于是,走私活动非常猖厥,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王朝的声势日下。永乐皇帝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是以颁“正朔”,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的。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将长期盘踞在三佛齐剽掠的海盗陈祖义一伙捕捉归案,为沟通海道扫清了道路,提高了永乐政府的声誉。 由于明成祖外交方针的成功,结果“太宗皇帝德泽洋溢于天下,施至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视,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但是,这项外交政策给明朝初期社会经济所造成的耗费“也不赀”,故明成祖一死,郑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对。 学者们热衷于郑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在1983年第一次郑和研究讨论会和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讨论会上,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339 评论

小小小小野

目的:

(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4)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内容: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历史评价:

1、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2、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其规模、航行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早半个世纪。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4、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郑和下西洋

226 评论

霏霏永远爱来来

意义: 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原因: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明代把文莱以西的地方叫西洋)“取宝”。 寻找朱允炆只是传说,到现在还是一个未解的谜,所以最好不要回答这个。

347 评论

西西和嘻嘻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代明朝皇帝去麦加朝圣。

其次是为了在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

《广志绎》卷一“国初,府库充溢,三宝郑太监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逾百余万归。”从明代文献记载可知,郑和七下西洋,一共花费了600万两银的巨资。要知道明朝永乐年间,明廷国家一年财政收入,也仅有3000万石粮。600万两对农业社会的明朝,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朱棣花费了这样天文数字,绝不是因为疯了,让2万人公费出海旅行,而且还是连续7次。郑和下西洋,毫无疑问是带有特殊的使命。

现于西安寺的(大学习巷清净寺)现在是一座著名的清真寺,其中保存一座碑文,是明嘉靖二年由刘序用汉文和阿拉伯文撰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文中提到一个重要信息为“及我国朝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明确提出,郑和是奉皇命去麦加朝圣。来该寺寻找随行人员。该寺的哈三于是入选,随郑和出行麦加朝圣。这块碑成书于明代嘉靖2年,绝无伪造之理。内容不仅可信,而且合理。郑和自己绝无可能伪造皇命。明朝皇家提供了600万两银的天文数字经费,也必定交付神圣使命。

从郑和下西洋的随行人员来看,基本上全部是伊斯兰信仰的回民,郑和、马欢、费信、哈三等。

郑和本人虽然奉朱棣命令去麦加,但他本人并没有到达麦加,而是死在途中。

他的船队在第7次远航,最终到达了麦加。

根据马欢《嬴涯揽胜》记载,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到达印度的古里时,郑和派马欢、哈三等七人随古里国使臣去了麦加(默伽)。

在随从费信的《星槎胜览》一书中,详细描绘了麦加、天方国的详情,毫无疑问,郑和船队最终到达了麦加,并朝拜了”克尔白“天房。

根据论文《郑和下西洋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一文提供的信息,船队到达麦加后,回国向朱明皇帝(当时应为明宣宗朱瞻基)敬献了“克尔白”,之后明廷就彻底停止了下西洋活动。

由此可见,明廷派郑和船队下西洋,目标就是赴麦加,不到达麦加不终止远航,当到达麦加后,完成了明廷交付的使命,远航就结束了。

郑和在东南亚做了什么?目前国内还有各种争论。事实上这些争论是可笑的,因为根本就不需要争论,去将东南亚国家的史书认真看一遍就清楚了,郑和在他们国家做了什么,他们远比国内的汉人清楚。

东南亚历史文献所记载的郑和传播伊斯蓝教印尼学者巴林桐安写道:“1405年郑和访问爪哇以后,1407年在旧港便产生了穆斯林社区。”郑和不仅每次出航都要到旧港,而且在1424年(即在第六、第七次下西洋之间)又专程去旧港解决大阿訇施进卿死后的继承问题,让其女儿施二姐继任旧港宣慰使,可见他对旧港地位的重视。新加坡学者陈育崧说:“这些早期中国殖民地的居民是中国的穆斯淋移民。在郑和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了一个势力范围,宗教与贸易交织在一起进行……这个时期的中国移民,在上述冒险事业中都是先驱者,他们既是穆斯淋,同时又在重要的贸易中心,如旧港、革尔昔等地积极建立各种伊斯蓝社区,然后以此为基地开始了对当地居民进行改宗伊斯蓝教的工作。”据陈育崧先生考证,后来在东爪哇传播伊斯蓝教的著名的“施大娘子俾那智”就是施进卿的女儿施二姐。郑和在爪哇也是采取依靠当地华人穆斯淋的做法,并鼓励当地华人“爪哇化”,如采用爪哇人的名字、与当地人通婚等,这样就打下了伊斯蓝教进一步传播的基础。郑和曾任命彭德文为当地华人社团领导人,彭的孙子彭瑞和后来成了在爪哇传播伊斯蓝教的“九贤”之一,被尊称为“苏南岸倍尔”(苏南即贤人)。据说爪哇“九贤”中就有5人是华裔。郑和访问爪哇之后,爪哇逐渐从佛教占统治地位过渡到了伊斯蓝教占统治地位。16世纪初信奉伊斯蓝教的淡目王国(Demak)消灭了佛教王国满者伯夷(Maia pahit),标志着爪哇伊斯蓝化的最终完成。据一些东南亚学者考证,淡目王国的创立者罗登?巴达也是一位华裔,而且是彭瑞和的弟子。正是由于郑和有远见地帮助建立起华人穆斯淋社区,最后通过他们使伊斯兰教传到爪哇各地。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在《外国史略》中写道:“众岛之中,牙瓦最贵,古名小爪哇……明永乐三年,有回回教师(指郑和)领大军强服其土民,使弃偶像,而拜回回教主。”马六甲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地处东西海路交通的要冲,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满剌加。满剌加的伊斯蓝化是与该国的第一位君主拜里迷苏剌(Para mesjwara)改宗伊斯蓝教联系在一起的。据《明史》载,拜里迷苏剌建立满剌加国后,受暹罗欺压,求助于中国。明帝同意给予帮助,1405年封拜里迷苏剌为满剌加国王,并赐予诰印、袭衣等。但暹罗仍没有停止对满剌加的欺凌。于是,1409年郑和第三次航行时奉命来到暹罗和满剌加,一方面对暹罗提出警告,一方面正式为拜里迷苏剌举行命名封王仪式,赐银印、冠带袍服,“是后暹罗莫敢侵扰”[7]。满剌加此后便处于中国的保护之下,并迅速强大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拜里迷苏剌此时并不是穆斯淋。为了表达对中国的感激之情,拜里迷苏剌1411年亲自率领一个540多人的庞大使团随郑和船队来中国,受到明成祖的热情接待。正是在这次中国之行后,72岁的拜里迷苏剌改信了伊斯兰蓝教,成了一个穆斯淋,并把自己的称号也改为伊斯坎达尔?沙。国王的改宗使满剌加成了一个伊斯蓝教国家。文莱和加里曼丹的伊斯蓝化:印尼学者斯拉默穆利亚纳说:“郑和先是在巨港,后来在三发(位于西加里曼丹)建立穆斯淋社区,接着又在爪哇沿海、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建立类似的社区。他们遵照哈乃斐派的教义和义务传播伊斯蓝教。”另一位著名的印尼伊斯蓝教学者哈姆加在1961年写道:“印尼和马来亚伊斯蓝教的发展,是与中国的一名穆斯淋有着密切关系。这位穆斯淋就是中文名字叫郑和的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将军。”

朱棣的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不多话,直接上硬核史料,朱棣是精通波斯语的,朱明皇家同中东文化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明太宗朱棣的《谕米里哈只敕谕》用汉文、波斯文、蒙文三种文字所写,他绝无可能让人将他不懂的文字写在他的圣旨上,朱棣必懂波斯文。

“谕米里哈只:朕惟人能诚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类,阴翊皇度,故天赐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米里哈只,早从马哈麻之教,笃志好善,导引善类,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诚,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

167 评论

习习谷风

为了拓展贸易以及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前期利润是很高的。据《明会典》记载,郑和带去的青花白瓷盘,每个在南洋能卖500贯,碗卖300贯,可成本才几十文。在苏门答剌国,100斤胡椒只值1两白银,带回明朝,每斤能卖10两至20两。彼此差价都在千倍以上。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都是盈利的,并且可以大量的弥补财政亏空。↑为明朝纸币,是当时明朝与东南亚诸国交流时明朝使用的货币之一。下西洋还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胡椒,此前胡椒被视为药材,因“下西洋”带回大量胡椒,使它成了调味品。胡椒被“强制推广”明代之前,胡椒是药,只有皇家、高官用来烹饪,很少被写入菜谱,经这一轮“强制推广”,明代几乎所有菜谱书籍都记有胡椒菜。因为胡椒已经成为了其对外贸易的一大标志性成果。胡椒的差价大,利润也高。为皇帝集团赚了好多钱。明朝还一度将胡椒折算成官员工资,甚至每斤折100两白银,官员叫苦,却不扰民间,名臣丘濬说:“今朝廷每岁,恒以番夷所贡椒木折支京官常俸,夫然,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是亦足国用之一端也。其视前代算间架总制钱之类,滥取于民者,岂不犹贤乎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垄断胡椒贸易理解为明朝皇室收割钱财的一种方式,但这也为未来的政治斗争埋下来暗雷。因为这份利益是皇帝集团垄断的,而其他的利益集团没有得到分毫。出现政治斗争是必然的,整个明朝的党政都是围绕着利益的争夺。皇帝,文官,地方豪绅,你方唱罢我登场。下西洋之所以停止其实上也是政治斗争的结果,首先,郑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明朝的时候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明史》对郑和评价也不高,仅留700余字小传。再加上郑和是太监,与文官集团是走不到一块的。所以郑和在面对文官集团的时候是根本没有话语权的,他只是皇帝集团对外贸易的跑腿,并不是这场权利游戏的主要玩家。与文官集团和地方豪绅的势力相比,郑和实在太渺小了。朱棣是一代雄主,朱棣在位时,这条经济脉搏可以被他牢牢把控,朱棣死后,连年的战争造成的经济压力便转移到了朱高炽与朱瞻基身上。朱瞻基是个有抱负的人,他组织了最后一次下西洋,但也因为这最后一次没怎么赚到钱,再加上郑和的逝世,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最终停止了下西洋贸易。

95 评论

journeyjasm

郑和下西洋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

明成祖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明成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有些书上说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明成祖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总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原因:

⒈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⒉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⒋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⒌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万多人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和美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 ,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获取海外朝贡、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紧张等说法。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而奢侈品“国用充足”  。

156 评论

罗曼蒂克123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流传早而广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称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登位伊始,曾决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大兴“靖难”之师,公开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后来,不少人附和其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其人忠厚赢弱,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台,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这些情况朱棣也应当明白,因此他不会几次三番派人去探寻朱允炆的下落。再说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不少迹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于大火。建文帝既死,寻找建文帝之说更无法成立。 另外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教化异族”,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同时还担负着沟通中国同海外经济贸易的任务。 近年来,探索郑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变,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郑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安抚临近小国,减轻异族异国对中国的侵扰,以后几次主要是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进,开阔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郑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一)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他首先否定“耀兵异域说”,他说郑和在海外两次动用武力制服异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自卫反击。郑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以“怀柔”为主的,以友好和平为前提的。说郑和下西洋是经济因素是一叶障目之见,考察明代有关文献,未见过郑和屯兵异域,进行经济上的巧取豪夺。郑和出使带回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永乐皇帝下令不要征税,他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朱晨光认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明王朝刚建立,临近的小国常来朝贡,当时的朝贡实质上是交换物产,番国入贡,明王朝恩赐,赐常大于贡。明初经济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如日本等限为十年一贡,于是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于是,走私活动非常猖厥,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王朝的声势日下。永乐皇帝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是以颁“正朔”,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的。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将长期盘踞在三佛齐剽掠的海盗陈祖义一伙捕捉归案,为沟通海道扫清了道路,提高了永乐政府的声誉。 由于明成祖外交方针的成功,结果“太宗皇帝德泽洋溢于天下,施至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视,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但是,这项外交政策给明朝初期社会经济所造成的耗费“也不赀”,故明成祖一死,郑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对。 学者们热衷于郑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在1983年第一次郑和研究讨论会和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讨论会上,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600年前,面对人类还知之不多的广阔无垠的海洋,面对险象环生的长途远航和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郑和与他的船队没有退缩,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继汉、唐、宋、元各代与世界各国人民陆上交往的不断扩大,又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将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发扬了中华民族重视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为振兴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是一个既有陆域又有海域的国家,中华民族为探索海洋奥妙、发展海洋事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勇于探索海洋、经略海洋的生动写照,激励我们不断增强海洋意识,加倍努力,振兴中国的海洋事业。

294 评论

相关问答

  • 物理海洋学毕业论文范文下载

    1. 航海模拟器视景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 关克平 文献来自: 上海海运学院 2002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自20世纪70年代前后

    罗曼蒂克1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郑滔毕业论文

    软件工程,英文名Software Engineering,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研究方向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

    淡咖啡生活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毕业论文西游记沙和尚

    西游记中沙僧人物性格分析: 沙僧个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贪恋女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

    溪爱Mr彬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郑州大学西亚斯毕业论文

    西亚斯毕业论文的话4000-7000吧。光引用参考文献就要1000字了。如果是综述的话,那就要两三了,参考文献的话差不多要3、4千字了。

    淘气lulu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郑州西亚斯学院毕业论文

    从寒假时长来看,西藏大学以76天拔得头筹,比排名第二的外交学院多出24天,将近一个月。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贵州大学、吉林大学、青海

    笑笑之笑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