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仙草AO
仅供参考先说说影响因子的定义:2021年6月JCR发布的是期刊2020年的影响因子,其值等于(该期刊2018+2019年的所有类型文章在2020年的被引数)除以(该期刊2018+2019年所发表的可被引文章的数量)。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2020年的影响因子来自于该期刊2018年和2019年所发表文章的贡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2018年和2019年发表的文章其实都可以采用今年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按照这个思路,2020年和2021年的情况还未可知,所以也可以采用最新的影响因子。上面是理想情况,也是最合理的情况,但是实际操作中有时候要求填写文章发表当年的影响因子,即2020年发表的文章按今年发布的最新影响因子填报,而2021年由于尚不可知,所以也填写最新影响因子。总结一下:① 2020年和2021年发表的文章,100%可以按今年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为准。② 建议政策制定者,2018年和2019年发表的文章也可以采用今年最新的影响因子,这是比较合理的方式。③ 如果填报要求没有做出任何规定,一律以最新的影响因子为准(当然,如果最新的IF比发表当年的IF还要低,那你还是填当年吧,就高不就低)。这一点虽有些牵强,但毕竟以自身利益优先,你不这样填,万一别人这样填了呢?另外,对于一些新刊,要2~3年后才出影响因子,要是非要按当年,岂不是都不作数了?当然,你填报的几篇文章肯定要采用同一标准,不能第一篇发表当年高,就用当年的,第二篇今年最新的高,就用今年的,那就有点太不地道了啊。④ 有明确规定的情况,按规定执行。分区先说说中科院分区的计算方法:根据该期刊前3年平均影响因子排序,按学科分类设定阈值,分出1~4区。也就是说,2020年底,中科院分区的数据来自于期刊在2017,2018,2019三年的影响因子。而由于2017年的影响因子又来自于2015年和2016年文章的贡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2015~2020年的文章均可采用2020年底中科院发布的最新分区。同样地,上面只是理想情况,实际操作中有时候要求填写文章发表当年的分区,即2020年发表的文章按2020年底的分区,2021年发表的文章在2021年底分区出来之前以2020分区为准,出来之后以2021分区为准。但这种方法其实很不科学,因为直接否定了三年平均影响因子这个概念,所以最起码的,2017-2019的文章都应该可以按2020年底发布的最新分区来算。总结一下:① 2020年发表的文章,100%可以按2020年底发布的分区为准,2021年发表的文章,在2021年底新分区出来之前,100%可以按2020年底发布的分区为准,2021年底新分区出来之后,100%可以按2021年底发布的新分区为准。②建议政策制定者,2017-2019年发表的文章也可以采用2020年底发布的分区,这才是符合分区定义的方式。③ 如果填报要求没有做出任何规定,一律以最新分区(或根据发表当年分区,就高不就低)为准,理由同影响因子。④有明确规定的情况,按规定执行。
就在水的一方
计算方法: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 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例如:某刊1996 及1997 年共出版181 篇文章,而在1998 年共被引用210 次,则Impact Factor 为210÷181=。一般而言Impact Factor >1表示引用率颇高。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每年度JCR统计出来的数据,每年度6月底至7月中更新一次。影响因子是表明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前两年所发表的每篇论文的当年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
sci论文影响因子3.1代表水平普通。 1、影响因子很多情况下是选择期刊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根据影响因子的大小来定位期刊的级别大小。一般影响因子在5以下的在SCI
sci分区和影响因子都是权衡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准。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是sci期刊的分区,sci期刊的分区有两种,一种是jcr的分区,另一个是中科院的分区,这两类分区
查看影响因子的方法如下: 1、首先使用360浏览器搜索中国知网并进入官网。 2、在输入框中输入要查阅的文章或者关键字,点击搜索。 3、找到相应的期刊,点击"来源
影响因子的查询方法如下: 一、通过SCI或SSCI数据库查询期刊的影响因子 1. 在SCI或者SSCI数据库的“出版物名称”字段输入期刊名称,例如查询期刊《Na
影响因子的查询方法如下: 一、通过SCI或SSCI数据库查询期刊的影响因子 1. 在SCI或者SSCI数据库的“出版物名称”字段输入期刊名称,例如查询期刊《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