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6

cafa晓晓
首页 > 职称论文 > 大学哲学论文2000字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狮子猫的吃路

已采纳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在国民 教育 、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大学生活马克思主义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传统的观念里,民生就是单纯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任何附加的社会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提升,民生这一概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政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已经扩大到老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首要任务。研究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的分析,就是要从思想理论层面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指导。

一、民生的基本内涵

民生,简言之就是关系人民生活的问题。民生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等。民生是所有生活细节的总和。民生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全过程的。只要有人存在,就必然有民生问题存在。民生一词自古有之,民生是各朝各代、各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国民生活的稳定进步是国家稳步前进的基础保障。民生既属于社会范畴,也属于历史范畴。民生代表着国家对人民生活的重视程度,代表着国家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民生问题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标准中,民生要素占据重要比重。正确认识民生概念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把民生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重心位置,也是我国促进民生问题提升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民生思想的认知和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中民生思想的体现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民生概念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是,对"人"的概念给予了明确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核心,人处于社会整体活动的中心。人是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民生问题的中心要素就是人,人是民生问题的核心作用力。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唯物史观,认定了人的本质,人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物质生活资料与生产活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思想世界是一次重大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定是公正客观的。民生问题就是要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能够达到概念范畴的统一。

(二)唯物史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认知。唯物主义诞生以来,人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新时期,我国领导集体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创造历史的因素,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主宰历史的主人。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正确认知人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能够从现实角度分析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史观对于民生的重要理解就是能够正确认知人的作用。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具有内在的统一。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主体。社会的一切活动都靠人的行为完成。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人是 社会实践 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社会活动由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构成。社会要发展,必然要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的进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的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人也会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角度进步。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协调者和参与者,社会进步的标志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活动力有明确的认知。因此,可以推论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对民生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提倡的思维模式。

民生问题是我国政府当前和今后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解决民生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性任务。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提倡的思维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科学经营。民生问题涉及的范围是广大的、具体的。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举措上贴近现实,在保障工作上严谨。马克思主义对民生问题可以从思想上提供智慧源泉,可以为民生问题提供重要的思维提示。解决民生问题就要树立坚定的信念,从思想上、实践上统一,把民生问题当成党的中心工作对待,让民生问题不再没有明确的思想和统一的行动。

四、结语

社会越是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就要越细化。人民是构成国家与社会的主体,民生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马克思主义中的民生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这一工作的基础性思想。中国的民生问题必须要采取中国式的方式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好检验。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 方法 研究法律现象和法律理论体系。马克思的主体法律不仅对整体的法律世界作出理论概括和解释,而且为理解法律的世界和实践主体提供了一套方法。为了正确而有效地指导法律研究和法律实践,《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探讨了法理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方法和前沿问题。它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法学方法论、法律方法论、法学范畴论、法律本体论、法律发展论、法律运行论、法律价值论、法律 文化 论、权利义务论、人权论、法治论、法律责任论、法律程序论、法律全球化。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法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将有助于扩大研究生的法律理论视野,也有助于引导学生研究法律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及运用法律学原理去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概念

(一)如何理解法理学

法理学被称为“法哲学”,指的是意识形态,又指法学的学术领域。在思想体系的意义方面,法学是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实践价值的概念、信仰、认知和评价体系,也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学术领域或学术意义上的法学概念指法律制度理论的涵盖性、抽象性和普遍性。[1]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指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法学理论体系。它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一切利益,解释法律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法律的现象,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实践法律思想、想法和概念,也包括在广泛而深刻的知识。

(三)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指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法学理论体系,所有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揭示了法律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帮助人们正确理解法律现象,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法律理论。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出现,使法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最有活力的法理学。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诞生的重要标志。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是政治思想起源,西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和强大的生命力的法律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法律本体论是任何法学理论建构其体系和学说的基石。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本体论又叫“本根论”,是指探究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依据的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法律本体论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包含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法律的定义、法律的本质、法律的要素等。

第一,法律的定义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和最新的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而确定的定义。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属性也要求法律的定义要继续关注法律现象的变化,吸收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第二,关于法律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质是相对于现象的哲学范畴,其理论意义在于揭晓事物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内部联系。法律的本质是法律存在和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根据,也是构成法律的各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法律的本质有三个内在联系的层次。一是法律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这是法律的本质形式,也是法律本质的外在表现。二是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这是法律的初级本质,法律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客观需要。三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的内容。这三个层次的本质最终以国家意志这一法律的本质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法律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存在。

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决法学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于其科学有效的方法。因此研究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法律,对法律研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阐述、解决法理学中的问题。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法律思想武器,讨论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过程中具体的法律问题。否认曾在书中出现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坚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分析和阶级,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功能和价值等。这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系统地说明了法律的主要问题,试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第二,以中国的国情为出发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法制实践为基础,在法律发展的过程中与国外进行横向比较。同时,也站在中国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待当时的法律,在发展社会的途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思路:一种是建构论,即破旧立新。一种是进化论,即推陈出新。在法律发展的途径上,法学界也存在建构论和进化论两种理论。站在社会主义的高度,作者认为更生动的方式剥削阶级的一个国家。

第三,关于法的核心内容――权利和义务。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权利和义务是出现在人类社会和有法律的国家。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哲学的范畴,它是人类法律思想的本质。本书把权利和义务同法律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给予说明时论述了西方权利和义务的历史演变以及中国权利和义务范畴的生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权利义务进行释义并提出了8种不同的学说,也对权利和义务进行了分类。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都有所不同,它是否具有合理性,应该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去考虑,在日常的生活中亦是如此,站在特定环境下去看待问题,对有些事情了解得不全面或者非亲眼所见,就不要轻易下结论,这样容易出现错误的结论。

第四,对于移植和继承法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正确处理同古代以及外国法文化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资产阶级法学则有批判的分析,吸收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抛弃无价值的东西,以提高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起点,克服了那种对待古人和外国人的法律时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极端态度。

五、结语

学习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法律思想,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此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运用于研究和解决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深化改革,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实际难题,促进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并逐步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新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发展,还需要中国法律制定者以及法律工作者一起努力。

184 评论

你真美呀?

哲学 人生

你想 做 好 人,你的前途就是光 明的;你想 做坏人,你的前途就是黑 暗的。很多人想 做 好 人,他就接 触好人;很多人想学佛,他就会见到很多善良的人;而有些人想钻空子,通 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他赚 钱的目的,他就会去接 触那些吸毒者、贩毒者和抢 劫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进监狱。那么这条路是谁给他的呢?就是他的心造成了他的果。师父经常讲一点人间的哲学给你们听,师父又跟你们讲佛法,佛法是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啊?这就是原因。

人所处的现实,实际上是由人的心念而来,其实你的心和念头在被现实所吸引住,那你就会进入这个现实当中。如果你的心念在正能量的照耀下,你的心念会处于正能量的状态;否则,你就会处于负能量的状态。

为什么有人会得忧郁症?因为他恐惧,他恐 慌,他觉得世界上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陷阱,所以,慢慢地他就会待在家里不出去了,他害怕,他甚至害怕阳光。人家说阳光是正能量,他说阳光下有罪恶。

要懂得,有时候人的心念和事实上的吸引力,是在一种没有办法觉察的情况下下意识地进行的。也就是说,我有时候想一件事情,是在我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我没有感觉,我就做了这件事情,那到底对不对啊?有时候得罪人也是下意识的,讲一句粗话,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骂人、在讽刺别人,这都是心念所造。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和丑恶的;如果一个人的心念是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和善良的。这就是我们佛法所说的,种瓜得瓜,种善得善,种恶得恶啊。

如果一个人能够控 制自己的心,就是自身思维,专注于有利于自己的积极、善良的人和事情上,那么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和事物吸收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所以,控  制好你的思想、心念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你一个人的好和坏完全是受于你自己的控 制之下,你想 做 好 人,你的前途就是光 明的;你想 做坏人,你的前途就是黑 暗的。很多人想 做 好 人,他就接 触好人;很多人想学佛,他就会见到很多善良的人;而有些人想钻空子,通 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他赚 钱的目的,他就会去接 触那些吸毒者、贩 毒者和抢 劫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进监狱。那么这条路是谁给他的呢?就是他的心造成了他的果。师父经常讲一点人间的哲学给你们听,师父又跟你们讲佛法,佛法是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啊?这就是原因。

有一位老居士问一位心灵法 门的佛友:“你们的师父好在哪里啊?”这位佛友回答道:“我们的师父讲的佛法我听得懂,而有些师父讲佛法我听不懂,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因为我没有比较,所以我就是找那些听得懂的佛法听。如果我听不懂,我怎么能够学习佛法呢?”事实就是这样的,佛法要让人听得懂啊,师父跟你们讲话,你们要明白啊,如果不明白,师父跟你们讲什么?

师父最后跟你们讲,要深信因果定律。如果你们深信,我坚信某一件事情会发生,你不管这件事情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所以不要去相信不好的,要相信好的。我相信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救我的,这件事情一定会有善果发生在你身上;如果你今天相信警

察会来抓你,你想着想着,总有一天警 察真的会来抓你。人的心念很重要,一个人深信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好事就会发生;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的生命很快就要结束,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

其实师父平常也跟你们讲了这些,师父为什么叫你们不要准备寿衣啊?不要准备 棺 材啊?不要去刻墓碑啊?因为人一看这些不好的东西,心态就不一样了。师父告诉你们,人的心是很怪的,回到家里看到一盆花,心情就好起来;看到家里地方很大、环境好,心情会好起来;回到家看到老婆开心,你的心情会好起来……这些全部都是受控于你的心。

那么很多人会把一些不好的事情看成是好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修的人,而一般的人只能看到现实所给他的反馈,让他从心中再反射 出一种爱和恨,高兴和悲伤。你们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人的心态完全靠自己调节,今天你说你不开心,你完全有可能让你自己变得开心,问题是你们有没有本事去扭转乾坤啊。

用好的心念去取代不好的心念,这就是修心。你们有好的心念在脑子里,这就是福气,这就是一种福。没有福气的人,脑子里整天想着不好的事情;有福气的人,脑子里整天想着好的事情。

要记住,人要在心态很放松的情况之下,才能取得好的修心效果,要放松,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为什么师父讲佛法人家爱听?几万 人的法 会现场,那么多人激动欢呼,因为他们是从心里感恩,为什么?因为师父讲到人家心里去了。有些人弘 法讲得再好,他讲不到人家心里去啊, 师父现在是讲到人家心里去了, 你们听得懂吗?放松学佛,任何心态、任何环境的变化,你都不能懈怠,就是说,如果你的心态不好,你马上就要调整。我今天不开心了,要有感觉,如果控 制不住,我会急躁,我会闯祸的,要马上调整心态,让自己开心,那么你会带来善的果。

师父问你们,什么样的心态是最佳心态呢?师父把佛 学和人生的哲学放在一起讲给你们听。师父告诉你们,最佳的心态就是清净无念,我很安静,我没有念头,把目光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的人格和境界上。你到底想 做什么样的人?你肯定说,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修心的人。那你就像好人那么去做,那你就像修心人那么去做,去瞄准你的目标,去争取你 的 人格。然后,你用自己的人格和这种境界去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要惦记着去做。这句话很有哲理啊。

很多人问师父:“师父,这件事情我能做吗?”师父说:“不能做。”过一会儿,他绕着问:“师父,这件事情我可以做吗?”他连续问三次。这种人就是不听人家的,没有用的。很多人看医生时就是这样的:“医生,我这个药一定要吃吗?”医生说:“当然要吃的。”过一会儿又问医生:“我能不能只吃一点点?”医生说:“不行。”病人待会儿又问:“医生,这种药我能不吃吗?”医生被问烦了:“随便你了,你爱吃就吃,你的病不好,不要来找我了。”师父经常也是这样的。要懂得,不要老惦记着不该做的事情。已经不做了,就不要再去做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你还惦记着要去做,那你等到这些果来的时候,你会吃惊的,明白了吗?

你在想问题的时候,如果你对结果非常的急躁:哎呀,我今天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还不来啊?我今天已经投入进去了,为什么还不回报啊?我今天已经讲了这句话,为什么他对我还没有好感啊?你等啊,你越是着急,你就越是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不能着急,要放掉它,有时候你一着急,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师父跟你们举个例子,大热天的时候,晚上停电了,你躺在床

上汗流浃背。这个时候,你已经很难过了,你受够了,热得不得了,可是没有办法,不想想也会想,所以无所谓了,最后你就自然而然地清净了,清净之后,你反倒觉得凉快了。这就是师父曾经跟你们讲过的,一个人越是急躁,越是做不成事情。一个人掉到水里了,不会游泳,双手双脚乱踢乱 蹬,身 体会沉得很快,等到他快沉下去了,感觉要死了,反而无所谓了,双手双脚没力气动了,他的身 体反倒慢慢地浮起来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着急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

师父最后告诉你们,要懂得念《准 提神 咒》。《准 提神 咒》 为什么有的人念了灵验, 有的人念了不灵验呢?很简单,念《准 提神 咒》要念到无念的地步,就是嘴巴里念,心里在念,念到后来我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念经,就是无念,你就成功了。无念,就是没有念头,没有说“我在求某一件事情,我要成功”,你就成功了,这就是无念。

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是念头没有住在心中。想想看,你在念《准提神咒》的时候,你肯定是有目的的啊,但是念了之后,就不要再去想了,你就一直坚持念,你的功 力就增强了。你不能念一遍,想想你要达到什么目的,念一遍,想想自己的痛苦快点解决,这样你就住念了。

师父跟你们讲,要念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没有什么事情住扎在心中,我哪生得“其心”啊,那才是真正的心啊。

343 评论

湛蓝世纪

我是从初中开始就考虑这个问题的,因为我的敏感脆弱,我生活在一种规范性逼近(我应该成为什么)与生成性逼近(我怎样成为什么)之中。我毕恭毕敬地成长,不间断地做三好学生,朝“理想”一步步地迈进,直到“理想”实现――我考进了中师,为许多同龄人羡慕。但我的内心一直有另外的声音存在,到了中师,这种东西全面爆发,青春期里布满了荒唐迷惘,多年以后我明白,这是一种存在性焦虑,而我在中师的第一篇作文,就是通过一篇无厘头式的对话追问: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种追问使我在不同的存在哲学中摇摆,形成了我称之为“哈姆雷特”性的东西。许多时候我之所以对于名利不过分地执着,就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存在追问而非道德品质。这种追问让我特殊迷恋现代派文学,让我外表平静,内心却经常饱受折磨。 我一直认为自己特殊适合从事简单单调的工作,以平衡内心的丰富敏感。比如图书治理员,流水线上的工人等,把肉体交付给程序化的工作,让灵魂在另外的地方飘逸。但是遗憾的是,我成了一名教师,从此走上了一条永远不能安妥的道路。 简单单调的工作其实很轻易提供稳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种满足感与成就感与专业化有关。但当我踏入教师这个行业以后,我沮丧地发现,教师成为一个真正专业化的职业在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了,这个职业专业性非常模糊,是一片由许许多多琐事的事件填充而成的虚空。更可怕的是,我又重新回到规范性逼近与生成性逼近之间,而规范性逼近与生成性逼近又由于缺乏专业标准而变得十分随意,让人无所适从。 真正的专业是有界限的,这种界限包括与其他职业的界限,与自我生活的界限。但对教师而言,与其他职业的界限其实并不清楚,一个非师范类的学生可能比师范类的学生更适合教师岗位。与其说与专业有关,不如说与性格有关。最可怕的是,教师的职业生活无边无际地漫延,浸透了24小时――许多个夜晚,梦里我都站在讲台上,战战兢兢。这种无边无际经常让人感觉到惧怕,感觉到职业生活之外别无生活,你无处可逃,没有人告诉你“下班了”,你永远都在上班状态。我相信,许多教师既在逃逸,又无处可逃,因此事实上处于一种存在性尴尬,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漂浮状态,直至生命结束。因此教育界,乃是犬儒哲学最发达的场所。 我缺乏一种坚定的信仰,我的理想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存在性焦虑上生长出来。因此理想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道德诉求,不如说是一种对于自我肯定的寻求,是为了在不断地寻找中解决“我”的问题。 因为这种立场,在每一次面临抉择的时候,我总会回归自己的内心:我到底需要什么?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我会因这种选择而找到生命的意义吗?人,总是被许多机会所左右所俘获,从而迷失了自己。 朋友问我为什么加入新教育,我说是因为“不忍”。我从农村走到县城再走到都市,从西部走到南部再走到东部,从小学走到初中再走到高中,从教学走到公益再走到研究,在这种旅程中,中国的师生所遭遇的种种困惑,无奈,旁徨,是我所切身体验到并深入我生命深入构成存在焦虑的一部分的,而不是那些专家学者从外部的观察。 一年多以来,我亲历了新教育深刻而又痛苦的裂变,看到了未来可能的前景与困难,这让我振奋,让我对中国教育还抱有一线希望。 因此我经常想,或许所有新教育共同体成员都有着某种不同程度的存在性焦虑。当这种存在性焦虑纠缠我们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存在性追问,才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明白生命不应该是位子、帽子的附属品,而应该是它自身。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朱老师所说的“对于新教育,每个人都是过客”才显示出其意义。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奉献与牺牲,这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重新书写,只有在这种书写中,我们才能够摆脱名与利的枷锁,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否则,我们的人生便面临危险。 同样的危险也存在于新教育。 作为一个组织,也有可能在各种各样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机会中迷失自己。过多吸纳外在的项目、机会会让自身不堪其负并且最终崩溃,因为这只是外在的堆积。在无穷无尽的暗礁中航行,很轻易受到诱惑而迷失方向。 要不断地拾取一些东西总是轻易的,这是人的天性,也是许多组织的天性,但要学会丢掉一些东西则是困难的,然而,只有敢于丢掉一些东西的人或者组织,才可能获得真正实质的进步。只有从加法思维变为减法思维,新教育才能够触摸到自己的“存在”,并获得真正的解放。 2 我是谁--人的解读(罗索) 我认为人有四种属性,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思维性.每一属性又分五层.空白处为我还没想好. 自然属性 表我: 自我受外界刺激而变,如生病(下同) 自我: 肉体 真我: 生理心理需求 本我: 新陈代谢 原我:基因 社会属性 表我: 朋友 组织(党派) 集团(公司) 自我: 家庭 国家 阶层 真我: 家族 民族 阶级 本我: 血缘 种族 原我: 意识属性 表我: 性情 情绪 潜力 自我: 人品 脾气 能力 真我: 人格 性格 天赋 本我: 人性 气质 兴趣 原我:自私 任性 思维属性 表我: 表象 观点 自我: 抽象 观念 真我: 形象 意志 思想 本我: 印象 逻辑 理想 原我: 人的所有事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我是随时随外界刺激而变的。自我也是变的,但有一个过程。真我就需要自我调节了,但只能表面压制或激励,但不能从改变上改变,属于治标不治本,一不小心就回去了,叫屡教不改,也叫执着。自我就更难了,不能变,想变也变不了,如果硬要变,不是疯就是死,叫病入膏肓,或烂泥扶不上墙,死猪不怕开水烫,不见棺材不掉泪,当然你也可以叫它宁死不屈。至于原我,你摸都摸不到。这就是它们的区别,你可以对照自己试试,特别是意识属性。 下层的内容会影响上层的内容,但似乎并不能决定,互相影响。 本我的内容在每个人的身上是不谎模诵砸苍谡獠悖虼巳诵允遣煌模褪撬涤猩贫裰帧O衷谝话闳衔诵允亲运降模运绞遣皇粲诙竦模巧锏谋拘浴5谡饫铮锏谋拘裕ㄗ运剑┦窃遥诵裕ū疚遥┦怯猩贫竦摹5胰衔贫癫皇谴骋庖迳系母拍睿Υ哟嬖诘慕嵌热ブ匦露ㄒ澹热缍袷恰捌苹荡嬖凇保比徊荒苷庋虻ァO质抵杏幸恢秩讼不陡伤鹑瞬焕旱氖拢热缥蘩碛傻钠苹倒铮残砭褪恰岸瘛钡娜耍残碚庵秩舜硬换嵘比朔呕穑踔猎诩依锘故呛煤⒆印1疚沂歉牟坏舻模哉庵秩说拇死嗝∈歉牟坏舻模憧梢栽谙质抵泄鄄煲幌隆?/FONT>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社会和思维属性的原我是没有内容的,这是因为它们是主观存在,而自然和意识属性是客观存在。这是推导出来的,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这可就严重了。有可能存在“意识子”,灵魂是有家的,我否定不了它的存在。在这里我还要做一下科普,中国人对于人的精神有两个认识,一个叫魂,一个叫魄。魂是人的清醒一面,魄是人的原始一面,如古人认为僵尸就是魂飞魄不散的人,此种人六亲不认,力大无穷,但有基本生理欲望,包括谈恋爱。用现在话讲,魂就是思维,魄就是意识,相当科学,可见咱祖先多厉害。 现在科学虽很牛了,但距离清楚认识人的意识还是很远。但可以肯定,魂绝对随人死而消失的,但魄却不好说。也许魄和肉体化为泥一样,会死,但构成魄的物质却不会消失。当然魄和肉身的构成物质有什么区别就等科学的发展了。 我还想说一下人学。一直以来人学给人的印象就是讲人生观,价值观的,且多是充满教导口吻,给小孩子看的。但我理解人学应该是很全面的,所有的关于人的学问都应该归于它。包括灵魂,道德,认识论,价值论,审美等以前是哲学的范畴的。人学应该从哲学里独立出来。很多的哲学家其实是人学家,最典型的就是尼采。康德说他就回答了三个问题,都是关于人(我)的,所以本质上康德也是人学家。黎鸣说他开创了哲学向人学的转型,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我没研究。但这种说法不对,没有啥比哲学还大了。无数学科脱离了哲学,似乎哲学越来越窄了,但这只是表面的狭义的哲学概念。哲学是研究存在(运动)的,无论它多么独立,它永远是存在(运动),它永远也逃不掉哲学的魔掌。哲学家常常清贫,没有工作,但也可以讲,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可以过时,只有哲学家永远不会失业,永远,永远,永远。。。。。。。。即使死了,还要被后人研究。

90 评论

相关问答

  • 马哲课堂论文2000字

    【摘 要 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 键 词】背景/根本观念/发展/比较研究【 正 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化对它们的认识,是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课

    注定孤独终X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大学创造学论文2000字

    最起码500块

    告别了以前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大学创新论文2000字

    创新思维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

    妞妞love美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2000字大学论文模板

    在一篇论文中,规范的论文格式有助于信息交换与处理及学术成果的评价。下面是我整理的2000字小论文格式,欢迎大家阅读。2000字小论文格式 2000字

    jajahhauqb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光学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物理也不例外。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物理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中学物理中的物理模型 摘要:本文阐述了物理模型的概念、功能,中学物理

    百合妖妖199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