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天夏天
你更应该读读易经,所谓混沌和平衡态不是中医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便作答,但中医理论确实来源于阴阳学说,并以五行学说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如楼上所说,中医理论基本是两大特点,一是整体审查,二是辨证论治。即由五行配五脏,继而观察五脏外在表现及脉象强弱变化,推断论述疾病发生发展,从而实行干预的过程。基本上你感兴趣的思路是这样的:五行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们把天癸比作太极,你换下位,自己玩去吧。
偶是吃货范范
《辨证法理论形态新议》,《河北学刊》2008年4期。《朱熹与〈朱子本义〉》,《历代易学名著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年。《思维的网络性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春风讲席》,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论朱震易学中的象数易》,刘大钧主编《大易集释,上海古籍2007年;岳麓书社《朱震集》序,2007年。《论中医学的网络性思维》,河北学刊2007年3期。《〈管子〉的卫生之经与杨朱学派的养生论》,《诸子学刊》2007创刊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市场经济的网络结构与宏观调节的科学性》,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6期。《葛洪与黄老之学》,《道学研究》2007年1期。.《萧氏源头考》,载萧汉明《传统哲学的魅力》,中华书局2008年。《荆公新学与道家思想》,《哲学评论》第四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汉代易学の基本的な特征についで》,白井顺译,渡边义浩编《两汉における易と易三礼》汲古书院2006年。《五行学说的缘起、发展与思维特征》,载《传统哲学的魅力》,中华书局2008年。(原为2005年在日本关西大学讲学的提纲,收入本书时略作了一些修订)《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论庄子的人性素朴论与德行修养观》,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1期。《魏源论老子为救世之书》,《当代道家与道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又《中国哲学与易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周髀〉“周公与商高对话篇”、“荣方与陈子对话篇”与〈易·系辞〉》,刘大钧主编《大易集奥》,上海古籍2004年。《欧洲近代的科技之路不是唯一的发展向度——与杨振宁先生商榷》,《传统哲学的魅力》,中华书局2008年。(原载杨猛《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众学者质疑》,《北京科技报》2004年9月22日。)《庄生之说可因以通君子之道——论王夫之的〈庄子解〉与〈庄子通〉》,《中国哲学史》2004年1期。《〈淮南鸿烈〉与黄老思潮的终结》,《人文论丛(2002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论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人文与社会》,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4年。《道学初创》,《中国哲学史》(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庄子养生论思想的阶段性考察》,《道学研究》2004年6月。《虞翻易学与〈周易参同契〉》,刘大钧主编《象数易学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论〈鹖冠子〉的素皇内帝之法》,《江汉论坛》2003年3期。《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1期。《苏秦生平考略》,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研究》(第二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李白与道家》,《思想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老子的社会历史观与治国思想》,《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马王堆四篇古佚书与黄老思潮》,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及其与西方文化的互动问题》,载《传统哲学的魅力》。(本文原为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会议发言提纲)《从传统文化看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生存哲学研究通讯》2001年1月。《〈太一生水〉的宇宙论与学派属性》,《学术月刊》2001年12期。《老子道德论中的宇宙发生与演化学说》,《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论庄子的性命说与道性二重观》,《人文论丛》特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关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2期。《论〈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的文化内涵》,《周易研究》2000年2期。《三代礼教的崩溃与人文精神的勃兴——兼论中国哲学的缘起》,《珞珈哲学论坛》第四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论〈参同契〉的内丹术》,《道韵》中华大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2000年3期。《〈周易参同契〉非伪书辨》,《福建道教》2000年2期。《唐五代三种注〈契〉之作的外丹术异同合论》,《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4期。《五行学说的近代遭遇及现代诠释》,《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魏伯阳及相关人物生平考》,《上海道教》1998年4期。《医〈易〉会通与文化进化论——与李申兄再商榷》,《周易研究》1997年1期。《论阴阳家》,《中国哲学与伦理学》,辅仁大学出版社1997年。《五脏模型与河图五行数》,载《象数易学研究》,齐鲁书社1997年8月。《太极,科学与伪科学》,(比利时)《太极科学》1997年6期。《周敦颐〈周濂溪集〉》,《塑造中国文化的200本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周易参同契〉的易学特征》,《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三联1997年。《论参同契的外丹术》,萧汉明、郭东升,《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论俞琰易学中的道教易》,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濂溪易学与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国际易学研究》第二辑。《兵家的阴阳五行观与兵阴阳家》,《珞珈哲学论坛》(第一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河图·易数·思维形式》,台湾《中华易学》1996年3期。《关于河图、洛书问题——答李申兄》,《周易研究》1995年4期。《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问题——兼评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哲学研究》1995年8期。《王船山贫乏的天文知识及其追求实证的时代倾向》,《船山学刊》1995年1期。《五行方位的板块结构及其动态运作》,《中国智慧透析》,华夏出版社1995年。《论运气学说的思维框架》,《羑里易学》第一卷第七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张介宾医学哲学简论》,《明代思想与中国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河图·五行·图象语言》,《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东方出版社1994年。《医〈易〉会通之我见——兼与李申兄商榷》,《周易研究》1994年4期。《太阳神话、太阳神崇拜与阴阳学说》,《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1期。《易学与医学》,朱伯昆主编《易学基础教程》,广州出版社1993年。《王船山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终结》,《船山学论》(《船山学刊》增刊)1993年10期。《〈孙子兵法〉是一部系统工程学》,《孙子学刊》1993年2期。《周易的动态理论与中医学》,《大道之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1993年。《易象简论》,《大道之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1993年。《论〈周易参同契〉的宇宙模型》,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2辑,上海古籍1992年。《论〈周易参同契〉的人体生命模型》,《中国文化月刊》1991年7月.《〈杂卦〉论》,《周易研究》1988年2期。《论〈参同契〉人体生命动态模型》,《宗教学研究》1988年1期。《王夫之论卦象、卦德与卦序》,《齐鲁学刊》1987年5期。《论〈易纬〉与中医气象医学》,《江汉论坛》1987年5期。《试论王船山的易学体系》,唐明邦等编《周易纵横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观射父——春秋末期楚国宗教思想家》,《江汉论坛》1986年5期。《论船山社会学说中的启蒙特征》,《船山学刊》1986年3期。《论〈周易〉的哲学思想与爻性爻位的关系》,《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5期。《王夫之论〈易〉与象》,《江汉论坛》1984年3期。《絪蕴发微》,《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王夫之矛盾观中的几个问题》,《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2年2期。《论中国古史上的两次“绝地天通”》,《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3期。
土豆豆的焦糖
人是协调统一的,集体的每个脏器构成了人体,就像许多不同的零件组合在一块具有相应功能一样。科学很局限,往往无法解决的问题都说成是假的,就像鬼!你看一下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呵呵
阿哥丶WLy
象数科学在中医学中的伟大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杨力一. 象数科学的提出1.什么叫“观象取意”我为什么要提出象数科学这个概念,这对中医学有何重大意义?首先,什么叫象数科学?象数科学是以《易经》象数原理为基础的科学,是东方科学的代表,与西方的实验科学绝然不同。象数科学是以《易经》的“观象取意”为核心来认识事物规律的科学。何谓观?观,就是观察,包括外看和内视。何谓象?象包括外象和内象,内象也叫内藏,象包括外象和内象,更重要在于观察内象。外象又叫“形”,就是外象形于外,而内象藏于里,而象是外象和内象的统一。2.何谓幽显规律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规律并非都是简单的象形于外,而许多却是复杂的幽藏于内。因此,《易经》才提出著名的“知幽明之故,以知死生”之说。所谓“幽明”,就是强调天下的规律有明显的也有幽隐的,所以要通过查外象去查幽隐的内藏,这就是“观象取意”的要旨。中医《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其“有诸内者,必行诸于外”,“以象测藏”包括著名的中医脉象、脉诊,就是《易经》象数理论的具体应用。二. 象数科学与实验科学的区别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以《易经》象数原理为基础的东方象数科学与西方的实验科学是东西方两种探索事物规律的科学,二者都是科学。区别在于:西方的实验科学是用分析的、局部的和实验的方法去观察事物的物质结构和规律,它的对象是实物结构,是在静态和分割状态下的和线性的、低维时空的,甚至是死的实体物质,也就是说是主客绝对二元二分的。其高度强调的是实体对象。所以,西方以伽利略为首开创的实验科学是要在显微镜下能重复观察到实物的科学。而东方以中国《易经》为主的象数科学却是在观象、全息、预感、预测等状态下的探索,其对象是动态的、整体的、活动的,而且是随机的,非线性的,甚至是高维的,多维状态下的物质结构,是主客一元一体的,所以东方象数科学不一定也不完全需要在显微镜下找到答案。就像经络,就像气,将永远在显微镜下找不到它们的物质结构一样。三. 象、数、形的关系1. 象与数的关系什么是数?天下万物都有象和数。最早的象是龟象,最早的数是筮数。什么叫象?形象、征象之谓,象源于自然,如天象、气象……,《易经》把最基本的象用爻象和卦象概括。什么是象数?《易经》用奇数一,偶数二,即阴阳数概括数,如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即爻数、卦数。什么是象?《易系辞》曰:“医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即形容比象之谓,最早为爻像、卦象。《易经》以爻数、卦数概括最基本的数。正是“天下万象生于一方一圆,天下万数处于一奇一偶。”象与数的关系是象中寓数,数中有象,象数一体,象数共同成为象数科学的内核,其中,数有定位、定性、定量的时空意义。所谓“象以定数”、“数以征象”。象数二者实为一体。如《易经》:“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伏羲八卦数:乾卦一数象天,兑卦二数象泽,离卦三数象火,震卦四数象雷,巽卦五数象风,坎卦六数象水,艮卦七数象山,坤卦八数象地。可见每一卦数都代表着方位和物性。再如河图五行数的一数,代表正北方天一生水,二数象征正南方地二生火,三数代表正东方天三生木,四数象征正西方地四生金,五数代表正中央天五生土。《黄帝内经》同样重视象数,如“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鼻……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二阴……其数六。”除中医之外,古天文、干支、历法、历数、堪舆、音律……都与数密切相关,这些数都包含着阴阳消长,气机升降,寒热温凉。2.什么叫“运数取义”?运数取义就是通过运数而达到取义的方法。因为数随着时空和多维的改变而有定性、定位及定量的变化,因而也就赋予了质和形的状态,从而获得形象的含义,这就叫做运数取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运数取义的典范。象数的哲理是阴阳五行。从人体的发生学来看,人体胚胎的最早细胞结构与形成竟是按照太极八卦衍生结构进行的,即人的发生过程,从受精卵到合子,从合子到分裂为两个子细胞的分裂球,再到四细胞期,十六、三十二细胞期……正如《易经》所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明了人体的发生过程也是由数到象的象数的演变过程,提示了象数一体,数其实也是象,象生数,数也生象。当然,二者的关系,象应该是第一位的。当然,《易经》九六二数分别代表阴阳二爻,是象数一体的最基本形式。3.象与形的关系及含义象、数、形三者是象数科学的基础,象以形象为主,数以抽象为要,其中,数寓象中,象由数变。而象与形的关系是象不等于形,而是象中有形,形在象之中,数与形的关系是数在一定的量化及时空状态下就会成形。广义的象十分博大,不仅包括物象,还包括事象。象与形的规律是象数科学的要素,其要义是大象无形也有形,一般条件下形是隐藏于象中,并不显现,这种象中之形是用显微镜察不见的,只有三种情况下可以发现象中之形。而且往往属于内视:第一。在危急情况下:就是在危急情况下,比如受伤,灾难等时,为调动人体潜能,在紧急状态下的生命应急反应,而有形的显现,如有一位医生在左臂骨折断臂的情况下。危难之中,忽然内视到手少阴心经显现,这条经络从心脏沿着臂内侧走向小指尖端,这位医生并惊奇地注意到心经的颜色是黄绿色的而并非红色,当时她曾惊呼:“啊!手少阴心经显现,手少阴心经显现!”可是在场的人却看不见。之后,她的心脏始终没有出现问题。(包括断臂复位手术时)。古书也有记载,在危急情况下,经络显现的情况。可见显现的目的是调动及激活潜能。第二.有特殊状态的人:如《史记》记载的扁鹊望诊齐桓公及诊病的一些记载,诸如“视见垣一方人,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等”表明扁鹊可能有特殊功能。所以可以看清墙外病人的五脏。还有华佗也有特殊状态的记载。古书上记载有特殊功能的人也不少。如《列子•仲尼》载“老聃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且听,鲁侯闻之大惊。”就是说,这个叫亢仓子的人,能以耳视物。《前汉书》载东方朔能猜到汉武帝盖在盒子下的东西是蜥蜴……,以上种种,不胜枚举。第三.经过修炼之人:就是经过修炼,有了一定功夫,达到了一定的多维或高维状态下能内视或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形象。如《庄子》“庖丁解牛”,庖丁开始时是看不到牛的内部结构的,是经过刻苦修炼后才看到的。可见博大的象数科学既包括可以用实验科学验证的显而易见的物质结构,更包括用象数科学的规律指示的隐形物质结构。然而,这是一种非线性的,更为复杂的物质结构。其实,《易经》已经提示我们世界上万物的规律有幽(隐性)的和明(显性)的两大类。那么,揭示这两大类物质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也就应该不一样,这两种科学就是实验科学和象数科学的根本区别。四. 象数科学在中医学的伟大意义中医学正是象数科学的伟大代表,而经络学说是代表中的典型,经络学说的形态研究曾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高精尖实验科学手段的探索,但都徒劳无益,然而,经络的疗效确是实在的。那么显微镜下就是找不到它的物质形态,问题在哪里?就在于经络是一种象数科学,它属于隐性形态,它的特点是活的,整体的,动态的,全息的,甚至是随机的,它是不能分割,也不可孤立和静止的。因此用实验科学的方法无法揭示它的物质结构,这就启示了经络学说的研究应该痛定思痛,不要局限于实验科学,而应该在象数科学的方法下研究寻求途径。否则只想用实验科学的方法研究经络学说是永远也得不了诺贝尔奖的。象数科学与实验科学的关系是博大精深的。象数科学应与先进尖端的实验科学相互补而不是取代,既不能否定实验科学对象科学的验证,也不能以实验科学取代象数科学。二者都是人类探索事物的两套方法,都是科学方法,二者只有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排斥,才能从幽显两个角度认识事物。我们必须注意西方实验科学是与哲学截然分开的,但东方象数科学却是与哲学融为一体的,实验科学遵行的是理性和逻辑思维,而象数科学则是重感性和悟性的形象思维。所以阴阳五行,永远是象数科学的哲学核心,天人合一,永远是象数科学的基础。这是不能否定的,否则,中医学,经络学就是真正被取消了。其实,在八十年代,在我的《周易与中医学》第三版的内容提要,我已写到“作者通过《周易与中医学的研究》得出结论:即探索自然科学的途径不是只有一条,自然科学的探索不仅存在着以西方为优势的、分析的、局部的和实验的方法,还存在着以《周易》方法论为特色的、全息的,整体的和综合的东方研究途径。这两条途径应该是互利并存,而不是要取代的。”现在找这篇论文无非是在二十年前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并明确提出实验科学和象数科学的概念而已。五. 启示既然东方的象数科学和西方的实验科学截然不同,那么就不能只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研究,这就启示了中医学的研究方法决不能只用西方实验科学在显微镜下找物质结构的那一套方法来证实自己是否科学,而应该用东方象数科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行研究,否则中医学将永远被认为不科学,就像提出废医存药者,主张把中医的理论去掉只用显微镜研究中药,其实这就把中医学由复杂的高维降到了简单的低维研究,也即由非线性降低到了线性。也就应了一些人因无法正视中医的科学性只好仅承认中医的疗效一样。无奈其实这都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古代没有显微镜,只有《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中医学照样救人活人和养人。而现在中医正趋向高度西化,原因难道不是因为没有注意到中医是另外一种科学吗?中医养生学同样应该强调,中医所倡导的养生理念是一种要经过感悟和修炼才能达到高层次的养生法则,根本没有必要去让西医的显微镜指挥我们。所以,无论中医学,中医养生学都应该以象数科学为主要手段。一句话,中医学不需要西方的实验科学来证实它的科学性,也证实不了。所以,如果中医学摆脱了西方实验科学的束缚,以自己的象数科学为指导。那么,中医学,中医养生学才能焕发本来的伟大魅力。同样,西方实验科学在研究物质形态出现困境时,是否也应该从东方的象数科学中寻找答案。不是吗?现在不少从宇宙高维时空来的飞行物,难道是实验科学能解决的吗?(以上是我研究《易经》、《黄帝内经》近五十年的深刻感悟。的确,不付出这样的心血,是不可能进入这样的深度。写于2008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骨科住院病榻上。本文曾在2008年10月上海经络高峰论坛上宣讲并对2008届研究生讲授。其中部分内容已刊登于新著《杨力揭秘易经养生智慧》序言)
一吉一吉
感悟《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易经》。《易经》一书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是十三经第一本,四全书第一本。《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演绎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心理结构。它是群经之首,是大道之源,是民俗之根,是白家之脉,是万法之宗。在儒家,它是群经之首;在道教,它是三玄之一。它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思想的没一寸土地,扎根在那里。它“总万教于一本,约千训于一义。”它是华夏思想与哲学的源头,是文学的鼻祖。 当我走进《易经》的世界后,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河图、卦象,六十四卦的演绎,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与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对应,“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它似乎是在称述世界的“道”,它似乎是在演绎宇宙的规律,它似乎就是世间万物的联系。无处不透着神秘,无处不让我为之着迷。同时我惊奇地发现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高到了令我叹为观止的地步。 《易经》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正因为如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易经》中的人生哲学,世界观。 一、《易经》中的人生态度 《易经》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易经》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易经》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掌握这些,我们才能知天,但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易经》除提出知天、顺天等处理人天关系的重要原则外,还提出“乐天”的思想。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 从《易经》中,我们可以学到正确的人生态度。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因为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 二、《易经》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天人关系虽然是《易经》哲学的主题,但《易经》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易经》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易经》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易经》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易经》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易经》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 《易经》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易经》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的思想体现在《易经》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易经》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易经》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三、《易经》中的处事原则 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种种不同韵处境,要处理种种不同的事务。要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在可能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结果呢?《易经》通过六十四个卦的解析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具体的指导。概括起来,《易经》认为处事的基本态度是果决、审慎、适变。 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世界上的事,顺顺当当的当然有,但也有好一些是并不顺当的,有些事真要去办,还要冒些风险。当然,不去冒险,自然较为平安,但也必然是平庸; 无大成就。世上凡干大事者,无不历经风险,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敢闯难关的勇气,没有临事果决的魄力,怎能取得超乎寻常的业绩呢?在战争中两军对垒,战局风云莫测,取胜者,大多是指挥果决、敢出奇兵、敢冒风险的一方。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果决、勇敢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基础,必须以审慎粗辅佐,否则就会走到愿望的反面。《易经》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决与审慎很好地结合起来。但这些都要在适变的基础下,要适变,也就要我们事物变化的规律。了解这些,我们就不必为自己目前淹蹇的处境而灰心、颓丧:,你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处境,争取光明的前途。同样,你处在极为顺利处境,并正在飞黄腾达的时候,也不要为幸运喜昏头脑,要当心物极必反,要为自己留下余地,留出退步,否则则可能后悔莫及。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知道《易经》不仅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易经》认识到人在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易经》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让人觉得它本质上就是一本哲学著作,是一把把握人生的金钥匙。
你没有看到陈志琴天天在网上骂六柱预测学吗?就是因为他以前盗版刘玉珍老师的作品,被当地执法部门处罚过,所以,他就会对六柱预测学恨之入骨巴不得六柱规律在人类消失··
八卦、周易是阴阳的变化,中医的深入理论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工具。大学里因该有术数和中医的教程,网上可能也有相关知识。
为什么说学医先学易呢? 提到中医,肯定离不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
你更应该读读易经,所谓混沌和平衡态不是中医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便作答,但中医理论确实来源于阴阳学说,并以五行学说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如楼上所说,中医理论基本是两大
据学术堂的了解,医学论文是医者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文字记录和书面总结,通过论文的载体方式来展现医者的临床医学经验。下面是什么医学杂志容易发表的知识分享,欢迎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