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8

水乡的风光
首页 > 职称论文 > 产业布局与集群论文研究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咖喱小周

已采纳

后工业经济时期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本文从后工业经济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入手,对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由此提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性建议。

所谓的后工业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首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从“二、三、一”结构转到了“三、二、一”结构,增长方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现已具有“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特征,初步呈现出科技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的经济特征。

北京市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北京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第一产业随着北京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从农村型向城市型演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崭露雏形。第三产业始终以强劲的增长势头迅猛发展,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比例逐年缩小,同时第二产业下降的速度明显放缓,并有上升的迹象。

(一)北京市呈现后工业化经济的特征分析

从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看,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地位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地位转变过程。从北京市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看,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并且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与产值结构相一致。这种现象表明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是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同时,这也表现出步入后工业化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特征,从北京市2001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折换到美元单位达到3060美金,依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至9000美元之间,标志着该地区进入工业快速发展阶段,也是进入后工业化的前一阶段。

(二)第三产业是首都经济中的重中之重

北京市第三产业位于三次产业发展的首位,产业比重达到。服务业已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工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首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工业,尽管生产资源少,污染严重,比重逐年下降,但由于是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外贸出口的重要领域,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仍需要保有一定的量。目前,北京工业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实施以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聚合成一批具有首都特点和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群,建成了定位明确、布局合理、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并正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优、都市工业更发达的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四) 农业是首都经济的基础

尽管北京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发展,但农业仍是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产业基础。其农产品生产功能虽已经弱化,但生活、社会和生态功能则有了较大提高,农业已由过去的以种植业为主,转为现在的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在向优质、高效方向快速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和观光旅游正成为新的农业增长点,农村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要空间,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出口农业等七大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

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变动概述

首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从“二、三、一”结构,转到了“三、二、一”结构,移出高消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确立了现代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变为1994年的,再变为2001年的,到2005年的为,也即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最终超过第二产业比重。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下降1%;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从演变过程来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明显加快。自1991年开始,北京市的第二产业占国内GDP的比重就以平均每年的速度下降,而第三产业则以每年的速度增长。

到了1999年出现了一个转变,就是该年度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目前北京市的格局可以说是转为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二产业共同推动的局面。到了199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大于第二产业的。但是,在200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低于第二产业的,可见,目前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现状是不稳定的。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变动并向高级化发展表明:首都经济结构正趋于健康协调,正在向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大都市型产业结构迈进。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布局不合理,受资源和能源约束不断强化。三次产业都存在布局不够集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不仅造成资源的低质低效利用和沉重的环境负担,而且还面临土地资源、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此外,空间上的分散布局也不利于产业链网的形成,使得这些开发区不能很好地发挥产业聚集功能。

2.产业结构不符合城市性质的要求,对环境产生压力。北京市的汽车业、石油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等高度积聚的重型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相对偏低,仍在与首都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建设争夺水源、土地等有限资源和空间环境,对首都的资源和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问题突出,对经济的贡献会下降。第三产业市场化、产业化明显不足,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部分比重过高,企业规模偏小,缺少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和优势产业群,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未来对经济的贡献度会不断下降。

4.各产业产品结构超稳态,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差。北京市各产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刚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作用十分微弱,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不强。一些长线产业几年来生产能力没有明显缩小,落后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不能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部门转移。

5.产业构成落后,中低技术繁衍。北京市工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加工工业水平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设备老化,工艺技术落后现象;传统产业比重很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不足;代表高技术档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更新改造速度过慢,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差,而以中低技术为基础的乡镇企业发展过快;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协作程度低,许多企业没有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局面,此外,一些企业生产批量过小,产品成本过高。

6.劳动密集型行业与知识、智力密集型行业不协调。北京市的科学、教育事业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科研人员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数量居全国之首。这种丰富的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表现为知识智力密集型行业比重低,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大,没有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工业技术结构体系。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建议

(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

根据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基本特征,以及到2010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今后一段时期至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服从和服务于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功能要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继续合理调整内部结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的态势,产值比重降到2%左右;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振兴现代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提高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增加“五少两高”(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占地少、污染少和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程度高)工业比重,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值占工业50%,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维持不变或略微增加,达到35%左右;相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较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3%左右,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等新兴现代行业,推进运输邮电、零售贸易等传统服务业向现代化高层次发展。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重视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研与产业相结合。加强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融合,把技术开发作为投资的重点,加大研究开发投资。通过税额优惠等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计划,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北京市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和智力资源,应充分拓宽渠道,构建平台,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

2.结合首都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其所占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不仅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而且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程度和国家科技现代化的标志。

北京市服务产业具有绝对优势。首都地位是一种特定的资源,为北京市的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而特定的市场需求,成为北京市发展服务产业的重要动力。北京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包括邮电建设、文化体育建设、卫生医疗保健设施等,发挥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3.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强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构想,把握产业链的高端。在现代制造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和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强国来看,它们无一例外具有尖端的技术,主导着现代制造业产品的生产,美国的钢铁、汽车、软件,日本的电子、汽车、数码产品,德国的精密机械等几乎垄断着世界市场。

做大都市工业经济的总量。全面推进都市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使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加大企业资产兼并与重组力度,力争把同行业中小企业归拢到一起集中管理,或以专业孵化器的形式为小企业提供成长条件,通过信息、设备、人才、研发能力等公共性资源的共享,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各产业层级,产生集聚效应。

4.注重与京津塘和环渤海地区产业链的衔接,形成优势互补。京津冀都市圈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搞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都市圈的区位特点、资源条件和各自的产业基础,为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北京市都市工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分工的合理与协作发展、沿海与内地产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139 评论

必须匿名

近年来,黄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主三化”的要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坚持用区域发展理念谋划县域经济,立足市域全局统筹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市域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共建共享,使全市经济呈现出协调并进、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05亿元,增长2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95亿元,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亿元,增长。 一、区域定位功能化 在区域竞争中,黄石市既树立武汉城市圈内“经济传动力越来越强,同城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机遇意识,又强化“不能功能化,就会边缘化”的危机意识,千方百计确立其在国家和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性功能地位。一是着力在实施国家战略上发挥示范作用。以黄石、大冶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转型等6个国家级试点和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在“中国特色”公租房建设管理模式、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和地质灾害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奋力将黄石建设成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二是着力在产业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围绕“打造2个千亿元产业、培育10家百亿元大企业、发展1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目标,打造全国重要的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已有2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2家企业全国产能和销量第一,3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三名,4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十位,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家,拥有中国名牌9个、驰名商标8件、出口名牌1个,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着力在区域发展中发挥辐射作用。依托已开工的大广和杭瑞高速、即将开工的黄咸高速、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开发的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与新兴铸管合作开发的沿江重化工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构筑辐射鄂东南、皖西、赣北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二、产业布局集群化 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湖北省实施“千亿元产业计划”的机遇,大力推进产业延伸及配套,发展“八大产业”集群。一是挖潜升级强集群。围绕调结构、促转型,积极引导骨干企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黄石市先后实施94亿元的新冶钢特种钢管和重冶锻造、16亿元的新兴管业扩建、亿元的有色20万吨阴极铜改造、21亿元的中铝华中铜业高精度铜板带、30亿元的100万吨山力薄板等项目,促进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实施10亿元的1600万台东贝高效无氟压缩机、与比利时LVD公司合作投资6亿元的1200台(套)大型精密数控机床等项目,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二是招商引资兴集群。近三年,实际利用外资88122万美元,实施了1亿美元的宝成3000万双品牌运动鞋、15亿元的合兴50万锭高档精梳纱、亿元的安达亿片汽车轴瓦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汽车零部件、轻纺等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互补发展促集群。围绕黄石市“八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积极支持大冶市创建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阳新县创建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脱贫致富的示范县。在产业布局上,按照功能分区、互补发展的原则,使大冶市依托利达、合兴纺织、茂晨铝业、山力板带、武汉重冶、宏力重型数控机床等项目,形成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等四大产业集群;使阳新县依托宝成制鞋制衣、安达汽配、华新“双千万吨”水泥骨料、远大制药等项目,形成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医药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使黄石市依托中粮、雨润、永大、劲牌、富川油脂等龙头企业,形成两个产值过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 三、园区开发多元化 深入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的发展战略,着力构筑起黄石与武汉城市圈对接融合、中心城区与大冶、阳新对接融合的大园区,形成依托“一圈”(武汉城市圈)开发“一带”(黄石沿江经济带)、依托“一带”发展“三园”(黄金山工业园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区工业园)、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培育黄石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一是积极探索“融合驱动”的发展模式。按照“传统产业互补、新兴产业共建、协同配套发展”的要求,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先后引进武汉重冶投资20亿元在大冶灵成工业园建设特钢模具、武汉日新能源在黄金山工业园建设30兆瓦光伏发电、远大制药投资亿元重组阳新富池化工等项目。近年来,黄石市与圈内城市实施重点合作产业项目30多个,总投资达60多亿元,加快了黄石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进程。二是积极探索“托管带动”的发展模式。由黄石经济开发区对大冶市15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托管,三年多来,起步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基本完工,机械工业园、科技产业园等10多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相继开工,通过“托管带动”加速了黄石市区与大冶城区的对接融合,依托开发区带动县域发展的效应初步显现。三是积极探索“共建互动”的发展模式。在阳新棋盘洲新港物流园探索市县共建、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以此带动阳新、黄石港、西塞山沿江72公里经济带的发展。四是积极探索“飞地联动”的发展模式。黄石市突破行政区划,通过规划引导、税收分成等办法,推进市县联动、市区联动,积极支持黄石港、铁山到黄金山工业园区创办工业园。三年来,黄金山工业园区投入近30亿元,建成区达50平方公里;阳新城区工业园投入2亿多元,建成区达平方公里;大冶城西北工业园投入20亿元,建成区达20平方公里,在2009年湖北省113个县(市)区开发区考核评比中综合排名第一。 四、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建成区面积过百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的区域性大城市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中心市区与大冶、阳新的全面对接和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进城乡规划和建设一体化。坚持大规划的理念,按照“南向对接、东向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1111”市域城镇发展体系,形成以市区和大冶城区为中心、阳新城区为副中心、以10个中心镇为纽带和以10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双迎”(迎接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和建国、建市60周年)活动为契机,两年来共实施了217个,总投资334亿元的工商、城建、民生等项目,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宜居水平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按照“同城化”的要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安全饮水、文体事业、广播电视、村镇建设等,按照重点突破、整镇整村推进的原则,建立新农村建设联系点110个。三年来,市级累计投入10多亿元,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力争到2015年达到56%。二是推进交通设施一体化。着力打造外联内聚的路网体系,实施了鄂东长江大桥、大广和杭瑞高速黄石段等20多个重大交通设施项目,特别是随着武黄城际高铁和黄咸高速的开工建设,黄石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新开通和在建3条隧道,启动了3个物流中心建设,使黄石城区与大冶、阳新和长江黄金水道公铁、水陆联运实现“无缝”对接,黄石城市发展也由“环磁湖”扩展到“环大冶湖”。三是推进生态建设一体化。全面启动涵盖市域范围总投资近100亿元的生态环保项目,重点实施辖区内湖水生态、327个开山塘口和万公顷石漠化荒地等修复治理项目,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建成污水处理厂5座,实施了29个、60多亿元的重大节能减排项目,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四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着力在生活垃圾处理、公共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引进香港创冠集团投资亿元建设的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被国家住建部评为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年底建成后,可解决黄石城区和大冶、阳新30公里半径内的生活垃圾;将大冶城区公交纳入市区大公交系统,实现“同城化”发展;与农发行合作为县(市)区担保融资1亿元,大力实施“学安工程”和“乡镇医院达标工程”,力争两年全面完成农村学校D级危房改造和乡镇医院达标任务。 五、发展环境最优化 黄石市始终注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难题,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发展提速。黄石市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两集中一代办”,将部门审批服务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该科室向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并授予服务窗口收发权、初审权、组织协调权和相对审批权,全程代办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目前全市24个职能部门已全部成立了审批科;同时,依托3G(TD-SCDMA)电子政务应用国家级试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审批项目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二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发展添力。近几年,黄石市狠抓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先后引进了3家金融分支机构,使全市金融机构达到15家;成立了4家小额贷款公司,壮大市担保公司,资本金由1亿元扩充到今年的3亿元,为3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近30亿元,同时,创新“采矿权质押贷款”、“铜单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多种新型信贷品种,1―8月份全市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其他贷款11个百分点;做大做实城投公司等市级融资平台,为县(市)区担保融资4亿多元。三是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发展减压。抢抓黄石被确定为城乡建设用地和工矿废弃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机遇,近年来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115个、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万亩,争取增减周转指标5025亩;2009年7月,《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正式获批,可为黄石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制约其发展的用地难问题得到缓解。 近年来,黄石市在抓市域带县域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兄弟市州比还有很大差距。黄石市将深入贯彻罗书记和李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兄弟市州的好作法和好经验,努力把黄石市县域经济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222 评论

天道酬勤121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很多成功集群的案例,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东北部产业区、德国普姆沙伊德的工具制造业集群、法国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瓶集群、我国的浙江鹿城打火机集群、大唐袜业集群和北京的中关村等等。鉴于产业集群的成功示范效应,集群现象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集群政策也日益成为许多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极力提倡并推广集群战略。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论述和韦伯关于聚集经济的论述。随后,包括经济地理学家、战略管理学家、产业经济学家等在内的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做了深入的研究。集群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的波特(Porter,2002)教授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根据他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是成功的或者能够持久保持竞争优势的。曾经著名的底特律汽车城,由于未能经受住全球汽车工业危机的冲击,如今己衰落成所谓的“老工业区”;美国的“128公路”,由于群内企业出现规模集中,有限的几家大企业取代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导致集群失去活性,现已成为衰落产业集群的代名词。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我国,东北三省作为我国的装备工业基地,拥有强大的重工装备制造集群,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等原因,已成为我国的“老工业区”;湖南省邵阳地区的小企业集群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瑞安场桥羊毛衫集群几年时间彻底溃败;浙江省最早的产业集群之一 —— 1979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温州桥头纽扣集群近年来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已经走向了衰落;浙江永康保温杯集群也只是昙花一现。这些都说明产业集群也存在老化与灭亡的风险,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成功集群显而易见的附带特征(Bergman,2002)。而事实上,波特(2000)早在《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就曾指出,集群产生以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中,集群一旦开始形成,就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但集群需要升级,集群可能因为外部威胁等以及内部僵化而失去竞争力,甚至衰亡。在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由于产业集群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发生从一种集群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更替。产业群落的更替可以有两种方式:正向更替和反向更替。所谓正向更替是指产业组织的成长和环境条件的改善,产业群落从原来的初级群落向更高级的产业群落演进的过程。反向更替则是指产业群落的发展与环境不相容,导致了环境条件恶化,从而使产业群落走向衰落、退化甚至灭亡的过程。北京大学的王辑慈(2004)教授也指出,尽管大部分理论研究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但是正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老工业区那样,地理靠近的集群可能变成孤立的、内向的系统。因此,集聚也可能正是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的原因。总之,产业集群虽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但同时也存在着风险。产业集群风险的存在会导致集群动力机制陷入锁定或失效,无法将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资源转化为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是否由于风险的存在,产业集群就注定无法可持续发展而最终走向衰败呢?大量实例表明,就算是基于原料资源的产业集群,也可以通过转变为技术型或知识型集群而规避衰退的风险,进而获得持续性发展。比如作为金融集群的伦敦就是一个通过成功转型而获得持续发展的例子。伦敦最初依靠出口自由资本而形成集群,如今已转型成为国外资本以及借贷者提供技术性服务的世界金融中心;同样,曾经一度衰败的瑞士的Jura地区,虽然由于数字革命的兴起,自己被其技能和制度的遗传结构所禁闭,失去了世界领先的地位。然而,该地区随后设法打破这种禁闭,重新保持手表生产的全球性竞争地位。以上实例表明,产业集群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而其关键就在于首先要识别出集群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关的规避政策。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的风险以及相关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对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并不是要否定产业集群这种经济组织模式或区域集群政策,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努力揭示产业集群如何在全球竞争加剧的今天,灵活调整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应对外部环境动荡的能力,进而探求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更进一步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分析,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284 评论

相关问答

  • 产业布局与集群论文研究

    后工业经济时期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本文从后工业经济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入手,对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由此提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的

    水乡的风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设施布局与优化研究毕业论文

    参考一下:关于改善 城区公共交通拥堵状况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大力推进“两基地一中心

    白色棉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山西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

    楼主要写论文吧,俺正在写。呵呵 把俺资料借下给你。不过您也太吝啬了,一点分都不赏。。哎哎 这年代是求回报的。也就俺这么好心肠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

    猫爷爱大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产业发展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论文

    加快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论文 园区建设是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旅游经济为中心、工业经济为支撑”发展战略的

    爱谁是谁00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重庆商业布局研究论文

    (一)宏观商业区位研究 国家层面的商业区位研究的动力之一是零售业正变成一个全球性产业,必须按照全球化市场规则进行变革和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宏观商业布局考虑一般区

    大猪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