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舞飞扬庆庆
中医学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则属阴虚内热,但后世医家不拘于此说法。徐善元以为自汗非皆阳虚,亦有阴虚者,阴虚自汗可由肺肾两虚或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所致。(徐善元.阴虚自汗、阳虚盗汗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6):8)马居里等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盗汗并非皆阴虚,气虚失摄、阳虚失固、湿热熏蒸、血分热盛、湿邪内阻、热邪郁蒸及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等均可致盗汗。(马居里,严慧芳.盗汗并非皆阴虚.陕西中医函授,1994(1):1)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的病机应责之于湿、痰、瘀方面。柴可群结合汗的生理,认为汗证由湿邪侵袭,致气机郁滞,失于宣泄而成,湿邪若在表,则卫阳被困,气化失利,营卫失调,营在里,三焦被湿所困,营卫受阻,而湿邪日久化热,均可见汗出增多;血瘀也可致汗,血瘀致气血运行失调,津液散布失常,拒卫于外,开合失司则见多汗,肺、肾、脾三脏气化功能障碍,影响津液正常敷布与排泄而成痰,痰浊又可影响营卫之气正常运行,卫外失固,津液外泄则为汗证。(柴可群,王德玉.湿、瘀、痰与汗证.中医杂志,1995(11):667)李辅仁老中医认为瘀血痰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可致多汗。(刘毅.李辅仁救治医案.中医杂志,1993<5>:275)胡明灿将本病的病位责之于脾、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病及肺,开合不利,则卫表失固而汗多如渍。(胡明灿.变法治验举隅.中医杂志,1992(6):38)李鸿祥老中医认为自汗病位在肾,由于肾气亏虚,津液输布失常而汗出不止。(张晓春.李鸿祥益肾利水法治自汗.北京中医,1993<6>:10)胡臻认为盗汗病位在肾,心火独亢,心肾不交,可迫津外溢致盗汗,肾气虚而阳火衰,水火不和则盗汗不止;肾虚不化,气化不利,开合失司亦可使津液外溢而成盗汗。(胡臻.盗汗治肾心得.浙江中医杂志,1989<12>:542)
西夏唐古特
出汗是人体最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正常人在天气炎热、情绪紧张、激烈运动、进食辛辣等情况下出汗,均属生理之汗。
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排泄机体废物等保护性作用。但如果安静状态下出汗、入睡后出汗、局部出汗、汗液颜色或气味异常等都属于病理之汗。下面,带大家从中医角度认识一下常见的病理之汗。
中医早在《素问·宣明五气论》中就对汗有记载,并认为异常的汗,即病理之汗是身体异常状态的反应,是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的表现。
中医常根据出汗多少、部位、时间、颜色及气味等特点判断病症。《景岳全书》十问篇中说道:“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汗”在中医辨病辨证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自汗
白日汗出,动辄尤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中有言:“无问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自汗多由气虚所致,也可因内热熏蒸、汗液外泄或营卫不和等引起。
病理之汗的调理需要慎之又慎,临床汗证病机较为复杂,有时并非气虚或阴虚单一因素所致,常是虚实寒热夹杂。因此,必须到正规中医医院,请医生在辨明病机的基础上调理,否则擅自进补或者调理会适得其反。另外,战汗、脱汗已属于临床危急重症,应及时就医,不能擅自用药。
出汗过多可能暗示着某种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怕热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状之一,可伴有头发干枯、脱发、指甲变脆、消瘦等。如果经常在冬天或空调房里大汗淋漓,需要及时检查甲状腺功能。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合并植物神经病变时,会出现出汗量增多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头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脚颤抖的表现。
嗜络细胞瘤
大汗淋漓是嗜络细胞瘤的常见症状,偶尔也会持续出汗。
自汗和盗汗常用的止汗穴和灸法: 所谓的“自汗症”,就是白天不因疲劳,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症状。根据“心主汗”中医的传统理论,我们通常艾灸阴郄穴,无论是“自汗”还是“盗汗”都适用。
apples0081
自汗和盗汗的病因病机
自汗、盗汗,实为临床杂病中所常见的一种病证,常和心悸、失眠、眩晕、耳鸣诸症并见。亦常出现在虚劳、痨瘵、失血证、妇人产后血虚等病的发病过程中。
有关本病的病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来自天地间的火热之气;
②七情内伤郁积之火;
③房事不节,劳倦过度,伤阴损阳;
④伤之饮食不节和嗜食酒醴辛辣;
⑤过服或误用辛发散药物;
⑥亡血失精,大病伤阴,阳无所附;
可、盗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张景岳说:“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以饮食之火……劳倦……酒色……,皆令人自汗。”
在病机上,景岳认为:“自汗属卫气不固”、“盗汗属阳气亢盛”、“如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
由此可见,自汗、盗汗的形成,有阳虚和阴虚两个方面,非为“阴失其守”,则属“阳虚不固”,总属阴阳失调之故。
2
自汗、盗汗发病的有关脏腑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是以自汗、盗汗一症,多为心肾之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张志聪解释说:“心主血,汗乃心之液”,可见血汗同出一源。
《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汗出”。《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说明病理之汗,往往直接关系到心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肺脉……缓甚为多汗。《灵枢·本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叶天士云:“肺主气,属卫”。 由此可见,自汗的形成与肺气之强弱、卫气之盛衰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还提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腰体劳苦,汗出于脾”。
这说明自汗、盗汗的发病,直接关系到心、肾,同时和肺、脾(胃)等脏腑,以及卫气有关。
3
自汗、盗汗的辨证和治法
自汗和盗汗,临床上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昼发汗出(炎热酷暑除外)动则益甚者,为自汗;如寐则汗出,寤则汗收者(婴儿除外),为盗汗。
在辨证方面,前人有不同看法的,如林佩琴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而张景岳则认为:“ 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 ”。
前人之论,虽各执一见,但总以全面辨证为凭。
有关自汗、盗汗的治疗问题,前人论述很多, 一般均认为,阳虚治宜补阳,卫弱者,兼以实表;阴虚治宜滋阴,热盛者,兼以清火。
此外,李中梓又提出按脏腑虚实来辨证治疗,主张“肺虚者益其皮毛,心虚者益其血脉,肾虚者助其封藏,脾虚者则壮其中气,肝虚者禁其疏泄”,亦属至论。
现将自汗、盗汗的辨证施治规律总结于下。
1 按表里、阴阳辨证论治
寤时汗出
动则益甚
自汗
表阳虚—恶风,周身酸楚—益气实表—黄芪建中汤加浮小麦
里阳虚—恶寒,身重,无热—温里敛汗—参附汤、术附汤
表里气血俱虚—汗出不已,肢重体倦—温里益气实表—芪附汤加人参
肺胃热甚—濈然汗出,身热口渴,烦躁—清里泄热—白虎汤
寐则汗出
寤则汗止
盗汗
阴虚火旺—口干,潮热,咽痛,便结—养阴清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阴阳两虚—心悸失眠,气短神疲,肢冷—助阴扶阳,气血双补—人参养荣汤加减
2 按发病脏腑辨证论治
五脏
脉证治法方药
心
阴虚
盗汗,心悸,怔忡,失眠,烦热,劳心则甚,脉细弱
养心宁神
天王补心丹
阳虚
自汗,有时怔忡,脉虚舌淡,少苔
益气扶阳
保元汤加浮小麦
肾
阴虚
腰痛,腰膝无力,寐则汗出,骨蒸内热,头昏,耳鸣
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去芩连加五味、龟板等
阳虚
漏汗不已,手足逆冷,腰痛,背恶寒,面色晄白,阳痿,多尿
温肾壮阳
桂附八味丸加人参、鹿茸
肺
阴虚
咳嗽、咽干、痰中带血,盗汗,脉细数
益肺养阴
百合固金汤或月华丸
气虚
汗出,洒着恶寒,声低气短,少气懒言,咳嗽
益气固表
黄芪六一汤加人参、麻黄根
肝
阴虚
头昏目眩,梦遗,盗汗
柔肝潜阳
七宝美髯丹加减
阳虚
自汗多,手足逆冷,面黄青灰,自不欲视,筋骨懈怠
补脾养肝
黄芪建中汤去生姜加当归、桂心
脾
阴虚
手足肌肤热,善饥,大便干结,汗多,遇劳则甚
滋补脾肺
生脉散加山药、玉竹、莲米、大枣
阳虚
四肢倦怠,神疲,少气懒言,便溏,自汗
温补脾肾
术附汤加炒干姜、煅龙骨
3 脏腑用药
阴虚
心
可重用:柏子仁、生地、当归等
肾
可重用:熟地、龟板、黑大豆等
肝
可重用:白芍、乌梅、酸枣仁、牡蛎、五味子等
肺
可重用:阿胶、五味子、沙参、麦冬等
脾
可重用:玉竹、山药等
阳虚
心
可重用:肉桂、附片等
肾
可重用:附片、鹿茸、枸杞、肉苁蓉
肝
可重用:龙骨、山萸肉等
肺
可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等
脾
可重用:白术、大枣、扁豆、茯苓等
总之,自汗、盗汗之症,重在识别阴阳,分清虚实, 治阳虚以益气实表为要,治阴虚则以养阴护津为主,日久出现阴阳两虚者,则当阴阳双补。
若虚实夹杂者,又当辨证而治,如阴虚热盛汗出者,可选当归六黄汤治之。我认为这些法则是临床上所必须掌握的。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是却很少有人排汗集中在手掌部位,大家出汗大多都是后背、大腿、屁股。而有些人却和大家有点不一样。他们往往身上没汗,手心却
浅谈病证结合中医教育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本文是关于病证结合中医教育论文。 1辨证论治概述及教学中遇到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
中医学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则属阴虚内热,但后世医家不拘于此说法。徐善元以为自汗非皆阳虚,亦有阴虚者,阴虚自汗可由肺肾两虚或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所致。(徐善元
一点点小小的溃烂,一块鞋子磨掉的皮,一个不起眼的鸡眼就可能发展成久治不愈的溃烂,甚至截肢,这不是医生在吓唬你,而是糖尿病足的症状,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糖尿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