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吃大乳
日本海军在幕府或更早的时期就有了,但那只是各诸侯的私家军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只能算是一个雏形罢了。真正的海军建军思想应该说是起源于幕末的开放海防论。这一理论的先驱者是林子平(1738-1793)。他在《海国兵谈》一书中说到:“何谓海国?海国是无邻国接壤,四面环海之国。因此,海国须拥有与其相称的武备,不同于中国兵法和日本自古流传下来的各种军事学说和思想。不懂得这一点,就难以建立日本的国防。应要知道海国既有易遭外敌入侵的弱点,也有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优势……为防御外敌入侵,就要靠水战,而其关键就是大炮。抓住这两点,就抓住了日本国防之关键……。”这个思想可以说是现在通用的海防的基本理论。但当时的幕府却将其视为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而加以禁锢。 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国不断派出使节要求通商,最后甚至派军舰到了国后岛附近,舰长等还登上了该岛。不久还发生了英舰费顿(pheaton)号为了追逐荷船,开进了长崎港,佐贺藩亦未加制止。此事使幕府恐慌不已,先撤了长崎奉行松平康英,后于1825年发布了驱逐外国船只的命令,继续坚持锁国海防政策,具体行动是加紧海岸要塞和修筑炮台。而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才使得幕府终于懂得了锁国海防的局限性,认识到欧美列强的势力总有一天会达到日本。结果导致攘夷论后退,两年后,幕府取消了驱赶外国船只得命令。然而最终使日本开国的还是美国。 为了得到发展北太平洋的捕鲸业的船港,培利(perry)舰队开入了浦贺,要求日本开放。其实事先荷兰政府已将此传闻告知幕府,劝其开国,但幕府一直半信半疑。一年后再度到来的培利舰队,最终迫使幕府订约,英,俄,荷,法亦接踵而至,历时200余年的锁国状态终被打破,这样锁国的海防也宣告结束。 开放后的海防,必须以应付林子平所说的水战的海军为主体。当然,锁国时的幕府也并不是没有海军的,只是其本质不能相容。比如1838年,水户藩所造的军舰“日立丸”号,只因规模稍大,不合锁国政策要求而不许使用。现在的幕府已决定了开放,发展海军立刻被放到了首要位置。1853年9月,幕府撤销了1635年颁布的禁造大型船舶的命令,为组建和振兴海军迈出了第一步。 这时,九州南端的萨摩藩已经招募人才,在着手进行重振萨摩海军的计划。这大概也是萨藩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吧。幕府也雇用了军事家高岛秋帆(1795-1866)和江川太郎左卫门等主持洋炮的制造和人员的培训,同时采用了佐久间象山提出的“海防八策”等主张。基本准备就绪,下一步就是军舰的问题了。 1853年10月即决定向荷兰购买军舰。然而此时克里米亚战争正酣,荷兰政府没有马上答应日本的要求。1854年8月,荷兰东洋舰队所属的蒸汽机船“森宾”号被派遣到长崎来,舰长费比尤斯中校受幕府之聘,停泊三个月,以此船为主要教材对幕府选拔出来的直属武士的子弟讲授海军的基础知识。日本海军正式开始发展了。 1856年,荷兰政府接受了日本两艘炮舰“咸临丸”号和“朝阳丸”号订货,同时又以荷王威廉三世的名义将“森宾”号赠与幕府,改名为“观光丸”号,成为日本近代海军的第一舰。 幕府也借此机会开办长崎海军传习所,将“观光丸”作为练习之用,聘请该船的荷兰上尉佩尔斯林肯等21人担任教官,日方命永井尚志为传习所总监,胜麟太郎(海舟)等为助理。传习生总共百数十人,均是从各藩选拔出来,包括70名幕臣。 1857年,幕府在筑地开办军舰讲授所,长崎传习所的毕业生们大都转到此处继续深造,不久又改名为海军操练所。他们曾把“观光丸”安全的开到横滨,以示长崎讲习所的学习成绩。9月,向荷兰定购的“咸临丸”抵达长崎,第二年“朝阳丸”号亦到达,两舰均作为练习舰。由于荷兰顾虑当时的国际形势,停止向日本派遣教官,长崎讲习所便于1859年关闭了。 此前的1854年5月,幕府在浦贺新建造了一艘双桅的欧式帆船“凤凰丸”号。与此同时,萨摩藩也建造了一艘3桅帆单舰“昌平丸”。而幕府依靠本国力量所建造的第一艘蒸汽船是“千代田”型军舰。 虽然幕府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舰只还是主要靠从外国购买,除向荷兰定购外,向美国定购了“富士山”号,向俄国定购了“回天”号,向法国定购了“甲铁”号(后改名叫“东”号)等。其中向荷兰定购的“开阳丸”号,战斗力最强,是幕府海军的旗舰。 1860年,日本代表团乘坐“咸临丸”从浦贺出发,访问了旧金山。舰长胜海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1863年,为了加强大坂湾的海防,幕府在兵库小野浜开办了海军讲习所,命胜海舟为传习指导。但因为传习生中有坂本龙马等当时杰出的天下名流,不久便引起了幕府的疑虑,一年后就将其关闭了。
夜雨初晴999
日本崛起 日本自1890年,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依靠对外扩张,不断壮大国力,几乎实现了大国崛起,但又因为国家战略目标过大以及发展道路的选择错误,超出了国家经济所能承受的程度,最终走向了失败,使明治维新以来80年的努力毁于一旦。1945年9月3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政府,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接着,美国大军在日本登陆。日本民族的崛起历程又回到了起点。吉田战略——战后国家复兴的战略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国民财富的42%毁于战火。1946年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水平分别为战前的62%和57%,工农业生产亦遭到极大的破坏,对外贸易几乎完全断绝,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扶摇直上,几百万名失业工人流落街头,人民生活日益恶化。不仅如此,战败的日本被美军占领,完全失去了民族独立。战后初期日本民族崛起面临的任务是恢复经济,恢复民族独立,建设全新的民主国家政体。在这种形势下,吉田战略应运而生。吉田茂是对战后日本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家。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日本实现了由战前法西斯军国主义政治向战后资产阶级和平民主义政治的过渡。吉田茂参与主持作出了决定战后日本命运的两项政治决策,一是制定新宪法,二是缔结《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前者摒弃了战前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放弃了军备和战争,建立了新的国内政治,使日本走上了资产阶级和平民主国家的道路。后者决定了日本同美国结盟,确定了日本在战后世界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并从法律上结束了被占领状态,恢复了日本独立国家的地位。在吉田茂主持下所形成的日本国家发展战略基本上符合日本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保证了日本比较顺利地医治战争创伤,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吉田战略是在围绕媾和与再军备问题的各种政策争论中逐步形成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依靠美国保卫本国的安全和重建经济;同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保持协调一致的立场,对抗苏联阵营;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军备负担,建立必要的国内正常秩序,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经济,恢复和扩大对外经济联系,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与其他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世界经济强国。按照吉田战略的安排,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允许美国在日本国内驻扎军队,甚至拥有镇压日本内乱的权力。这就使日本在获得独立后,又重新陷入被半占领状态。因而,这一条约遭到日本各界的强烈反对,甚至保守党内的大多数人也指责吉田茂搞集体防御,在军事上过分依赖美国,必然会造成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对美国的依赖性,影响日本的独立国家地位。对此,吉田茂承认:“拥有强大武力的美国同已被剥夺军备的日本是不可能平等的。”他认为,经济发展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的独立要靠强大的武力来保护,而强大的武力又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后盾。战后日本经济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日本经济自立,乃是全民族的首要任务,为了把经济搞上去,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甚至包括暂时置国家独立地位于不顾。这就是吉田茂的“商人的国际政治观”。他认为,将本国的防卫委托于他人,自己则利用节省下来的资金,专心发展经济,这种做法对于现实的日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由此带来的日美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只是暂时的,这种关系“自然会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逐渐加强而发生变化”。导致产生吉田战略的种种矛盾和制约在战后几十年中始终存在,因此,战后日本各届政府均在吉田战略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政策。虽然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提法,但都没有超出吉田战略的基本范围。1957年制定的《国防基本方针》、1976年制定的《防御计划大纲》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均可以看作是吉田战略的延续。“国际国家”——政治大国的战略选择战后日本采用吉田战略,远离国际事务,将国家安全问题委托给美国处理,保持较小军备,专心于经济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基本实现在经济上赶超欧美的国家发展目标。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经济实力有了新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10%以上,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超过苏联居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日本已从追赶者变成被追赶的对象。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在国际社会中发言权的不断扩大,日本人战后长期压抑着的大国意识开始复苏。原有的吉田战略已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日本社会发展进入了“没有航海图的航海”阶段。日本面临着新的转折。寻找和确定新的国家发展目标,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便成了日本政治的重要课题。战后的日本作为“特殊国家”最大限度地充当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受益者。战后日本以“贸易立国”为国是,把做“经济大国”和跻身于欧美“商人俱乐部”视为唯一的国家发展目标。为此,它竭力避免在政治上、尤其是在经济上卷入国际纠纷与冲突,较少考虑在国际上的名誉、地位以及自主性等。但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日本统治集团意识到继续作为“特殊国家”已越来越困难。另外,随着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日本人已不甘心屈居“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地位,要求由“特殊国家”转变为“正常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经济实力相称的作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国际国家论”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出现在日本的政治论坛上。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术界掀起了一场“美国霸权”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从表面上看似乎议论的是“美国霸权”的发展问题,但实际上与日本在未来国际秩序中扮演何种角色这一基本命题密切相关,对日本走向“国际国家”作了理论上的论证。这场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美国霸权秩序”已产生动摇;“美国霸权秩序”之后将迎来“共同管理秩序”;在“美国霸权”走向衰落、多国“共同管理”势所难免的国际秩序的转折期,日本必须成为创造国际新秩序的强有力的一员。20世纪80年代初中曾根执政以后,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政治纲领,强调“日本正处于战后史的重大转折点”,主张“不设禁区,以新的想法、观点去如实地重新认识历史的带基本性质的制度和格局”。在中曾根执政的5年中,日本已经明确地将“国际国家”作为日本面向21世纪的新的战略目标,充当“国际国家”已经成为它的一种自觉行动。“国际国家”的实质就是从根本上摆脱战后时代的“特殊国家”地位,做政治大国,成为与美苏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极。中曾根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整体制。即调整日本战后发展所仰赖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使其适应国际化时代的需要。二是修正路线。即通过在外交、防务等方面的“积极参与”与“分担责任”,修正战后保守政权坚持的“重经济轻军事”的政治路线,构筑与日本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家战略。三是改变思潮。即通过冲破“政治禁忌”,给“屈辱”的战败国历史打上休止符,开创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堂堂正正”的时代。中曾根政权为了凝聚民族意志,推行做“政治大国”的国家战略,在日本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新民族主义”思潮。一部分右翼势力也趁机鼓噪。他们企图通过肯定战前侵略行为,为侵略战争翻案,来克服“战败国后遗症”;以宣传“皇国史观”、“大和民族优越论”等狭隘民族主义来抬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以向“政治禁区”挑战,来否定和平主义思想。日本右翼势力遭到日本国内进步势力的抵制,同时引起了日本周边国家的警惕。对于这一情况,中曾根执政后期已有所反省。他表示“要坚持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融合的中庸国家主义”,并提出日本要在“安全航行区”前进。中曾根的后任也一再宣称日本绝不做“军事大国”,以图打消国际舆论特别是亚洲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重新崛起的疑虑。“借船出海”——全球性大国的战略选择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骤然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在日本国内,反美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高潮,日美经济磨擦愈演愈烈,日本人的大国意识进一步增强。冷战后日本究竟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日本人面前的新课题。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日本对在新的国际战略形势下的战略选择进行了新的思考。在日本人确定自己的战略选择过程中,三个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是冷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衰落,而是通过信息产业革命,牢牢占据着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其世界霸权地位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可撼动;二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陷入零增长,其大国雄心一度受挫;三是日本重新称霸亚洲的野心遭到中、韩等亚洲国家的强烈质疑。经过长期思考,日本人终于认识到,任何想摆脱美国的束缚、单独在亚洲做大的企图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日本只能借助日美同盟这个平台来实现做政治大国的理想。冷战后,日本社会中普遍对继续维持日美同盟关系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右翼人士石原慎太郎说,在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纪元之际,“日本是一个处于能够发挥主要作用的最强有力地位的国家。日本可以谋划为建立世界新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日本今天有能力走自己的路。日本有能力制定一项全球战略,而且应该这样做”。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新生代政治家步入政界,逐渐掌握了政府的核心部门。这些人对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尊严具有强烈的意识,主张树立大国形象,彰显自身的国家利益和独立自主,力图为日本在国际上“谋求一个更加辉煌的角色”。部分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人则认为日本像现在这样充当从属角色,是对日本民族自尊的公开侮辱,主张扩充军备,发展日本独自的遏制力量,借此来提升国家的地位。另一方面,日美之间的经济摩擦也达到顶峰。美国人的反日情绪高涨。尽管日本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发挥大国作用,但持现实主义观点的政治家大都清楚地认识到,以日本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能与美国对抗,日本任何想在亚洲独自称霸的企图都会遭到亚洲主要国家的抵制。况且日本国内政治领域尚有许多问题未解决。日本还不具备制定一个脱离日美同盟的、独立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大国战略的条件。美国也有一些人士认识到美日同盟的重要。负责制定亚洲政策的约瑟夫•奈也认为,不能把美日关系当成冷战的遗物加以摒弃,全球均势向亚洲倾斜使得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是下降了而是提高了,因此必须营造一种更为平衡的同盟关系,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变化。1995年2月,美国发表了《东亚安全战略报告》,3月,又发表了《关于日美安全保障关系的报告》。报告指出,“没有比美日同盟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它是美国维持太平洋安全和实现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基础。日美安全保障的目的之一就是支持日本在全球范围和地区范围内负担起更大的责任。1996年4月,日美两国在东京发表“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面向21世纪的同盟”,对日美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美国承认“日本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日本将以“平等的伙伴”身份与美国共同参与国际事务。与此同时,日美安保体制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先日本向美国提供基地、美国保卫日本的“单向型”防卫体制,转变为日美“双向”防卫合作的体制。日美防卫合作的范围由以往的“本土防御型”转变为“干预地区冲突型”,从日美双边军事安排演变为日美联合对第三国和地区进行干预。从此,日本开始与美国联手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日本100多年来的大国梦想似乎就以这种形式实现了。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日本那样锲而不舍地追求大国地位,也没有哪个大国像日本崛起走得如此曲折。它的第一次崛起靠的是武力扩张,终因实力不济,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崛起采取的是和平方式,靠的是超级大国的庇护。日本的先天不足使它总是在怀疑其他大国的诚意。日本在追求大国地位的过程中似乎摆脱不掉与其他大国对抗的角色。综观日本两次崛起的过程,至少有两点经验教训值得关注。第一,不要追求自身利益的绝对化。从中日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0年是日本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除了以武力对亚洲大陆的侵略扩张外,保持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协调”,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但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顽固地坚守自己的既得利益毫不退让,并以武力拓展自身利益,结果适得其反。第二,必须搞好对民族主义的掌控。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充分利用民族主义调动全民的积极性,但后来民族主义向极端化发展,裹挟着日本社会走向了战争。当今的日本社会与二战前颇为相似,政治家们正企图借助新民族主义以争取民众对大国战略的支持。这股新民族主义思潮会不会推动日本重走二战前的老路呢?世人正拭目以待。
喵星的哚朵
给你参考一下: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历史上,日本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并发展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其原因可概述为以下几点:第一,美国扶植日本;第二,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 一、美国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日本的独占和政治改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罗伯特?埃德尔斯坦和让?迈克尔?保罗教授说:“为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即进行广泛的体制改革,即创造性地打破阻碍日本经济复苏或经济增长的那些障碍。”①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农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②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第二、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朝鲜战争,极大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战争引起了“特需景气”,侵朝美军大量向日本厂商进行军事订货和购买廉价劳务,使日本企业积存滞销的1000-1500万日元库存产品一扫而空,并一举改变了财政紧缩中苦苦挣扎的日本经济被动局面。据统计,从战争爆发到1953年,这种特需收入为亿美元,广义上的特需收入为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1949年仅为2亿美元,1952年未增至亿美元,三年内增长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达之多,2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产,总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总计达36亿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带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而且为增加原料进口和先进技术进口,更新陈旧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局势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朝鲜战争赋予了日本实现扩大进出口上的机会,日本通常出口贸易显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总额增长为7400万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记录。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则下半年一下子跃升为8000万美元。可以说朝鲜战争是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③ 二、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第一、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 第二、政府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如先后通过《关于合成树脂工业的育成》、《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当然重要的基础产业,如果市场选择它,那么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对这些产业,政府在确认市场必定不去选择,便以合适的方法选择它们,由政府采用法律、金融税制、中间组织协调利益手段的干预来补足。 第三、政府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政策,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日本国内市场狭窄,工业产品依靠大量出口,为此政府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出口贸易增长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日本政府认为科技是国力的核心要素,适应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形势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日本重视技术对国家发展的多方面作用,采取了从模仿到创新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据统计,从50年代至1977年,引进国外技术达万多项,然后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技术基础加以改进、补充和发展,成为“日本化”的新技术。当然,许多人把经济增长归功于强大政府干预,尽管有政府干预,大部分时期日本的经济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规律发展。据一项重要研究,经济自由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 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企业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这种“日本公司”模式有助于日本培养强大的工业能力。⑤企业管理者重视精神投资。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说的“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一个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计划或政府政策。日本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职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亲如一家、唇齿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经营得有声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体员工同甘苦,共命运的企业。除日本之外,我还未发现有哪一个国家采用这套简易的管理方法。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业管理者千方百计地培养同劳动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仅关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关心工人的生活;不仅关心工人个人,还关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结婚、病丧,更是企业“感情投资”的良机。例如,西武集团每年举行独特的擦皮鞋仪式,首先由高级职员为新职员擦皮鞋,然后是新职员为前辈擦皮鞋,总社和各分社社长都亲临这一隆重仪式,并由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国转播,以培养职工热爱公司的精神,促进同事间的沟通。⑥日本的现代企业精神与日本传统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有密切联系。日本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不同于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观念,其家庭观念的出发点是:家庭是一个经营单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关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带风”,又可以比西方的结构更和谐、更密切、更团结,成为一种社会凝聚力。日本学者说:西方社会的单位是个人,由个人集合而成为国家,而日本的社会单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国家。⑦所以日本以“劳资一体”,“以企业为家”的宣传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观念转变成了公司本位观念,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岛国文化环境促进了日本的开放。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前,外族从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移入的情况,长期安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日本人养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意识,在他们的观念和感情中,异民族与日本民族有着鲜明的分界线,自然形成本民族的亲和感与凝聚力,同时形成对外民族“内外有别”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当今日本企业团结对外竞争的集团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成为日本乐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文化,包括敌对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传统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并存性,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复和体。当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轻思辩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现实、重实用、重实践,日本可以称为世界先进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近现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欧洲近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极迅速,极有成效。⑨ 第三、他们拒绝失败,承认羞辱的态度深深根植于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轻易地容忍低回报,却很难容忍彻底失败。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学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日本公司里,求学氛围十分浓厚。 第四、日本教育体制是普及型教育体制。江户时代的教育体制,已初显义务教育的雏形,明治维新初年的全民义务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1947年日本政府把义务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政府重视培养人才,教育先行,并且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由于其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结果。
达达1110
介绍你看一下中央电视台制做的记录片大国崛起,里面说的很好,在百度的视频搜索里肯定能找到,先听听再写,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日本的可能是百年维新,你也太懒了点吧,写论文不自己查一些资料,不自己动动笔,用别人的有什么意思??先谈谈日本。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这个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多山岛国上,日本人创造出了一个奇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谈及日本的崛起,不得不说到日本的学习之路。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的确,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国家。日本的第一个老师便是中国。5世纪,大和国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并于6世纪中叶逐渐确立起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治。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和国家的阶级矛盾、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即贵族与皇室的权利之争日益尖锐。而在同一时期,中国隋唐这些大封建帝国的相继出现,繁荣发达的封建政策、经济、文化给日本造成强烈影响。这不仅给日本振兴国家树立了榜样,还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使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大和国家所面临的统治危机。于是,他们在645年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孝德天皇即位,而后按照我国隋唐的政权形式建立新的制度,进入封建社会,这就是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对于吸收我国封建文化的态度更为积极了。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了遣唐使十九次,每次少则二百人,多则四百到五百人,其中除正式使节以外,还有留学生、商人和各类工匠,这大大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和经济交流。代表人物便是阿倍仲麻吕。他在中国生活四十余年,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官拜左补阙,与李白、王维等结为好友。753年,他回国的船被风浪吹走,传说遇难。李白听说后,挥毫写下《哭晁卿衡》,可见友情之深。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又积极吸收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文化。1867年,涩泽荣一去欧洲向各国学习;1871年,岩仓使节团前往欧美12个国家学习……这无不体现了日本的学习精神。其次,改革也给日本带来了新的活力。除上文说过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也在日本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进步作用。1853年的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国门,面对外来入侵,一部分中下级武士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展开了倒幕运动,并取得了胜利。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治维新虽然是一次极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的确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的束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掀起了日本的第一次崛起。第三点便是战争。日本在明治维新中过度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从改革促发展,变为战争促发展。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1914年的一战,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这都体现出日本帝国主义是多么狂妄和野心勃勃。然而,日本以战兴,同时也以战衰。1945年9月2日,随着日本在二战投降书上签字,它欲称霸世界的美梦化泡影。但是,战争的失败并没有阻碍日本前进的脚步,反而掀起了日本的第二次崛起,并于1968年跃居世界第二位。
好心坏丫头
日本为什么不像德国一样反思自己的罪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有人归咎为日本的历史传统与文化,我认为这扯得有些远,且说不清,如果一定要说到历史,我倒认为这与战后日本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与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也脱不了干系。美国人占领日本后不久,冷战就爆发了,日本很快成为美国在亚洲最依赖的盟友,而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对战败的日本几无发言权。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猛,很快崛起为第二大经济体,一时风头无二,反观被他侵略过的那些“战胜国”,一个一个都被它远远甩在了后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日本真心反思它的侵略罪行,它还真不太服气。上面提到的“大嘴巴”麻生太郎就曾经说过:台湾现在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因为当初日本占领时实行的日式教育的结果。这话是不是隐藏着这样的意思:如果当初亚洲不抵抗,都让日本占领,是不是现在发展会快一些?至少对于日本来说,“占领”不是坏事——日本的崛起就是在美国的占领之下才完成的。很难想象日本这种没有民主思想渊源,也缺乏自由、民主传统的国家,在学习西方严重学偏了的情况下,没有美国人的强力占领与强迫,会成为什么样的祸害。但虽然占领了日本,日本对于美国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战败国。美国根本没有经历、也很难体会到遭受日本侵略和占领的亚洲国家的感受,这种感受犹如犹太人对希特勒纳粹的一样。相当部分的日本人至今还坚持认为,当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不同于希特勒纳粹,因为希特勒与纳粹头子们并不仅仅是犯了战争罪,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屠杀犹太人,犯下了反人类的屠杀平民、种族灭绝罪。他们辩解说,日本在亚洲没有犯下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罪,日本同亚洲其他国家只不过是交战双方,一些“暴行”是在双方交战的特殊情况下发生的。我想,这话日本人对美国说,可能符合事实,日本偷袭珍珠港,仍然属于战争范畴。美日太平洋大战,更是飞机对大炮、兵对兵,赢了输了,也就是一场战争,正义与非正义,是由胜利者来定的,并无多大意义。更何况,当初日本人不是打着防止西方入侵、殖民亚洲的金字招牌?所以,美国人占领日本后,是相当宽容的,根本没有像盟军对待纳粹德国一样,不但从制度与组织结构上,还从社会与思想领域,彻底清除纳粹思想。美国不但保持了日本的天皇制度,还放过了不少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犯下罪行的战犯与屠杀者。对美国来讲,这可能已经够严格了。可是,日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绝对不仅仅是战争这么简单。日本人在中国屠杀的平民不计其数,强奸的妇女(甚至强奸后还杀死的)根本和军人作战没有任何关系。我父亲就亲口告诉我,当年日本鬼子进村,村子里一位妇女没有跑掉,大家从山上(避难的山)下来后发现那位妇女被日本兵轮奸后用刺刀捅死。这种屠杀并不是孤立的,更不用说南京大屠杀与731部队等。日本人对中国人所做的,决不是战场上的你死我活,而是包含了极深的种族仇视与仇杀的。有些罪行例如种族清洗与仇杀,同类(同单弧厕旧丿搅搽些敞氓族)之间是很难做出来的,集体失去理智进行屠杀的也并不多。这一点,正如自认为优秀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一样,有些暴行很难让你相信是人类对同类可以做出来的。日本人对异族的屠杀正如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清洗。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就是认为“大和民族”是亚洲最优秀的,同纳粹德国的种族优越论如出一辙。二战中最终打败日本的是美国,占领日本的也是美国,而美国不但没有遭受到日本的种族仇杀,甚至由于冷战的原因,美国与日本很快握手言和,两国联合起来对付曾经被日本占领过的民族包括中国人。在这种环境与氛围下,战后的日本哪里会去深思自己的罪行?这是美国与日本的责任,亚洲国家包括中国也不是没有责任。清算比战争罪更邪恶的屠杀平民与..
我手头只有一本 图说天下系列 德国:血与火的统一要的话我给你发邮箱去
30年代以为抗日胜利了就能崛起......40年代以为全国解放了就能崛起......50年代以为分到田地就能崛起......60年代以为学了毛泽东思想就能崛起.
日本海军在幕府或更早的时期就有了,但那只是各诸侯的私家军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只能算是一个雏形罢了。真正的海军建军思想应该说是起源于幕末的开放海防论。
Civil WarAbraham LincolnMartin Luther King可以去百度一下 这三个题写是关系到美国历史 希望能帮助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