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5

洛洛智久
首页 > 职称论文 > 俸禄制度的研究现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ristybeauty

已采纳

我国历史上俸禄制度的起源,据现存的史料来看,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虽然夏、商时期已进入了阶级社会,建立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和机器,有了国家,就会出现财政,《史记》说"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同时也就有了官吏,《礼记》记载"有虞氏官五十,夏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在这种情况下,俸禄制度就会随之产生,但是却没有记载。周之前的俸禄制是一种这么样的形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西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国家机器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的职能在不断扩大,事物更加繁忙,财政活动也越来越多,靠奴隶主等少数人是很难治理好国家的,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国家官吏来保证政权的正常运转。另外一方面,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俸禄制度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西周的经济基础是国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国有制上,周天子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宗室和臣下,这既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政治统治形式,也是国家进行财政分配的主要形式。在这种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下,就产生了"分田制禄"制度,国家授给官吏的爵位共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职位除国君外,分为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国君按爵位分封给官吏一定的田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各十里。具体地讲,在朝内,三公有32000亩,卿有24000亩,大夫有16000亩;在列国,公侯有32000亩,卿有3200亩,大夫有800亩,上士有400亩,中士有200奴,下士(庶民在官者同)有100亩;伯;君有24000亩,卿有2400亩,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与列国同;子、男:君16000亩,卿1600亩,余同上。而且,这种分封是世袭制,即所谓的"世卿世禄"制。后代可以继承,是一种终身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出现,官吏的俸禄制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春秋时,官制还沿用着公、侯、伯、子、男、诸侯、卿、大夫、士的体系,俸禄也沿用着西周分田制禄的办法。但进入战国以后,取消了世官世禄制度,有才干的名学武士,也可取得重职高官。他们按军功受爵受禄,有50石之官,有100石之官。原来的卿、大夫、士名存实亡,只在封田上收取租税而已。封地上的农民,因土地日渐私有,除交纳官府赋税,余则为自己所有。从此,臣下无土地,在任上得禄,去任则为民。由此可知,在这大变革时期,不论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也好,还是雇用制代替世袭制也好,官吏的俸禄皆由国家发给,任职地方的国家官员也由国家颁禄。但封国中的其他官吏俸禄,周天子一概不管,如当时的食客、幕僚都是由封君来供养。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代建立后,官职多因袭秦代,如相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博士、郎中令、卫尉、任尉、治粟内史等官职都是沿用秦制。汉代的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这类官中如"三公"每月有俸350斛,中二千石官月俸180斛,最低一百石官月俸16斛。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八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第一类高官俸禄异常丰富,难怪他们"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小吏却俸禄甚薄,汉宣帝时,张敞反映小吏俸率不足,常有忧父母妻子之心,虽欲洁身为廉而不能,提议增加俸禄,宣帝乃增天下吏俸什二。西汉官吏,汉武帝以前人数较少,武帝后大为增加。汉哀帝时,佐史以上至丞相共130285人。东汉时官员为7567人,其中内官1055人,外官651人。但在此以外,还有内外诸色职掌人145419人,合计152986人。工资实行俸禄制以后,官俸在国家财政开支中日益加大。国家为了应付官俸,汉高祖时漕转关东之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石。到汉宣帝时,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从汉高祖时转关中粟"给中都官"和汉宣帝时岁转关东谷"以给京师"来看,汉代国家财政只负责中央一级的官俸。但是,派往地方任职的国家官员中央财政还是要发给俸禄的,至于地方胥吏国家就不管了,由地方发放工资,或由地方官吏用其俸禄来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俸禄制内容十分丰富,官吏既有禄田,又有秩禄,还有品位俸禄制,有的时候几种制度混合实施。曹芳时郎官及司徒领吏20000余人,在京师的中央官员竟达万人。蜀国有官吏40000人,吴国有32000人,这些指的是地方官。中央官员晋有6836人,宋有6172人,齐有2103人。北朝方面,北魏有7764人,北齐有2322人,北周有2989人。地方官员常为内官的5-6倍,所以全国官吏数动则数万,国家财政支出相当可观。曹魏时官吏俸禄较薄,因俸不能养廉,西晋时开始增加官俸。第一食俸月五斛,绢春百匹,秋二百匹,绵二百斤。南北朝时期的宋,州、郡秩俸多随土所出,无有定准,其后一律给现钱。梁时俸禄分五级,一品万石,至五品二千石。北魏前期不设禄秩,每季各随近给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县令6顷。这些地方官吏,只要上缴定额的租调,便可在区内大力搜刮。因此,北魏前期吏治腐败,官吏四处搜刮抢掠,"初来单鞭执马,返时从车百两"。所以,史书上对北魏官吏有"饥鹰饿虎"之称。因此,孝文帝时改行俸禄制。均田制颁布后,又对地方官员按职别高下,分别授予公田作为俸禄。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6顷。公田不许买卖,离职时交递下任官吏,北周北齐也大致如此。然而,这一时期不论是秩禄还是俸田,都是按照国家"九品中正制"来实行的,在九品之内的官国家才给予俸禄,不入品的和下属吏胥的俸禄国家并不负责,仍由地方政府筹措。隋代官俸是很高的,地方州官正一品米620石,二品580石,三品540石,四品500石,五品460石,六品420石,七品380石,八品340石,九品300石;郡官一品340石,二品310石,三品280石,四品250石,五品220石,六品190石,七品160石,八品130石,九品100石;县官正一品140石,二品130石,三品120石,四品110石,五品100石,六品90石,七品80石,八品70石,九品60石。隋代官数为12576员,其中中央官员2581人,地方官员9995人。从隋代俸禄制度来看,地方上9995名官员,都属于国家官员,是由朝廷任命的,国家财政要发放俸禄。但地方上除了这一批国家任命的官员外,还有一批不是国家任命的胥吏,这些人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的俸禄制度,看来他们的俸禄是由地方政府发放的。唐代与隋代官俸大致相同。在地方任职的国家官员无俸,但国家给职分田。正一品12顷,二品10顷,三品9顷,四品7顷,五品6顷,六品4顷,七品顷,八品顷,九品2顷。地方官的禄,一品650石,从一品550石;正二品470石,从二品430石;正三品370石,从三品330石;正四品280石,从四品240石;正五品180石,从五品140石;正六品95石,从六品85石;正七品75石,从七品65石;正八品石,从八品石;正九品石,从九品石。唐代内外文武官员,唐开元时为18800人,其中中央官2621人,地方官1685。到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统计,文武官员及诸色胥吏达到了368668人,平均每7户供奉2个官员,户供奉1个官员。他上奏指出:"天下常以劳苦之人三,奉坐待衣食之人七,而内外官仰奉禀者,无虑万员,有职局重出名异事离者甚重,故财日募而受禄多"。这里所谓"内外仰奉禀者"的外,是指国家官员在地方任职者,并不是地方上一般的官吏。李吉甫把"诸色胥吏"也算到里面来计算官与民的比例,是因为地方官吏中央虽不发禄,但地方政府在发禄,因此也算作"坐待衣食之人"。宋代初年,官无定员,员无专职。至宋真宗景德年间,有官10000余员,仁宗皇佑时增加到20000余员。就地方官员而论,哲宗元佑时比仁宗皇佑时,又增加了很多。节度使从3员增加到9员,两使留后从1员增加到8员,观察使从1员增加到15员,防御使从4员增加到42员。至蔡京专权,节度使增至50员,留后观察,下及遥郡刺史,多至数千员。学士待制,中外150员。这些都是朝廷在地方的封疆大吏,至于地方路、州、县的官员就更多了。宋代熙宁三年(1070年)开始制定天下吏禄,京师诸司岁支禄钱3834贯。至熙宁八年,岁支371533贯。而"京师旧有禄者,及天下吏禄,皆不预此数"。据户部估计,仅中都吏禄岁费达23万贯。从官禄的支出表明,宋代地方国家官员仍由中央发禄,地方官所属胥吏的俸禄还是地方官府自理。元代至元世祖中统(1264-1264年)年间才开始制定官禄。从此,"内而朝臣百官,外而路府州县,微而府吏胥徒,莫不有禄"。但这里的"府吏胥徒"是指中央诸司而言,并不是指地方。大德时(1297-1307年),地方官无有职田者,益之以禄米。到了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又详定百官俸禄,各品分上、中、下三等,最多者得俸钞六锭、五锭,最少者35两。明代文官分九品,品有正从,共18级,不入九品者叫"未入流",不能称为官。明洪武十年(1371年),给百官赐公田,以其租充俸禄。公侯省台部都司内外卫官760人,凡顷。外官赐田充禄,说明明代地方上的国家官员由中央直接发放俸禄。公田退还后实行俸禄制,正一品1044石,降至从九品为36石,未入流者为36石。清代官僚机构,中央分军机处、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光禄寺等,地方上设有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等等。这些人虽身在地方,但都是封疆大吏,属于国家高层官员,官俸自然由中央负责。百官之俸,文武官一品俸银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九品两,从九品两。任职地方的文官俸与京官相同,但不给禄米;任职地方的武官低于文官。这说明清代国家官员任职地方者,由中央财政发放俸禄,地方任命的一般官吏仍然由地方政府发放俸禄。

83 评论

Joanrry琼

就不同历史时段的特征而言,官吏划分等级发给俸禄的准则,大体经历了秩石制和品级制两大阶段。秩石制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汉成为定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前后推行约千年。战国素有“百石之官”、“千石之吏”;西汉成帝时,从中二千石至比百石,共在18个秩别;若加上高于中二千石的丞相、太尉和低于比百石的斗食佐吏,西汉秩石大约有20个等级;东汉初年,从三公到佐史,共有17个秩别。总之,秦汉时期,官吏以秩石分等次成为“定制”,在官吏中共约有18个左右的秩阶。三国时曹魏官分九品,但与秩石并行,官品与秩石的双轨制,历两晋南朝不改。

259 评论

阿尔卑斯1013

“王莽改制”是建兴帝王莽在全国所推行的一项全面的社会改革,其覆盖经济、土地、币制、官制、商业、农业等领域,可以说是自秦汉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项新政。在此次改革中,王莽先后推出王田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私属制(解决奴婢问题)、宝货制(解决货币问题)、五均制(解决物价问题)、六筦制(解决经济问题)等一系列的改革。王莽欲图用这些改革来缓和新朝日益加剧的阶级矛盾,及稳固新朝对于天下的统治。

而熟悉“王莽改制”的都知道,这项对新朝从上到下,从广到狭的全面性改革,所推行的制度大部分都是利于百姓,弊于权贵的。如王田制,就是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按照每户的人口来均分土地,利的是百姓,弊的是权贵。再如五均制,由朝廷来控制市场的交易,制定物价,商人们不得随意涨价,须以平价将货物卖于百姓,利的也是百姓,弊的也是权贵。可以说“王莽改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损害权贵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去给予底层百姓相应的利益。

但是你们知道吗?“王莽改制”中并非是每一项改革,都是对权贵有害的,在这之中还是有少许的改革行动是对权贵有利的。在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今天要讲的,“王莽改制”中最让人忽略的一项改革,那就是对俸禄制度的改革。

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建立汉以来,西汉虽在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等六位君王的治理下走向了极盛时期,此时西汉政治清明,法令通畅,边境安定,四夷归顺,可谓是国力昌盛,民殷国富。

但是无论西汉如何的富有,朝廷给予中低层官员的俸禄却始终都是极其微薄的。

据颜师古在《汉书.百官公卿表》所注:“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称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比千石者八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比六百石者六十斛,四百石者五十斛,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三百石者四十斛,比三百石者三十七斛,二百石者三十斛,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一百石者十六斛,”。同时《续汉志》亦载“斗食月十一斛,佐吏月八斛。凡诸受奉,钱谷各半。”

西汉百官俸禄明细:

1.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月俸是350斛;

2.光禄勋、卫尉、太仆等秩中二千石官员月俸是180斛;

3.典属国、水衡都尉、将作大匠等秩二千石官员月俸是120斛;

4.都尉、司直等秩比二千石官员月俸是100斛;

5.宗正、少府等秩千石官员月俸是90斛;

6.期门等秩比千石官员月俸是80斛;

7.秩六百石官员月俸是70斛;

8.议郎、中郎、谒者等秩比六百石官员月俸是60斛;

9.秩四百石官员月俸是50斛;

10.秩比四百石官员月俸是45斛;

11.秩三百石官员月俸是40斛;

12.秩比三百石官员月俸是37斛;

13.秩二百石官员月俸是30斛;

14.秩比二百石官员月俸是27斛;

15.秩百石官员月俸是16斛;

17.斗食(不满百石的低级官员)月俸是11斛;

18.佐吏(地方长官的僚属)月俸是8斛。

从以上各个级别官员的俸禄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西汉的俸禄制度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西汉实行低薪制度。从上面所罗列的百官的俸禄来看,除了三公九卿这些官员的俸禄相对而言较为丰厚,其余官员的月俸都不是很高。比如最底层的佐吏月俸才8斛,秩百石的官员月俸也仅为16斛,可见西汉时期中低层的官员,他们的俸禄是极其微薄的。

而事实上即使我们不看这些数据,从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得知西汉实行的是低薪制度。如《后汉书·仲长统传》载“夫薄吏禄以丰军用,缘於秦征诸侯,续以四夷,汉承其业,遂不改更。”,可见西汉在官员的薪资上是继承秦朝的低薪制度的。再如《太平御览.京兆旧事》载“长安孙晨家贫,为郡功曹,十月无被,夜卧蒿束,昼收之。”,试想一个秩百石的郡功曹,连睡觉的被子都没有,你说底层官员的薪水还不微薄吗。

其二、高、中、低三级官员的月俸差距过大。如三公的月俸跟秩中二千石官员的月俸就有着近2倍的差距,而对于最低级的佐吏的月俸来说,更是足足相差了近44倍。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西汉各个等级的官员,他们的月俸差距是极大的,也是极不公平的。

可以说正因西汉在官员俸禄上实施低薪制度,且在俸禄上差距巨大,最终也就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因中低层官员俸禄的微薄,导致中低层官员往往会因衣食无着落而无暇他顾,从而对政务的处理不上心,甚至是懈怠。如《盐铁论.疾贪》载“今小吏禄薄....粟米贵,不足相赡。常居则匮于衣食,有故则卖畜粥业”,小吏俸禄微薄,可粮食价格却是异常昂贵,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也就导致小吏们日常生活缺衣少食。而一旦有突发的事情发生,小吏往往就只能是卖掉牲口和产业。

试想一个连日常的生活都无法维持的人,你说他还有什么精力再去替朝廷办差呢?而随着中低层官员对于地方政务的懈怠,也就导致朝廷对于地方上的治理出现停滞状态。

其次一旦出现官员连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状况时,就势必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贪污受贿。正如东汉尚书令左雄所言“乡官部吏,职斯禄薄,车马衣服,一出于民,谦者取足,贪者充家。”意思就是中低层官员俸禄微薄,车马衣服都是从百姓那里得来的,有点良心的官员就是拿到够用就行,但本性贪婪的官员,他就会直接把百姓家中的所有东西全部拿光。可想而知,官员的低俸禄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贪污问题,而随着官员贪污越发的严重,整个社会势必就会受到重创,也正如东汉尚书郎仲长统所言“危国乱家,此之由也”。

当然,实际上到了西汉中期,低俸禄而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已经逐渐被当权者所重视。如汉宣帝当时就认识到,要想让底层的官员不贪,就需要增加他们的俸禄,其言“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意思就是如果底层的官员不廉洁奉公的话,国家势必就会衰落,现在底层的官员做事这么认真,国家也很兴旺,但他们的俸禄却还是这么低,所以要想让他们不去损害百姓的利益,恐怕很难。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宣帝就下诏“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即增加百石以下官员百分之五十的俸禄。当然,虽然西汉当权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却并没有去大幅度的增加各级官员的俸禄,只是相应的增加了最为底层的官员的俸禄。因此直到新朝建立时,官员整体低薪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而到了新朝初期,因为种种原因,新朝依然是实施低薪制度。《汉书.王莽传》载“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国用不足,民人骚动,自公卿以下,一月之禄十緵布二匹,或帛一匹。”,在当时新朝的各级官吏,自公卿以下,一月的俸禄只有麻布二匹或绸缎一匹。

直到新朝中期,随着新朝对天下的掌控越发的艰难,越来越多的权贵开始背离王莽。所以为了挽回这些权贵的心,同时也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官员腐败的问题。公元16年5月,王莽下诏对俸禄制度进行改革,《汉书.王莽传》载“五月,莽下吏禄制度...四辅公、卿、大夫、士,下至舆僚,凡十五等。僚禄一岁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辅而为万斛云。....”。

王莽对俸禄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

第一、大幅度提升官员俸禄。“四辅公、卿、大夫、士,下至舆僚,凡十五等。僚禄一岁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辅而为万斛云。”。王莽推行的俸禄改革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幅度的提升官员的俸禄。比如太师、太傅、国师、国将这四位最顶尖的四辅官,他们的月俸就是西汉最顶尖的三公的倍,而最低级的佐吏,在新朝的月俸也要比西汉高出倍。

第二、以农业生产的好坏来决定增加或减少官员的俸禄。“多少之差,咸有条品。岁丰穰则充其礼,有灾害则有所损,与百姓同忧喜也。其用上计时通计,天下幸无灾害者,太官膳羞备其品矣;即有灾害,以什率多少而损膳焉。”。在这里,王莽创造性的将官员的俸禄与农业生产的好坏进行挂钩,即如果遇到丰年则官员的俸禄会相应的增加,反之如果是灾年则官员的俸禄将会相应的减少,以此来达到“与百姓同忧喜也”的目的。

第三、以政绩来决定俸禄的高低。"今诸侯各食其同、国、则;辟、任、附城食其邑;公、卿、大夫、元士食其采",王莽首次采用了以官员的政绩来决定官员俸禄的高低的制度,也就是将官员的俸禄与各地方的税收进行挂钩。如果这个地方官员治理不好,赋税收的少,那么相应的官员得到了俸禄也就会减少,反之如果这个地方的经济、农业都被官员治理的特别发达,赋税收上来的也很多,那么相应的他们的俸禄也就会增加。

第四、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制度是王莽在辅佐汉帝时就开始实行的。《汉书》载“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就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之后,他每月依旧可以领取原三分之一的俸禄,直至终老。

从以上内容来看,王莽推行的俸禄制度改革绝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改革,他提出的“高薪养廉”、“浮动薪资”、“退休金”等前无古人的俸禄制度,为后世王朝在对俸禄进行改革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当然王莽的俸禄制度改革,同他推行的其他制度一样,最终也是陷入了失败的结局。而究其原因在于王莽犯了跟以前一样的毛病,那就是考虑不周,又太过理想化。正如班固所言“莽之制度烦碎如此,课计不可理,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在当时以新朝所处的那个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环境,王莽所实施的以“高薪”来“养廉”的目的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朝廷压根就没有那么多的钱。

其次当时王莽在推行俸禄改革之前,整个新朝的经济就早已被王莽所推行的“宝货制”等币制改革弄得是分崩离析。此时物价飞涨,钱币早已不值钱,所以王莽压根就不可能在经济没有得到恢复前,去实施这个看似美好的俸禄制度。

再是王莽所推行的俸禄改制太过繁琐,一会要与农业生产的好坏挂钩,一会又要与政绩挂钩,可谓是繁琐至极。所以也就是在这些种种因素的促使下,最终王莽所提出的俸禄改革并未得到实现,且非但没有得到实现,官员贪污现象还变得更加的严重,“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的事情在新朝更是接连不断的发生。

107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各国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壮大和深入。中国的学术研究也不例外,各个领域的论文层出不穷,尤其是在一些科技领域,中国的研究成果已经

    杰克贝老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流水车间调度研究现状论文

    车间现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印刷车间的现场管理 摘要:生产车间是一线员工的生产现场,是企业输入转化成输出,创造价值的现场,是生产企

    闪闪的钻石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就业满意度研究现状论文

    好写。论文写就业满意度好写,可以按照应届生步入社会的角度写。分析已有研究的现状,进而提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利于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

    紫童viv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俸禄制度的研究现状论文

    我国历史上俸禄制度的起源,据现存的史料来看,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虽然夏、商时期已进入了阶级社会,建立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和机器,有了国家,就会出现财政,《史记

    洛洛智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论文满意度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对开题报告的层次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英语论文“文献综述”的基础。 撰写研究现状之前,需要查阅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以便了

    john123ko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