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40

慕容诗月
首页 > 职称论文 > 地质矿产论文开题报告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酒窝喵喵兔

已采纳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一、拟选论文题目:二、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要求:1. 引用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写出文献综述与选题书面报告,字数在3000字以上。2. 书面报告内容应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基本框架,主要参考文献,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等;3. 填好“论文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连同书面报告一起交研究生院备案;4. 书面报告的格式见附件。三、导师对选题报告的评语(就研究生对该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研究方法和手段、预期成果予以评价):四、评审小组对选题的意见(是否同意选定该课题、是否同意选题报告通过、以及对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建议;其他建议,如限期重作选题报告、终止培养建议等):五、论 文 工 作 计 划六、附件(一下为附件内容)拟选论文题目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二、国内外研究动态三、论文主要研究和基本框架四、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五、主要参考文献

271 评论

所謂尐寧

杨 红

(新疆煤田地质局综合地质勘查队)

摘 要 本文研究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等,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地质资料,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关键词 地质资料 矿产资源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等相继出台,不仅明确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理、合法、安全有序的进行,同时也将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作为地质工作新的方法和手段之一,使其成为地质工作服务于全社会的一种新的主要载体,成为关系到国家能源规划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随着矿产资源信息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在矿产资源勘查多样性模式下的地质资料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专业资料概念,而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型的、灵活的、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新信息资源。如今,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矿产资源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质资料,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各领域服务,已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直接关系到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能否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地质资料的特殊作用更显得极为突出和重要。

1 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中的作用

矿产资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是平衡经济有效发展的保障,因此科学的预测和评价资源是找矿成功的重要条件。找矿突破要循序渐进,要建立在科学预测、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要有可靠的依据,有翔实的信息,有可信的说服力,而不是盲目的设想和猜测。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找矿的前期工作,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基础。地质工作者们多年来实施了大量的基础性和实质性工作,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真实资料。通过勘查、测绘、钻探、科学研究、施工经验、成果汇聚、科学验证等手段,积累了丰富的地学信息,取得了显效的成果。这些成果都为今后新的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证,对当前的地质找矿、科学评估地下蕴藏矿产资源量,起到最直接的积极和指导作用。

新疆的地质勘查工作始终坚持“主攻天山,深化阿尔泰山,开拓昆仑—阿尔金山”的总体布局和“区划、区调、物化探、勘查、科研五统一”的原则,主攻煤、富铁、铜镍、富铅锌、金、铀、钾盐等国家和自治区急需的矿产,以及具有大型和超大型找矿前景和显著开发效益的矿床类型;在充分收集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遥感图像及其地质解译成果,地矿、石油、冶金等地质勘查资料、成果,原地矿部开展的全国煤炭资源远景调查评价成果,原煤炭部开展的第三次煤田预测成果,煤炭地质勘查成果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成果汇聚、综合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和新进展,发现并评价了一批可供开发的大中型矿床。如:2009 ~ 2011 年在新疆伊犁地区开展的煤炭资源调查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伊犁盆地是新疆重要含煤盆地之一,煤炭资源富集,由于长期以来对该区进行煤炭资源调查的投资不足,调查工作滞后,调查程度偏低,探明的可供工业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量十分有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为了实现加快“煤炭优势资源的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实施进程,力争“把伊犁地区建设成为自治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电煤化工基地”,由政府出资、新疆煤田地质局、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联合共同承担此项调查任务,开展了整合小煤矿、整合探矿权、对资源远景区进行调查和争取利用国家规划区内矿产资源四项措施,对伊犁含煤盆地的煤矿远景区(矿业权空白区)开展调查工作,力争在该区实现找煤突破,发现新的煤炭资源。历时近1年时间,收集了伊犁地区、调查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煤矿勘查、矿区总结报告、新疆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等资料(包括:地质、石油、冶金等,并在伊犁盆地煤田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根据伊犁盆地煤层主要分布规律,再结合已有矿业权空白区分布情况,在伊犁盆地内选定了四个具有调查前景的找矿靶区;先后完成 1∶5 万地形地质简测 平方千米、钻机 20 余台,施工钻孔 43 个,完成进尺 万米,实测二维地震测线 142 条、长 千米、物理点 万个,采集各类样品 320 件,对调查区内煤炭资源量进行了全面汇总,基本摸清了各含煤盆地的资源家底。通过对调查区内各类资料的挖掘和利用,汇总了调查区在地表埋深 2000 米以浅赋有煤炭资源总量 亿吨,其中 1000 米以浅 亿吨;共探明资源量 亿吨,其中 1000 米以浅 亿吨;新增煤炭资源储量 亿吨;并统计了调查区外的煤炭资源量。对伊犁盆地沉积演化和聚煤规律进行了专项研究,提高了伊犁盆地煤炭资源勘查及地质研究程度,为后续进一步勘查奠定了基础。同时,摸索了一套在大面积隐伏—半隐伏区找煤的、采用二维地震勘探与钻探验证、地球物理测井、样品测试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勘查方法,经实践证明了是快速评价隐伏区找煤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调查区各类成果资料进行综合集成,以及收集利用以往成果,特别是近年的煤矿勘查成果和正在开展的矿区总结报告、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利用,重新理清了调查工作区地层层序和含煤地层时代;进一步了解了各含煤盆地的构造形态、含煤地层分布范围、煤层(组)数、煤层(组)的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了解了煤类和煤质的一般特征、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情况,对伊犁盆地含煤地层、构造、煤层、煤质和资源赋存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初步建立了伊犁含煤盆地整体构造形态的认识,并明确了伊犁盆地是以长焰煤、气煤、焦煤为主,煤质优良,为良好的火力发电用煤、炼焦和配焦用煤。且伊犁盆地地质情况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成矿地质条件。已发现矿藏 9 类 86 种,包括:能源矿产、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稀有金属、黑色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特种非金属原料、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及其他矿产等;矿产地 170 多处,充分证明了伊犁地区是全疆乃至全国已发现矿产品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地区之一,已具备建成我国重要矿产基地的矿产资源基础。此外,已探明储量在新疆居首位的有铜、金、硫铁矿、钴、镓、锡、锑、蛋白土、高岭土、泥炭、铂、钯、锆石、稀土元素等。因此,伊犁盆地不仅是重要的煤产地,也是为发展化工、建材等工业提供重要原料的矿产资源基地。

由于此次资源调查工作前期收集的各类地质资料丰富,可参考和利用性强,并且运用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结合实际操作,使得此次工作开展的全面、细致、精度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于 2012 年完成了《新疆伊犁盆地煤炭资源调查总报告》的编写。本报告全面反映伊犁盆地煤炭资源赋存情况及勘查开发现状,填补了该项工作的空白,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科学配置煤炭资源,提供了地质依据,使得伊犁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具有特别重大的社会意义,前景十分广阔。

2 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持续性、长期性工作。每一阶段既是对前期工作成果的验证和补充,又是对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继续和延伸。在整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充分利用好前期地质资料的可用性、多样性和参考性,把可用的信息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用于实际勘查中,为勘查工作做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质量保障,确保后续勘探工作的正常进行,最终保证所获地质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为今后的矿产资源新开发提供更加翔实的、可靠的地质资料。特别是在开发和利用新矿产资源领域的今天,更要求我们要有丰富的资料、准确的信息、过硬的技术、雄厚的实力,成为新矿产资源开发能力和质量的保障。为此,要不断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加大地勘投入,强化措施,不断获得高质量的地质资料,在不断更新中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

新疆煤田地质工作始终坚持以收集各类地质资料作为开展地质工作的前期基础信息。在项目施工前期对勘查区是否进行过各类地质工作做全面的信息了解,通过对以往形成的地质资料做初步的掌握,在施工中结合各类实际工作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地球动力学、板块构造学、层序地层学、煤田地质新理论,实施开展本区煤炭资源赋存线、规律研究,建立典型成煤模式,以构造控煤作用研究为核心,恢复煤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分析含煤岩系后期改造和煤变质作用,揭示不同构造背景煤炭资源的聚集和赋存规律,为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勘查前景评价提供依据。如:对新疆库尔勒市哈满沟煤矿区地质构造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在推覆体构造下找到了新的煤炭资源,为哈满沟煤矿的扩大和延深提供了后备资源。又如:对新疆呼图壁县白杨沟煤矿区地质构造和聚煤盆地前期资料的综合分析,通过实际勘探在其深部找到一座大型煤矿—宽沟煤矿(资源量在 5 亿吨以上)。宽沟煤矿位于呼图壁县城西南 70km 处的雀尔沟煤矿区,该矿区的地质工作程度很不一致,其南部的白杨沟矿区、西部的西沟矿区和东部的石梯子矿区多数地段已达到详查和普查阶段,并填绘了 1∶5000 和 1∶2000 大比例尺地质图,而其深部工作程度很低,只进行过 1∶20 万区域地质测绘。矿区地表均被第四系和第三系地层覆盖。为了查清研究区沉积环境及构造特征,通过对周边小煤矿地质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的分析和研究,确定煤矿区经历了早侏罗世聚煤期和中侏罗世聚煤期,以中侏罗世聚煤作用最好,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含煤地层后期受天山山脉隆起的影响,使煤系地层产生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为深部找矿提供了地质依据。后经钻探验证,在其深度找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即宽沟煤矿。

3 地质资料在新勘查项目中的作用

已有的地质资料是以往地质工作的记录和信息储备,是多年地质工作成果的积累和集中体现,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进行生产建设、经济发展的必要依据和条件。特别是在新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中,地质资料作为信息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特殊指导作用。在过去形成的地质资料中,隐含着很多对今天新矿产资源开发有着特殊利用价值的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受当时生产力条件的限制,其可利用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现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些信息却成为了新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要针对已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加大综合性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同一地区曾开展过的多种地质工作进行综合性研究,结合地质、工程、水文、物探、化探异常、遥感等进行大胆分析研究,把片面的、零星的地质资料进行综合,通过分析研究,做出全面的、整体的、准确的新结论。特别是联合相邻地区的各类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贯穿性分析研究,找出共性和异性,形成更广泛地区新的综合性地质资料。这样,既避免了今后重复性工作,节省了物力、财力,又力求在贯穿分析研究中有新发现、新突破,力争做到“由点带面、邻区相通、形成规模”,最终发现新的成矿区带,找出新的成矿规律,编制出新的矿产资源预测图,做出新的矿产资源远景规划,形成新的矿产资源立体概念和模式,为更加有效地开拓新矿产资源领域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

4 思考

地质资料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服务地质找矿等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为此,地质资料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愈加重要,并已成为地质工作服务于全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矿产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加强资源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随着“十二五”规划的不断深入,全国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及新的矿产资源不断地勘查、开发和利用,要求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必须做到全面、深入、发展、创新,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

作为已拥有大量基础性地质资料信息的地勘单位,在新的矿产资源不断发现、勘查、开发和利用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应更加引起关注和思考,力求在现有的生产规模、技术手段和管理运作方式上,积极努力地为今后的发展探寻出新的方向,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在地质资料的科学管理上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坚持打牢基础、改革创新、做好服务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地质资料的合理有效利用上,应充分体现其多专业性、多功能性、多服务性的特点,扩大可利用领域范围,使地质资料作为信息资源不断凸显其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在各行业、领域中更加广泛、准确、有效地利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各类地质资料,结合实际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挖掘地质资料的作用,使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努力做好为矿产资源供给和保障体系的服务,做出可靠的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正确评估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效益,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以确保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使地勘单位的发展不断出现新局面,保证煤田地质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294 评论

门门8898

白云鄂博矿床1927年由丁道衡先生发现,但到1949年前尚未进行勘探开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首批地质勘探基地。从1950年至今,先后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两次区域调查填图工作,在矿区召开过三次专门交流讨论白云鄂博矿区地质及矿床成因的学术会议。从1958年以来,以不同形式对白云鄂博矿床开展的科研工作,更是持续不断。

50多年的地质科研工作,可大致划分两大阶段:前30年,以对铁、稀土、铌、氟、磷、钾等资源的定性,定量研究评价为主;后20年转为以探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成矿机制为主。

1950~1956年华北地质局241地质队以勘探主矿、东铁矿体为主,初步普查评价了西铁矿群及东介勒格勒铁矿体,对稀土金属作了组合样品检查,提出了特种高温热液交代成矿观点(李毓英,1959)。1958~1959年中国科学院同苏联科学院合作科研队在矿区做了大量矿物和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发现了一些新的稀土和铌矿物。关于矿床成因,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矿床形成与海西期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交代作用有关,个别中、苏学者持沉积变质见解。1960~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进一步对矿区稀有元素矿物和地球化学做了深入研究,结合钾-氩法花岗岩年龄数据和铅-铅法白云岩中元古代年龄的获得,支持海西期花岗岩浆热液交代中元古代白云岩成矿的认识。1963~1966年地质部组建105地质队,重点对主铁矿、东铁矿体的铌钽和稀土金属及其矿物做全面定性定量补充勘探。对全矿区白云岩和铁矿体也做了铌和稀土金属及矿物的定性定量普查评价。提交了“白云鄂博矿区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的研究”报告。其成因观点也是与海西期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交代成矿。

1972年底在贵阳召开了“全国稀有元素地质会议”,王中刚等在会议论文中对白云鄂博矿床成因提出了“沉积变质热液交代”论点,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稀有组提交的“中国稀有金属矿床类型”一文中称白云鄂博矿床为“变碳酸岩型”。该小组人员1964年7月首次在菠萝头山东侧山脊无钠氟交代含浸染状磁铁矿的块状白云岩中找到了铌铁矿,同年底在东部接触带白云岩中发现了一个新矿物——褐铈铌矿。1965~1966年参加了105地质队会战工作,从当时已获得的资料认为,从物质成分,特别是富含铌及铈组稀土等金属看,白云岩与碳酸岩十分类似,但缺乏碱性超基性岩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和变质作用,矿体从属于一定的沉积建造及与围岩整合产出等,又和一般碳酸岩矿床显著不同,暂称为变碳酸岩型矿床。1973年1∶20万白云鄂博区域地质图及说明书中,根据宽沟以北H8灰岩中发现的珊瑚化石,把原认为属元古宇的白云鄂博群改定为寒武-奥陶系,地层也由原来的9个岩段扩展为20个岩段9个岩组,把白云鄂博矿区含矿白云岩归为加里东期碳酸岩侵入体(李士勤,1983)。1975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在白云矿区召开了“白云鄂博群时代问题专题会议”。会上,珊瑚化石受到质疑,把白云鄂博群定为寒武纪—早志留世明显根据不足。依据同位素年龄、叠层石及区域地层对比,白云鄂博群应置于五台群之上,什那千群之下,属元古宙。1975年,白鸽和袁忠信对含矿建造作了进一步调查取样,特别是对铁矿上盘板岩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板岩存在火山结构,结合岩石化学成分,把富钾板岩定为凝灰质粗面岩。白云鄂博矿床定为“海相火山沉积稀有金属碳酸岩型”。

1978年8月冶金部成立西矿会战指挥部,调集各路人员数千名,对西矿中区进行了勘探,东西区进一步作了评价,对外围开展了普查。经过一年多工作,在找矿及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1979年底,在白云矿区召开了“白云鄂博地质科研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地质学家多数支持铁矿与白云岩是同生沉积观点。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郭承基先生作了以白云鄂博矿床为典型代表的“成岩成矿的三多性”发言。杨开庆先生提出了“该矿床沉积并经多次动力变质改造而成,热液作用部分与动力变质有关”观点,罗耀星提出了“多成因卤水蒸发沉积-变质-热液矿床”认识,李绍炳再次阐述了沉积变质—热液交代观点。白鸽、袁忠信进一步重申了海相火山沉积稀有金属碳酸岩见解。杨凤筠的硫化物硫同位素多在零值附近,硫来自深源,可能与火山成因有关。

20世纪80年代初,周振玲等(1980)、孟庆昌(1981)、李士勤(1983)等根据白云岩的岩石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微量元素与岩浆碳酸岩相同特征,再加上认定的“侵入接触证据”确认白云岩地质体是碳酸岩侵入体。

继杨凤筠研究了矿床硫同位素之后,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魏菊英(1983a、b)、姜传武(1982)、白鸽(1983)、刘铁庚(1986)、陈辉(1987)做了许多碳、氧、氢、锶同位素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大致相同,但是对数据的解释有相当大的差距。魏菊英、姜传武等认为白云岩和铁矿石是沉积变质产物,碳、氧同位素值与典型沉积碳酸盐岩的差异,被认为由变质作用引起。白鸽等(1983)结合北矿灰岩锶同位素初始值为,含矿白云岩锶同位素初始值为,加上白云岩的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特征认为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与典型碳酸岩浆碳、氧同位素的差异,主要是由来自幔源的碳酸岩浆与海水混合形成,并且随着距喷溢中心距离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陈辉等(1987)认为白云鄂博层(或透镜体)碳酸岩既不是简单的沉积成因,也不是单纯的火山沉积,它是一些富含矿物质和挥发分的热卤水与海水以1∶1的方式混合形成的。刘铁庚(1986)根据国外侵入碳酸岩的碳、氧同位素资料,结合其他特征,认为含矿白云岩就是侵入碳酸岩体。国外已发表的碳酸岩的碳、氧同位素资料,与白云鄂博矿区含矿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值一样,都不正好落在理论上的“典型碳酸岩”区,具有较大变化范围。白云鄂博矿区含矿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值分布范围与世界碳酸岩资料可以对比,完全在上述统计值范围内。

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铷-锶年代学工作。白云鄂博矿区也获得了大量铷-锶年龄数据。所测对象包括黑云母岩、H3、H8和H10黑色板岩、白云岩和铁矿体及碳酸岩墙。所获得的年龄结果都在315~485Ma和686~754Ma之间(姜传武,1982;成忠礼,1983;白鸽,1983)。刘兰笙所获得的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439±8Ma。可以看出,所获得的年龄基本都属于加里东期。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加里东地质事件的重视,怀疑早于黑云母花岗岩侵入的辉长闪长岩体是否属加里东期?矿区铌稀土成矿是否与辉长闪长岩浆活动有关?为此,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胡辅佑、王凯怡等(1988)专门对白云鄂博矿区辉长岩进行了研究,结果均认为辉长岩与矿区铌稀土成矿无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出版了三本与白云鄂博矿床有关的专著,他们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白云鄂博矿物学》,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白云鄂博矿床地球化学》和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的《碳酸岩地质及其矿产》,对30年来白云鄂博矿床的研究及我国与碳酸岩型有关的稀有稀土矿床地质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20世纪80年代晚期90年代初,正当人们对白云鄂博矿区大量加里东期Rb-Sr年龄与成矿关系不知如何解释时,美国地质调查所赵景德与天津冶金地质调查所任英忱、孙未君、孟庆润等合作,对白云鄂博矿床又掀起了一次深入研究。孟庆润等提出了白云岩为正常泥晶灰岩,经白云石化生成论点。泥晶灰岩的碳、氧同位素与典型沉积灰岩一致。在矿区白云岩中,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找到了一些微体古生物化石,如藻菌类和孢子类化石(孟庆润,1991、1992)。白云石具明显的三连晶交代结构(Chao et al.,1989)。获得了一大批单矿物样品钍-铅等时线年龄数据。所获得的年龄值都落在418~532Ma之间(Chao etal.,1991)。由此认为,矿区铁铌-稀土成矿时代是加里东期,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板块,钍和轻稀土元素的提纯作用是由上覆的下地壳楔先期把铀元素萃取送到了上地壳,高纯度的钍、轻稀土及氟和碳酸盐配位体的热液渗透通过上覆克拉通岩石圈对白云岩实现交代成矿(Chao et al.,1994)。

1989~1991年,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和内蒙古地矿局研究所张鹏远、王长尧、李双庆等对白云鄂博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把白云鄂博群一分为二,H1~H5称白云鄂博群,依据古生物化石定为早寒武世。而H6~H15定为早、中奥陶世,另称查干楚鲁群。研究组在哈拉霍圪特组和尖山组黑色板岩和灰岩中,发现了珊瑚、海绵和遗迹化石,小壳动物化石(软舌螺类、织金壳类,齿形类、开腔骨类),大量微古植物化石,计16属46种。但在含矿白云岩和富钾板岩中,研究组未找到任何化石,只依据孟庆润等的资料,视白云岩为正常沉积产物。认为成矿是由海西期碱性岩浆活动交代形成。1996年出版的《白云鄂博—达茂旗地区1∶5万地质图》说明书中将白云鄂博群划分为7个岩组,21个岩段,时代归属中新元古代。分成3个系,即长城系(含都拉哈拉组Chd1和Chd2和尖山组ChJ1,ChJ2,ChJ3)、蓟县系(含哈拉霍圪特组Jxh1,Jxh2,Jxh3和比鲁特组Jxb1,Jxb2,Jxb3,Jxb4)、青白口系(含白音宝拉格组Gnb1,Gnb2,Gnb3,Gnb4,呼吉尔图组Gnh1-Gnh4和阿牙登组Gna)。含矿白云岩取名菠萝吐白云岩(bd),层位还是与哈拉霍圪组上部(Jxh3)相当。1992年王楫等出版了一本《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专著,系统介绍了白云鄂博裂谷特征,并认为白云鄂博矿床为海相火山沉积碳酸岩。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陶克捷、张培善、杨主明等与 Bas合作,对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墙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该岩墙是碳酸岩浆贯入形成。尔后 Bas等又对含矿白云岩作了对比研究,认为白云岩是碳酸岩体。其层状外貌是构造层理(tectonic layering)。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年代学方法相继在白云鄂博矿床成矿时代研究中得到应用。所用定年方法有镧-钡法,钐-钕法,Th-Pb法,40Ar/39Ar法,颗粒锆石U-Pb法、SHRIMP法等。但是所获得年龄值仍十分分散。由富钾板岩分选的锆英石U-Pb年龄为1728±5Ma和±16Ma(王楫等,1991),矿物La-Ba年龄为1350±149Ma,Sm-Nd年龄为1426±40Ma(Nakai et al.,1989),矿石Sm-Nd等时年龄为975Ma(Philpotts et al.,1991),矿物40Ar/39Ar坪年龄1208~343Ma(Conrad et al.,1992;Chao et al.,1992;任英忱等,1994),Th-Pb年龄均落在加里东期,418~532Ma(Chao et al.,1992;任英忱等,1994),独居石SHRIMP年龄存在元古宙和古生代两个时期年龄数据,晚期细脉中独居石年龄为342Ma(裘愉卓,1997)。笔者对白云鄂博矿床成矿年龄也做了一些工作(张宗清等,1994;1997,2001)。在稳定同位素方面,蒋少涌在白云鄂博矿区采了61件样品,其中27件含矿建造岩石和矿物的硅同位素值小于零,属内生幔源成分。而陆缘碎屑岩和灰岩中的石英和燧石,硅同位素都呈正值(丁悌平,1994)。胡瑞忠等(2000)对白云鄂博矿床流体包裹体氦、氩同位素测定结果显壳、幔两端元流体混合特征。方涛等(1994,1995,1997)研究了磷灰石、独居石的氧同位素和氟碳酸盐稀土矿物中的碳、氧同位素。其值,主矿、东铁矿体(中心区)小,由中心向外逐渐变大。杨晓勇等(2000)所测白云岩中白云石和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变化也显示了同一规律。位于主矿、东铁矿体中白云石、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值与地幔碳、氧同位素相近。

基于已获得的矿床白云岩和稀土矿物部分年龄结果为中元古代,稳定同位素显幔源成分,白云岩和铁矿体呈层状,或透镜状,结合国外热卤水成矿认识的兴起,我国部分学者也把白云鄂博矿床认为是热卤水沉积成矿。侯宗林(1989)提出,成矿物质部分以海底喷气-热泉(或热卤水)方式不断带入槽型海盆,部分以地表风化由地表水带入沉积海盆,在适当物理化学环境下沉积成矿。陈辉(1987)在研究了白云岩、磁铁矿、赤铁矿、石英包裹体及钠闪石结构水的氢同位素,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后,指出上述岩石和矿物中的氧和氢同位素,是由富含矿物质和挥发分的热卤水与海水以近于1∶1的比例(体积)混入而成。杨子元等(1994)论述了白云岩的热水成因;肖荣阁等(2001)认为富钾板岩是热水沉积岩;陈先沛等(2000)把白云鄂博矿床列为热水沉积超大型矿床。涂光炽院士在《中国超大型矿床(1)》概论中写到:“白云鄂博矿床是非常规超大型矿床,它的元素组合(REE-Fe-Nb-Th-Ba-F-P等)及矿物组合与典型的岩浆碳酸岩矿床十分类似,却产于沉积碳酸盐岩中。矿床主体并非岩浆岩结晶产物,而是沉积喷流或热水沉积特征”。1996年白鸽等出版了《白云鄂博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论证》专著,从含矿建造产状,物质组分,物质来源,成矿温度,成矿时代,成矿机制,区域成矿背景,较详细的论证了白云鄂博矿床为海相火山沉积稀有金属碳酸岩矿床。

1997年乔秀夫研究员发表了“内蒙古腮林忽洞群综合地层和白云鄂博矿床赋矿微晶丘”一文,提出微晶丘是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的赋矿岩和围岩。认为白云鄂博矿床的形成除了可能与幔源物质及火山作用有关外,微晶丘的生物聚矿作用和储矿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1998~2000年间,又先后发表了四篇涉及微晶丘成矿作用的文章(章雨旭等,1998;刘淑春等,1999;杨晓勇等,2000)。几篇文章中,都主张微晶丘对成矿起作用。成矿机制上分两类:一类主张微晶丘的成长与火山物质喷发同时,微晶丘生物聚矿作用和储矿作用十分重要(乔秀夫等,1997;章雨旭等,1998);另一类强调先有生物沉积构成的微晶丘,后有来自幔源热液对微晶的交代改造成矿(杨晓勇等,2000;刘淑春等,1999)。2002年王希斌和郝梓国研究员同期发表了两篇论文,认为该矿床属岩浆碳酸岩型。

回顾白云鄂博矿床地质研究沿革及成因认识演变,不能不提及四位老地质学家,何作霖、程裕淇、谢家荣和孟宪民院士。何作霖先生1935年对由丁道衡所取回的萤石标本中发现了两种稀土矿物——“白云矿”和“鄂博矿”。后来通过进一步分析鉴定,“白云矿”即“氟碳铈矿”,“鄂博矿”即为“磷铈矿”(独居石)(何作霖,1935)。1958年中苏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研究队承担了对“白云鄂博铁矿及稀土矿床的物质组分及成因”的研究任务,何作霖教授任中方队长。通过两年室内外研究工作,于1959年提交了“白云鄂博铁-氟-稀土和稀有元素研究报告”。

程裕淇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指导北京地质实验室的岩矿鉴定人员对白云鄂博铁矿石的鉴定工作,并在地质部1955年地质工作会议上提交的“中国已知铁矿的成因与工业类型及今后普查方向”文件中首次提出白云鄂博矿床为“特种高温热液交代矿床”。

谢家荣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从国家急需寻找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出发,查阅了许多外国文献,把当时国外也兴起不久,并极受重视的关于碳酸岩及有关稀有稀土矿化的文献作了许多节译,并整理打印成册,分送有关领导及局队专业人员参考。1963年夏,亲赴白云鄂博考察,在矿山与地质人员讲话时,认为白云鄂博矿床属碳酸岩型。

孟宪民先生生前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兼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兼任第一个五年科研计划中稀有稀土金属地质科研规划组组长。一直重视稀有稀土金属地质找矿工作,亲自组队指导赴湖南香花岭找铍,广东找花岗岩风化壳型铌、钽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大力支持白云鄂博矿区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孟老提倡的火山岩成矿思想,同生论成矿思想,对白云鄂博矿床成因认识起了启示作用。

196 评论

sherilyxia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281 评论

Camillemcc

我也学地质的马上毕业了我给你个地质方面的范文自己看着写吧~~这是我的初稿需要修改~ 一 选题的科学依据 1 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①对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地表利用槽探工程进行系统的追索控制,深部利用钻探工程进行控制验证,扩大矿体规模。 ②对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揭露验证,大致了解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以期发现新的矿(化)体。 (2)意义: ******金矿是**省有色地勘局*队近年来在动昆仑多金属成矿带新发现的一个以石英脉型为主的具有大型远景的金矿床。通过近年来的勘查,矿床规模不断扩大,**省国土资源厅已将其列入“十一五“可规模开发的矿产地。 **有色地勘局*队在该区开展的包括Au、Ag、Co沟系土壤综合异常查证及地质矿产调查和主要矿(床)点的检查,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现了一批矿产地。 整体来看,*****矿床地质勘查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普查程度,对首采地段的工程控制程度也已经较高,此次结合导师与青海有色地勘局八队的实习实践充分收集、整理前人资料,编写《**都兰县**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对该金矿的成因及控矿规律进行研究,并参考邻近同类矿床,简历了成矿模式,不仅有利于知道****金矿以后的深边部的找矿勘探工作,而且对于区域找矿预测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 2 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内容所属领域为自然科学,研究范围是对于矿床的研究,主要是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并结合成矿新理论和勘查新方法,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及区域成矿理论,坚持以点剖析、以点带面的原则,利用测试数据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开展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研究工作。 3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969一1971年,**地质局在东昆仑成矿区开展了1:20万 区域地质调查1:50万航磁测量,对区内的矿床和矿点作了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初步了解了区内成矿地质背景。 1973年,提交了“加鲁河幅”区调报告; 1989一1990年,**省地矿局化探队在东昆仑地区系统开展了1:50万低密度分散流扫面工作,涉及到本区成果尚未公开; 1999年,**有色物化探公司在沟里地区(魏日一肉早果日一带)1500kmZ范围内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综合 异常26处 2001年,**省有色地勘局*队对****Au、As、Ag、c。沟系上壤综合异常进行查证时发现了*****金矿。 近几年来,为黄金专项和省地方地勘项目,**省有色地质*队在**地区进行异常查证,通过对该区多个矿脉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工程的控制,对本区矿体的厚度、产状、品位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矿体赋存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发现了本区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石并不局限于石英脉型的矿石,黄铁矿化较强的蚀变闪长岩、千枚岩、绿泥石英千枚岩及含炭质千枚岩都含矿,局部也可以构成工业矿体。 在对矿区控矿、含矿构造的规律分析总结中,也有新的认识。发现矿体不仅仅局限于东西向构造带中,北西、北北西的以及东西向断裂的次级断裂(近南北向)构造也是含矿构造之一。 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该矿床由早期形成的热水沉积建造提供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在后期动力挤压、变形、变质作用下,成矿物质富集,形成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具有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的特点。 ***普查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金矿西北约10km处,周边大小矿点多处,如果**金矿、**金矿、**金矿等,是东昆仑东段重要的金矿富集区。 1:5万、1:万水系沉积物异常、1:1土壤异常显示该区找矿前景广阔。以往异常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多条金矿体处于异常区边缘,主异常区内因第四纪坡积物覆盖厚,受工作量所限,未能进行系统的查证。2008年度所开展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土壤测量与现有的金矿(化)体极其吻合,异常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经对1:万水系沉积物S-2异常进行检查,发现AuⅠ、AuⅡ矿带,成为按纳格地区最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从水系异常、土壤异常的分布特征分析,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从目前工作程度看,***地区所发现的5处矿群、10多条金矿体,1条含金蚀变岩带、1条金矿化蚀变岩带,只有对少数地段进行了地表和浅部控制,且控制程度很低。2007年初步对ⅡAu用硐探工程验证时,矿体向深部有一定延深,且相对稳定,2008年对主矿体进行地表追索控制,矿体在走向上也有延伸,说明在主矿区地表和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以上地质现象表明,按纳格地区找矿空间大,前景好,具有形成中大型金矿床的潜力。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 选取一个贯穿果洛按纳格地区底层的剖面进行现场实测,采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本进行分析,用于对矿区现在具有争议性的地层时代的确定。 2、 对果洛按纳格及其外围狂点已有坑道、探槽及钻孔岩心进行详细的地质观测,并拍摄照片,采集样品;重点分析小构造的成矿规律,查明其活动次序力学性质、充填特征及地层、岩体和其他构造的关系:研究矿体延伸规律和侧伏规律,包括矿体形态、产状、厚度在走向、倾向和延伸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脉体和矿体的端部变化和再现规律,控矿构造对于矿体特征的影响等:研究成矿富集规律,主要研究品位的变化趋势和控制因素,包括矿化类型,脉体形态变化,脉体产状变化,脉体于围岩之间、蚀变强度等对矿石品位的影响。 3、 通过对矿区采集样品的岩矿及单矿物地质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查明该区元素组合、富集规律:结合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对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时代进行分析。 4、 综合整理前人的资料,吧果洛按纳格矿床外围矿点的一些矿床地质特征于整个东昆仑造山带中其他矿床进行类比,总结矿床成因,分析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 (2)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① ***地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工区内面积性工作仅做了1:5万、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而1:万沟系次生晕测量和1:1万土壤测量范围较小,主异常还未控制全面。因此,要在本区加强面积性基础工作,提取更多的找矿信息,扩大找矿范围。 ②通过近几年的地质工作,虽然在本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限于投入的工作量及工作程度,对本区的矿质来源、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矿体的赋存空间、找矿远景等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 ***地区地质工作主要为地质草测和少量探矿工程,因区内构造发育、蚀变强烈,且控岩、控矿构造断裂带分布较多,依据断裂构造性质、蚀变特征及产出背景还不能确定出构造对控矿,控矿程度如何的评价。 目前区内矿体的工程控制程度很低,地质研究水平更低,在其成矿特征、找矿规律方面一直套用果洛龙洼金矿模式,因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对指导本区找矿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③区内第四纪残坡积、冲洪积物相对发育,覆盖较厚,因此对发现的金矿体工程控制程度有限,对其产状、规模、形态、品位等及其变化情况了解不够,金矿体的地表控制程度及浅部和深部的变化控制不够,应加大追索控制力度。 ④***地区北接阿斯哈金矿,南邻***矿区,所处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极为重要,经基础工作掌握的找矿信息和不断发现的金矿体已证实该区拥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应对本区加大地勘资金的投入力度,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寻找突破口,扩大本区资源量已成地质勘查的当务之急。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1:1万地质草测 (2)、1:万水系沉物测量 (3)、1:1万土壤测量 (4)、1:2千岩石剖面 (5)、探槽工程 (6)、钻探 2 技术路线、技术措施、技术关键 (1)、1:1万地质草测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含矿层、矿化蚀变带、构造、接触带等重要地质体沿走向进行了追索,掌握其形态、产状、规模等特征、采集化学样、快速分析样品了解其含矿性。 地质点描述内容主要突出重点和有意义地质特征,描述内容有岩性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蚀变、岩层产状及样品、标本等内容,对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素描和拍照。 技术关键:在每天进行地质草测工作后,均有路线地质小结,对当天的地质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加深对本区的找矿认识 (2)、1:万水系沉物测量主要流程为:底图—野外作业—样品加工—自检互检—数据处理及异常图件编制—室内资料整理 技术关键:在工作中严格按**省地质勘查标准《**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执行。 (3)、1:1万土壤测量中主要对野外工作和样品加工的质量进行真实可靠的分析,并根据数据进行异常图件的编制。 技术关键: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G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50000》和《设计书》要求执行。 (4)、1:2千岩石剖面主要布置于1: 5万和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浓集区,现完成地化剖面2Km。 技术关键:工作中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5)、探槽工程主要布置于1:5万、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区及地质草测区主要成矿带上。 技术关键:每个编录槽探工程起始点均用木桩留有标记,在化学样品采集点留有红油漆标志。槽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图件清绘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6)、钻探依据设计要求,布置于AuⅡ矿体0线、4线、7线及15线。 技术关键:工程质量要求严格按《岩矿芯钻探规程》中的“六项指标”和相关规范要求执行,质量达到要求标准。 四 调研及前期准备工作 1、收集该区前人工作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 2、对野外设备工具进行校正和维修(GPS校正等) 五 预期要达到的成果和具体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预计达到的成果 2008年度内按纳格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对区内进行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地质草测、1:2千地化剖面、1:1万土壤测量及钻探、槽探等地质工作。 应用价值 初步建立指导性强、工作方法有效的理论认识,对区内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理论上探索研究,为该区实际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六 进度计划 为能按时文成对毕业论文的编写,计划如下; 1、2009年2月23日——2009年3月29日:毕业实习调研 2、2009年4月1日——2009年4月18日:外文翻译,调研报告及开题报告的编写并提交 3、2009年4月19日——2009年5月1日岩矿鉴定及地质图件的绘制 4、2009年5月2日——2009年5月20日论文初稿的编写 5、2009年5月20日——2009年6月20日论文的审核修改及毕业答辩

205 评论

相关问答

  • 房地产论文开题报告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深入实际的研究。不妨换一个小一点的题目。例如《XX市房地产开发的前景展望》等。

    天蝎工科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地质矿产勘查职称论文题目

    我也想要一篇免费的。

    腹黑芝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论文范文地质大学开题报告

    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话,我认为你可以去参考一些,具体你们学校的论文开题报告之类的更加清晰

    晓云112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会计房地产论文开题报告

    马上就要毕业了,对于不少会计毕业生来说,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是一个头疼的事情。下面我们提供一个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解决大家的一些难题。会计论

    完善自已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房地产区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动态 是指目前关于房地产的市场调查都集中在哪些方面的调查,以及以后房地产市场调查会集中在哪些方面,这些就是动态意义 是指 做一些房地产的市场调查有什么作用,

    蹦蹦跳跳32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