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27

请叫我阿虎
首页 > 职称论文 > 姓氏史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an369247787

已采纳

一、史姓的历史: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二、史姓的现状:史姓的人口已达到250多万,排在全国第八十五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史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辽宁、云南、陕西,这五省又集中了28%。山东为当代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史姓总人口的15%。

史姓的姓氏名人

1、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2、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3、史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4、史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175 评论

逛街搵食人

4为圣贤避讳。 二名字的文化内涵名字往往反映的是一种愿望与追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物质享受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 2执着生命的祝愿 3消灾免病与逢凶化吉的期望 4对高尚人格的景慕 不仅如此名字反映出的也是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例如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的汉代名字所反映的就是一种阔大气象五代盛行以彦命名的风气再如唐代文人有称呼排行的习俗这都代表了那一时代的历史特征。 姓氏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最近几年“炎黄子孙”“黄帝苗裔一类的说法在海内外特别流行有辅以龙的传人等日益成为华夏文化的一个聚焦点。这种说法的起源与姓氏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目前姓氏多种多样可是究其历史这些姓氏本是同根生这就很容易解释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了。同时姓氏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想必历史课本中的北魏汉文帝的改革大家还记忆犹新吧雄才大略的孝文帝为了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以行政手段推进鲜卑族的汉化改鲜卑姓为汉姓当然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文化的发展更对民族的融合起了极大作用。 对姓氏文化的研究极大促进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同时姓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必将持续熠熠生辉下去。

313 评论

zcp1211小窝

作文思路:首先介绍了史姓的历史渊源,接着叙述史姓人口历代的迁徙情况,最后详细介绍了当今史姓在全国人口的分布情况。

史姓出自周代太史佚之后,亦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初年有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太子言行和重要史事、管理中典籍的史官)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

春秋时期,列国史官之后,亦多以官名为姓,形成史氏。东汉时,又有史姓入居四川,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史姓历史上六大郡望,其四为史丹之后,西晋永嘉之乱时,史丹后人史苞避乱至河西建康(今甘肃高台县),后发展成建康望族;

史丹重孙崇,东汉封溧阳县(今属江苏)侯,遂举家从陕西长安县徙溧阳,后发展成宣城望族;史丹后人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属山东,后发展成高密望族;史丹孙史王广,居长安,后发展成为京兆望族。另有陈留郡,系东汉京兆尹,陈留考城(今属河南)人史敞一族所在。

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当代史姓的人口已达到250多万,排在全国第八十五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史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250多万,增长了11倍,史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比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要低。

自宋朝至今1000年,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史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

辽宁、云南、陕西,这五省又集中了28%。山东为当代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史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以华北、华东为中心的两个史姓居住区。

300 评论

亲切的海沫儿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中国姓氏文化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215 评论

夏香林萌

本论文为您写中国姓氏起源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中国姓氏起源、流变和姓氏学概述〔摘要〕中国姓氏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先有姓。至父系氏族社会始有氏。此后至春秋时代,氏尊而姓微。战国时代姓与氏通用而不分贵贱。秦汉及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或并言。具体的姓氏来源成千上万。迄今姓氏有两万余个,按逻辑归纳有17类,其分布以中国为主,遍及世界193个国家。历代因门阀与赋税的需要,皆重姓氏学。姓氏学研究发轫于春秋(以《世本》为代表),兴起于两汉,继起于东晋南北朝(以南朝梁和北朝北魏为代表),兴盛于唐宋,复兴于明,鼎盛于清,全盛于当代(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始)。《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一书具有四个特点和两大价值。值做到一读。〔关键词〕姓氏起源流变姓氏学姓氏辨类四个特点两大价值接到衡阳胡秀华先生送来的《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书稿将近一年了,我迟迟未敢下笔作序。这部书洋洋260余万言,是胡先生十几年心血的结晶,我如随意涂鸦,将有损本书的光彩。因此,当时我便建议他去请何光岳先生作序,他说是何光岳先生特别推荐来请我的。本书不但部头大,书中参考与征引书目多达150余种,需要稽核查证;本书对500个姓氏进行了概说与探源,并于每个姓氏后都编有名人传记,他所运用的资料覆盖了二十六史和历代的方志及私家着述,吾非博闻强志之人,许多地方都逼使我重温旧典。功课做完之后,尽管才疏学浅,我还做到写几句话以就教于读者诸君。一、姓氏起源、流变与姓氏学关于我国姓氏起源,古今许多姓氏研究的专书都有探讨。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或纵不能达远古,或中不能明朝代,或源不能识类别,或横不能见联系,总之是不成系统,不够完善。胡秀华先生的这本书,于单个姓氏探源考订用心良苦,限于他本书的体例,也未便从总体上付诸系统的论述。我遂借弁言之机,对姓氏起源与流变,乃至姓氏学的情况,做一总体的鸟瞰。或略补姓氏研究之缺,亦祈于读者有所裨益。世界万事万物各有其本源与发展,但在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对它们的关注,便都不会有文献历史。以此为前提,我们可以说,没有人就没有历史。文献历史,是通过文献记述的人及其与人相关联的事物的本源与发展。人是人类区别于低级动物的总称,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其个性特征,但如果每一个具体的人没有一个专属于他的符号,便无法进入集体的劳动与生活,也无法进入文献历史,因此,姓名便应运而生。人类是先有姓而后有氏然后而有名字的。人的姓氏是随着从古猿到猿人,到智人(古人),到新人(现代人)的进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亚洲南部与非洲北部相邻地区的古猿,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生存发展中,大约在七八百万年前有部分幸运者便变成了猿人。他们是“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能够“拿棍棒的猿群”。这一时期,恩格斯称其为人类的童年,即“蒙昧低级阶段”(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描述他们“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没有任何家族,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某种作用。”(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云南省禄丰新生代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八百万年。说明中国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早更新世三百万年至中更新世二十至三十万年前,猿人为了生存,在劳动中改变了自身本质,已进化为直立人,即“完全形成的人”。这时的猿人能用火,制造劳动工具,血缘同辈通婚,它是人类蒙昧中级阶段。猿人从能够拿棍棒进化到直立行走、形成血缘家族,经历了漫长的七百七十多万年,考古学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在《贺新郎》词中曾这样描述这一时期:“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距今约二三十万年以前或稍后的更新世中期后一段时间,直立人已进化到智人(古人)阶段。血缘家族公社已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陕西大荔人头骨化石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距今约五万年前,早期智人已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较大发展,由于地域和劳动形式的不同,人类不同肤色和种族也已形成。这一时期,广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内蒙古萨拉乌苏人(河套人)、广西来宾麒麟山人、山东新泰人、辽宁建平人、云南丽江人、台湾左旗人等,都有化石出土。从早期智人到距今一万年前的二三十万年间,智人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劳动工具做到到改进,而且有了半地穴式的简陋房屋。考古学将这二三十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夏以前,姓与氏是两回事,它们并没有同时产生,而是先有姓后有氏。姓与氏的贵贱,也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母系氏族早中期,有姓无氏,姓是女人的尊荣,以“老祖母”为中芯,形成大小不同的氏族公社,男人是既没有姓也没有氏的。《国语·周语》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姓”字的象形字,是“女”在上而“生”在下,是女人撑开双腿,刚生出一个小孩的状态。“姓”字本身,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至母系氏族中后期,男人始有氏,但姓贵而氏贱。是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至父系氏族时期,男女的地位反过来了,表现在姓氏上,则氏为贵,姓为轻。当时的庶民奴隶是既无氏也无姓的,他们只有名字。即“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而无氏”。(同上)那一段漫长时期的通婚状况是“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同上)历史发展到大禹时代,建立了中国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它完成了由部落大联盟共主(酋长)的选举制度到君主世袭制度的蜕变,王权与男权一次达到顶峰时期。所有的官爵、土地、人民都是君王的,所有的达官贵人的姓氏也全由君王赐予。所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就是这个意思。“胙土命氏”对姓氏发展的贡献,是开启了中国以官为氏、以国为氏、以地为氏、君王和主人赐氏的先河。夏、商、周三代历经约14个世纪(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所附三代的世系表),48位王者,但一直沿袭着“胙土命氏”(或曰“胙土分封”)的制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带来了姓氏的稳定和发展。它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父系“氏”的不断强盛和母系“姓”的逐渐衰微。到了周代,姓氏已开始混淆,而以男子的氏为贵。如《仪礼·士昏礼》云:“祝告称妇女之姓,曰:‘某氏来妇。’”前说称道妇女之专用“姓”,而祝告时却称的是妇女之父亲男性专用的“氏”。这为以后的姓、氏合一奠定了基础。春秋时的“赵太后”等,则是直接以她曾经依附的男性的氏为称谓了。二、君王所赐氏的氏族做到到迅速发展。除了王族之氏和王族尊崇的古来姓族外,其他的一切官名、地名、国氏、族氏,皆为君王所赐。三、以国为氏、以地为氏的支裔氏族日益增长。如夏之后封于杞,杞又分出娄、楼、鲍等支裔。如商封子族于宋,宋又分出戴、微、衍、边、向、起、合、宣、牛、皇甫、司徒、萧、穆、完、乐、正等等支族。周分封亲族诸侯80余国,各诸侯的支裔繁衍达2000余氏,人口几占中国之半。中国姓氏起源论文范文结:关于中国姓氏起源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姓氏起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2、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3、中国社会科学期刊4、中国现代医学杂志5、中国畜牧杂志6、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178 评论

霸气Annie姐

牛比奥利给加油继续

14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姓氏渊源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

    suki子雅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中国姓氏研究的论文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中国姓氏文化渊源”和弘扬姓氏文化等问题。 进行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加强青少年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了解。我们想通过此次研究

    毒师999999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李家姓氏源统考文化研究论文

    李姓起源 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

    泡沫鱼头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古人姓氏文化研究论文

    1、提出问题2、研究方法3、资料整理4、结论

    zeeleemoon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姓氏马的研究论文

    作文思路:首先介绍了马姓主要的历史渊源,接着追根溯源介绍了尧舜时期马姓的状况,最后描述了马姓的现状,在全国的人口分布情况。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

    月影星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