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6

魔都贤先森
首页 > 职称论文 > 写孔子思想的论文答辩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点評狂魔

已采纳

孔子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二是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弟子积极参加改革。

关键词:教育思想;德育;德政礼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14-01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第一,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第二,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第三,教育弟子热爱祖国,积极参加改革。

一、孔子办教育的目的是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服务的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社会历史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正在崩溃,封建社会即将诞生,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孔子要历史回到西周奴隶制盛世去是不可能的。他在鲁国从政与当权者季氏不合,从三十五岁开始招收门徒,培养自己的追随者。随后又带着弟子遍访东方各国,历尽艰辛地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被各国执政者所用,最后,他只得痛苦地回到鲁国。返鲁后,他广招门徒,开门设教,意欲通过办教育培养人才,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才。在一个国家推行德政礼治,要靠圣君、贤臣和良民。圣君、贤臣、良民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因此,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说:人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人人都应受教育,这就是他的“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在他看来,春秋时代不但没有圣君,就是具有君子品德的圣君也没有见过。即使如此,既定之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否则就是非礼和不忠。受过教育的小人就成为良民,是施政、供驱使的对象。贤臣是实行“德政礼治”的决定力量。而贤臣主要是从受过教育的贤人、君子、士中选拔出来的。贤人是具有最高品德的知识分子,只要当权者任用他,就成为贤臣,有了贤臣,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君子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士是一般的知识分子。有了合格的君子和士,也可以从中选出贤臣。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贤人和优秀的君子与士,供各国国君选作贤臣。通过贤臣治国,实行“德政礼治”,就可以使国家达到像西周初期那样的“太平盛世”。

二、孔子办教育也非常重视全面发展,并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首先,孔子“四教”,德育为主。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孔子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主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他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因此,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弟子首先培养自己具有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品德,“行有余力”,然后才学文化知识。孔子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把思想品德教育是放在首位的。

其次,孔子施教把德育放在首位,从古人概述孔子传授《六经》的教育意义时,也可以得到证明。最早提到《六经》的《庄子》载:“邹鲁之士,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礼记・经解》和《史记・滑稽列传》也有类似记载,不过是出自孔子之口。可见孔子总述《六经》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时,把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六经》教育的第一位的。

三、教育弟子热爱祖国,弟子积极参加改革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对生育他、长养他的鲁国,怀着深厚的感情。当祖国处于危急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去拯救她,使她免受耻辱。如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夹谷,孔子为相,正当两君相见时,齐人恃其强大,发动突然袭击,“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面对这突发事件,孔子不畏强暴,临危不惧,坚持面对面的斗争,终于赢得胜利,鲁定公平安回国。充分反映了他不辱君命,维护鲁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孔子自己爱国,也教育弟子爱国。公元前484年,齐恃强伐鲁,鲁政在季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向齐求和,孔子的弟子冉求和樊迟在季氏门下为吏,则主战,二人带着季氏门下的七千甲士和三百徒卒,大败齐师于鲁郊。孔子称赞冉求、樊迟说:你们“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保卫了祖国,使人民免遭屠戮。

孔子办教育,重视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用人才。孔门弟子有三千人,他们开始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弟子中学有成就者七十二人,被称为“贤人”。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德行最好;宰我、子贡善于言辞,长于办外交;冉有、季路,善于从政;子游、子夏,善于文学。由于孔子施教重视社会实践,弟子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看清了社会需要,学成后,不拘泥于师教,积极参加社会改革。其中,有名的要数子夏。孔子死后,子夏到魏国河西收徒讲学。他曾“为魏文侯师”,“文侯师事之,咨问国政焉”,给战国初年任用李悝变法,大力推行改革政策的魏文侯出谋划策,作出过重要贡献。其他弟子在学习期间,就陆续从政者有:子路为鲁季氏宰(总管)、为卫蒲邑大夫,后又做过卫大夫孔悝的邑宰。子夏为莒父宰,冉求为季氏宰,子游为鲁武城宰,冉雍为鲁季氏宰,密子贱为鲁单父宰,巫马期也曾为单父宰,仲弓为莒父宰,子羔为费宰,宰我为临淄大夫,子贡常相鲁卫,惠叔兰曾为卫司寇等。他们大都是在积极推行改革政策的大夫门下任得力助手。子路、冉求、冉雍等在帮助鲁国新兴势力的代表季氏推行改革政策方面,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二是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弟子积极参加改革。概括起来就是:教育要为政治服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弟子爱国。这些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我们今天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还值继承和借鉴。

353 评论

孤星泪新民

1、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最起码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一是孔子有没有思想体系?二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的构成是怎样的?三是用那些材料来证明或“复原”这个思想体系?首先应该说明,我们现在常说的“思想体系”或“学说体系”是受西方哲学的影响,认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必然是成体系的,研究他的思想,重要的就是完整、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体系。然而事实上对哲学家、思想家本人来说,他不一定都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体系建构的,在很大程度上说,他有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是后来研究者进行“复原”或“重构”的结果。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的研究来说,尤其存在这样的情况。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还是按照学术界的研究习惯,我们仍然可以认定孔子各个方面的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这个前提下,来相对地理解他的思想观点。近代以来,从学术思想角度来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构成,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形成多种说法:如以仁为中心说,以礼为中心说,以中庸为中心说,以仁义为中心说,以仁义礼的统一为核心说等等。特别流行的是仁核心说和礼核心说。两说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绝对对立。仁核心说排斥礼,礼核心排斥仁。我认为,这种“中心说”、“核心说”从大的方面讲都是习惯了孔子以后二千年大一统政治体制及其相应的大一统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也是当代社会既定思维模式定向制约的结果,是迫切需要摆脱的;从小的方面讲,人们往往容易抓住一个概念、范畴当作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而忽视它的整体性,自然互相矛盾。另外,西方学者由于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把握不够,对孔子思想评价多有误解,最典型的就是黑格尔。黑格尔眼中的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算不得一个哲学家,“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甚至认为,“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①黑格尔“不能从中获得特别的东西”的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黑格尔对孔子的认识不但只是凭少许不严谨的译本,而且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训,而没有触及孔子思想的整体结构,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深化对细节的把握。另外,黑格尔以西方文明发展的道路为模式构筑了唯一的“世界精神”的哲学发展史,对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的道路却缺乏同情的理解,也许潜意识中还有日尔曼人所惯有的那种偏见和傲慢。 今天,对孔子思想体系要深入、全面地把握,集中探讨其核心是完全必要的,但又是很不够的。笔者无意消解中心,也不想另立中心,只是想实实在在地对孔子整个思想进行深入其内的细心研习以后,再出乎其外,不带任何思想偏见和既定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构成,并尽力展示其原状,以实事求是地把握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作为一个西周乃至上古文化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他以平治天下为已任,构筑一个思辨的哲学体系对他来说是奢侈的,他是着眼于当时的时势,思考社会的整合有序、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途径。这样,如果要说他有什么思想体系的话,那也是他在不自觉的、开放的思维方式中构建了具有历史文化功能的与历史现实水乳交融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里不一定非得有唯一的逻辑起点与思想核心,而且最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推演的逻辑性与思辩性,而是它的世间性、实用性,可以包容个人与社会,承担传统与变革,结合理想、信仰与此间生活等等。我们今天的研究可以从不同方面了解和“复原”这个思想体系。 2、孔子思想学说的集大成性质 要探讨孔子思想学说的体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基础认识,孔子的思想学说有集大成的性质。孔子展之所以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学问家,最基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上古文化在西周是一个集大成,但在这是制度意义上的集大成,到了孔子可以说是思想学术意义上的集大成。关于这方面古来人们都有认识,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赵岐注:“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故能金声而玉振之。振,扬也。故如金声之有杀,振扬玉音,终始如一也。”朱注:“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金,钟属;声,宣也;玉,磬也;振,收也,如振河海而不泄之振。始,始之也。终,终之也。条理,犹言脉络,指众音而言也。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盖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犹三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偏于一也。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音之纲纪。又金始震而玉终诎然也,故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以收其韵。宣以始之,收以终之。二者之间,脉络通贯,无所不备,则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戴震亦释此句云:“圣智至孔子而极其盛,不过举条理以言之而已矣。”(《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条)《孟子·公孙丑上》中有人欲比较伯夷、伊尹与孔子,孟子直截了当地答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朱子语类》卷第五十八还载:当有问朱熹何谓“集大成”。朱熹回答说:“孔子无所不该,无所不备,非特兼三子之所长而已。但与三子比并说时,亦皆兼其所长。” 张载对孟子的话有深刻的理解,“孟子所谓始终条理,集大成于圣智者与!”(《正蒙·大易篇》) 《释氏稽古略》说明孔子的集大成是集古代圣王遗教的大成:“圣人生于鲁,集大成于古帝王之教也,甚矣!” 王夫之尝谓,“孔子之术,合三代之粹而阐其藏者也”(见《读通鉴论》卷三) 刘师培说:“周室既衰,史失其职,官守之学术,一变而为师儒之学术。集大成者厥唯孔子。”① 王国维论孔子的集大成云:“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其圆满之智如海。又多才多艺,至其感化力之伟大,人格之完全,古今东西,未见其比。”② 综上所述,古今以来人们对孔子思想学术上集大成的认识主要有这么几个含义:一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这样的三圣之事为一大成之事;二是孔子既圣且智,孟子通过所谓金声玉振,始终条理来比喻和说明;三是集三代及其以上圣王德业的大成;四是集古代思想学术的大成。 我找到一些期刊有关于这个话题的,如果你有需要,可以留下邮箱,我发给你

196 评论

清影5127

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学者梁燕城访谈: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造物主的话成为万有的根据,也成为万有的规律。当代的量子力学就非常奇妙地发现,万有事实上是根据很多信息的秩序组成。这主要是由戴维·玻姆(DavidBohm)著名的量子力学大师提出的学说:万有有一个看不见的秩序叫“ImplicateOrder”,里面都是非常复杂的信息系统,造成我们看见的秩序,叫作“ExplicateOrder”。中文“道”这个字也有信息、语言的意思。老子那个时候非常奇妙地体会到,宇宙背后是有真理的信息存在。《庄子》里面提到:“夫道,有情有信”。从前后文里还可以看到,庄子心中的神是有位格的。中国祖先本来就相信无形的上帝,老子、庄子事实上是继承这个传统而来。这正是《圣经》里的内容,上帝是个灵、而且恨恶世人伪造、崇拜偶像。说明中国古人已相信《圣经》、得着《圣经》并照着去行了。在牛津的博德莱安图书馆里有一份手稿,作者名叫马斯——乌迪。他在这份手稿中宣称所谓胡夫的金字塔是埃及王苏里特叫人建造的,而这个苏里特是在大洪水前统治埃及的。根据其它文献记载,这位目光深远的苏里特王命令他的僧侣们,写下他们的全部常识,藏在金字塔里,给洪水后的人们留下必要的知识。创世记前11章,关于人类早期共同史的记述,在中国古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印证:《圣经》说: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周易》也神秘地说:七日来复,天行也。《圣经》说:伊甸园里有四条河,流出珍珠玛瑙。《淮南子》上说:天下有四水,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圣经》说: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山海经》上说:当初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圣经》说:人类始祖贪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有基路伯和火焰之剑,阻断了人神通路。《尚书》和《国语》上说:人犯了罪,上帝命令重黎堵绝天路,上下不相来往;《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是人的光。《老子》说:天地之母,万物之根,众妙之源,从无中生有,乃天地之始;《庄子》说: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一位伟大的学者在美国神学院读书时,发现《老子》与天书《圣经》有奇妙相通之处;无神论者把道归于自然神,其实老子的道不乏人格特征,有信实、有恩德、有慈爱、有赏罚、能赦罪、能教化。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成为世人认识大道的中介。更神奇的是,惜字如金的老子竟然着重笔墨描述一位道的化身圣人:并说他承袭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来普救世人;是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这七点就是造物主上帝的属性。圣人秉持大道本像,普天下的人都前往归向他,领受平安。他外表粗卑、内怀宝贝,能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最后,老子竟然暗示这位圣人要受辱受难,却作主作王,直到永远,是谁?查考世上所有的经典、教门的主子都对不上号,唯独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非常酷似。这25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知道天书中“道成肉身的耶稣”的呢?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神圣的、跨越时空的谜团。老子说:道是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辞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干净呢? 所以,就是立为天子,身为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古时候为什么如此重视道呢? 不就是因为在道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可得赦免吗? 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老子的笔墨中展示给人间的不正是天书《圣经》中上帝的天国、耶稣的救赎吗?《尚书》、《诗经》都记载着:中国人来自上帝。早在老子古经中便记载旧约天书预言中的“耶稣”。而且两千多年来,举凡太平盛世,竟无一不是遵循了老子之学说。顺天道治国的皇帝,囊括了仅有的几百年辉煌时代;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等。孔子倾注毕生心力宣扬《圣经》中敬天爱人的忠恕之道,当代多个皇帝均尊纯了老子“天道”的统治方式,那么老子的神学知识是那里来的呢?就目前世界不管任何一种教门的国家,他们的统治方式都在努力提高到上帝的道上来,这又是为什么?古人老子、孔子、孟子对“道”的认识,已如此入神境界,实令人难以置信。其代表着中国的古人,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他的“道”影响着整个中国尽至世界的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这个从旧约《圣经》中才有的“道”的传统神州文化一直到1911年,天坛里没有偶像,祈年殿里一个偶像都没有,里面只有一个牌子,叫“皇天上帝”。因为圣灵的同在能引领人尊崇和敬仰高智慧的造物主,看到自身的微妙。可惜的是:孔子、老子虽极力推行“神州”的“摩西五经”、“神天律例”的“道”,但是2500多年后“神州”上帝的“道”就渐渐退色,已失去“神州”本相。道家典籍《道德经》中的上篇第十八篇,老子叹息曰:“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延至今日,被无神论的佛教所抡占,完全失去了孔老的本意,没了“道”的影子。至此远离宇宙高等智能生命圣灵,进入堕落天使,现今的空中掌权者──龙的“传人”。一个十分敬重上天,指引人类敬畏天地的孔子也变成泥塑木雕、庙宇里的偶像了。

277 评论

小黑君kk

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学者梁燕城访谈: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造物主的话成为万有的根据,也成为万有的规律。当代的量子力学就非常奇妙地发现,万有事实上是根据很多信息的秩序组成。这主要是由戴维·玻姆(DavidBohm)著名的量子力学大师提出的学说:万有有一个看不见的秩序叫“ImplicateOrder”,里面都是非常复杂的信息系统,造成我们看见的秩序,叫作“ExplicateOrder”。中文“道”这个字也有信息、语言的意思。老子那个时候非常奇妙地体会到,宇宙背后是有真理的信息存在。《庄子》里面提到:“夫道,有情有信”。从前后文里还可以看到,庄子心中的神是有位格的。中国祖先本来就相信无形的上帝,老子、庄子事实上是继承这个传统而来。这正是《圣经》里的内容,上帝是个灵、而且恨恶世人伪造、崇拜偶像。说明中国古人已相信《圣经》、得着《圣经》并照着去行了。在牛津的博德莱安图书馆里有一份手稿,作者名叫马斯——乌迪。他在这份手稿中宣称所谓胡夫的金字塔是埃及王苏里特叫人建造的,而这个苏里特是在大洪水前统治埃及的。根据其它文献记载,这位目光深远的苏里特王命令他的僧侣们,写下他们的全部常识,藏在金字塔里,给洪水后的人们留下必要的知识。创世记前11章,关于人类早期共同史的记述,在中国古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印证:《圣经》说: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周易》也神秘地说:七日来复,天行也。《圣经》说:伊甸园里有四条河,流出珍珠玛瑙。《淮南子》上说:天下有四水,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圣经》说: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山海经》上说:当初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圣经》说:人类始祖贪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有基路伯和火焰之剑,阻断了人神通路。《尚书》和《国语》上说:人犯了罪,上帝命令重黎堵绝天路,上下不相来往;《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是人的光。《老子》说:天地之母,万物之根,众妙之源,从无中生有,乃天地之始;《庄子》说: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一位伟大的学者在美国神学院读书时,发现《老子》与天书《圣经》有奇妙相通之处;无神论者把道归于自然神,其实老子的道不乏人格特征,有信实、有恩德、有慈爱、有赏罚、能赦罪、能教化。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成为世人认识大道的中介。更神奇的是,惜字如金的老子竟然着重笔墨描述一位道的化身圣人:并说他承袭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来普救世人;是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这七点就是造物主上帝的属性。圣人秉持大道本像,普天下的人都前往归向他,领受平安。他外表粗卑、内怀宝贝,能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最后,老子竟然暗示这位圣人要受辱受难,却作主作王,直到永远,是谁?查考世上所有的经典、教门的主子都对不上号,唯独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非常酷似。这25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知道天书中“道成肉身的耶稣”的呢?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神圣的、跨越时空的谜团。老子说:道是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辞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干净呢? 所以,就是立为天子,身为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古时候为什么如此重视道呢? 不就是因为在道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可得赦免吗? 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老子的笔墨中展示给人间的不正是天书《圣经》中上帝的天国、耶稣的救赎吗? 《尚书》、《诗经》都记载着:中国人来自上帝。早在老子古经中便记载旧约天书预言中的“耶稣”。而且两千多年来,举凡太平盛世,竟无一不是遵循了老子之学说。顺天道治国的皇帝,囊括了仅有的几百年辉煌时代;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等。孔子倾注毕生心力宣扬《圣经》中敬天爱人的忠恕之道,当代多个皇帝均尊纯了老子“天道”的统治方式,那么老子的神学知识是那里来的呢?就目前世界不管任何一种教门的国家,他们的统治方式都在努力提高到上帝的道上来,这又是为什么?古人老子、孔子、孟子对“道”的认识,已如此入神境界,实令人难以置信。其代表着中国的古人,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他的“道”影响着整个中国尽至世界的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这个从旧约《圣经》中才有的“道”的传统神州文化一直到1911年,天坛里没有偶像,祈年殿里一个偶像都没有,里面只有一个牌子,叫“皇天上帝”。因为圣灵的同在能引领人尊崇和敬仰高智慧的造物主,看到自身的微妙。可惜的是:孔子、老子虽极力推行“神州”的“摩西五经”、“神天律例”的“道”,但是2500多年后“神州”上帝的“道”就渐渐退色,已失去“神州”本相。道家典籍《道德经》中的上篇第十八篇,老子叹息曰:“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延至今日,被无神论的佛教所抡占,完全失去了孔老的本意,没了“道”的影子。至此远离宇宙高等智能生命圣灵,进入堕落天使,现今的空中掌权者──龙的“传人”。一个十分敬重上天,指引人类敬畏天地的孔子也变成泥塑木雕、庙宇里的偶像了。

249 评论

相关问答

  • 孔子思想家教育家毕业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 摘 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

    Xzylongfe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国外对孔子思想研究论文

    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 对于孔子思想,大家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论文摘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

    跑跑跑pa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孔子的社会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野山道子的[精论孔子]

    jasmine199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1、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最起码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一是孔子有没有思想体系?二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的构成是怎样的

    于丽波5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孔子思想论文的题目

    孔子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

    漂飘linn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