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56

343004227qq
首页 > 职称论文 > 地理学报80周年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烧饼小顺顺

已采纳

李治安,男,1949年生,河北邢台人。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历史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历史组成员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元史和政治制度史,并招收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代表性学术专著为《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行省制度研究》。已在《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地位》等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其中,《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获1997年天津市优秀图书二等奖。《行省制度研究》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前承担国家哲学社科首届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元代北部、西部诸行省研究”和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等。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通论、元史史料选读、元史研究专题、蒙古语、政治制度研究专题等。 (1)《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2)《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3)《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4)《忽必烈传》(学术传记),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5)《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4月;(6)《元代行省制度》,中华书局,2011年4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2)《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李治安、杜家骥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3)《社会阶层制度志》(李治安、孙立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4)《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李治安、薛磊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5)《元代华北地区研究——兼论汉人的华夷观念》(李治安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1)《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主编兼第一撰稿人);(2)《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主编兼第一撰稿人);(3)《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多卷本丛书,天津古籍出版社,已出版8册;(4)《元史论丛:马可波罗与十三世纪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八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邱树森、李治安主编);(5)《元史论丛: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6)《元史论丛》第十一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7)《元史论丛》第十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8)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丛书,商务印书馆,2006年;(9)中国思想与社会文丛[系列专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陈洪、李治安主编);(10)传统社会与文化研究丛书,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1)《马可波罗游历过的城市:元代杭州研究文集》,杭州出版社,2012年(李治安、宋涛主编); 《成吉思汗生年问题补正》,《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元代“常朝”与御前奏闻考辨》,《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元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考》,《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元中叶西北“过川”及“过川军”新探》,《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元代投下考述》,《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怯薛与元代朝政》,《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元代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文史》第35辑,中华书局,1992年;《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上、中、下),《文史》第52-53-54辑,中华书局,2000-2001年;《元代上都分省考述》,《文史》第60辑,中华书局,2002年;《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 (1)《略论唐代征商制度》,《南开史学》1981年4期;(2)《忽必烈削弱宗藩实行中央集权》,《南开大学学报》1985年3期;(3)《唐代执法三司初探》,《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3期;(4)《元代质子军刍议》,《历史教学》1988年5期;(5)《元代中原投下封地置路州发微》,《蒙古史研究》3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6)《元代投下考述》,《民族研究》1989年3期;(7)《元代的投下户》,《南开学报》1989年5期;(8)《怯薛与元代朝政》,《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9)《元代的分封制度》,《文献》1990年1期;(10)《元代宗王兀鲁思分封考述》,《南开史学》1990年1期;(11)《关于元代镇戍江淮的蒙古诸王》,《安徽史学》1990年1期;(12)《元代云南蒙古诸王问题考察》,《思想战线》1990年3期;(13)《藏文雅隆觉沃教史节译》(译注),《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年3期;(14)《元代的宗王出镇》,《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2年;(15)《元代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文史》第三十五辑,中华书局1992年;(16)《元代におる蒙古诸王の中原居留に関する问题》,《爱知大学文学论丛》1992年99辑;(17)《元代晋王封藩问题探讨》,《元史论丛》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8)《ォゴタィ汗时期における小功臣の食邑民分封に関する考察》,《日本モンゴル学会纪要》24辑,1993年;(19)《元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述略》,《南开学报》1994年2期;(20)《元代蒙古人的等级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21)《关于元中后期的奉使宣抚》,《祝贺杨志玖教授八十寿辰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22)《成吉思汗生年问题补正》,《历史研究》1996年1期;(23)《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化和若干制约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4期;(24)《修端“辩辽宋金正统”的撰写年代及正统观考述》,《韩儒林纪念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5)《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述论》,《南开学报》1997年2期;(26)《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97年5期;(27)《漫话行省制》,《今晚报·日知录》1997年7月10日;(28)《元代宣慰司建置沿革与性质辨析》,《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29)《从运用藏文史料考订成吉思汗生年谈起》,《津图学刊》1998年第1期;(30)《元代社区捕盗官巡检司考述》,《东洋学研究》第四辑,韩国东洋学研究会1998年6月;(31)《元代行省机构组织考述》,《元史论丛》第七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32)《元散府钩沉》,《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33)《元代宣慰司职掌考述》,《纪念南开大学建校八十周年暨古籍所成立十六周年文史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34)《元代路总管府研究》,《南开大学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纪念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35)《元代县官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36)《元代乡试新探》,《南开学报》1999年6期;(37)《元代河南行省研究》,《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38)《寰宇记中的乃颜之乱与马可波罗在华身份》,《历史月刊》(台湾)154期,2000年11月;(39)《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上),《文史》52辑,中华书局2000年;(40)《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中),《文史》53辑,中华书局2000年;(41)《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下),《文史》54辑,中华书局2001年;(42)《元世祖朝钩考钱谷述论》,《历史教学》2001年2期;(43)《元代行御史台述论》,《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44)《元代乡试与地域文化》,《元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45)《马可波罗所记乃颜之乱考释》,《元史论丛》第八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46)《元代上都分省考述》,《文史》60辑,中华书局2002年;(47)《元代巡检司考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8)《综合性区域史研究前景美好》,《南开学报》2002年6期;(49)《元代“常朝”与御前奏闻考辨》,《历史研究》2002年5期;(50)《论元代的官吏贪赃》,《南开学报》2004年5期(被高教出版社英文版《中国历史前沿》2006年3号全文翻译为英语);(51)《开展元代华北区域研究之我见》,《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52)《专通结合 厚积薄发》(访谈录),《历史教学》2005年4期,(李治安、刁培俊);(53)《元世祖忽必烈漠北领地考》,《史学集刊》2005年7期;(54)《元中书省直辖“腹里”政区考略》,《元史论丛》第10辑,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7月;(55)《元世祖忽必烈与藏传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10月;(56)《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57)《中国古代史基本问题笔谈: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史学集刊》2006年1期;(58)《元代冗官述论》,《学术月刊》2006年5期(被《新华文摘》2006年15期全文转载);(59)《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一),《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1期;(60)《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二),《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2期;(61)《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三),《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3期;(62)《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学术月刊》2007年4期(精简稿);(63)《探寻专精与博通相结合的治史路径——李治安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7年4期(李治安,杨印民);(64) 《探索元代文化教育发展的特殊路径》(代序),申万里著《元代教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65)《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元初汉文人仕蒙》,载《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6)《张之翰诗咏胶州》,载《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67)《“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序》,载《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68) 《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69) 《宋明理学家对乡里社会新秩序的构思与探索》,《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6期(《新华文摘》2009年5期全文转载);(70)《西方人视野下的忽必烈大汗》中译本序,(美)罗沙比著《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重庆出版社,2008年8月;(71)《元代岁赐定制时间考》,《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11月;(72)《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历史研究》2009年1期;(73)《元代甘肃行省新探》,《元史论丛》第11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74)《元世祖クビラィ草原领地考》,《早稻田大学モンゴル研究所纪要》第5号,2009年9月;(75)《元代云南行省的机构组织与官吏任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76)《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文史哲》2009年6期;(77)《忽必烈与元帝国》,《大国》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78)《元陕西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考》,《历史研究》2010年1期;(79)《元代四川行省沿革与特征》,《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2期;(80)《元巩昌汪总帅府二十四城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81]《元代陕西行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4期;(82)《元代四川行省初探》,《元史论丛》第13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83) 《一本从宋代乡役透视“富民、科第秩序”的力作——为刁培俊<官民交接:宋朝乡村职役研究>作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4期;(84)张娴征、阎秋凤著《许衡传》序,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85)孙慧君主编《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序,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86)Li Zhi’an,Une nouvelle réflexion sur le séjour de Marco Polo en Chine, Chine · Europe · Amérique. Rencontres et échanges de Marco Polo à nos jours Les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Laval, 2010;(87)《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史学月刊》2011年3期;(88)《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历史研究》2011年5期;(89)《元代西部、北部六行省与边疆控驭》,《河北学刊》2011年6期;(90)《元代云南行省驻戍军队新探》,《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8月;(91)《师从杨志玖先生学元史》,《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2期;(92)《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异的博弈整合论纲》,《光明日报·史学》2012年11月29日;(93)《元后期怯薛内外“爱马”、“各枝儿”考——以<至正条格>为重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6期;(94)谢咏梅著《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研究》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年;(95)薛磊著《元代东北统治研究》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96)《元中叶西北“过川”及“过川军”新探》,《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

265 评论

小捞出吱吱吱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183 评论

嘻嘻miumiu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哪些不同认识呢?有以前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所以呢,来讲呢,山城很大的影响

357 评论

huang8023ta

当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深化经济增长模式变革迫在眉睫。中国应清醒认识“和平崛起”的科学内涵,充分了解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深入思考继续深化改革的现实基础,立足二元结构这一中国特色的核心,不断修正经济增长模式执行中的偏差,明确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产业条件和制度条件,探寻与国情、经济全球化结合产生的模式与路径,做好经济增长模式与结构的改革调整,为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预示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并基本完成了许多重要领域的改革。但伴随着经济发展,改革中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风险也越来越大。经济模式的焦虑,公平效率的两难,路径锁定的忧叹,金融危机的困扰,如何跨越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明确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定位,如何更为顺利地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这些难题的解决,都需要中国从一般性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另外,转换增长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是手段还是目的 是过程还是结果 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 这也是深化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必须探讨的。中国经济模式变革的基本认知一般而言,发达国家今天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会是中国明天的发展模式,尤其美国今天增长的路径更不能是中国明天经济发展必须走的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核心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贯彻的“科学发展观”,这些指导思想的提出,符合国情、顺应世界经济潮流,是与时俱进、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要素基础是坚实的。从增长角度分析,有的国家靠卖资源维持经济运行,有的国家靠出卖产品中的劳动力发展,究竟是卖资源可持续,还是依靠劳动力的运作可持续 资源总有用尽的那一天,但劳动力绝对不会用尽。劳动力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可再生;第二,可持续。因此,中国未来的出路不在于依靠出售资源,而在于使用性价比优越的劳动力,在于不断劳动过程在人身上积累的熟练程度和人力资本。所以中国依靠劳动力的增长模式是没有错误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巨大成果是毋庸置疑的。今天大学的经济学课堂,在讲到改革开放的原因时,总是强调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如果笔者告诉读者,1978年小平倡导改革开放时,中国国土1/3面积上的人们生活水平甚至不如1930年代,大概没有人会相信,但这就是事实。如果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计算到建国60年,即2009年,正好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的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30年。如果把60年中国的新增财富,即GDP加在一起,大约是250万亿元人民币,前30年一共生产了中国经济新增财富的2%,而改革开放这30年则积累了60年98%的财富,中国加入WTO之后的8年多,新增长的财富则是这60年的2/3。①因此,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笔者认为增长模式的制定和增长模式的执行并不是一回事。如果说增长模式制定完全错误,根本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也不可能有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另外,从问责制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全部推倒重来,那就要问责模式制定者们的责任;但如果是发展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种种问题,则要问责执行者为何不忠实执行模式制定者的指导思想,要从根本上进行纠正。所以当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时,就一定要弄明白到底是模式制定的大政方针错了,还是在执行中出现了重大偏差。模式在错误的指导思想下制定,则错误几乎没有办法修正,而执行的偏差则可以彻底纠正,使之符合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大方向。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新中国60多年的建设成就,有的经济学者评价为增长,有的经济学者评价为发展,也有的学者评价为和平崛起。这三个词汇对经济的进程而言,实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今天在评价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时,人们一般直接用增长代替发展,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则两者兼用,只有对极个别国家——如中国,才会用一个特殊的名词——崛起。那么从理论的分析和经济的实践来看,这种差异说明了经济前行的不同性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西方经济学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基本尽善尽美,它的经济结构可以随着市场的要求自动、内生地发生变化。而从政治方面来看,发达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也近乎完美,整个政治过程也是在日趋完善的。同时,其公民社会相对而言也更为和谐。因此,人们不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里还会发生制度的质的变化,甚至制度结构都不会发生戏剧化的变动,故用“增长”这个词来表明发达国家的经济,表明在那里只是存在量的增长和扩张。对于发展中国家,学者则同时使用“增长”和“发展”两个词,是想说明它们的经济总量在增长的同时,经济制度、体制,即质量也是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不完善的,政治方面的民主体制和公民社会也都没有建立、健全起来,因此它必定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而现在经济量变的增长必然是为以后经济质变的发展进行铺垫并夯实基础,所以在提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时,人们并用这两个词,意在说明它们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变化。崛起,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短时期内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经济生活的制度层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这个词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是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词汇,如二战时期德国的崛起,它指的是一个帝国的崛起。但它在被用于中国经济时加了“和平”一词,变成了“和平崛起”,主要说明中国经济在短时期内总量急剧扩张,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实。通过这种快速变化的发展,我们感觉到国内整个社会生活都跟过去完全不一样,同时外部环境中摩擦不断、压力增大。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发生这样根本的变化,恐怕国内外短时间都很难适应, 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变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所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变革时,首先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尤其是变化了的外部的制约条件。世界经济失衡从贫富失衡演变为经常账户失衡。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承认世界经济是失衡的,同时也承认这个“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并形成了“失衡之后需要平衡”的共识。但在30年期间,所谓“失衡”和“平衡”的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个世纪80~90年代,世界经济失衡意味着南北经济关系,意味着“富裕中的贫困”,经济体之间形成两极分化,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这种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平衡”则意味着要尽量缩小贫富差距,帮助欠发达国家取得进步,意味着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援助责任,联合国的“千禧年减贫计划”等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那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地位,比较特殊又比较有利。因为处理好南北关系是世界经济最大的任务,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几乎是世界最多的贫困人口群体,从世界减贫目标出发,大量发达经济体的外资涌入,技术转让,它们的市场对中国开放,均具有减少世界的贫困人口的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因此得到了全世界几乎一致的赞同和拥护。然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失衡”却被媒体、学术界和政治家逐渐表述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亦即经常账户的不可持续,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顺差,造成世界经济的不可持续性。所谓“再平衡”则意味着后者要消除巨额贸易顺差。在这种情况下,谁的贸易顺差最引人注目,谁可能就是“被平衡”的主要对象,而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再平衡”概念意味着:过去的贫富“平衡”问题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现在要“再平衡”的是经常账户的顺逆差,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顺差应该大幅度下降,以便帮助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能够得以克服。因此,从世界经济失衡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仍以外需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质疑。外向型发展模式受到挑战的事实,是我们进行调整增长模式的助推力,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必须要放弃外需,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肯定并存,全球的贸易摩擦将成为常态,中国必须适应这种常态。社会与环境的“双赤字”日益严重。社会赤字是指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只被小部分人享受,而非普遍共享,即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分配不均衡。世界的现实是,社会福利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所以很多人认为现在这种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而如果说公平等同于共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不公平则说明了放任自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共享型增长”体现了经济发展成果全世界共享的内涵。与此同时,环境赤字威胁着世界的明天,例如中国目前除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表水都已不能直接饮用,酸雨区范围呈扩大趋势,中国面临着环境的极大压力。社会赤字、环境赤字的偿还,实际就是增加生活、生产的成本,进而也就是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经济的未来需要资源最优配置、福利的共享与可持续的增长。人类不得不开始反思如何减少世界经济的社会与环境“双赤字”,开始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贫富差距的缩减,共享型经济增长模式可能是最好的解决途径。据此,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在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即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升级和转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种可以共享社会财富的机制,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可持续”从本质上来讲,不仅仅是同时代同地域的横向包容,更是我们和后代人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历史性的纵向包容。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生产方式,更是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可持续。人类、尤其是“富人”,只有改变生活方式,才能够减缓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类代际之间的和谐。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与结构改革调整的思考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是动态的,是一个永远的过程,它是手段,是达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孜孜追求的目标。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没有终结,过去没有,今天和明天也不会存在这种终结。应该把它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使之长久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前提是对于未来需求趋势的把握。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时候,人们纷纷把眼光投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的IT和网络,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的另外一项伟大发明:金融衍生工具,即“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技术工程和金融工程。凭借着全球化,这两个发明又向全世界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扩散。全球化其实就是市场的统一和市场游戏规则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从技术角度帮助IT业走向世界,而从金融角度,金融衍生品在全球推广,一切都证券化了。然而恰恰就是后者出了问题,使整个世界经济进入失衡状态,财富的生产和财富的分配都扭曲了,造成财富的灰飞湮灭。问题是,虚拟经济的风险无法被消除,只能转移。美国虚拟经济产生的种种风险,借着全球化这条大船,很快地转移到了全世界。现在,全球经济危机已在“二次探底”声中逐渐远去,但过度消费的生活模式在新的一代美国人身上是否依然如故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的产业结构还是现在这个样子恐怕没有问题,但如果美国的消费模式发生根本性转折,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中国的经济结构就必然“被”调整了。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调整,可以套用交通规则中的一句话:“一停、二看、三通过”。先求生存,其次站稳,最后看准,然后再下手调整,而不能在尚未看准未来需求的变化方向时,就大力盲目调整经济产出的结构。要了解竞争对手是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如果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以低端产业链切入的话,中国的竞争对手是新型工业化经济体,比如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或者拉美、北非国家。当产业结构真正调整为以高精尖为主,以高端技术形成产业集群的时候,中国的竞争对手就远不止是发展中国家了。在低劳动力成本模式下,中国知己知彼,知道如何以低成本扩张来应对,但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精尖行业的竞争时,中国很难清楚地知道对方常使用的手段和竞争路径,学会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SPS、TPT等是新课题,发达国家用产品标准、技术壁垒发动贸易战时,中国很难再用低成本扩张来应对,因为到高精尖产业为主的时候,价格的因素已经退居第二位了。

224 评论

小小miffy

(按时间顺序,打*者为代表作)1. ICAP法同时测定动、植物样品中痕量元素. 环境化学,1987,6(4):48-52. 回井周,王璞珺,王松君,马凯林,傅春久.2. 麦饭石的吸附特征及其机理探讨.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8,18(4):423-430. 汪碧华,马凯林,王璞珺,王惠芬3. 维持ICAP仪器测试条件长期稳定性的研究.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9,19(1):105-108. 马凯林,王璞珺,王松君,回井周,傅春久4. *元素地球化学-数理统计法在松南陆相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沉积学报,1991,9(3):31-39. 王璞珺,刘招君,刘万洙,杜小弟。5. *松辽盆地白垩系测井-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22(2):169-179. 王璞珺,杜小弟,王东坡6. 松辽盆地白垩纪黑色页岩沉积与湖泊缺氧事件. 见:长春地质学院建院40周年 科学研究论文集(基础地质).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王璞珺,王东坡7. 矿物的阴极发光性及其在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22(专辑):164-167. 王璞珺,杜小弟,计桂霞8. 沉积速率的定量计算.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22(1):67-70. 杜小弟,王璞珺9. 冰筏沉积与古气候、古地理. 岩相古地理,1992,(4):35-39. 杜小弟,王璞珺10. Thermal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Chi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ydrocarbon from Non-marine Sediments. Lanzhou, China, 1992, . Wang Pujun, Du . 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特征. 地质学报,1992,66(2):327-338. 刘招君,王东坡,刘立,刘万洙,王璞珺,杜小弟,杨光12. 冀东马兰峪地区韧性剪切带的变质作用与石英蠕变的关系. 地质科学,1992,(4):325-333. 曹林,林强,王安平,王璞珺13. *盆地演化的计算机模拟:回顾·应用·展望. 岩相古地理,1993,13(4):46-55. 王璞珺,杜小弟,王东坡14. 沉积盆地分析的定量数学模拟:原理与方法.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3,8(3):14-19. 王璞珺,杜小弟15.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taceous in the Songliao Basin. Acta Geologica Sinina, 1993, 6(2): 167-180. Liu Zhaojun, Wang Dongpo, Liu Li, Liu Wanzhu, Wang Pujun, Du Xiaodi, Yang . 沉积盆地热史研究方法. 世界地质,1994,13(3):114-119. 王璞珺,刘万洙,王东坡。17. 非海相沉积层序同位素年龄的直接测定研究及盆地分析中的同位素年代学方法. 世界地质,1994,13(3):124-130. 王璞珺,周燕,王东坡。18. **松辽盆地白垩系年代地层研究及地层划分对比. 地质学报,1995,69(4):372-381。王璞珺,杜小弟,王骏,王东坡.19. **松辽盆地白垩系泉头组蒸发岩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研究. 沉积学报,1995,13(增刊):53-62. 王璞珺, 任延广,王东坡。20. 岩屑总化学成分的统计学方法在白垩纪松辽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岩相古地理,1995,15(2):114-121. 王璞珺,王东坡21. 油田地下地质与沉积微相研究软件系统. 岩相古地理,1995,15(2):137-143. 徐开志,王璞珺22. *松辽盆地白垩纪湖侵沉积层序与湖海沟通事件的地球化学纪录. 岩相古地理,1995,15(4):14-20. 王璞珺,杜小弟,王东坡23. 论露头剖面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以柯坪县印干村志留系剖面为例. 岩相古地理,1995,15(5):29-32. 刘万洙,杜小弟,王璞珺24. 生物(细菌)对微量金属元素吸收固定作用的模拟实验及其机理探讨. 世界地质,1995,14(2):59-62. 王璞珺,孙利炜,常平,王东坡。25. 塔里木盆地原形及其演化. 见:王英华主编 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杜小弟,王璞珺,匡立春,王东坡26. **Chronostratigraphy and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Cretaceous of the Songliao Basin. Acta Geologica Sinina, 1996, 9(2): 207-217. Wang Pujun, Du Xiaodi, Wang Jun, Wang . The global correlation of Songliao nearshore continental basin, Cretaceous, NE China.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Earth Sciences, 1996,(Special Issue):117-123. Wang Pujun, Liu Wanzhu, Wang . *油页岩中生物及有机质与金属元素富集的关系及机理探讨.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26(1):47-53. 王璞珺,王东坡,常平,李红。29.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黑色页岩的形成环境及海水入侵的底流模式. 岩相古地理,1996,16(1):34-43. 王璞珺,王东坡,杜小弟30. 塔里木盆地震旦泥盆纪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见:张延庆主编 石油科技进展. 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 杜小弟,王璞珺,张殿发31.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 见:程恩华主编 当代地质科学技术进展. 武汉: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 刘招君,程日辉,王璞珺32. 峨口铁矿中硫化物的特征及成因研究. 世界地质,1996,15(3):37-40. 徐勇,乔葆,王葳,王璞珺33. Lake-marine linking events of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China.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Beijing, China, 4-14 August, 1996, Abstract volume 2 of 3, . Wang Pujun, Du Xiaodi, Wang . *Volcano related sedimentary basins and oil & gas reservoirs. NE China. In Proceedings for the 4th Korea-China joint geology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on northeast Asia. Jang BA, Cheong DK. (eds). Kongwan Univerty Press: Chunchen,1997,. Wang PuJun, Wang Hong-Bin, Song . *油页岩物相分析方法及其在生物成矿研究中的应用. 1997. 石油实验地质,19(4):382-387.王璞珺,常平,李红,王东坡。36. 嫩江组黑色页岩-白云质结核-生物灰岩互层层序成因与海水入侵的片流模式. 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 23-27. 王璞珺,姚杰,卲正奎37. *北班公湖-怒江带构造-沉积特征. 1997.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7(增刊Ⅱ):21-26.王璞珺, W. Schneider, F. Mattern, 李才。38. 塔里木盆地震旦-泥盆纪古海平面再造及形成机理分析. 1997. 沉积学报,15(3):14-17.杜小弟,王璞珺,匡立春,王东坡。39. 下辽河坳陷新生代火山岩储层与油气.1997.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7(增刊Ⅱ):49-53.王宏斌,王璞珺,陈弘,王树学,曲永宝。40.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碎屑-凝灰岩储层研究综述. 1997.世界地质,16(3):34-41. 王宏斌,王璞珺,陈弘,白晶哲。41. 松辽盆地嫩江组白云岩结核的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1997. 岩相古地理,17(1):22-27.刘万洙,王璞珺。42. 松辽盆地东部火山事件的地质意义.1997.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2(1):57-61.程日辉,刘招君,王璞珺。43. 松辽盆地西部英台湖泊扇三角洲层序中的有机质成熟度参数.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8, 27(增刊Ⅱ):101-119.周永胜,利特克,王东坡,王璞珺。44. *Continental strike-slip rifts and their stratigraphic signature: application to the Bangong/Nujiang zone (Tibet) and the South Pennic zone (Alps). 1998. Geol Rundschau, 87: 206-225. F. Mattern, W. Schneider, P. Wang (王璞珺),C. Li。(该杂志SCI impact factor =)。45. 辽盆地火山事件研究-营城组火山岩特征.1999.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专辑):50-54.王璞珺,王树学,曲永宝,任延广。46. 辽盆地北部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对比及其大地构造意义.1999.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专辑):8-12.单玄龙,王璞珺,陈树民,任延广,万传彪。47. 辽河油田外围钱家店凹陷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1999.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专辑):72-78. 孙少波,王璞珺,宋维海。48. 关于松辽盆地(北部)T3反射层研究的基本结果.1999.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专辑):114-120.杨宝俊,王璞珺,刘财,单玄龙。49. 钱家店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1999.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专辑):69-71.王宏斌,孙少波,王璞珺。50. 松辽盆地白垩系泉头组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1999.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专辑):55-61. 刘万洙,王树学,曲永宝,王璞珺。51. 杏山断陷及朝阳沟背斜带重磁场源机制研究及深层油气预测.1999.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专辑):93-100.焦新华,吴燕冈,刘万崧,王璞珺。52. 松辽盆地及周缘深层侏罗系-下白垩统生物地层和地层对比.1999.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专辑):62-68.宋维海,万传彪,边伟华,单玄龙,王璞珺。53.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and its geologic implications in the east China and Korea peninsula. In: The 6th Sino-Korean Joint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Eds. Byung-joo Lee, Seung Ryeol Lee, Jeongchan Kim and Han Yeang Lee). Oct. 11-16, 1999, Taejon, Korea. . Xuanlong Shan, Wanzhu Liu, Wang Pujun, Weihua Bian, Liu . Comparison of early filling patterns between Songliao Basin of China and Kyeongsang Basin of Korea. In: The 6th Sino-Korean Joint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Eds. Byung-joo Lee, Seung Ryeol Lee, Jeongchan Kim and Han Yeang Lee). Oct. 11-16, 1999, Taejon, Korea. . Wanzhu Liu, Xuanlong Shan, Wang Pujun, Weihua Bian, Liu . *Sr, Nd, Pb and O isotopes of the volcanic rocks in the Songliao basin (SB), NE China: constraint on tectonic setting. (Abstract).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 2000(12):228. Wang Pu-Jun, Satir M., Siebel W. and Chen F. (该刊物的SCI 影响因子=)。56.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shanian orogeny and the evolution of Songliao basin (SB), North/Northeast China. (Abstract).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 2000(12):229. Wang Pu-Jun, Sun Xiao-Meng, and Mattern F. (该刊物的SCI 影响因子=)57. 中国东部陆缘主要盆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旋回及相模式.2000.长春科技大学学报,30(专辑):14-17.单玄龙,王璞珺,许文良,陈树民,宋维海。58. 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部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2000.长春科技大学学报,30(专辑):38-41.边伟华,王璞珺,单玄龙,万传彪。59. 松辽盆地深层哑地层研究Ⅱ:磁性地层,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 31(专辑Ⅳ):25-31,王璞珺,杨惠心,单玄龙,年静波,万传彪,任延广.60. 松辽盆地深层哑地层研究Ⅰ:层序地层.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31(专辑Ⅳ):19-24.刘万洙,任延广,王璞珺,单玄龙,年静波,杨惠心,万传彪.61. 陆相盆地中沉积相的垂向序列组合类型及其在岩相古地理编图中的意义.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31(专辑Ⅳ):27-39. 程日辉,王璞珺,唐华风,游海涛.62. 流体包裹体pH值和Eh值的估算.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31(专辑Ⅳ):124-125. 游海涛,程日辉,王璞珺.63. *Volcanism, palaeogeomagnetism and oil & gas of the Songliao basin, Jurassic-Cretaceous, NE China in Proceedings, 8th Korea-China Joint Geology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Kangwon, Korea, June 2001, . Wang PuJun, Shan XuanLong, Liu WanZhu, Bian WeiHua, Yang HuiXin and Ren . *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 of volcanic basin fillings – an example from faulted depression in Songliao Basin. 2001. Jour. Geosci. Res. NE Asia, 4(2): 116-119. Chen Rihui, Liu Wanzhu, Shan Xuanlong, Wang Pujun, Chen Shumin and Qu . **40Ar/ 39Ar and K/Ar dating on the volcanic rocks in the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constraints on stratigraphy and basin dynamics. 2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91:331-340. PuJun Wang, WanZhu Liu, ShuXue Wang and WeiHai Song(该刊物的SCI影响因子=)。66. **The Cretaceous volcanic succession around the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canism and sedimentation. Geological Journal, , 37(2):97-115. PuJun Wang, YangGuang Ren, XuangLong Shan, ShaoBo Sun, ChuanBiao Wan and WeiHua Bian (该刊物的SCI影响因子 =)。67. *Marine ingressive events recorded in epicontinental sequences: example from the Cretaceous Songliao Basin of NE China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riassic Central Europe Basin of SW Germany.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2, 5(1): 35-42. Wang PuJun, Liu WanZhu, Yin XuiYing, Schneider Werner, Mattern . *陆相盆地中海侵层序特征:中欧盆地三叠系与松辽盆地白垩系对比研究。矿物岩石,2002,22(2):47-53。王璞珺,Schneider Werner, Mattern Frank,边伟华。(EI检索)。69.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lcanic reservoir rocks of the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Geosciences in NE Asia and the 9th China-Korea Joint Symposium of Geology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E Asia. July 31-August 4, 2002, Changchun, China. p44-50. Wang Pujun, Shan Xuanlong, Cheng Rihui, Qiu Chunguang and Chen . *Volcanics within and around the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constraints on basin dynamics. In: IGCP-420 Continental Growth in the Phanerozoic: Evidence from Central Asia. August 5-14, 2002, Changchun, China. p105-111. Wang Pujun, Satir Muharrem, Chen Fukun, Siebel Wolfgang, Chen . 松辽盆地海侵事件沉积,第七界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 08,甘肃省敦煌市。王璞珺,刘万珠,Schneider Werner,Mattern Frank。72. 试论中国东部大型盆地区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复合尺度解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2):317-323. 杨宝俊,张梅生,王璞珺,刘财,孙晓猛,焦新华,单玄龙,孟令顺,刘万崧,许文良,郭华.73. **松辽盆地火山岩相与火山岩储层的关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1):18-23. 王璞珺,陈树民,刘万洙,单玄龙,程日辉,张艳,吴海波,齐景顺。74.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储层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1):28-31. 刘万洙,王璞珺,门广田,边伟华,尹秀珍,许利群。75.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1):12-17. 宋维海,王璞珺,张兴洲,蒙启安,单玄龙,程日辉。76.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赋存型式和意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1):24-27. 程日辉,刘万洙,王璞珺,单玄龙,陈树民,曲永宝。77. 火山灰事件沉积在松辽盆地哑地层对比中的应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专辑Ⅴ):109-118. 王璞珺,迟元林,任延广,单玄龙,万传彪78.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分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专辑Ⅴ):145-149. 刘万洙,王璞珺,曲永宝,梁江平。79.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岩性、岩相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专辑Ⅴ):136-140. 李世凯, 刘万洙,陈树民,王璞珺80. 火山岩同位素测年样品制备方法研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专辑Ⅴ):128-131. 李全林,王璞珺, 邱春光81. 济源凹陷中生界烃源岩埋藏史及生烃史分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专辑Ⅴ):141-144. 温暖, 王璞珺, 程日辉.82.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岩相和亚相的测井识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专辑Ⅴ):123-127. 邱春光, 王璞珺, 门广田, 刘万洙83. 构造活动和火山作用对干酪根成烃转化的影响. 地质科技情报,2003,22(1):83-87. 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单玄龙.84. 构造断阶对沉积的控制:来自地震、测井和露头的实例. 沉积学报,2003,21(2):255-259. 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85. 徐家围子断阶带对火山岩体和沉积相带的控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2):126-135. 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单玄龙,陈树民.86.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白垩系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世界地质,2003,22(2):105-118. 王璞珺,Mattern Frank, Schneider Werner, 刘万洙,田纹全,李才.87. The Cretaceous of the eastern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Tibet): tectono-sedimentation.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2003, 16(1): 34-40. Wang Pujun, Mattern Frank, Schneider Werner, Liu Wanzhu, Li Shikai, Li . 松辽盆地火山岩相:类型、特征和储层意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4):317-325. 王璞珺,迟元林,刘万洙,程日辉,单玄龙,任延广.89.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第三纪构造-火山事件及其油气盆地的控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4):479-484. 宋维海,张兴洲,王璞珺.90.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basin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Bangong-Nujiang zone (Tibet): a Reading cy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3, 92: 228-254. Schneider Werner, Mattern Frank, Wang Pujun, Li Cai. (SCI impact factor =)91. Abiogenic origin natural gas in the volcanic reservoir rocks of the Songliao Basin. In: The 10th Korea-China Joint Geology Symposium on Crustal 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Eds. Bo-An Jang and Daekyo Cheong). Nov. 18-21, 2003,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 Wang Pujun, Hou Qijun, Wang Keyong, Chen Shumin, Liu Wanzhu, Li Quanlin92. Reservoir Volcanic Rocks: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the Mesozoic Non-marine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2003. J. Geosci. Res. NE Asia, 16(2):129-137. PuJun Wang, Zhiqiang Feng, Frank . Influence of Okhotsk suturing on the Songliao Basin: evidence from the volcanic rocks, 2003. I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Geological and Mineragenic Correlation in Contiguous Region of China, Russia and Mongolia. 2003,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 PuJun Wang, Frank Mattern, Shumin . Sedimentary facies and evolution of the Tarim Basin, Xinjiang, NW China. In: Sun G., Mosbrugger V., Ashraf ., and Sun . (Eds): Proceedings of Sino-German Cooperation Symposium on Paleontology, Geological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Xinjiang, China. Urumqi, 2004,Apr. 25-30. Jilin University Press, . Wang PuJun, Zhang Yan, Cheng Rihui, Sun Xiaomeng, Mattern Frank, Du . On several key problems abou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rim Basin. In: Sun G., Mosbrugger V., Ashraf ., and Sun . (Eds): Proceedings of Sino-German Cooperation Symposium on Paleontology, Geological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Xinjiang, China. Urumqi, 2004,Apr. 25-30. Jilin University Press, . Sun Xiaomeng, Wang PuJun, Mattern Frank, Hao Fujiang, Guo .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new evidences from volcanic rocks and palaeolatitude. In: Wang ., Zhang Y. and Sun W. (Eds):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Sino-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Crutal Evolution Northeast Asia. Changchun, 2004,July 25-30, China. Jilin University Press, . Wang PuJun, Sun Xiaomeng, Zhu Defeng, Cheng Rihui, Li .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古潜山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控制因素. 世界地质,2004,23(2):138-162. 马玉春,王璞珺(通讯作者),田纳新,李丽贤,唐华风,田纹全.98. 下扬子区三叠纪最大海侵事件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关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2):55-59. 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唐华风,孔庆莹,宋维海.99. 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28(2):134-141。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唐华风,白云风,孔庆莹,宋维海。100. 松辽盆地断陷期层序地层特征与含油气性-以徐家围子断陷为例. 见:陆相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隐蔽油气藏勘探基础、方法与实践。蔡希源、郑和荣主编, 北京:地质出版社,, 王璞珺,陈树民,程日辉,齐景顺10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直接测定黄铜矿中多元素. 王松君,常平,王璞珺,侯天平,岩矿测试,2004,23(3):228-230。102. 裂谷盆地构造控制地形-沉积体系演化研究与面临问题. 于秀英,程日辉,王璞珺. 世界地质,2004,23(2):123-127。103. Methane-rich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ir hosting volcanic reservoir rocks of the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2): WANG Pu-Jun, HOU Qi-jun, CHENG Ri-hui LI Quan-Lin, GUO Zhen-hua, HUANG . 松辽盆地断陷期超层序界面的地质属性刻画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蒙启安,王璞珺(通讯作者),杨宝俊,程日辉. 地质论评,2005,51(1):46-54。105. 新疆东天山哈密五堡地区中奥陶世大柳沟组火山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田纹全,王璞珺,李嵩龄,孙晓猛,温暖,刘新。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5(3):297-307。106. 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古潜山型油气藏成藏条件. 世界地质,2005,24(2):138-162. 杜耀斌,田纳新,王璞珺,涂志民,程庆甫

255 评论

mirandamly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自近代以来一直存在并被关注。1935年经济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地理学报》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瑷珲—腾冲线”概念,总体来看,“瑷珲—腾冲线”划分了东南部地区与西北部地区两大差异地带,这是一条集中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态的经济地理分界线,更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历时态的分层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所长房宁教授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直面发展“不平衡”以及由“不平衡”引发并加剧的“不充分”两大问题。“瑷珲—腾冲线”是标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性的“基本国情线”,其两侧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倒置与错配,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瓶颈,集中力量开发“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应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新兴大国力量迅速发展,欧美国家经济“新常态”与政治“新民粹”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冲击,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体系渐趋成势,世界格局发生着历史性重大变化和变革,而当前国内外形势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正在努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和巨大的风险挑战。在当前形势下,长期以来推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面对世界经济发生新变化以及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新影响,党中央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思路,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这一思路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内外“双循环”格局,正在逐步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方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性转变,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审时度势,扬长避短,积极探索,最终构建起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发展格局。中国面临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制定了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到产业资本全球化进程之中,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获得经济快速发展契机。中国经济凭借自身改革开放和外部经济全球化之利,抓住战略机遇期,获得了长达30余年的高速发展,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开辟了“MADE IN CHINA”时代。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居世界第一的美国经济总量的70%以上。从国际形势与格局看,2008年是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重要转折之年。这一年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爆发,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大衰退,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世界性经济发展长周期。这一波经济长周期发展由产业资本全球化带动,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解释,就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循环与周转,它使“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客观上促成了全球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巨大发展,构建了世界经济新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然而,2008年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再一次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结构性、周期性矛盾充分暴露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结构调整期。自2008年世界性金融-经济危机以来,产业资本全球化出现了新动向,国际经济环境明显趋紧。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变化,中国与外部经济体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关系从以互利为主逐渐演化为以竞争为主。这一转变也是从2008年开始的。逆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促使主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博弈更加明显深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遏制中国发展逐渐形成共识并开始采取协调性行动,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开始由“有利宽松”转向了“制约压制”。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中国构成了新挑战,带来了新矛盾,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特别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席卷全球,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社会危机,世界形势更加动荡,增加了中国对外经济、社会、文化交往的困难。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外部及周边环境面临的复杂局面仍将持续。未来十五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考验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跨越式大发展,经济持续30余年高速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实现了“起飞”。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亿元,而随着大中小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多,人口普查城镇化率也从1982年的提升至2020年的。历经持续30余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也已起步。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在工业化“起飞”阶段完成后,依照普遍规律将进入平缓发展的“平台期”,即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入中低速增长时期。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持续减速,标志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低速增长阶段。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以往追求速度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也面临诸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度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主要表现是国民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相对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至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这一数据与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对外出口,而消费占比较低,说明中国经济存在成长结构性的短板。此外,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这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的突出问题。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从数量增长向品质升级的转型远未完成,中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中仍处于中低端位置。从制度层面看,中国的体制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体制的优势将力量集中于一处,充分调动资源用于某些特定发展领域,形成“利出一孔”的政策效应,有利于提高发展的集约性和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是一种强化体制,这种体制有优势也有短板。根据熵的理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是对其他资源的覆盖。在强化和集中使用资源的过程中,意味着必然忽视甚至舍弃其他方面,任何体制都不可能集中力量解决全部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强化体制可以很快取得一些成效。在国际上,日本明治维新后快速崛起就是典型范例。“举国体制”这个词就是来自日本明治维新初期的语汇。工业化早期具有粗放型、模仿型、追随型的形态特征,此时举国体制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的状态下追求内涵式增长时,举国体制就需要改进与升级。在30余年快速发展之后,我国众多技术领域仍然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体制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和缺陷,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从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经验看,工业化、现代化从数量增长到品质转型的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最终成败。这一时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高风险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战略判断,正是针对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关键时期,中国面临的矛盾和风险。中国如能在未来15年至30年间度过工业化、现代化的高风险期,即可最终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到了复杂和困难的局面,必须进行新的探索,形成新的思路与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带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跨越现代化的最后艰难阶段。通过对亚洲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发现,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诸多亚洲国家的社会结构随之发生重大转变,而当国家城市化率超过65%或70%时,会完成社会转型。根据亚洲经验,一方面,凡是那些城市化率超过了65%的国家和地区最终都跨过了现代化最后阶段的风险期,成功实现了现代化。而另一方面,当那些城市化率低于60%的国家遇到政治动荡时则陷入了剧烈的社会冲突,严重者则致使已有工业化成果损失殆尽,甚至沦为“失败国家”。因此,65%的城市化率成为我们观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测试指标。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关键时期。依照国际经验,我国能否最终成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65%以上的城市化率是重要测试指标。对于我国城市化率问题要结合本国情况进行认真研判。我国仍保有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户籍制度,这是研判中国城市化率时的重要特殊国情。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中国口径的城市化率或城镇化率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不同。我们认为,在中国应使用“同等国民待遇的城市化率”概念,以获得衡量城市化率问题在学术上的一致口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2035年这个时间节点的含义之一,就是届时中国的同等国民待遇的城市化率应达到65%。因此,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中国东南沿海及这一地区的大城市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这可以视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第一波”。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存在所谓“共时态”和“历时态”问题,即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及水平在一定的历史区间和区域内呈现出一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2017年春,我们的研究团队沿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进行了一次长距离徒步考察。在总里程三千余华里的实地考察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时态”和“历时态”问题。我们发现,对中国的共时态认知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仅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形态中。而事实是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水平呈现出明显差异,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性。京杭大运河上的南运河、鲁运河迤逦千里,沿线以种植业为主的乡村地区俨然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风貌。出天津沿大运河一路走到江苏淮安,沿途所见村镇基本没有食宿条件与相应设施,村里无餐厅,乡镇无旅店,餐饮、住宿要到县城才能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地区的商品率和货币化程度还比较低,也意味着中国仍然存在广大的半自然经济区域。然而,渡过长江到达杭嘉湖平原等地后,我们可以用“2035年的中国”来形容其发展水平,这里预示着中国其他地区发展的未来。中国各区域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历时态特性,犹如一条“时光隧道”显示出中国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居于不同发展阶段之上。发展不均衡性是认识当代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波”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既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进步和社会面貌的历史性改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和加剧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固有的不平衡格局以及不同地区间的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实际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是就整体而言的,中国东南沿海及各大中心城市已经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这些地区大多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关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的人口情况,这三地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分别达到、、,而西部地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这种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不平衡”造成和加剧的。长期以来,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88年《中央要有权威》一文中提出“两个大局”的构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构想就是通过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为解决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不平衡问题作出了许多努力,最主要措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当地经济社会状况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经过多年努力,虽然东北地区、西部地区自身有所发展和提升,但这些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却仍在扩大。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万亿元、万亿元、万亿元和万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广东一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就约等于西部云南、广西、内蒙古、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八个省(自治区)的总和。这说明中国区域发展依然存在着巨大差异。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也说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认真深入地探讨和总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绩以及经验教训。开发“瑷珲—腾冲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自近代以来一直存在并被关注。1935年经济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地理学报》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瑷珲—腾冲线”概念,他利用自然环境而非政治区域为单位,科学测算出了当时中国的人口密度,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这条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中国东西部之间的人口地域分布差异很大,以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和云南省腾冲之间为两点划一条直线,在中国地图上大致呈45度斜线,以此为界,将全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这条空间上的虚拟界线就是著名的“瑷珲—腾冲线”。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和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中国国情的显著特征之一。总体来看,“瑷珲—腾冲线”划分了东南部地区与西北部地区两大差异地带,这是一条集中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态的经济地理分界线,更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历时态的分层线。“瑷珲—腾冲线”标示这种不均衡性的基本国情,即中国内部的地理、气候、资源、人口、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民族的分界线刻画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和基本国情,并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情以幅员、人口和自然资源及其分布为最基本内容,“瑷珲—腾冲线”堪称反映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国情线”。中国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口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规律性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从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为迅速崛起的工业化国家,但是“瑷珲—腾冲线”所反映的人口分布规律却依然没有改变。人口分布的差异产生出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数据差异,反映出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例如区域用电数据、运输物流数据、滴滴出行数据、腾讯QQ同时在线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均可标记中国这条人文地理分界线。作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第一波”经济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长期以来在“瑷珲—腾冲线”东西两侧形成时空分布的倒置与错配。“瑷珲—腾冲线”以东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以西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瑷珲—腾冲线”以东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左右,以西人口则仅有约10%左右。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中国居世界之首及世界前列的水能和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分布在“瑷珲—腾冲线”沿线或以西地区,远离东部地区中经济发达、资源集中消费的地区。尤其对于中国国民经济以及未来发展极为重要的水能资源的70%分布在西南三省市和西藏自治区,而煤炭资源总体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煤炭产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安徽、河南等8个省(自治区),分布极不平衡。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的人口资源和消费市场主要集中于东部或沿海地区,即主要集中于“瑷珲-腾冲线”以东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和消费市场迅速成为中国拥有的两大经济社会资源。中国拥有包含14亿多人口的全球最大且最具潜力的统一市场,还有包含4亿人的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但中国的经济功能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世界级城市群。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国内需求潜力在不断释放,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长。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亿元,消费市场和消费能力空前扩大,东部地区创造的GDP和消费总额占全国的一半(见表2),而西部地区却仅占20%左右。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幅员相比,“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比较落后。2019年“瑷珲—腾冲线”沿线26市(州、盟)的GDP总值为亿元,仅占全国GDP总值的;沿线26市(州、盟)的2019年公共预算收入为亿元,仅占当年全国公共预算收入的。“瑷珲—腾冲线”两侧的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失衡,造成了中国经济布局的严重不均衡性,是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基础性原因。胡焕庸先生曾在20世纪80年代就构想出交集理论、网络节点理论、连横合纵理论等有助于区域协同发展的分析理论。正因为如此,从另一角度看,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要突破这一瓶颈,实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向“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地渗透和扩展,在“瑷珲—腾冲线”一带形成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第二波”,并以此为基地进一步向西部推进和延伸,进而构建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格局。“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具备了延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和资源,具备形成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第二波”的基础性、潜在条件。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解决沿海与内地贫富差距问题时指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瑷珲—腾冲线”北起我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朝西南45度方向跨越全国版图至西南边境云南省腾冲市,绵延近3700公里,沿线经过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和云南8省(自治区)的26个地级市(州、盟),幅员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沿线区域拥有耕地约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沿线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瑷珲—腾冲线”沿线及以西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水能、煤炭及森林资源集中于此。“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蕴藏着巨大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自然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说,相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是未来我国工业化“第二波”和现代化发展的“新边疆”“前沿阵地”。“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既有必要又有条件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区域。综上所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直面发展“不平衡”以及由“不平衡”引发并加剧的“不充分”两大问题。“瑷珲—腾冲线”反映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倒置和错配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的一条“基本国情线”。“瑷珲—腾冲线”两侧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倒置与错配,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瓶颈。“双循环”战略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际循环,而国内大循环战略的实施,需要关注和重视“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的战略地位。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基本发展战略策略的选择与制定,离不开“瑷珲—腾冲线”所反映的基本条件与国情。从这一意义上而言,“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是中国未来工业化“第二波”和现代化发展的“新边疆”和“前沿阵地”。【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权、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丰俊功对本文亦有贡献】来源 |《人民论坛》原文标题 |关于中国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的思考——兼论开发“瑷珲—腾冲线”的战略意义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原所长、研究员,四川大学讲席教授 房宁新媒体编辑 | 程静静原文责编 | 谢帅美编 | 王梦雅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周刊及人民论坛网!

311 评论

相关问答

  • 地球物理学报和地震学报

    如果仅美欧日三个发达地区,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代表性期刊应该是美国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Geophysical R

    八点了解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80年代青春杂志

    值钱。因为年代的基本上属于老物件尤其那些有登录大事件的都较有收藏价值的,尤其是那些喜欢收集老品类的80年代的有收藏价值很值钱。80年代,指中国八十年代,是年轻、

    天凄微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学年论文题目地理

    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1927年就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商务印书馆,1983)中对大学地理教育提出警告和建议: 大学生的自学必须多样化

    gaooooo汪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地理学报80周年

    李治安,男,1949年生,河北邢台人。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历史学院院长,

    343004227qq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青年周末杂志地址邮编

    红绣添香等网络平台,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另外,诸如《南方周末》等大报的文学板块,是否也可以作为投递的对象呢?诸如小小说、杂文选刊等不妨也做些尝试,总之要选择适合的

    福气娃娃TT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