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32

林佳(林巧洳)
首页 > 职称论文 > 有关孟浩然的论文答辩问题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家有陈先森

已采纳

在论及孟浩然的文学成就与影响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提请注意。就是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论作品的优劣,固然可以不考虑时序的先后,但在涉及历史贡献之大小、影响是否深远的时候,则不能不历史进程为依据。《红楼梦》优于《金瓶梅》,但《红楼梦》无法影响《金瓶梅》,倒是《金瓶梅》影响了《红楼梦》。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那些历代诗评家,有关孟浩然与其它大家相较孰优孰劣的评论,是否公允、是否合理,便可迎刃而解。如宋人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说:“老杜有岳阳楼诗,孟浩然亦有。浩然虽不及老杜,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亦自雄壮。”这话则应当这么说:“浩然有岳阳楼诗,老杜亦有,浩然虽不及老杜,焉知老杜非有出蓝之色?”因为孟诗在前,杜诗在后。是浩然影响了老杜,故老杜才有超越浩然的可能。再如贺贻孙说“王如一轮秋月,碧天似洗;而孟则江月一色,荡漾空明。虽同此月,而孟所得者,特其光与影耳。”此说未必公允,仿佛孟浩然是占了王维的光。对此,董运庭先生指出:“王、孟毕竟是在年龄上有差距的,孟浩然的诗歌创作要早于王维,对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孟浩然更有开拓创新之功,王维是在孟浩然的基础之上,才进一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陈贻惞先生在《孟浩然诗选后记》中说:“李、杜、王维都很敬仰孟浩然。很显然,除了人品,他们也不可能不多少受到这位开风气之先的前辈诗人的启发和影响,不可能不对他的成就表示应有的尊重。”此论颇为精到,“前辈”之说,一点不错。孟浩然比王维、李白大十二岁,比杜甫大二十二岁。从创作情况来看,以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去世之年计。孟浩然有近体诗199首,王维则不足80首,李白的创作总数也仅122首,杜甫这时仅有10首诗。其它岑参、高适、王昌龄的诗作也都不及孟浩然的一半。更何况,早在开元刘、七年的时候,孟浩然就已“有声于江楚间”。开元十年左右既名动京师,“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坐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俨然有诗坛第一人之概。可惜的是孟浩然这颗诗星陨落得太早了,他留给人们的遗憾太大了。由于他的去世所形成的空白让王摩诘痛哭:“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杜子美不只一次为之叹息:“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是李太白所给予的最真诚地褒奖。 下面,我们主要从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发展中的地位、孟浩然诗的艺术成就和孟浩然对其他诗人的影响几个方面,力求还原这位盛唐时期布衣诗人的风采。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陈贻惞先生在《孟浩然诗选后记》中说:“继陶之后,大力写作田园、隐逸题材,并将之与谢灵运所开创、谢眺所发展的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的,当首推孟浩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是东晋时代的陶渊明;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南朝宋代的谢灵运;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在山水田园诗中抒发交游、酬唱之情的诗人,则是盛唐时期的孟浩然。是孟浩然将山水诗和田园诗熔铸在一起,即写山水又写田园;山水中有田园,田园中亦有山水。或者说是“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而且这山水田园中寄寓着诗人的形象和情感。这就使得山水田园诗更臻完善,成为诗国中晶滢透剔的明珠,永耀光泽的艺术珍品。 山水诗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是在谢灵运手中完成的。那时的山水诗,以再现山水为主,重在描绘山水的真切面貌,仅在诗的末尾点缀一些玄言说理。诗中看不到作者的身影、思想、感情。后来的谢眺,对谢灵运的山水诗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在对山水形态的描摹之外,加入了一些个人感情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或借景抒情,或因情写景,使山水诗开始清新起来。但是,诗中的景和诗中的情,二者还没有完美地统一,还没有或者说还缺乏形象的刻画。而这些,就给孟浩然留下了驰骋才华的空间。在孟浩然那里山水形象的刻划注重的是其意象,它同诗人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融合在一起。它是“孟浩然的诗”,更是“诗的孟浩然”。这就是孟浩然的贡献,创造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孟浩然的学习陶渊明,更是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正如陈贻惞先生所说:“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习了陶渊明写诗的经验,重视清新而浑然一体的感受,通过一系列的诗歌创作,以襄阳江村和本人为原型,经过艺术概括,竟成功地创造出一个幽雅、恬静的意境以及与此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清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增添了别有韵致的奇葩。” 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说孟浩然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所谓“兴象”,就是汉魏古调和齐梁新声融和而形成的“声律风骨兼备”的诗歌艺术境界。在初唐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和兴寄,而沈全期、宋之问则注重声律,这两个方面平行发展着。到盛唐,这两个方面出现了融合的态势,而孟浩然的诗歌创作即体现了这种融和。所以,殷潘评孟浩然诗有“无论兴象”之说。“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并不是一码事,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不等于构成了兴象。正如陈伯海先生所说:“兴象不光要求抒情写景的高度综合,还要求这种综合不单纯停留在‘象内’世界这一个平面上,而要能形成‘象’和‘兴’、‘象内’和‘象外’的深层组合——一个‘形象的二重世界’,这就和一般所谓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有了区分。”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塑造了人物形象,在一个春雨过后的清晨,在不断的鸟鸣声中,睡意未足的主人公醒来了,朦胧中记起昨夜风雨之声,禁不住自语:“花落知多少?”诗中没有一个字触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但这形象本身(象内)却告诉我们主人公对春的关切及其惜春之情(象外)。读者通过诗人塑造的形象去揣摩、玩味乃至用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去补充、发挥,从而得到对诗歌意旨的了解。籍成山先生说:“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这是孟浩然的贡献,也是唐代诗人的贡献。”“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读了孟浩然的山水诗,我们不仅领略了他笔下的山水风光,更重要、更欣然的是我们认识了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正直风雅的古代文士形象。这正是孟浩然山水诗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二、清淡的诗歌风格 孟浩然的诗,评论者多以清言之。自唐至今,一以贯之。王士源说:“举座嗟其清绝。”老杜说:“清诗句句尽堪传。”李太白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白乐天说:“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清绝、清诗、清芬、清风,皆有一个清字。可见,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都认可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基本风格是一个清字。 后来的许多诗歌评论家,也大都在这个清字上各抒己见。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说:“孟襄阳之清雅”。又说:“孟襄阳兴致清远”。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襄阳时得大篇,清空雅淡,逸趣翩翩。”在同书《外编》中又说:“浩然清而旷。”又说:“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才清者,王、孟、储、韦之类是也。”翁方纲在《石州诗话》中说:“读孟公诗,……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说:“王清而远,体格高浑;孟清而切,体格俊逸。”胡震亨在《唐音癸笺》中说:“襄阳气象清远”。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孟浩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施闰章在《蠖斋诗话》中说:“襄阳五言律、绝句,清空自在,淡然有余。”田雯在《古欢堂集杂录》中说:“王维、孟浩然清淑散朗,窈窕悠闲,取神于陶、谢之间,而安顿在行墨之外,资制相侔,神理各足。”这些所谓的“清雅”、“清远”、“清空”、“清旷”、“清切”、“清亮”、“清淑”等,也都紧扣一个“清”字立论,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持论的依据,至今仍为诗评家所重。陶文鹏研究员在《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一文中说:“这位‘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的诗人,最爱写清朗的诗。”“清泉、清响、清昼、清江、清听……这些清景最使诗人心旷神怡、触发清兴,从而写出清诗。”他还从“清真”、“清幽”、“清空”、“清旷”、“清淡”等方面,详论了孟浩然崇尚清真自然美的情趣,并指出这是学习陶渊明的结果。孟浩然的这种“清旷淡远的新山水诗”,是王维的先导,“开盛唐山水诗派风气之先,对于我国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李景白先生在《孟浩然诗歌艺术风格的再思考》一文中也说道:“他(孟浩然)对‘清’有特殊的兴趣,他的诗篇里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大概就是“清”。他对水则称“清泉”、“清川”、“清流”、“清江”、“清溪”;称露为“清露”;称风为“清风”;称秋为“清秋”;称夜为“清夜”;称晨为“清旦”、“清晓”;对声音则称为“清响”、“清音”;兴则称“清兴”;思则称“清思”;把声音入耳称为“清听”;把乐器之弦称为“清弦”;甚至把猿猴也称为“清猿”,如此等等。他的诗特别喜欢创造“清”的境界。”宁松夫教授在《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意象论析》一文中说:“诗歌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文章从有关水的“清”的意象,有关时间的“清”的意象,有关音响的“清”的意象,有关光辉的“清”的意象,有关人物容颜、谈吐、思想、兴致等方面的“清”的意象五个方面论述了孟诗“清”的艺术风格,颇有见地。 其实,除了“清”之外,孟浩然的诗还有“淡”的风格。闻一多先生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他发现孟浩然诗的“淡”的特征,并对它作了特别地强调。对孟诗的“淡”,古人也有所论及。如胡应麟就说过,“浩然之简淡”,“雅淡”,“浩然之淡”等。胡震亨也说过,浩然诗“冲淡”。李东阳说:“孟却专心古淡。”刘大勤说:“王孟……寄至味于平淡。”刘辰翁说:“孟诗如雪,虽淡无色彩不免有轻盈之意。”这些所谓“简淡”、“雅淡”、“冲淡”、“古淡”、“平淡”等,都是他们各自对孟浩然的某诗,或某几首诗评析的结果,还未能从孟诗整体层面对孟诗的总体风格作出概括。现今研究孟浩然诗歌的专家,对孟诗的“淡”的风格,又有了新的更周详的论述。 房日晰先生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在具体论述中,他又说:“孟浩然诗中最激烈的句子,大概就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违’了。这是诗人不得志的牢骚,采用绵里藏针的艺术手法,对统治阶级不重视贤才以及友朋因势力而疏远的情景,作了戟刺与反讽,但在表现方法上,却仍是很委婉的。”“余如‘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都是感情比较激烈的句子,但比起李白来,就和缓的多了。”除闻一多引用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万山潭》两首诗外,房先生又引了《秋登万山寄张五》一诗来说明孟诗在诗意表现上的淡。孟浩然在诗意上所显示的这一特点,是“大味必淡”之淡,是写作上反朴归真的结果。“他的诗意虽似淡而实则意味隽永,读起来如嚼甘蓝,越嚼越甜的。”至于语言色彩的淡,孟浩然不喜欢用浓艳的色彩。有人统计孟诗中用“红”字12次,用“绿”字11次,用“黄”字11次,用“白”字35次,用“青”字37次。表现艳色的红绿黄比表现淡色的青白要少得多。再就是,孟浩然的诗大都如口语之淡。如《洛下送奚三还扬州》一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李梦阳评之为“只似说话,却妙”。张谦宜说:“一气如话,此之为老。”虽然如话,却十分老练和老道。孟诗达到了语淡情深的境界,因此赢得了历代诗评家的好评。 《孟浩然诗集》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六十首诗,这些以清新雅淡为主要风格的诗,在唐代诗坛乃至整个诗国里都是十分耀眼的奇葩,受到人们的青睐。 三、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 陶文鹏研究员说,孟浩然“是在明确的诗歌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是他,最先以诗的竖琴,弹奏出清新美妙的盛唐之音。”孟浩然的诗歌理论,散见于其所作诗歌创作之中。有创作论,有艺术论,鲜明而完整。他在《韩大侯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诗中写道:“翰墨缘情发,高深以意裁。”意思是说,诗歌创作是缘情而作,以情感人的;而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又必须以意来统帅和支配感情和想象。但诗人的感情又决非无缘无故发生的,它来源于客观外物的激发。孟浩然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诗中又多次写道:“何以发佳兴,阴虫鸣夜阶。”“秋入诗人兴,巴歌和者稀。”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百里行春返,清流逸兴多。”这些诗句中的“兴”,不是诗歌创作表现方法的兴,不是“赋、比、兴”的兴。它是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所说的“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的兴。是《二南密旨》中所说的“感物曰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的兴。可以说是感于物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创作灵感,情动于衷。孟浩然的这种诗歌理论,无疑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是进步的。他反对当时诗坛上那种故作清高,无病呻吟、内容空洞、辞藻浮艳的形式主义诗风。“文章推后辈,风雅激颓波”。“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他充分肯定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魏晋名士的风骨,主张以《诗经》中《风》诗、《雅》诗那样的作品以及如阮籍咏怀那样的诗来“激浊扬清”,荡涤诗坛上的齐、梁颓波。孟浩然的创作实践正是如此,没有矫揉造作,全是真情的流露。所以王士源说他“文不为仕,伫兴而作”。皮日休说他“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孟浩然以他的诗歌创作把诗从初唐风行的咏物、应制等的狭小题材范围中解放出来,给盛唐诗坛注入了清新,为中国的诗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四、孟浩然的影响 谈及孟浩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我们还是要借用陈贻惞先生的话:“李、杜、王维都很敬仰孟浩然。很显然,除了人品,他们也不可能不多少受到这位开风气之先的前辈诗人的启发和影响,不可能不对他的成就表示应有的尊重。”李白、王维都是孟浩然的朋友,诗歌唱和,相互影响是可以肯定的。杜甫与孟浩然有无交往,还没有实证。不过,杜甫受孟浩然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崇儒、追求仕进的思想是一致的。杜甫特别钦佩孟浩然的诗,他在《遣兴五首》中称赞说:“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又在《解闷十二首》中说:“清诗句句尽堪传。”他的《岳阳楼》诗当是受到了孟浩然《洞庭湖》诗的影响,他的一些绝句也颇类浩然。 对李白的影响就更大了,李白有许多诗写赠浩然。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是一座“安可仰”的高山,只能对之“揖清芬”。孟浩然对李白的影响,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在不依附权贵的为人品格上。孟浩然憎恶权奸,唾弃趋炎附势之徒。宁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也不肯立于污朝。这种品格,正与后来李白那种平交王侯、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为是一脉相承的。第二,在任侠精神上。孟浩然《送朱大入秦》、《送吴宣从军》、《赠马四》等诗中所表现的任侠精神,在李白的诗中俯拾皆是。第三,在诗风上。孟浩然的诗中多有自己的形象,遣词用语往往突出主位。“我”、“余”、“予”屡见不鲜,如“我来如昨日”,“予亦忘机者”,“予亦离家久”,“余亦浮于海”等等,不胜枚举。李白的诗更是如此,强烈的个性,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与孟浩然相比则有出蓝之色。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等等,处处有我。第四,在诗体诗风上。孟浩然长于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而这也正是李白的强项。安旗先生在《李白传》中说,这是孟浩然指点的结果。在五言律诗的创作上,孟浩然有“以古诗为律诗”的特点,李白则“多类浩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律诗有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除李、杜、王维之外,其他山水诗人如储光羲、綦毋潜、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也都受到孟浩然的影响。储光羲、綦毋潜皆开元十四年进士,同属山水诗派诗人。陆侃如、冯阮君在《中国诗史》中说,储光羲的诗“显然是属于王维、孟浩然一群的“,綦毋潜诗歌”风格完全近于王、孟”。木斋在《中国诗歌流变》中说,“刘长卿,其诗意境幽清,也可看作是王孟的弟子。”“韦应物的山水诗中,既有盛唐王孟的气息,又时时露出中唐萧瑟的端倪;既有对陶谢、王孟以来传统的摹仿学习,也有变化和创新。”在论及柳宗元时说:“柳宗元以山水写内心,风格幽冷,他的诗歌创作,主要应归结到对王、孟、韦的发展。”可见,孟浩然的山水诗对山水文学的发展,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孟浩然的影响,还表现在襄阳诗人的诗歌创作上。孟浩然之后,襄阳出现了不少山水诗人。有《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有“排青紫之念,结庐云卧,钓水樵山”的名士朱放,有为官清正、善拔人才的鲍防,有被唐玄宗誉为“诗人之首出,作者之冠冕”的席豫等。他们都是襄阳山水孕育出来的诗人,读他们的山水诗,可以明显地感到孟浩然的影响。可惜的是,他们没有为家乡留下只言片语。或因灾荒、或因战乱,或因其他原因,他们背井离乡,他们的成就在外地。开花结果在异地,种子的培育却在襄阳。 襄人学孟最力,最有成就者当推晚唐的皮日休。他所写的《郢州孟亭记》,对孟浩然推崇备至:“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之尤。介其间不能愧者,唯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人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其评价既高而又公允,为了说明评价之确,他还拿孟浩然诗句与其他诗人诗句作比较:“北齐美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接着,表达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先生,襄阳人;日休,襄阳人也。既慕其名,亦睹其貌,盖仲尼思文王,……七十子思仲尼,则师有若。”皮日休不仅学孟浩然作诗,也学孟浩然的作人。

252 评论

真理在朕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336 评论

海上的海

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写作背景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首诗洞庭湖写得气势浩瀚.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象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辑”,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参考资料:

285 评论

dp73242962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 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下面是小编为你 带来的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欢迎阅读。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 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 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 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游长安, 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 名动公卿, 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 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 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 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 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有《孟浩 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代表作品 《过故人庄》 《春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宿建德江》 《早寒江上有怀》 《田家元日》 《凉州词》 《夏日南亭怀辛大》 《秋宵月下有怀》 《与诸 子登岘山》 《秋登兰山寄张五》 《春中喜王九相寻》

339 评论

华尔街学徒工

以下供参考!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 [原诗]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359 评论

小小小小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内容】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首诗洞庭湖写得气势浩瀚,炎约旱母星楸泶锏梦�裼兄拢�挥心侵直肮��グ徒崞蚯蟮乃灼�?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辑”,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113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孟子的小论文题目

    题目: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孔子可以照着下面的模仿 我眼中的孟子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

    tarrinbiubiubiu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有关张爱玲论文答辩的问题

    张爱玲与杜拉斯爱情观的比较.

    阿菈VinU菟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探究孟浩然诗的毕业论文

    一、引言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孟浩然在三十六、七岁以前一直隐居在鹿门山,创作了大量诗作。开元十二年出乡,为了求取功名,曾“三入长安”[1],但终生未官,

    寒风夜雨11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浩然论文范文资料

    议论文 ,是进行问题阐述的过程,议论文写作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对问题的自我观点的理解。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议论文的800字 范文 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

    粉红蚕宝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有关孟浩然的论文答辩问题

    在论及孟浩然的文学成就与影响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提请注意。就是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论作品的优劣,固然可以不考虑时序的先后,但在涉及历史贡献之大小、影响是

    林佳(林巧洳)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