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黄小兔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一、视角转换之于电视文化研究的必要主张从多种视角来研究电视文化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第一,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落后于迅猛发展的实践。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 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 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对电视 文化的理论阐释却尚处于“盲人摸象”式的探索中,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理论 的滞后、理解的偏差又反过来使实践的发展走向误区。第二,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 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 ,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 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第三,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已经置身于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 它的商品属性使其由以往的艺术文化转变成一种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新现象、新特征由此 频频凸显。对这些新现象、新特征,尤其是其大众文化特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都使我们产 生一种“莫相知”的恐慌,而没能从理论高度予以阐释。第四,以往的从艺术单一视角对它所进行的理论研究陷入了阐释的困境。很多问题,例如 大量不具有审美意义粗制滥造的文本却有很高的收视率、文本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的是声像 光电的技术手段而非炉火纯青的艺术手法等等,仅从艺术的角度难以解释。在这种复杂的状态下,既要正视电视文化迅猛发展的事实,承认电视文化所蕴涵的商业文 化、大众文化特性,以历史的理性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赋予文化转型的可能; 又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理性的认识,恰当的评价,审理各种理解的 偏差,以期更有效地规范和引导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二、电视文化研究的几种视角多重研究视角的转换有助于对电视文化的多重认识,有助于在矫正操作的失误和寻找正确 的发展方向时获得理论上的高度与支持。社会文化视角:以往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常常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忽略了这一文化活动的社 会过程全身。随着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演变,电视文化已走出象牙塔,融入广大民众真实生 动的生活中,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的品格。作 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学视角、人类文化学视角的关注,也 许能使我们穿越数量众多庞杂、质量良莠不齐的电视文本,抵达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的剖析 。在这其中,意识形态视角的分析尤为重要,因为一切文化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 代码”。从马克思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学说、文化研究学派、后现代主义,意识 形态批评无不是这些理论的重心。大众文化视角:电视文化所表现出的商业性、消费性、大众娱乐性、通俗性(甚至媚俗性) 、技术性、可复制性、程式化、无深度感正是大众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体现出与电视文 化与大众文化的一致性、同质性。因此,在对电视文化的研究中,借鉴西方某些学术思潮对 大众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虽不能祈望彻底解决中国电视文化存在的问题,也不是无益的。 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使我们认识到电子传播作为生产力给对电视文化生产带 来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人造成的新的控制,认识到其意识形态 的操纵性、欺性的一面;后现代主义理论让我们对电视文化的世俗性、扁平性、游戏性、 狂欢化获得了一种哲学上的认识高度;后殖民主义理论则令我们对电视文化、大众文化中的 全球化倾向、文化同质化倾向保持高度警惕;新历史主义提醒我们,以“戏说”为代表的电 视 文化可能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危险;文化研究学派以它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跨学科的学术胆 识,启示我们以宏观的社会文化研究与微观的文本研究相结合,在微观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上 展开宏观的文化研究……这些理论奠定了以大众文化的视角来审理电视文化的理论基础。
背信弃翊
四、 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 “‘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动乱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学习,加快中国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尽管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外国电影具体手法的罗列过于琐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但作者的热情和直率还是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国影坛的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鸥》这部影片的编导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把握《沙鸥》剧作特点的时候并没有就《沙鸥》论《沙鸥》,而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中考察,这就使文章作者得以沉浸在剧作手法的具体细节里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一个全面客观的剧作分析应该建立在对电影创作发展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全盘把握上,这就要求作者随时关注电影创作的现实和动向。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没有相应的剧作理论准备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上面引述过的分析《沙鸥》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制定过戏剧必须恪守的规律,他说:‘有人认为,情节之统一,出于只写一个人物,其实不然。因为一人的遭遇可能很多,甚或无数可计,其中有些无法统一;同样,一人的行为可能甚多,其中有些不能构成一件行为。’据此,他认定,只提写‘一个人’是不能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必须提‘一件事’。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持有同样的观点:‘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又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可是《沙鸥》要打破的偏偏就是这条戒律。在影片中,沙鸥的行为虽然依旧是统一的——努力奋斗,夺取金牌,但是影片却没有拘囿于一个单一事件。也许,作者可以把时空和情节框定在最后一次出国比赛上,然后再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法则有层次地展开这个事件。但是这似乎不合《沙鸥》作
D20600531014
南国社述评,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与流派》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历史意义 江苏文艺出版社 在《左联时期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一书 1960太平天国史话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下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乐记》是我国最早的美学专著 一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收入《乐记论辩》 1983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戏剧卷》序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当代戏剧仍面临开启民智的重任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话剧研究 No. 1 1990《新时期小说研究》序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文学与历史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1陈白尘创作历程论 中国戏剧出版社 《吟风阁》杂剧评价商榷(与梁淑安合写) 光明日报 简论文艺创作与真人真事 江苏文艺 1977传统戏曲推陈出新的成功典型(与吴新雷合写) 新华日报 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钟山 姚雪垠的历史观和李自成形象 南京大学学报 对生活和艺术的探索精神 人民日报 谈《杜鹃啼归》的新意 新华日报 谈《内奸》的艺术构思 语文教学通讯 谈陈白尘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 江苏戏剧 1981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现实倾向性 钟山 1981剧本分析漫谈 中学语文教学 他深知农民的心--谈小说《水东流》和《陈奂生转业》 雨花 198 论高晓声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文学评论丛刊 论田汉话剧《孙中山之死》 剧本 从小院到小井--话剧新人李龙云的成长 南京大学学报 高晓声小传 作品与争鸣 雨花得奖小说漫评(与凌焕新合写) 雨花 中国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 当代文艺思潮 陈白尘和南京大学47号工场 戏剧报 历史新时期的陈白尘 戏剧界 陈白尘创作历程简论 南京大学学报 1984《升官图》和陈白尘的喜剧艺术 戏剧艺术 昆剧《玉簪记》的改编 江苏戏剧 自我·忘我·创作个性 雨花 电影《复活》观后 新华日报 论陈白尘话剧《大地回春》 抗战文艺研究 从《末婚夫妻》到《结婚进行曲》 新文学论丛 论陈白尘30年代的小说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关于十七年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 文学论丛 1985评中篇小说《拂晓前的葬礼》 钟山 1985从悲剧性毁灭中复活 青春 1985淡墨绘人生 柔性写心曲 青春丛刊 1985从抨击官僚政治到反对极左思潮 江苏戏剧 1985论陈白尘的《云梦断忆》 光明日报 一颗未成熟的香果 南京日报 苏联电影点滴见闻 南京日报 陈白尘剧作的两种可贵精神 剧艺百家 1988访苏观剧杂记 戏剧报 1988关于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几个问题 江海学刊 1988现代意识与现实主义的开放和深化 新华日报 商品经济与失魂落魄的文学 南京日报 端正社会科学研究的学风 中国高等教育 1990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戏剧艺术 1991论中国戏剧理论的基本建设 戏剧艺术 1991论电影观众的隋性心理与新奇意识(与景志刚合写) 艺术百家 199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礼乐精神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论1956年至1957年中国文艺运动中的几个问题 文学评论 1979论建国后老舍的话剧创作 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0对《红旗谱》思想和艺术的再认识 新文学论丛 田汉与现代派问题 戏剧论丛 田汉剧作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关系 剧艺百家 1985从民俗画卷看历史风云--李龙云话剧创作的特色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 国当代剧作家研究》第一辑 历史的转折与戏剧的命运--从中国现代戏剧史看今天的戏剧危机 南京大 学学报 1986[以下更新自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网站]《评〈早年周恩来〉》,《 中国文化报 》 1996年6月16日《我写〈田汉传〉》,《 书与人 》 1996年第4期《诗人田汉之恋》,《 文汇电影时报 》 1996年10月5日《 论小品 》,《剧影月报》 1996年第6期《当代戏剧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1996年7月在维也纳国际会议论文集《 九十年代话剧文学反思 》,《 艺术百家 》 1997年第3期《 自然本真才是好文章 》,《现代写作报》 1997年2月15日《 论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 文学评论 》 1998年第1期《田汉论》,《南京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呼噜戏曲文学》,《艺术百家》 1998年第1期《时代之子田汉》,《文艺报》 1998年4月21日《创作与操作》,《剧影月报》 1998年第6期《 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 1999年冬季版《 20世纪中国戏剧:脸谱的消解与重构 》,《 戏剧艺术 》 1999年第6期《 评话剧〈“厄尔尼诺”报告〉 》,《 文艺报 》 1999年9月16日《 论台湾与大陆小剧场运动之同与异 》,《 南京大学学报 》 1999年第4期《 现代文学史应该是“现代的” 》,《 文学评论 》 2000年第4期《 新知识分子与文学研究的现代性 》,《 书与人 》 2000年第2期《 告别“花瓶”情结 》,《 钟山 》 2000年第1期《 保尔复出与历史反思 》,《 博览群书 》 2000年第8期《 “爱情佐料”显出的尴尬 》,《 文学报·论坛 》 2000年第8期《 心灵的门槛——序陈白尘〈听梯楼日记〉 》,《 书与人 》 2000年第5期《 从脸谱的消解与重构看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 (台) 《 联合文学 》 2000年9月《 一个“世纪人物”——〈田汉全集〉首发式发言 》,《 中国图书评论 》 2001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 推荐〈歌德谈话录〉 》,《 中华读书报 》 2001年8月23日《 话剧研究要补课 》, 《社会科学辑刊》 2001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4期《 田汉,我,小田与〈狂飙〉》《中国戏剧》 2001年第7期《 再论五四传统与戏剧现代化 》, 《南京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 与作家平等对话 》, 《文学报》 2001年第16期《 江苏短篇小说五十年 》, 《江海学刊》 2001年第2期《 两种文化心态与两种“中国化” 》,《 东方文化 》 2001年第1期《 迈入 21世纪的中国戏剧 》,《 南方文坛 》 2001年第2期《 接近曹禺的灵魂 》,《 广东艺术 》 2001年第3期《〈 田汉全集 〉 前言》 ,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1年4月《〈 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 〉 序 》, 岳麓书社, 2001年5月《〈 曹禺剧作的深层结构 〉 序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 《南京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 “立人”为大学之本 》, 《文史知识》 2002年第5期《 戏剧评奖与“趣味的腐化” 》, 《文艺报》 2002年6月13日《 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反现代倾向 》, 《戏剧艺术》 2002年第3期《 跬步斋看电视 》, 《中国电视》 2002年3月《 推荐〈苦闷的灵魂〉与〈文坛三户〉 》, 《中华读书报》 2002年9月25日《 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 江苏行政学院 》 2002年第2期《 “玩屋”丧志 》, 《钟山》 2002年第2期《 现代意识与民族戏曲 》, 《戏曲研究》 2002年11月《 现代意识与民族戏曲 》,《 戏曲研究 》 2002年11月《 告别评论缺位的时代 》,《 文艺争鸣 》 2003年第1期《 中国现代戏剧进程中的文化冲突 》,《 长白学刊 》 2003年第2期《〈古典的阐释〉与大学里的戏剧研究》,《戏剧文学》 2003年第2期《 样板戏能代表“公序良俗”与“民族精神”吗 》,《 文艺争鸣 》 2003年第4期《 论剑华山一条路 》,《 文学自由谈 》 2003年第6期《 简论戏剧性 》,《 戏剧艺术 》 2003年第6期《 陈白尘仙逝十年祭 》,《 艺术百家 》 2004年第3期《 看图识文忆白尘 》,《 人民日报 》 2004年6月7日《 春末随笔 》,《 钟山 》 2004年第4期《〈鸡鸣丛书〉总序》,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又: 董健教授与陈白尘先生指导过的硕士生、博士生45人于2005年出版了论文合集《弦歌一堂论戏剧》,每人有一篇谈戏剧的文章入选。
陈家小鱼儿
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概说 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都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概括和总结,并且在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电视剧艺术学创建活动即是由于在社会展衍进程中现实地存在着的电视剧文艺实践所发出的历史必然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把握行为。正如其它艺术模式和艺术阐释一样,电视剧艺术实践和电视剧艺术理论也并不能脱离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而独存,其必然是作为整个人类大文化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这个大文化环境里,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既受这个环境的制约和催发,又以能动的积极参与精神扮演着文化环境本体拓展的主体角色。这是一种辩证运动的关系。人类大文化环境和各文化组成形态在互相作用的状态下按照它们的内在规律向历史的另一端行进,而从宏观文化与微观理论思维的相互作用与辩证交融的界面上出发去探究与二者相联系并且积极介入其中的一种建设性意识及其属性就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先锋意识正是我们在文化迅速嬗变的当前历史背景下为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所要求的重要质素之一。这里,在概念内涵上我们首先要把这里所说的“先锋意识”同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及其理论区别开来。自本世纪初以来先锋派崇尚者及实践者们尽管所持具体观点各异,哲学流派背景错落纷杂,包括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现象学甚至老庄哲学等都被其所采携,但在求奇索怪这一层面上却殊途同归。虽然不能否认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确有出色的专门家的存在,但一般来说,对一切传统模式的极端反叛构成了他们“独创性”的主要艺术趣味,从总体上看类似迪尚把小便池以《喷泉》命名后提交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也就基本上反映了该艺术思潮的艺术追求。毫无疑问,这种具有强烈消解色彩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艺术实践和理论当然不会成为我们散发清新朝气的崭新艺术学的催化剂,不论从外表还是内里都无法看出两者有太多相接近的地方。我们所说的“先锋意识”,指的是主体在理论施事前在大脑中所孕育的一种运动的积极的充分的能动的观念,它包含丰富的潜意识和显意识内容,并深刻地在整个理论思维生长过程中发生着影响。显然,这更接近“先锋”一词的原始意义,而在电视剧艺术学理论建构前和建构中做为一种认知态度的存在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要拥有这种“先锋意识”呢?在众多考察视角之中,我们可以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向度来审视:一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文化环境变迁的运动关系来看;二是从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与当前大文化条件下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关系来看。必须承认,虽然与整个宇宙时空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十分短促,但人类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确已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一过程不仅仍在蓬勃地继续着,而且在量的积累上也越来越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来完成的。进入20世纪以来,原来需用千年百年才发生较大流变的诸多传统文化模式受到了革命性冲击,发韧于欧洲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生革命循环模式已经可以用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了。在人类文化模式遽变的状态下,包括传统艺术及文艺理论在内的所有人文现象都毫无例外地重新受到了现实的拷问以求证其文化生存权力。幸运的是,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物理基础的电视艺术(含电视剧艺术)在新的大众文化角逐中不仅没有落得下风,反而取得了不俗的话语权力。而在这种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之所以要有一种先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并不由它自己所决定,在更深的层面上是生产力水平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表层文化形态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包括哲学、美学、文化学等等在内的全部人类精神产品以及复杂多变的人类文化现象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而存在的。恩格斯说:“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电视剧艺术实践及其理论是文化嬗变的产物,而文化嬗变又根本上是受生产力的推动才得以进行的。因此,在缤纷的艺术部落中由于先锋性生产力因素的介入而获得多种优势从而兼具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和科技文化属性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具有一种内涵丰富的先锋意识就不仅是其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它所存在的环境对它的必然规定。横向地看,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对“先锋意识”的要求在与其它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相较中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把握。我们知道,人类庞大的艺术殿堂中珍藏着无数瑰宝,有的历史极为悠远,从原始社会绵延至今,如歌咏、舞蹈;有的在早期艺术形态发育并不充分,后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如书法、篆刻;有的本来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伴随着人类新的物质产品和技术手段的产生而产生的,如电影、电视。无疑,在这个艺术大家族里,电视艺术是诞生较晚但却发展最快的一个。它所具有的文化先锋色彩不仅在与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戏剧、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相比时可以直接地感觉得到,而且从技术支持层面上看同与其相差不大的电影艺术、电脑艺术以及其它融入更多新科技因素的艺术相比,从目前看它仍然拥有领先一步的受众认同感。这一地位的取得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电视本体对作为当代社会群体主体的“人”的更胜一筹的适应能力决定的。作为电视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剧艺术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其艺术实践同姊妹艺术电影或者其它艺术形态相比在先锋性内容上也要更特殊一些。以综合艺术面貌出现的电视剧从接受视角看比传统的电影方式有着获取更便利、选择方式更灵活和审美持续时间更长等一系列新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一种几乎集中了所有传统艺术样式于一身的现代艺术体裁。电视剧的创造过程得到了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因素的积极介入,而每一艺术样式自身亦处于时刻运动状态之中。这样,不断变化着的其它艺术动态便会在电视剧的生产中体现出来,电视剧艺术本体亦酝酿了更多的先锋意识生长点,而这同时也就必然提高了电视剧艺术学构造理论神经的反应能力。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
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下面是我分享的戏
我先给你提供一份大纲你看下合适不合适内 容 摘 要本文以人民币升值背景为开端,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综述,重点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一、视角转换之于电视文化研究的必要主张从多种视角来研究电视文化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第一,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落后于迅猛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