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员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研究论文
1实验设计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行系统的安排,力争做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可靠的结论和信息。其目的在于确定某种处理是否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效应。在实验设计时应遵循惟一差异原则,即在进行两组比较时,两者之间仅有因处理因素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而其他实验条件相关的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等同。然而,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反应上表现出的差别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处理的结果。另有两种引起差别的可能性,即偏倚和偶然性。偏倚是指系统性差别,它不是因组间在处理上的不同所引起。生物医学实验中统计学设计和分析的目标就是消除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2]。
实验的偏倚和控制
偏倚是在研究中从设计到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的各环节存在一些人为的、有系统倾向的非随机误差,它不是由于抽样造成的,而是某种偏性使得实验结果偏离它的真值。从所选择的生物医学问题到研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验的完成过程、实验的分析与解释,乃至实验结果的发表,均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偏倚[2]。这种偏倚常常表现为系统误差。偏倚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实验条件。常见的偏倚主要有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和混杂性偏倚。必须认识实验过程的偏倚,从实验设计起直到整个研究过程结束均要加以控制。正确的实验设计可控制选择性的偏倚,事前人为控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避免和减少观察性的偏倚。对于混杂性偏倚,可将重要的混杂因素在设计阶段进行分层随机设计,使混杂因素在组间分布均衡;在统计分析阶段将混杂因素作为分层因素或采用有协变量分析方法,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偏倚,方可减少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减少偶然性的潜在影响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即使是在精心实施的研究中,接受同样处理的动物,其反应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适当的统计分析可使实验人员评估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即根本不存在处理效应的情况下观察到差异的概率。这种概率越小,实验者发现真实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更有把握地检测出真实效应,有必要减少偶然性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设计确保能在“噪声”之上识别真正的“信号”。
实验设计的要素
要消除生物医学实验中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就应对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这三个实验设计要素,按照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项原则进行周到的设计与控制[3]。实验对象实验中处理因素所作用的对象称为实验对象。不同性质的实验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实验对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对象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生物医学试验中考虑动物实验对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种属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的种属与品系时,尤其需要注意其背景反应的水平。为了将反应“信号”水平最大化,常常意味着应避免选择那些背景反应水平极低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但如果采用过度反应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也同样会出现问题。动物物种选择中的其他问题,无论是实际问题(寿命、体型、易得性、对动物学特征的了解情况)或是理论问题(生化、生理或解剖结构与人的相似性),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加以考虑和权衡。②动物的数量:虽然从统计设计角度考虑可得出某项实验所需的动物数(样本含量),但所得出的数值往往很大。因此,虽然样本含量估计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精度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但基于实验的可操作性及经济原则方面的考虑,应结合统计学的计算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医学研究经验予以确定。③动物的体重与年龄: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体重与年龄应尽可能相近;动物体重的标准差不应超出平均值的10%;啮齿类等小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周,大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个月。④动物的分层:为了准确检测一种处理因素引起的差别,各处理组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非处理因素方面应尽可能具有同质性。当存在动物亚系间的差别时,有两种方法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是在结果分析阶段将亚系作为一个“分层变量”处理,包括对两个亚系的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将结果综合,得出处理效应的总结论;二是将亚系作为实验设计的“区组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使对照组与处理组中每个亚系动物数量相等。除以上所讨论的“亚系”之外,其他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窝别、体重段等也可作为分层变量进行局部控制,并据此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处理因素设计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处理因素和影响实验效应的非处理因素。研究者希望通过对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科学地考察其效应大小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或实验因素;研究者往往忽略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的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或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是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实验效应,因此如何控制和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正确显示处理的效应,是实验设计的基本任务。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通过观察指标(统计学常将指标称为变量)来体现。如果指标选择不当,未能准确反映处理因素的作用,获得的研究结果就缺乏科学性,因此选择好观察指标是关系整个研究成败的重要环节。指标的观察应避免带有偏性或偏倚,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尿液pH试纸读数值)或主观指标(行为测量、病理观察),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实验设计的原则
为了防止结果的偏倚,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最大化的表达,在进行生物医学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统计学设计的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生物医学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对等原则,即惟一差别原则,除处理因素外,对照组具备与实验组对等的非处理因素。在相互比较的各组间,除了给予的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方面应与实验组具有一致性,如相同的实验单位来源(动物种属、体重等)和相同的实验条件、操作方式和喂养环境等。②同步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设立之后,在整个研究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③专设原则,任何一个对照组都是为相应的实验组专门设立的。不得借用文献上的记载或以往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之对照。
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如果需要在同一实验中同时评价几种不同的效应,实验者应该安排能区别各自效应差别的实验设计方法。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有以下几项。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是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单因素有k个水平(k≥2)组的实验设计。即实验设计可设置一个对照或多个剂量组的实验方案。本设计保证每个实验动物都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实验人员主观倾向的影响。本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化两个原则,因此能使实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本一致,真实反映出实验的处理效应。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简称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它将几个条件相同的受试者划分在同一个区组或配伍组,然后再按随机的原则,将同一配伍组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该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区组内的k个实验单位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更容易察觉处理间的差别。这种方法须特别注意的是要求区组内实验单位数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若有缺失值,统计分析将损失部分信息。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从横行和直列两个方向进行双重局部控制,使得横行和直列两向皆成区组,是比随机区组设计多一个区组因素的设计。在拉丁方设计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成为一个完全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拉丁方设计中,实验处理数=横行区组数=直列区组数=实验处理的重复数。析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又称全因子实验设计,属于多因素、多水平单效应的设计。它不仅可以检验每一因素各水平之间的效应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因素不同水平间的效应差受另一因素的影响,包括协同交互作用和拮抗交互作用。析因实验主要用于分析交互作用,当因素及水平数过多时,所需的实验对象数、处理组数和实验次数大幅度增加,故一般采用较简单的析因实验。含有较多因素和水平的实验一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5]。
2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描述统计学
生物医学实验资料的类型
生物医学实验对实验对象(动物)进行干预后测定的观测指标通常有以下类型:①连续性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有数字大小和单位的数据,统计上称定量资料,如生理、生化指标,体重值,器官重量等。②分类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按某属性划分的定性类别,统计上称为定性资料,具体又可以分为二值资料、多值名义资料和多值有序资料。如某反应为出现或不出现,死亡或未死亡,有畸形或无畸形;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等。
统计描述指标
描述性统计学(或归纳统计学)是对样本观察/测量数据频率分布的定量研究,描述性统计的目的在于:①对测量值或观察值进行归纳浓缩,用统计量、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表现;②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资料的整理与探索对于某一测量指标,一般应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其分布类型。如果没有判断概率分布的理论基础,应重复以大样本测定,绘制样本的频数分布图(理论上样本量要大于100),并经统计学检验拟合其分布。数据的描述统计量①连续性数据的频数分布:通过对样本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或做茎叶图,以确定资料分布的类型、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估计总体参数,也便于发现离群值。②中心位置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常用指标为算术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均数等。③离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常用指标为标准差和方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和离散系数等。④统计学图表:统计图包括连续性数据分布的直方图、茎叶图,表示数据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点杆图(做图时表示均数和标准差)和盒须图(做图时表示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描述构成比数据资料的百分条图、饼图,描述经时变化趋势的线图,以及预测和检验分布类型的概率-概率图(P-P图)等[6]。统计表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比较的优点。编制统计表时原则上应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避免层次过多或结构混乱。一般的统计表应为三线表,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统计表的标目应层次清楚,不宜过于复杂。
3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假设检验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情况是给予不同受试物后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说明受试物的作用。假设检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检验方法的选用依据
资料的类型和变量的数目不同类型的资料(定量、定性)的组间比较应采用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单变量、多变量的`统计检验方法也各不相同。实验设计类型应该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以便得到处理组效应的真实结论。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选用假设检验方法前,应了解所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否满足相应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要求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2检验要求样本含量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5。
正态性检验及拟合优度检验
统计学假设检验须判定样本的频数分布是否符合某一理论分布,如符合要求就可按此理论分布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态分布可采用正态性检验,其他分布可用拟合优度检验。通常可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参数符合何种理论分布。
方差齐性检验
连续性数据未达到参数法统计分析前提的第二种原因即为方差不齐。一般而言,数值愈大,其固有的变异性也愈大。例如,若某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100,其数值范围可能为80~120;而另一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300,其数值范围可能会扩大至240~360。解决方差不齐的措施是进行数据转换。若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成正比,在统计分析前宜将数据转换为对数值之后再进行分析,据此,不仅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同时还可确保其更符合正态分布。若数据变异度增加幅度与平均值的关系不太明显,采用平方根转换则更易使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某些数据经对数或平方根转换后可能仍存在方差不齐,此时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检验假设选择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应事先根据专业知识做出选择。一般而言,若研究目的仅须了解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实验者无法预测组间变化的方向以及实验者希望获得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应采用双侧检验。若事先可预测组间差异的变化方向,实验者仅对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感兴趣,实验者仅希望了解与对照组差异或正或负一个方向,则应采用单侧检验。此外,剂量设计预试验中应采用双侧检验,正式试验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可采用单侧检验。
多重比较及多重性问题
生物医学实验经常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做多个变量的比较。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实验效应,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然性而有一个或多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出现显著性差别。除了上述均数多重比较导致Ⅰ类错误概率增加的多重性问题之外,其他的多重性问题还包括多次的中期分析、关注多个结局、亚组间的多重比较。处理多重性问题的原则包括:①预先计划进行多重比较;②限制比较的次数;③多重比较时采用更严格的界值标准;④多重比较具有生物学方面的依据。
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的独立性
许多统计检验方法要求比较的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相互独立,如二项分布的率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但是,有的生物医学实验中观察单位并不独立。例如,生殖和发育研究中就存在窝效应:由于遗传因素、宫内的发育环境和药物的代谢环境相似,与异窝胎仔相比,同窝胎仔之间对毒性效应的反应概率趋于系统,即同窝内数据为聚集性数据,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非独立数据。在统计学分析时,忽略数据的窝内相关性具有潜在的风险;因同窝母鼠所产k个胎仔的观察值存在共性,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及k个独立的来自不同母鼠所产胎仔所提供的信息;窝内相关性愈大,其信息量愈少。聚集性数据的均数标准误小于独立的数据,因此,若基于观察值独立的统计分析方法,就会增加犯Ⅰ类错误的概率,即假阳性的风险增加,降低实验的有效性。
历史对照数据的应用
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单项研究可能提示处理可影响肿瘤发生率,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想到的分析办法之一是将处理组的数据与来自其他研究的对照组动物相比较。虽然历史对照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强调的是,众多原因可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变异度大于研究之内的变异度。动物来源、饲料及饲养条件,研究期限,研究中的动物死亡率、读片的病理学家等均可能影响最终的肿瘤发生率。故此,忽视这些差异,将处理组的肿瘤发生率与合并的对照组发生率相比较,可能得出严重错误的结果,并进而明显夸大统计显著性水平。Tarone[4]曾对历史对照组的比率数据分析进行过综述。
假设检验的局限性
首先,假设检验中的P值并未提供有关处理诱发效应大小的直接信息。某一受试物可诱发一定量的、反应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则取决于研究的规模和数据的变异性。在规模较小的研究中,有可能错失较大、重要的效应,尤其是在检测终点测量精度不高的情况下。相反,在规模较大的研究中,较小、非重要的效应则具有统计显著性。例如,D药与C药相比,降血压效应相差近30mmHg,但因为例数仅10例,假设检验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相反,B药与A药相比,降血压效应仅相差,但因为例数达500例,假设检验却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P<)。由此可见,统计学显著性与效应大小无直接相关性。因此,愈来愈多的统计学家主张以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值的95%置信区间表述处理的效应。据此,若处理反应的增加值为10个单位(95%置信区间3~17单位),则该区间包含真实差异的几率为95%。若置信区间的下限大于零,则双侧检验的P值小于。其次,假设检验无法消除实验设计或实施不当所带来的影响。虽然前述的分层分析等有助于发现真实的差异,但若实验设计存在偏倚,或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或失误,假设检验方法一般也于事无补。因此,在生物医学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对实验设计或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强化GLP规范意识。其三,对统计学分析本身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也是确保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所用统计分析软件包应经过充分的认证,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数据的录入、核对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归档,均应制订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综上所述,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多个环节,统计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统计学不仅可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效率,节约研究成本。在这里还必须强调,除了实验后期的数据分析以外,在实验方案的制定阶段也需要统计学人员的早期介入,这样有助于避免实验设计出现大的偏差和漏洞,有利于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
Q471468543
首先,通过分析膳食结构和方式和改变与慢性病的关系,阐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重要性。其次,说明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应遵循哪些内容。最后,小结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意义。 一、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生命必须以饮食而得存活,食物的功用在于维系生命,人体生命形式存在的质量高低与营养饮食有极大的关系,人的精神心理与食物关系密切,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都与营养饮食不可分割的联系。 所谓的“病从口入”,不仅指经口传播的传染性疾病,还应包括因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C缺乏病和肥胖症、糖尿病,分别是因营养素摄入不足和营养素摄入过剩引起的营养疾病。所以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重视疾病的预防,要做到未雨绸缪、就要深入了解如何合理的营养和平衡膳食,因为它是治疗和预防的基础。 过去,我国的传统膳食多以谷物为主这种膳食结构对人体有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膳食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2005年7月25日中国营养学会首次发布了《居民营养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系列报告,该报告以1989年到2002年的一系列营养、健康调查为基础又经过3年的数据分析,发现现代生活使膳食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调查结果显示,谷类摄入量尤其是粮食的摄入量明显下降,蔬菜水果类摄入量大大减少,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比重上都显著增加。动物性食品中主要以猪肉为主脂肪含量很高,再加上摄入其他纯热能食物,使热能不断增加已超过W H O 建议的上限。这种膳食营养状况的变迁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调查表明,我国成人超重率为,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个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和儿童肥胖率已达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的变化,导致居民膳食中谷类、薯类和蔬菜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与1982年调查结果比较,1992年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谷类和薯类分别减少了 克和克,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过高,畜禽增加了克,植物油增加了克;全国平均膳食脂肪提供22%的膳食总能量,大城市脂肪能量均超过膳食总能量的30%。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比10年前反而下降。能量过剩、体重超常者在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的成年人中日渐增多,与之相关的一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到的患病率也逐渐上升。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人群中,因食物单调或不足而造成的营养素缺乏病,如儿童生长迟缓、缺铁性贫血及佝偻病等虽在逐渐减少,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仍很严重。针对这些,必须对广大群众进行合理膳食指导,使居民重视整体上的合理膳食。 膳食结构的变迁直接导致了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可以说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对这一变化,如不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将会对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以家庭的经济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全民当中提倡通过合理膳食改变膳食模式,从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二、正确理解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一)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几个误区 合理营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既要求通过膳食调配提供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又要考虑合理的膳食制度和烹调方法,以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此外,不应避免膳食构成的比例失调,某些营养素摄入过多,以及在烹调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或有害物质的形成。因为,这些情况都会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甚至引起代谢的紊乱。 2003年,足健会组织了“传播健康新理念、关注亚健康”活动,在社区内进行的“健康与饮食的关系”的调查中发现,群众对营养有着不同的理解,归纳几个比较典型的观点如下: 1、有人认为讲营养就是吃点好的,如鸡、鸭、鱼、肉等 2、有人认为我身体挺健壮,没有病,想吃什么就吃,那是人体需要。 3、有人认为我家庭条件不好,都下岗了,没时间考虑营养问题。 4、还有人认为我祖辈也没讲营养,不也活到99岁。 掌握科学知识,走出营养误区之一是没条件讲营养。这种认为是十分错误的。生活条件不好更要讲营养。毫无疑问,营养水平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但并不等同。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仍有许多人患营养不良症。这些人之所以患营养不良症,并非由于贫困,而是由于缺少营养知识或对营养有错误认识所造成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非常困难,但日本政府非常重视营养问题,制定了《营养法》,为在困难时期保障日本国民,特别是儿童的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讲营养要因地制宜,只要掌握了营养知识就可以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合理膳食,满足健康需要。食物的价格并不一定与其营养价值相平行。在贫困地区,有些农民家长将自产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的鸡蛋卖掉,给营养不良的孩子买昂贵的,如蛋白质价值很差的听装饮料和糖果,这是本末倒置的特大的错误。 事实上,对家庭条件不好或贫困地区的人群应该将营养教育纳入扶贫计划,我国的营养调查证明,儿童营养不良有50%以上的人,是由于营养偏差及家庭卫生状况不好及患病等原因所致。所以,应当把普及营养知识作为巩固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来对待,要制订扶贫营养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提出每户人均应达到的食物消费量,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地推广庭院食物生产,大豆不仅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而且价格相对低廉,所以,可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实行《大豆行动计划》。 调查结果表明:有许多疾病追根朔源都与膳食习惯和营养失衡有着关密不可分的联系。如: 1、30年如一日的坚持蒸着吃胡萝卜。大多数人都知道胡萝卜对人体有益,是因为通过吃胡萝卜我们可以摄取大量的胡萝卜素,预防维生素A缺乏病。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而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它需要与脂肪在一起才有利于吸收,如果胡萝卜蒸着吃会失去它的食用价值。 2、出现高血压症状,还继续追求重口味。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过多的盐进入机体,会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素”分泌增加,引起细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同时,由于钠盐吸附水分,大量钠盐进入体内,在肾脏的保钠排钾的功能作用下可导致水钠潴留。 3、长期不吃肥肉血脂反而升高,出现高血脂以后改吃素食。 人体血液中所含的脂质称为血脂。血脂中的脂质主要有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的脂肪酸。它们是血液中的正常成分,分别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与动脉硬化有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是细胞膜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肝脏形成胆汁酸,胆汁在脂质消化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胆固醇水平过高或存在不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分子时,都会血脂升高,诱发动脉硬化。 (二)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应注意的问题 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营养。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比较合理的,具有很大优点;以谷类为主,蔬菜相辅、低糖、高纤维。但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在一些比较富有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膳食提供的脂肪和能量与心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的发生率高有关。 如何达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我们要从以下八点分析: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谷类为主有益健康,2000多年前我国的古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已提出以“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 如何按照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原则安排膳食 (1)合理搭配,全面营养 同一类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份大致相近,但也有区别,如粮食中维生素的含量相差明显。大米和面粉中不含胡萝卜素,而小米和黄玉米面中含量较多,并还含有人体必需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蔬菜和动物性食物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在安排膳食时,几种食物要合理化搭配,尽量做到多样化,才能得到营养全面的膳食。在美国,营养宣传教育工作者提倡居民多吃谷类,并在一天当中至少吃5种蔬菜与水果。 (2)食物不宜太精,粗细搭配 粮食是维生素B1的丰富来源,以谷类为主的食物,本不应缺乏这种维生素。但由于近年来人们所吃的米、面越来越精,米、面被碾磨的太细不仅损失了大量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大部分膳食纤维也流失到糠皮中。长期食用这种过精的粮食,就会造成营养缺乏,我国南方曾发生过,由于母亲长期吃过精的白米,乳汁中维生素B1缺乏,致使乳婴发生严重的维生素B1缺乏病,甚至夭亡的事件。另外,膳食摄入过精,膳食纤维少,肠胃功能会逐渐减弱,造成便秘或其他更严重的问题。饮食中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各取所长,可以起到营养素互补的作用。 比如一个成年人男子,早餐吃一碗小米粥,一个玉米饼(其它副食如鸡蛋、小青菜等)中午标准粉面条,辅助西红柿、黄瓜、肉末等到:晚餐吃大米和黑米做的米饭,再加一碗玉米面熬的粥,可获得毫克维生素B1,毫克维生素B2和52微克胡萝卜素。这样的搭配是一个不错的例子,粗粮所占比例为30% (3)主副食合理安排,获得全面营养 膳食以谷类为主,每天应摄入300克—500克粮食,,同时要注意副食的安排。粮食中蛋白质质量不够优良,其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赖氨酸不足,大豆或其制品中赖氨酸含量比较多,因而粮食与豆制品一起吃可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同时应选用适量的动物性食物及蔬菜、水果,以增加优质蛋白质、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量。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红、黄、绿等到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的蔬菜。蔬菜除了能提供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以外,还可以促进鱼、肉、蛋等食物的蛋白质 的消化吸收。有研究表明,单独吃肉食、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70%;肉和蔬菜同吃,蛋白质消化吸收率能达到80%—90% 蔬菜的营养与水果相比,除鲜枣等维生素C特别多之外,很多水果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不如蔬菜,尤其是不如绿叶蔬菜。但水果含有葡萄糖、果糖、柠檬酸、等到物质又比蔬菜丰富。经常吃不同种类的水果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一般水果含糖量较高,糖尿病病人往往想吃而不敢吃,其实糖尿病病人什么水果都可以吃,只是必须注意每次吃的份量,并将其放入总能量内计算,而且最好在两餐之间吃。 例如,150克的柿子、200克的梨、桃、苹果、桔子、橙子等都相当于1份90千卡能量的食物,即其中所含的糖和能量是一样的,可以随便换着吃。如果想吃的份量多一些,可选择含糖较少、体积较大的水果,如500克的西瓜与200克葡萄所含糖和能量是一样的 薯类包括土豆、白薯等是我国传统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除了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外,还有较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兼有谷类和蔬菜的双重好处。近年来随着生活改善,人们消费的薯类减少,这是一种不好的趋势,应当提倡多吃些薯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膳食中含水量有400—500克的蔬菜及薯类,100克—200克的水果,这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发生干眼病的危险及预防某些癌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论文在线 〈三〉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这一点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重点强调的内容。中国居民的膳食中奶类和豆类摄入很低,造成我国居民普遍缺钙。一般居民膳食中钙的摄入量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奶类是钙的最好的食物来源营养专家认为,人在一生中都应该喝牛奶或吃奶制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平均吃奶及奶制品100克是当前我们吃鲜奶及奶粉等的平均数,约相当于鲜奶200克或奶粉30克。也就是说如果你喝鲜奶应该喝一袋,如果冲奶粉应该用半两多些。这们每天从奶类获得的钙就在200毫克以上,可以有效地改善钙摄入过低的现状。膳食指南还建议我们每天吃些豆类及豆制品50克。每百克大豆含量有200毫克左右的钙,如每天吃大豆50克就可以获得100毫克左右的钙。同时大豆还富含水量赖氨酸,和谷类食物 搭配可以弥补谷类食物 赖氨酸的不足,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鱼、禽、蛋、瘦肉等到动物性食物 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性食物中赖氨酸不足的缺陷。肉类中铁的利用较好,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良好食物。鱼类及其他水产品是理想的高蛋白质低脂肪,畜禽类的内脏虽然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但内脏多含脂肪及胆固醇较高,尤其是猪脑等,不应该吃的太多。 少吃肥肉和荤油,由于肥肉和荤油中含有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均是引起肥胖和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患慢性病的危险期因素,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应少吃肥肉。日常烹调尽量少用荤油,多用植物油。 〈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以保持适宜体重 〈六〉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吃清淡膳食有利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为宜,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多,平均值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倍以上。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呈正相关,因而食盐不宜过多。 〈七〉戒烟限酒 〈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和食物 日常生活中要重视饮食卫生,加强自己保护,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应注意饭前便后要洗手,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的传染的机会。 (三)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生活模式 营养学家警示人类正用牙齿把自己送进坟墓。 现代文明人吞进了文明病,营养过剩和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各种致命和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病率大幅上升,人类正用牙齿把自己送进坟墓。现代人许多病都是自己吃出来的,人类社会目前存在着严重和饮食误区,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洋垃圾食品的入侵是导致文明病的发生的最大的原因。 与膳食结构的不合理相比,含热量过高的洋快餐给中国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大。由于快餐食品营养严重失衡,许多中国青少年患上了肥胖的病症。近年来,不少外国家长已经教育孩子拒绝该类快餐。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美式快餐在中国的发展却十分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食物消费也存在巨大误区,据统计,目前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率达到80%以上,而患糖尿病的人数也高达2000万。 针对人类面临的饮食问题,专家希望中国人重拾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吸收孔子智慧而不要盲目模仿西方的饮食方式。 要想得到合理的膳食营养,应从三方面入手 (1)合理的膳食 营养科学告诉我们,“没有一种食物能提供我们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没有不好的食物 ,只有不好的膳食”。任何一种食物都可提供某些营养物质,关键在于调配多种具有不同特点的食物,组成合理的膳食。营养学家用人类的牙齿打比方说,按照牙齿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数量比例,人类的食物应该保持金字塔型,底层为植物性食物,包括面包、麦片、米、面等,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第二层为蔬菜和水果,每天分别应吃400--500克;倒数第三层为鱼、肉、禽、蛋类食品,每天应吃125--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就吃奶类及奶制品在100克和豆类及豆制50克;最顶层为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营养学家认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摄的油量,按热量计算应占总热量的15%—20%,如:一个体重60公斤人,每日则摄入脂肪以60—100克为宜。 上述金字塔就是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 虽然宝塔中未提到糖,但我们也应注意糖的摄取。糖分要适量,成人每天16克左右,儿童每天 5—7克不宜。老年人不宜多吃糖果目前,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除脂肪外,糖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为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消耗能量不多,如果老年人每日过量食糖,糖在体内可转变为脂肪,使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增多,即血脂升高,从而引起或加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据药理研究发现,患癌症的可能性会比普通人多四五倍。食糖果过多会消耗体内碱性物质,又特别是钙、铬等到,会使老年人缺钙,引起骨质疏松,对视力产生影响。还因为糖代谢时需要量维生素B1参加,而老年人体内维生素B1的贮存量又不多,很容易耗尽,可引起维生素B1缺乏症。嗜糖而不注意口腔卫生,还会引起龋齿。 (2)合理的膳食制度 调配确定膳食制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考虑胃肠消化能力,使食物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 2.安排的进餐间隔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一般来说,混合性膳食胃排空时间大约是4—5个小时。间隔时间过长,可引起饥饿感受,血糖降低,影响工作效率。太短则没有食欲,且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大多数人一天的主要工作在上午,因而特别要注意吃好早餐,不吃早餐不但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对身体有损害。 3.全天各餐食物分配比例,通常早餐摄入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 4.用膳食时间应和生活工作制度相配合 合理调配膳食时也应注意做到:“三少,三不和一平衡”。三少:少盐,少糖,少油脂;三不:不吃甜食、不挑食,不偏食;一平衡:即摄入的和消耗的热量平衡。 (3)合理的烹调方式 关于合理的烹调方式很多,以下只做举例说明。 如何掌握用油来进行合理烹调? 1、炒菜油温不宜过高,食用油烧到冒烟不仅所含的脂溶性综合利用生素被破坏殆尽,人体必须的各种脂肪酸也被大量氧化,降低了营养价值。同时,蔬菜与高温油接触时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遭到大量破坏。油温过高使脂肪氧化产生过氧质。过氧指质不仅对人体吸收蛋白质和氨基酸起阻碍和干扰的作用。如果长期在饮食中摄入过氧脂质,并在体内积聚,会损伤人体内某些代谢系统,合人未老先衰。油料在高温中会产生丙烯醛气体,它对鼻、眼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人流泪、呛咳,甚至头晕、恶心。 在煎、炸时油温达到油面波动加剧时为宜,这时下料,可使炸的过程始终处于旺火状态,使原料迅速受热且表面脱水,腥杂味也随之气化掉。炸上了浆的食物时,以油温在油面波动,还没油沫时为宜,油温过高,原料的的淀粉外衣骤遇高温会相互粘结,太低则容易脱落,失去上浆意义。炸制菜的原料要挂糊,要在保证原料熟的同时,还要使糊壳脱水变脆,因此油温定高些,可在油烟大量上升时为宜。大部分溜菜是在油炸后再裹包或浇上味汁,入油锅时油温与炸大致相同。爆菜强调脆嫩爽滑,下料时油温应在油烟大量上升时为好,加热时间较短。由于家庭烹制菜肴火力小,油量少,油温升高速度慢。因此,如按菜谱做菜,下料时油温应升高1—2成为好。 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如果吃得过多,很容易在人体内被氧化成过氧脂。而过氧化脂在体内积存能引起脑血栓和心肌梗塞等症。据科学测定,每人每天吃7—8克植物油就足够身体所需了,另外适当吸收一点动物的脂肪,对人体健康有益。 低脂肪食物有:瘦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鸽肉、兔肉、羊肉、鸡蛋白、鱼、虾、鲜豆类、干豆类及各种蔬菜。这些食物适宜于腹泻、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肝硬化、肥胖症、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症、高胆固醇和冠心病者食用;在烹制时,要避免煎、炒,宜用蒸、煮、炖、烩等到方法。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品。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膳食提供的脂肪和能量已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摄入量,高血脂等“富贵病”的出现难以避免。而膳食治疗这些营养疾病都提倡多摄取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所以纤维也应是健康生活模式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纤维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部分,它是一种植物性物质,但却是均衡饮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藻胶、木质素等一些过去认为不能被身体利用的多糖物质。纤维不可缺乏据调查资料表明,不少疾病如结肠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到与膳食中缺乏纤维素有关。缺少纤维的人最常出现排便困维。常有腹胀感,严重的甚至会有习惯性便秘和情况。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有益于身体健康(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食物纤维并不只是食物的残渣,而是人类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所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物质)。据研究表明,适量摄入食物纤维可以预防某些慢性疾病。高纤维食物可以预防阑尾炎。因为纤维素能排除较多的胆汁酸,致使纤维素能抗动脉硬化等到心血管疾病,粗纤维能使脂肪沉积减少,有减肥功能。纤维素对防治便秘、痔疮、肛裂沟疝、胆石症等到疾病有裨益。坚持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对防治糖尿病有一定作用。故纤维素又被人们称为“第七营养素”。每天的饮食中,至少需含有6—7克的粗纤维,即饮食纤维20克,可由全谷类、全麦面包及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影取来平加饮食中的纤维量。一般食用的豆腐,在经肠胃消化酶作用后,也可产生很多的饮食纤维,所以并非质地粗糙的食物,不含高纤维。还有,进口的早餐麦片中,有些产品含非常丰富的纤维。 纤维虽仅仅是用来增加粪便体积,但须注意下列情形: 1、突然大量增加饮食中纤维量,有时会有腹胀、胀气、腹痛,甚至腹泻等到现象,应以渐进方式增加饮食纤维为宜。因为过量的纤维,增加了纤维在小肠内发酵的量。会降低钙、锌、铜等到矿物质及维生素A有吸收。若是摄食过量的果胶,会使维生素B12的吸收减少。因此,必须留意评估整个饮食内容,是否需额外补充相关的维生素及矿物质。 2、某些疾病患者需注意纤维摄影取量。当结肠患有痉挛性的便秘时,过量的纤维反而会造成伤害。曾患小肠阻塞者,必须停止摄取过量纤维。因高量饮食纤维有时会导致肠阻塞现象。 总之,过多的食物纤维可能会影响钙、铁和一些纤维素的吸收。但如适量掌握则利多敝少。只要我们粗细杂粮食搭配合理、多食些蔬菜果,食物纤维素会为您的健康长寿奇功。 三、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意义 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石,不合理的营养是疾病的温床。健康和营养适当的人,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又是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主体。因此,营养是人类发展的一项关键目标,也是反映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虽然有些疾病是由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作用所致,但膳食结构不合理、肥胖、营养不均衡是其中特别重要的因素。为了尽快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并于1997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后开始实施。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计划对提高我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身体素质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石,是公共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很多人不断努力来实现的。目前,由国务院法制办组织,由中国营养学会起草的《国民营养管理条例》不久将出台。条例中设定了营养师的岗位,确立了居民营养状况的监测制度和食品标识制度,提出了营养人才培训和教育方案,同时,还着重提到了加强公众营养的教育问题。 国家的重视,各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将有利于营养健康理念的推广, 有利于全民旧传统观念的改变,有利于全民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民族昌盛,国家的发展。强国先强民,而强民要从基础做起,那就是------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不难的,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学长介绍的雅文网,写的《HGF基因治疗和预防病理性瘢痕的实验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很快就通过了低强度复合振动联合阿仑膦
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估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临床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一: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主要分为标本处理组,百体液检验组,免疫检验组,生化检验组,血液检验组,微生物检验组,还有PCR组,所以论文的写作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本篇文章就向大家简略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学研究、医学临床实践工作的文字总结。医学论文的写作是每一位科研人员、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随着医学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学研究、医学临床实践工作的文字总结。医学论文的写作是每一位科研人员、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随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