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2

Yun云2870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中国酒文化论文摘要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吃好喝好玩i

已采纳

中西方酒文化论文

人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喝酒能加速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与构成。那么,中西方酒文化有什么不同呢?

一、宗教信仰的影响

人们的宗教信仰和酒的关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教义影响着人们的饮酒行为;另一方面,人们的许多宗教活动又都离不开酒。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较为广泛。

佛教的五条戒律中就有“不饮酒”这一条。

很多中国人信奉佛教的教戒,尽可能地不饮酒或控制饮酒;再加上中国的酒大多是用粮食酿造的。

所以,人们对于饮酒持的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认为喝酒只要达到一种微醺之境即可,当一个飘飘然的“酒仙”,而不愿当一个喝酒喝到失去常态的“酒鬼”。

可以这么说,佛教戒律对人们的饮酒行为影响很大,甚至起支配作用。

然而,西方人的主流宗教是基督教,葡萄酒在《圣经》里多次被提到。

耶稣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其目的在于要人们记住他是为人类赎罪而死的。

因此,基督教徒视葡萄酒为圣血———耶稣的血液。

他们在做弥撒的时侯喝圣血、吃圣体,视酒为耶稣救世精神的化身,认为人喝了酒就能与上帝的心灵相通,从而得到仁慈上帝的佑护。

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葡萄酒怀着一种喜爱、敬仰的心情,教会人员把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看作是他们的份内事。

在宗教活动中,人们分食象征着基督血与肉的葡萄酒和面包,旨在继承基督精神。

在举行酒神祭祀的时侯,人们结队游荡,组成合唱表演队唱酒神颂歌,载歌载舞,在树林里或者在荒野里喝酒纵情狂欢,人的本性得到了完全地释放。

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的酒文化典型地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依靠、合作,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紧密社会结构。

中国人喝酒讲究气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

在喝酒时,中国人常常敬酒、劝酒,遇上喜庆节日的时侯还会有一些活动,比如划拳、行酒令、做游戏等来活跃饮酒气氛。

劝酒不仅表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更与他们的集体主义思维有很大的关系。

一群中国人喝酒要比一群西方人喝酒更热闹、更有趣。

除非是借酒消愁的或者是嗜酒如命的,否则很少看得到独自饮酒作乐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的紧密社会结构使得他们视酒为交际工具,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大都是出于联络感情的需要。

在中国酒被赋予了很多感情色彩,酒是联系中国人感情的纽带、润滑剂。

人们喝的是酒,饮的是感情,重视的是饮酒人,劝对方多喝是为了表示友好、诚意。

夸张点讲,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喝出来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交往中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酒不成席”、“无酒情不厚,无酒礼不真”,以酒寄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中国人还注重“以人为本”,认为酒是为人服务的。

因此,不管是繁多的酒器、敬酒的次序还是在饮酒者座位的安排上,无不体现出了中国酒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然而,西方的酒文化则是个人主义的体现,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点。

尽管他们也会有群聚而饮,但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人对酒的浅尝独酌。

西方人强调个人民主自由,从不干涉、强迫别人,所以他们在喝酒的时候全凭个人自由自主,不想喝就不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无需客套。

西方人的这种个人主义也使得他们不愿意依赖别人,也不希望别人依赖自己,甚至包括自己的亲属。

他们之间这种关系决定了酒只能扮演艺术品的角色,是聚会的附属品。

西方这种个人主义的松散社会结构使得他们把酒看作是艺术品,他们是为欣赏美酒而饮酒。

西方人也讲究尊重个人隐私,互不干涉彼此,所以他们在酒桌上互相不敬酒、不劝酒,也不兴做游戏如划拳、猜数等。

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他们才会一同举杯。

西方人还注重“以物为本”,无论是酒礼、选择酒器时、还是在品饮的顺序上,他们都会认真考虑每一种酒的性质、味道,力求将不同酒的不同特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心理因素的影响

酒文化也常常伴有心理因素的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饮酒行为。

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的有规律的活动,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的,反映了人们一定的精神意志,人们的情趣和精神的寄托等,也常会反映出人们心理上的一些积淀。

它们在酒的作用下,就会在一定适宜的时间、场合、气氛中迸发出来。

这些也就构成了饮酒心理,它是酒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其中的核心。

中国人常常赋予酒很多感情色彩,他们的饮酒心理更多地趋向于精神层面。

①表现人格和个性的心理,通过饮酒就表现得更加充分具体了。

比如唐代的李白,对酒的爱好以及他独特的饮酒神态反映了他酷爱自由、不受拘束的个性。

②反映动机和需要的心理。

中国人饮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比如通过喝白酒来抵御寒冷,喝药酒来强身健体或治病。

③显示观念和理想的心理。

人们对某些观念的崇尚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也常会蕴含在酒文化活动中。

比如在中国有不少民族都有“三杯酒”的习俗。

敬三杯酒,罚三杯酒,其中“三”这一数字就包含追求圆满的意思。

④激发思维和灵感的心理。

适量饮酒能刺激人们的思维能力,激发灵感,使人展开想象的翅膀。

中国历史上许多诗人为了激发诗兴而饮酒,像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他们在酒后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此意。

⑤升华情绪和情感的心理。

人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喝酒能加速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与构成。

所以,人一般在饮酒的时侯更容易吐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即人们常说的“酒后吐真言”。

而西方人更多地视酒为个人愉悦感官、舒缓精神的一种物质。

正如他们选择酒器是为了更好地来品酒一样,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赋予酒很多东西,利用酒来传情达意。

西方人以生命的欢畅为主题。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饮酒就是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整天忙忙碌碌,面对生活的无奈、感叹生命的短暂无常,只有在酒酣耳热后,沉重的心灵才能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能得以片刻的解脱。

总之,酒作为一种饮品得到了很多中外人士的喜爱,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西方人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心理因素、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酒文化之间的差异。

随着当今中西方交流的扩大,了解中西方酒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人们理解酒背后所隐藏的风格迥异的文化、民族意义,能够更好地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93 评论

几丁不二

邵雍诗歌中的酒文化 论文关键词:邵雍诗歌 酒文化 论文摘要:邵雍是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以先天象数哲学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卓然自成一家。他留下毕生的诗歌总集《伊川击壤集》,存诗1500余首,其中大量的诗歌和酒有关,反映了酒文化的很多侧面,本文拟从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 涤荡襟怀须是酒,优游情思莫如诗——酒与诗 中国文人自古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与酒成为文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诗酒文化,尤其是魏晋至唐宋,以诗酒闻名的大家名流代不乏人。魏武帝曹操对酒当歌、慷慨悲壮,留下千古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竹林七贤”率真自然、标榜个性,每日在竹林下肆意畅饮,尽显放达与超脱;盛唐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把诗与酒的艺术发挥到极致……邵雍生活的北宋,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宴饮唱和之风盛行,酒成为文人诗词中屡见不鲜的话题,有“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柳永,“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等,饮者留名的人不胜枚举。生长于太平盛世的邵雍,自然也不能免俗,诗歌中饱含浓浓的酒意。 首先,酒与诗都是邵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是其涤荡胸怀的媒介,诗是其优悠情思的载体,两者相互作用,成为邵雍人生的慰藉品。邵雍终生不仕,自38岁起闲居洛阳,著书立说,优游度日。如他在《安乐窝中四长吟》中自述的生活状态:“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篇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 炷 香清冲宇泰,一 罇 酒美湛天真。太平自庆何多也,唯愿君王寿万春。”另有《安乐窝中诗一篇》、《安乐窝中酒一 罇 》分别叙述自己喜欢写诗、饮酒的原因。写诗是为了“自歌自咏自怡然”,以期达到“直恐心通云外月,又疑身是洞中仙”的飘然忘世的境界;饮酒则是“非唯养气又颐真”,不求酣醉,只求微醺,做一个“逍遥客、自在人”。 其次,酒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催化剂,酒饮至一定状态,可使人诗兴大发,才思泉涌。日常生活中的文人受理性、道德的束缚,不能直抒胸臆畅所欲言,借助了酒,他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得以进入物我两忘、无拘无束的自由创作状态。邵雍晚年诗歌创作颇丰,讲究“兴来如宿构,未始用雕镌”,没有任何格律限制,随意而发,这也和他借酒吟诗的习惯有关,如其在《后园即事三首》中所说?“年来得疾号诗狂,每度诗狂必命觞。”可见酒在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酒与花 邵雍自称其《伊川击壤集》是“一篇诗逸收花月”,因此他的诗歌中吟咏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从而形成一种特色,有花必有酒,有酒必有诗。邵雍对花的喜爱充分表明他并非一个面目可憎、道貌岸然的理学家,而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把自己的隐居生活经营的诗情画意。如《南园赏花》:“三月初三花正开,闲同亲旧上春台。寻常不醉此时醉,更醉犹能举大杯。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花见白头人莫笑,白头人见好花多。”诗中用简单的笔墨描述了他与亲友的一次赏花行动,一个酒至半醉、憨态可掬、“醉把花枝仍自歌”的老人形象呼之欲出,让人不禁莞尔,从诗中也可看出他的生活悠闲自得、率意天真。 邵雍之所以对赏花饮酒情有独钟,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受隐居地洛阳的`爱花、重花之俗影响。他年轻时游历四方,最终定居洛阳,正是喜爱其山水风俗之美。而洛阳以牡丹冠绝古今,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了当地赏花的盛况:“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可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喜若狂”,这样的城市氛围自然会感染性情中人邵雍,激发他对花的眷恋和喜爱,因此花与酒成为他诗歌中一种意象符号,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欢乐和天真,同时也渗透着他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如《对花吟》中:“百年光景留难住,十日芳菲去莫遮。对酒有花非负酒,对花无酒是亏花。”看似把酒对花的一时醉语,其实不仅反映出其“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旷达,而且透露了他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和对当下良辰美景的珍惜。 另一原因是花和酒是文人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素材,花是审美对象,酒是感情的发酵剂,两者一起构成文人特有的诗意人生。邵雍的诗歌基本上再现了他的生活状态,其中对花与酒的描写有《嘱花吟》、《插花吟》、《落花长吟》等等,如“把酒嘱花枝,花枝亦要知”,依稀可见一个老者端着酒杯,痴痴的对着盛开的花朵喃喃自语,在他心里花是一个可以对话的生命,而不是自开自落的植物。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插花吟》:“头上花枝照酒 巵 ,酒 巵 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满头白发的老人头上插着一朵鲜花,把酒吟诗,自得其乐。这样的场景在宋代其他文人作品中也并不鲜见,如:苏轼诗中“人老 簪 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黄庭坚诗中也有“醉里 簪 花倒著冠”;欧阳修词中“白发戴花君莫笑”;李清照词中有“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文人插花、 簪 花总是和醉酒有关,或许其中蕴含某种特定的文化意义,还有待挖掘。 (三)珍重相知忽相访,醉和风雨深夜归——酒与人 酒文化的主体当然离不开人,所谓“酒有别肠,唯文者近”,文人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作品赋予了酒多重的审美意义,使酒文化广泛而深入的渗透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文人是酒真正的知音,酒性外冷而内烈,文人则大多是外儒而内刚,自然相见恨晚、难分难舍了。只有文人嗜酒如刘伶者,能提一壶酒,命仆人带锄跟随,说“死便埋我”;只有文人如酒仙李白者,能“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文人与酒,是天生的精神伴侣,彼此神交而相得益彰。 从《伊川击壤集》的千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酒同样成为邵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或自斟自饮,或对席劝酒,或酹酒怀人,或以酒会友,甚至没酒喝了就问人乞酒,可见也是个无酒不欢的酒中豪杰。邵雍的诗歌传达的是一种快乐诗学,没有无病呻吟,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一般文人普遍的怀才不遇之感,酒在其生活中是一种能带来快乐和满足的东西,即使是一个人,“一杯酒美聊康济,林下时时或自斟”,也能喝的“频频到口微成醉,拍拍满怀都是春”,没有丝毫的孤独落寞之感。当然最惬意的是以酒会友,邵雍在洛阳时,诗酒雅集之风盛行,洛中 耆 老名宿经常举办“真率会”、“同甲会”等,城中名流文士齐聚一堂,饮酒赋诗,不亦乐乎,邵雍交游广泛,也经常参与其中。尤其是与“洛中四贤”富弼、司马光等人时相往返,交情匪浅。如卷九《和弼》“贯穿百代常探古,吟咏千篇亦造微。珍重相知忽相访,醉和风雨夜深归。”两人谈古论今,饮酒赋诗,不觉竟至夜深,足见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邵雍饮酒也有伤感的时候,如《哭张元伯职方》:“近年老辈频凋落,使我中心又恻然。洛社挂冠高卧者,唯君清澈如神仙。昔者与君论少长,今日与君争先后。把酒酹君君必知,为君洒泪西风前。”昔日洛社诗酒之交,一个个撒手人寰,只能把酒酹君,独自追忆往事,感伤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总而言之,酒在邵雍诗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酝酿诗歌的工具,是赏花感怀、醉酒放歌的契机,是宴饮交游,烘托气氛的媒介,没有了酒,邵雍的诗歌将会是另一种面貌。 参考文献: [1]邵雍著.陈明点校.伊川击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长弓,国艳主编.中国酒文化大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15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论文摘要

    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论文的摘要,一起来看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消费需求在

    牛奶泡泡韵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酒礼文化论文题目

    糟粕中的菁华-酒

    热腾腾的鱼粥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韩国文化论文摘要范文

    只是一些资料,希望有帮助。法国:法国是一个充满文化、艺术的国家,而在法国文化中,他们的文学、电影、绘画、建筑等都使人再三回味。几百年来,法国都一直是欧洲乃至全世

    dp7323908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葡萄酒的文化论文参考文献摘要

    我觉得你应该从市场的乱字和中国应该立法来监管酒类市场,肯定会很好的。不要等市场乱的有老百姓说话了,就和一些食品出问题一样再来管,那就迟了,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老百姓

    杭州慕宇装饰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酒文化论文摘要

    中西方酒文化论文 人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喝酒能加速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与构成。那么,中西方酒文化有什么不同呢? 一、宗教信仰的影响 人们的宗教

    Yun云287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