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的辣
一、在学生对乡土文学的收集中感悟写作的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风俗,一方气度。喀左县的乡土文化,是喀左县人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文学性及艺术性的表述。喀左县的乡土文化用它独特的乐观、明朗的旋律,表现着喀左县的精神与情绪,作为一名生活在喀左县这片神奇而厚重的土地上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所带班级大部分学生是农村学生,作文基础薄弱,写作不知从何下手,自己很是着急,这也引起了自己的思索。为了让学生感受写作并不难,并不神秘,写作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好多这样写作的素材与范例,于是,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到自己的周围收集乡土故事、民间故事、民谣,可以向村里的老者询问,也可以问自己的父母、家人,要求大家把好的故事、素材与民谣带回来,在作文课上大家分享。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同学们几乎都是满载而归,他们收集了诸如关于喀左县“金鼎之地”的传说等。更有意思的是喀左县的一个著名古迹“鸽子洞遗址”,有关它的传说就收集了三种。同学们收集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我发觉有的同学把听来的故事都记录下来了,还发现同学们记录得不但很详细而且很有条理,我抓住时机加以表扬,郑重说明这样的记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家概括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写作训练,就是一篇篇朴实无华的作文。这样的收获给同学们带来了知识,也给我带来了惊喜,我因势利导,说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民歌、民谣、传说、诗歌都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就是同样一个事情,因为每个人的立场、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显示出了写作的多元化,表达出思想的解放、写作的自由。由此引导:写作在格调积极向上的情形下,从不同角度着手,进行写作的拓展、延伸,表达了人们的主观情绪,都是一种可贵的尝试。由此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在收集中感悟写作的真谛,愿意自觉走入写作,也给予写作一片多彩的天地。
二、在对乡土文化的系列讲解里,营造出作文写作氛围
于是,在随后的作文课上,我结合同学们收集的乡土文化,运用作文课开展系列讲座,运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营造作文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聆听了老师的讲述,看到这些传递了两千多年的民谣和传说,同学们由衷感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着的喀左人是在用他们的文化创造为中华文明添色加彩,他们也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到自豪与骄傲,也用童真的眼睛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不但唤起对土地的热爱,还在鲜活的歌谣里感受感悟生活是歌谣文学的泉源,带着一颗对土地热爱、感恩的心,似乎寻找到了作文的真谛。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由被动到主动,被感动,感悟,从而达到生动,调动了大家的写作热情。
三、在对乡土文化的探究实践中,收获一片惊喜
为了让学生感受来自乡土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带着学生们到公园古迹等地参观。同学们为老师给他们争取了这样一个机会兴高采烈,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我适时在参观前布置给他们一个任务,引导学生拿纸、拿笔做好笔记,先记录下沿途景点标志牌上的简介和描述,回去就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命题进行自由写作。同学们用充满好奇的眼睛,用自己的视觉感受着。整整一个上午,同学们记得认真、记得仔细,离开的时候,同学们还都依依不舍,对喀左文化充满无限眷恋,意犹未尽,满载而归。在参观后的作文课上,同学们激情四射,在作文里或者侃侃而谈,或娓娓道来,不施粉黛都是文字鲜活,我们收获了乡土文化与作文结合的'累累硕果。乡土文化的魅力感染了同学们,他们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从作文里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博大胸襟与豪迈理想,在学生的描述里感到有一种民族风扑面而来,读后也让我在历史的厚重与恢弘里感受到了《观沧海》的气势,似乎聆听到来自远古的声音,感到了以乡土文化进行作文教学的惊喜——寻找到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
四、结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写作的道路,在摸索,在探索,在尝试,在自己开展的讲座中,在同学们对乡土文化的收集中,在喀左文化的氛围里感受写作,也逐步构建出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平台。同学们也感到在作文写作中行文的快乐,还有被老师作为范文朗读的时候的成就感,感受到写作着、思考着的快乐,先后有几位同学的文章在征文比赛中获奖,也让自己在学生获奖中感受由乡土文化浸润下成功的喜悦。
小花匠M
春天,池塘里还未解冻,岸边的柳树满面寒霜,脚下的杂草摇动着花白的头发,唤醒地里冬眠的小虫儿.远处,农人赶着他们忠实的朋友笔直地犁地,大些的孩子小跑着跟在老牛后面撒种,健壮的农妇握着锄头大声吆喝着指挥一场壮丽的春耕.小时候,家前屋后已是很大.家前是一望无垠、生机勃勃的农田,屋后是一碧如洗、源源不断的河流,河岸很陡.农田里一年四季忙碌着,庄稼的衣服有条不紊地更迭,农人们变换着不同的工具,在这幅上天赐予的画板上尽情涂抹,起早贪黑,顶天立地.最小的恐怕要数“钩刀”,这是用来锄去杂草的微型农具,更重要的是它既合适大人使用,也适合小孩帮忙.不管是大草、小草,也不管庄稼长得稀疏还是稠密,钩刀都能冲锋陷阵,刀到草除.最大的该属收割机了,它像一位永远吃不饱饭的巨人一样,走遍千家万户,吞吐五谷杂粮,和着人们丰收的喜悦,尽情挥洒心中的豪迈与底蕴.
虎潜山林
内容简介:本文是“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的运用研究”的成果性结论,从原因与方法系统阐述了乡土素材应用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育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据调查所知:中学生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主要有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乡土情五大类,但学生写作文往往局限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爱国情太大不好写,可是乡土素材是蕴藏在学生身边的写作素材中的一大财富,学生们却忽略了它,写作中运用的微乎其微,这值得我们深思! 探究一下学生们之所以在写作中忽略乡土素材的原因,不外乎是: 一、缺乏组织与引导。教师没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组织学生围绕乡土素材搞活动并进行探讨,甚至有的老师连本地的乡土素材有那些都不清楚,那学生们怎能在写作中有意识的运用乡土素材呢? 二、 缺乏观察与发现。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们每天所看到的、所走过的地方有好多是具有纪念意义,具有很高价值的古桥、古洞、古树、古井等,如秦亭、汉桥、狼虎洞和红旗洞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乡土素材,可是学生没有做过具体的观察,没有发现他的美他的价值,因此也不能把他们写入到作文中去。 三、 缺乏质疑问难的求学精神。学生毕竟还很小,对一些有价值的乡土素材也不可能知道,可你不知道为什么不问呢?比如,我们镇为什么叫“柳泉”镇?五珠泉有哪“五珠”?山上为什么有水渠?春节为什么包饺子?二月二为什么炒糖豆?五月五为什么包粽子?正月十五为什么挑花灯?八月十五为什么赏月?等等这一个个的地名,风俗习惯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精美的传说故事,这些不都是乡土素材吗?不知道又你从何而写?不知道你又为何不问? 四、 缺乏随时发现随时动手记录的习惯。每天在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广告宣传等上都有传播乡土素材的内容,在听老人谈论讲故事,老师讲课,同学讨论等也时而不时的涉及到一些乡土素材,可同学们听过就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去了,看过就像过眼云烟不知所踪。没有动手记录的习惯。写作时,就再也记不住自己曾经听过看过的有关乡土素材的知识,因此写作时也不能够用上这些知识。 五、 缺乏一种运用乡土素材的综合能力。有些学生知道一些有关乡土素材的知识,可是写作时总是用不上,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知道的乡土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去。比如,学生们知道向阳渠的的一些知识,可不知道如何写到作文中去,不知道利用向阳渠去赞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勇敢无畏精神,去抒发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祖国之情------既然不知道如何运用,那么乡土素材怎么运用到写作中呢? 既然知道了同学们忽略乡土素材运用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这些原因去探究如何让同学们把乡土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去。 首先,作为教师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论在对乡土素材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以及搜集筛选等方面的能力,都应当有进一步的提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乡土素材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用自身的语言行动感染学生运用乡土素材。 其次,让同学们知道何谓乡土素材,并在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所谓“乡土素材”是指本乡本土的人类社会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历史神话故事、自然景观景象、客观物象等各种范围和各个方面,并且是最生动最基本的。比如:我镇地处微山湖畔,拥有大小山头163座,有与河南省红旗渠齐名的向阳渠水利工程,有狼虎洞等自然风光,有西堡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高皇庙|、景山大云寺、秦亭汉桥、大明行宫等历史遗迹及传说,还有微山湖鱼馆、高皇郑记羊肉馆等知名特色美食。另外还有春节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等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乡土素材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嗯,我就是一个高中生,语文成绩在125--129之间吧,就是作文不太好,每次只得43--45分。老师说我的事例很好,就是欠缺深度,与理性纵深的思考,所以分不高。
有推荐的,积累自己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可以积累一些热门的话题,或者可以积累一些优秀的句子,还可以积累一些风景。
幸运源于诚实 一位非常富有但脾气古怪的老绅士想要找一个男孩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帮他做些事情,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个年轻人必须是一个诚实正直的孩子。他经常说这样的话"向
积累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积累需要毅力与不懈的努力奋斗。我们需要用心的将万物积聚,逐渐聚集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大笔的财富。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积累的作文素材
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素材5篇 古往今来,春夏秋冬,无数喧闹与繁华,静谧与阑珊,无论是都市的中心,还是乡间的田野,美食独特的气息总弥漫在夜里,与四季的风混杂,勾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