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做渔婆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
1、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2、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
3、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健威wjw505
论文摘要 :真正的品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仿佛从一个精神贫民变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从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绝,主人公的心情从孤独,到与月诉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独,我的心也仿佛受到了诗人精神的洗礼,原来相思是此物,原来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家,一颗心就这样长大。虽然诗中主人公心爱的人儿依旧遥不可及,但那份坚守的忠贞,那颗撕碎的心,谁又能不为所动? 关键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诗、明月、相思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清代王闿运评价此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迥异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当然,是否有溢美之嫌,另当别论,但至少说明《春江花月夜》不同凡响。 高二的时候就学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那时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我开始走进《春江花月夜》。授课完毕后我也写了一首赏析的白话诗,所以对该诗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幸运的是在大学里能重读这首诗,从更高的层次上了解此诗,品玩此诗,不得不说是命运的造化。因为无论是谁真正读过此诗后都不得不对作者肃然起敬,对作品赞不绝口,都能从诗中得到某些珍贵的东西。为什么呢?一首诗的水平高低,意境深浅,怎样来判断才不失公平公正?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近体诗,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唐诗讲究声,色,意。声,指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美,所以唐诗多有称为律诗。色,属于文字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意,当然是指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了,也是“诗言志”的部分。[1]从这点看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让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全诗共36句,四句一韵,共9节。结构整齐,旋律起伏,犹如一曲曲婉转动听的小夜曲萦绕在耳边,似梦似幻!四句一韵,前两句描景,后两句抒情,回环往复,声情与文情共舞,宛如天地之间独有此春、此江、此花、此月、此夜,其他一切只不过是陪衬罢了。 下面我且从诗词出发,品味其中奥妙。 一、月起,万物皆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宗明义,前两节即点明意境“春”、“江”、“花”、“月”,暗含了“夜”这一意境。此时,月初升。看“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水月相融,明月在潮水身上“爬”了出来,夜来了,关于夜的一切于是也就拉开了帷幕。月下夜中,江流环绕着花甸,月在树下亦破碎成“霰”,连空中飞舞的“流霜”、“汀上白沙”这些雪白的东西,他都说是“看不见”的,可见那月是多么的皎洁!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岂能不让人遐想连连? 二、月升,情初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句道出了天地的宽广博大,江天相融,仿佛天地之间只有明月空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句开始道出主人公的孤独之情,人与月不是首次见面了,是彼此非常熟悉的了,月孤独,则人亦孤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则是承上启下,感慨时光飞逝,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和整个人类的相对无限相比于江月的无限,从而反思生命的可贵与光阴的宝贵,劝诫人们要学会珍惜,富含哲理。 三、明月当空照,感怀心中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忆起往昔送别的情景,诗人用“不胜愁”三字把心中的无限愁苦诉之笔端,任何人看到都会为之动情,离别之苦,普天之下谁又能避免呢?看今朝,“谁家今夜扁舟子”,有谁家外出的人回来了呢?一个都没有。只有妆镜台前的妇人在楼上独自相思,与明月诉苦罢了。“可怜楼上月徘徊”句“月徘徊”实际上是怜惜自己独自徘徊罢了,自己感到孤独也就觉得整个世界是和自己是一体的,一样是孤独的。如今那相思的愁苦却是“卷不去”、“拂还来”,足见饱受相思之苦。那颗苦苦等待的心伴着那夜夜萦绕脑海的思念的折磨,这是如何一番情景啊。 四、月偏西,心同君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今夜月清风高,一弯明月高挂。远方的你应该也在月下思念吧,只是听不见彼此的声音罢了,我坚信我们的心依旧是连在一起的,明月陪我度过了无数个相思的夜晚,但愿它也能帮你排解孤独之闷。 五、月西斜,可怜君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昨夜我又梦见闲潭上的花落了,是啊,暮春时节已经过去了,可爱的人儿,你怎么还没有回家?江边的水眼看就把春天送走,天上的明月也向西边降落了,你怎么还不回来!读到这里,诗中的主人想必早已成了泪人。而身为读者的我也实在忍不住为主人公哀婉、叹息,甚至是落泪。 六、月沉,重思君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终于向西边落下了,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趁着月明回家,而回家的路途却又是如此的遥远。“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出了月不忍落去的留恋,还在树上挣扎,洒下最后的一缕情思。而实际上,是主人公舍不得陪伴她的月离去,在苦苦挽留明月。是啊,亲爱的人早已离家多年,除了明月还有谁能替主人公分担那浓浓的相思之苦呢!如今明月马上也要离去?叫人如何不惋惜呢。 全诗到这里落下了帷幕,而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久久盘绕在我们心中。全诗不但布局精巧,节奏起伏多变,颇具韵律,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诗歌改编而成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典范响遍世界;而且其语言优美,富含哲理,尤其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更是道出了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空间的无限的对比,至今仍被广为传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其宇宙精神而言,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只有既具有杰出的成就又具有深远的影响的人,才配成为大家。只靠一篇诗而被尊称为大家,这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程千帆先生的话很有见地。[2] 真正的品完此诗后,我仿佛从一个精神贫民变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从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绝,主人公的心情从孤独,到与月诉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独,我的心也仿佛接受了诗人精神的洗礼,原来相思是此物,原来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家,一颗心就这样长大。虽然诗中主人公心中心爱的人儿依旧遥不可及,但那份坚守的忠贞,那颗撕碎的心,谁又能不为所动? 参考文献: [1]《春江花月夜》的美之韵 宜宾学院刘艳《电影评价》2009年第8期 [2]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 重庆三峡学院康怀远《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2卷 后话: 这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写的一篇论文,时隔多年,读起来还是很亲切。2005年到2007年由于受到一中两位女老师的启蒙,当时非常喜欢写散文诗,也很喜欢读古诗文和唐宋诗词,也算是年少时的某种疯狂吧。
吃货和世界
一江春水,一轮孤月,几多思绪 ——走近《春江花月夜》中文摘要:关于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研究历来并不少见,普遍认为这首曲子分为10段,描绘了春江花月之夜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而很少涉及乐曲的意境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因而本文旨在挖掘乐曲中展现的对人生的领悟,对宇宙的思考。关键词:琵琶 哀而不伤 艺术特点 意境才子张若虚写在长江上的一篇《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流入了多少人的心。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着美的体味。醉人的明月,滟滟的湖水,洁净的天空,汀上的白沙。这一美景,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于这个虚拟的场景,沉醉于这春江花月夜。同名名曲借用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一唱三叹,不激越,也不豪放。温柔的弦音撩拨起宁静的空气,一幅人生至美的山水画渐渐展开:在暮鼓送走夕阳,萧音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南的秀美与诗句的隽永,柔柔地融入委婉质朴的旋律和流畅多变的节奏之中。音乐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配器晶莹剔透,使人回味无穷。[1] 1.曲子的背景及地位:乐曲原是一首琵琶大曲,名为《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1820)的传抄琵琶谱以及清光绪元年(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把它收录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1925年后上海大同会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更名为《春江花月夜》,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完善。[2]此曲曾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聆听乐曲:琵琶声起,一幅幅精致的画面将春、江、花、月、夜的韵味如流动的音符一样地弹出;琵琶啊,你身拂着的是古人的风吗?诗的气息氤氤氲氲地弥漫;你手叩着是典故的门吗?门开处那惊鸿一瞥的,是女子伴月盼君归的双眸?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核心音调为基础的旋律展开手法,它以两个核心音调为基础环节进行模进或变奏,构成旋律的呈示与展开。各段音乐在发展变化后往往用一个共同的素材作为小段的合尾,把全曲贯穿起来,使乐曲听起来十分和谐。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上的欣赏习惯与运用特点,在宁静中不断有新的表现和流动,这个流动又淹没在中庸与典雅的秀美之中。[4]全曲十一段结构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二至五段,是主题的呈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六段,它是以第一主题素材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一个略有对比性的段落,旋律在低音区出现,音调含蓄深沉。第三部分为七至十一段,第十段是全曲的高潮,主要运用快速和各种模进的手法,形成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迂回旋律线上下起伏两次,形象地描绘出橹声急促,船水相拍,波浪起伏,轻舟近岸时的欢乐情景。具体分析如下:(1)引子:采用了自由散板节奏,由琵琶模拟远处江上传来的隐隐约约的鼓声,萧和筝则奏出轻微的波音,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水涟的景色。(2)《江楼钟鼓》乐队奏出优美如歌的全曲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由萧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个循环贯穿于每一个段落的固定终止型乐句,好似人们在耳闻目睹萧鼓、明月、花影、云水、渔歌等景色时,由衷的发出“春江月夜美如画”的赞叹之声。(3)《月上东山》主题移高四度作自由模进,旋律有一种徐徐上升的动感,呈示出明月升空的景色。(4)《峰回曲水》这是乐曲的第二个变奏的部分。曲调层层下旋后又回升,呈示出水波涟漪的景色。生动表现了江风拂水和泛舟江上的人们的欢快心情。(5)《花影层叠》这是乐曲的第三变奏的部分。在七小节徐缓的旋律之后,琵琶以四组先紧后宽的音型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颇具气势。情绪陡然起伏,然后仍接合尾,犹如水中花影摇曳、纷乱叠层,与前所描绘的恬静画面形成鲜明对比。(6)《水云深际》在浑厚中低音区,琵琶、筝和萧齐奏回旋,接着八度跳跃,并运用颤音和泛音奏出飘逸的音效。音区和音色的对比,不禁使人联想起那江天一色、空旷朦胧的江中晚景。(7)《渔歌唱晚》本段音乐非常有特色,它在每一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板,显得风趣、生动。萧和琵琶在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递降旋律,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唱歌,而其他乐器在每句长音后的齐奏,又如船上的人应声合唱,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8)《洄澜拍案》这是乐曲的第五变奏部分。先由琵琶以轮指、扫等技法奏出一串由慢渐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然后乐队全奏,恰似渔舟破水、江水拍案、波涛飞溅之意境。(9)《桡鸣远籁》运用流水声、摇橹声等,来刻画众多的渔船在回家的路上。因与第九段有重复,常删去不奏。(10)《唉乃归舟》这是全曲的高潮段落,音乐呈反复式递升,筝划奏的音如流水,速度由慢而快,由弱至强,旋律紧凑有力,激动人心。生动的勾画出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唉乃、由远而近的画面。当音乐推向高潮以后,即转慢恢复原速。古筝自低向高划奏,紧接着转入第十一段的尾声。(11)《尾声》当二胡与箫先后奏出悠扬的主旋律,音乐又回到乐曲开始时的诗情画意中。结尾处轻而缥缈的一声大锣,使音乐更具有深远、悠长的意境。好似轻舟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3]3.感悟乐曲:曲子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听众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有人说,这首曲子 “哀而不伤”,在展现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时,又带有一丝丝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考;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哀而不伤,怨而不乱。一方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而在这感叹之中也包含着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无穷生命力的体悟。明月长存,江流不尽,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暂的,然而也正是这渺小而短暂的人生,面对这无穷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于生存局限之外的沉思与梦想。另一方面是对生命的顾慕与流连。漫步于江畔,春夜静谧,玉兔东升,江面荡舟,花影摇曳。耳边琵琶弦动,丝丝入扣……最后的最后,散了,静了,离去了,只剩无尽的江水和皎洁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辰美景,渺茫的江天,无穷深邃的宇宙,这样的情景总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回不已的思绪。耳边的乐声有些沉重,犹如长着的低吟,深厚凝重的乐声,不需要言语,却仿佛在向世人发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不知是谁第一个惊诧月色的皎洁,更无人能知晓,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从何时开始洒遍人间。短暂的生命总是过于脆弱,岁月总是那样的无情,琵琶演绎的沧桑诉说着人世变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暂,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恒。抬头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结束语:名曲《春江花月夜》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株奇葩。在欣赏的时候我们不但要从其曲调、韵律、节奏等方面综合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借助张若虚同名诗歌的意境,来领悟其欢悦后的沉思。人生代代无穷更替,唯独不变的,也只留下江月的年年依旧了;但从另一方面看,生命固然短暂,宇宙万物却生生不息,拥有无穷生命力。哀伤,但却不乏希望。注释: [1].《音乐欣赏教程(上册)——中国部分》[2].《音乐基础知识及名曲欣赏》[3].《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4].《音乐与音乐赏析》参考文献:【1】张丽民.《音乐欣赏教程(上册)——中国部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007年3月第3次印刷【2】李亮.《音乐基础知识及名曲欣赏》,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3】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2007年1月第2次印刷【4】张俊,郭爱民,李岳庚主编. 《音乐与音乐赏析》,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5】钱仁康,胡企平主编.《音乐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2次印刷【6】余丹红主编.《大学音乐鉴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7】张又弛,张富岩编著.《中国器乐作品赏析》,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8】刘承华著.《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洁博利郑少波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春江花月夜》是诗人仅存的两首名诗之一,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
适合投稿的青春杂志有:《青春风》、《男生女生》、《花火》、《故事林青春令》、《飞言情》、《意林小文学》、 《意林轻小说》、《紫色年华》、《飞言情》、《小说绘》、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叙述的历史 【摘 要】本文旨在,
外国文学史的编著是外国文学学科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一代学人的外国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经验的一种总结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华裔女星白灵登上去过,她也是作为杂志的封面女郎,可以看到她为了登上这个杂志也废了很大的功夫,找了很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