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63

哈笑折腰
首页 > 职称论文 > 论文作假与学术不端心得体会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ansk兵临城下

已采纳

因为一些人希望通过学术上的一些成就来获得一些声望或者实际利益,但是他们一时之间又没有什么成就或者根本就是不学无术,所以学术造假就诞生了,而且越演越烈

187 评论

无形风9596

最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颖教授论文造假及学术不端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不是个例,是教育界普遍现象的一个代表。人们都在问:科研和学术界到底怎么了?老人摔倒了不敢扶;学术造假大家都心知肚明而没人揭露;有毒食品人人喊打却无法禁止;西安李甜“董事长”横空出世。种种社会乱象成了一团乱麻,人们批判不时出现的丑恶现象,指责他人的种种恶行,但谁又能说自己是完全清白的?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哪去了?痛定思痛,普遍认为学术造假的根源在于人才评价机制过于偏颇,“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致使那些急于出人头地的人不顾道义廉耻,铤而走险。其实这“四唯”还算是公正一些的硬指标,是消除不了的,即便消除了,可能更大的危机又要出现。

文 | 杨吉德

如果某一个社会层面出了问题,可以从机制上解决;要是所有层面上都出现了问题,就不是从机制上能解决的了,就需要从思想体系上找原因了。

思想体系的根源在于传统思想,因为它根植于人们的内心、作用于社会,形成长期的积淀。传统思想和现实相抵触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就会出现无序或颠倒。从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至今,传统思想的核心依然是儒家思想,那么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到底有什么关系和作用?我们以往所有的分析都过于肤浅和片面,能够揭示其本原的只有老子。细读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中的一段话,才能抽丝剥茧似的厘清社会乱象下面掩盖的实质,才能找到社会乱象的根源所在。

原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问:“‘失道而后德’:失去了道,便崇尚以德治国。到底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为什么崇尚德就意味着失去了道?”

答:“道是人们习以为常、自觉遵守的社会规则。德是由道派生出来的主观意识,是通过行为模范显示出来的思想品德。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道;这个方圆就是德。没有了规矩,就难以画出方圆;没有了道,就难以形成普遍践行的公德。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一旦被破坏,相应的思想意识也就随着慢慢消失了,习惯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人们只好把这些思想意识化身为模范去宣扬,希望社会重新回到有序的轨道上来,这就是崇尚德的原因。其实这是很难实现的。举个例子说,过去人们都诚实,言出必行,因为他们认为信用大如天,只有诚信才能立足;如果现在人们都造假,损人利己,是因为他们崇尚利益大如天,只有不择手段地造假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你让造假的变成诚实,怎么可能呢,他们的利益又怎么实现呢?所以没有道的德是虚假的,德名越大,虚假的成分就越多。必须解决了道的问题,真正的德才会出现。”

问:“‘失德而后仁’:没有了社会公德,便宣扬仁爱思想。用情感上的亲爱关系能取代社会公德吗?”

答:“社会公德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某种范式,要求人们去遵守,此容易造成虚假盛行,因为满足了上面的要求就皆大欢喜了,很容易出现假公济私和弄虚作假现象;二是由道化生为公德,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整个社会人人都自觉遵守,因为不去遵守就会侵害到别人的理念,而受到众人的谴责。而仁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的德行,我亲近你,你也亲近我,容易形成狭隘的团体意识,从而失去了普世原则。推行仁爱,仁的思想越浓厚,离道的境界就越远。”

问:“‘失仁而后义’:失去了仁爱,然后便提倡正义。仁和义区别在哪里呢?”

答:“仁的核心是友爱,前提是互相信任,这就要求有一个相近的评价体系。如果你对一个坏人或表示仁爱,岂不是愚蠢的表现!当原有的社会体系受到破坏,新的社会体系还没有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处在同一个评价体系中,仁没有了实质内容,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没有了仁爱,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人们便希望正义出现,用正义的力量驱除邪恶。其实正义和邪恶的评判此一时、彼一时,不同的利益集团会得出不同的诠释,而弱肉强食才是乱世的永恒法则。”

问:“‘失义而后礼’:世界上没有了正义,然后人们才崇尚礼仪。礼仪可以产生和谐,你尊敬我,我也尊敬你,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觉得礼仪就是面子工程。”

答:“有正义就有非正义,要主张正义,就要进行斗争。追求正义的精神一旦消失,大家就不会再区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就行。礼仪就成了人们自保的手段,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投桃报李;阳奉阴违。在温文尔雅的背后,谁知道藏有多少私心呐。”

问:“‘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提倡礼仪,反映了忠、信观念对社会作用的浅薄,而且也是乱世的开端。我觉得道、德、仁、义、礼对社会产生的作为就像从山顶到山根,越走越向下,但也实属无奈之举。关键是人们要认识到这些不同思想范畴的利弊在哪里,不能宗教式的盲目崇拜,更不能拿来糊弄不明就里的人。”

答:“是的,人与人之间讲究礼仪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须的。而‘礼’一旦上升到崇尚程度,说明社会没有了正义感,人们需要用‘礼’来补这个缺口,希冀用‘礼’来维系社会的稳定,集团和圈子便成了自己的护身符。之所以说其为‘乱之首’,是讲人们之间的联合和争斗不是围绕着正义和非正义,而是围绕着各自利益的得失,互相利用,共同造假。虚伪的礼仪掩盖了深层次的矛盾,导致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变得越来越乱,典型案例不断出现,但谁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问:“‘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面所讲的以仁、义、礼、忠、信为标志的学说,使深刻的道变成了枝节上的华丽外表,也标志着愚钝教化的起始。如果人们崇尚仁、义、礼、忠、信,国家不就好管理了吗,为什么被称为愚钝呢?”

答:“这就是道和华的区别。道是不可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化的。常言说:理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是形容认死理的人。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环境,环境改变了,这个理论就可能过时了。岁月是前行的,社会是发展的,你让世世代代的人都去认过去的死理,就相当于社会发展了,人依然停留在旧的时代没改变,不是愚是什么?道就生长在人们的心里,一点也不美丽,你一旦看到它美丽的外表,就不是道的本身了。再往深里下讲,道是人心的聚合点,是以人为本体;如果变成以理论为本体,人变成了附属,整个社会就进入到虚假、混乱的意识状态,人们的言行,只是逢场作戏而已。用适合时代的道,推行新时代的德,才是化解各种矛盾的根本方法。如果出现了重大问题,也可以用倒推的方法,就知道在道、德、仁、义、礼哪一个层面上应该纠正了。”

294 评论

馨阳北京

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2018年8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1]2020年9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通报九起论文造假等违规案件查处结果。[2]中文名学术造假一般做法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属性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曝光源于2009年出现地几乎中国所有高校快速导航部分事件 防范措施 管理规定 造假案例 出台政策产生原因近年来,中国高校弄虚作假现象比较严重。学术丑闻在过去的2009年频频曝光,学术腐败已经蔓延到多数的学术领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称,几乎中国所有高校都有学者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高教研究专家、华东师大唐安国教授指出,学术环境比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失衡,某些监管制度的严重缺失,这又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学校要争排行,一般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查。高校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教授对此认为,之所以长期以来高校学术不够规范甚至失范,一方面,对于校方来说,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可能影响学校形象、影响自身政绩;另一方面,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可能牵涉到诸多既得利益,包括申请课题、争取经费;此外,校方明白,不少教师的不端行为,其实是各类不合理的量化指标所逼出来的,包括经费指标、课题指标、论文指标、专利指标,导致大学校园充满浮躁与急功近利。“高校的学术失范,有学者自身道德方面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当前的学术体制造成。”熊丙奇认为,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体制内整体建立减少失范、防范失范的制度。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表示,其它学术造假国家的学术不端行为往往只局限于学术界,但中国学术领域的腐败行为却是与其它领域,特别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紧密结合。一方面,官本位的体制使得科研、教育机构变成了官场的一部分,研究职务、头衔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例如系主任是处级、校长是局级、院士是副部级等等,名为学者,实为“学官”,因此,官场腐败必然会导致学术腐败,也必然要包庇学术腐败。在对待学术造假问题上,说某些高校领导已经愚蠢到了是非不分的程度,一点也不过分。《西安晚报》2010年3月22日报道说,一位校领导约见6位参与举报李连生的教授谈话,一见面就说,“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你们这个举报,弄得校领导50天来日夜不得安宁,你们是始作俑者。我现在宣布,如果你们6人愿意退出,还为时未晚。你们如果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李连生们,让他们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第二次约见6名教授谈话时,“另一位校领导让他们停止网上的检举揭发,称现在网上和报纸揪着不放,(对学校)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希望不要再到社会上去渲染”。这一段话,就是某些高校领导“护假心态”的最好写照。

267 评论

爱笑的眼乌珠

近些年来学术作假、抄袭的相关事件不断的增多,学术不端行为开始被学术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高校方面类似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其产生的危害、影响足够毁了一个人、一个团队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声誉。学术不端行为指科研工作者违反公认的科学规则的行为。各国学者或机构对其范围的界定大致相同。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道德惯例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极大,不仅会导致社会各界对学术研究结果产生怀疑,对学者失去信任,而且还会导致败坏学术风气,进而损害整个学术界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因此,迫切需要挖掘学术不端的内在原因,寻找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一、 高校学生的学术不端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数量随之逐年上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近年来更在各大媒体上高频率曝光到了屡见不鲜的地步。学术诚信的缺失,会造就一大批空有学历,却没有与其相对应的科研能力的所谓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个人的科研前程,也会阻碍我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术的繁荣和昌盛。因此,认真分析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显得极为重要。

287 评论

老猫啊老猫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

一、保持原创性

二、严禁抄袭和作弊

三、注意小组合作时的规定

四、避免粗心或过度依赖

291 评论

爱淘唯一

这就是社会腐败现象的展现。

148 评论

大熊二的小熊大

学术不端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之前没有爆出来而已。

254 评论

白色七巧板

首先看学术不端的标准是什么?其次是看学术不端,有哪些表现现象?第三,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学术标准,并执行。一般来说,学术不端会影响个人的声誉,误导学生,影响学校的声誉。

277 评论

相关问答

  • 对学术不端论文作假查处力度

    低调些,不要让老师知道就行了,如果自己做不出来,还不去找人代写,那么等着不毕业嘛

    默然回首千百度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心得体会

    最好找专门写作的人,自己写太烧脑啦

    开心准新娘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写作与指导的心得体会

    在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着共性,总结归纳下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很多人在写报告的时候,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区

    花花的老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学术论文写作心得体会英文版

    最近正在写学术论文,无意间拜读到了一篇国外大牛的文章,里面详细的讲解了如何去组织、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我把这个文章原文放在这里,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希望对看到

    我有歼击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学术论文的撰写与修改心得体会

    在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着共性,总结归纳下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很多人在写报告的时候,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区

    喝了咖啡会飞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