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5

lifeierwawa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喻东山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哪也去不了

已采纳

这个就要看你自己,生活处处充满了烦恼和让你生气还有不公平的事。所以要有一个好的情绪,才是自己在社会立足的。

351 评论

eugenewoo1986

一、理论来源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简称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 Ellis)在美国创立的,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同时也采取了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所以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艾利斯曾经是一位开业多年的精神分析家,但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感到不满足,就从经典精神分析转到新弗洛伊德学派,后又转向行为主义学派,在治疗中他又逐渐采取了更加主动及指导性的方法。同时他又受斯多葛派哲学, 尤其是埃皮克特图斯的影响,逐渐于1951 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疗理论和方法--理性情绪疗法(RET),也被称为ABC理论。 二、理论依据1.人性观理性情绪疗法是基于一项假设,即人生来同时就具有理性的、正确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扭曲的思考的潜能。人们有保护自己、快乐、思考并以口语表达、爱、与别人沟通,以及有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守旧、重蹈覆辙、迷信、无耐性、完善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成长的倾向。理性情绪疗法把人们常犯的错误视为正常现象,试着协助当事人接受自己是一个会不断犯错误的人,并能更和平地与自己相处。艾里斯(1979)列出理性情绪疗法的一些重要假定如下:(1)人就是人,他们天生有着某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限制或界限,他们可能对这些限制和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克服。(2)我们知道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3)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人生的目的是要生活在一种比较幸福的状态中,人们可能还会选择其它的目标,但生物学因素预定了他们的目标是朝向生存和幸福。(4)幸福--享乐主义是一种正当的选择,但是,长期目标比短期目标是一种更聪明、更理性的选择。(5)人类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强大的生物和社会方面的力量, 但人类对于所经历的那些强大压力也能进行抵抗。同时他们还有一种强大的自由意志因素,使他们能够进行控制。(6)RET采取一种存在主义立场,即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 并对他们的世界采取一种现象学的和主观主义的观点。(7)人们出生后,内在就具有某些矛盾冲突倾向。他们一方面具有一种合乎理性与追求满足的强烈倾向,但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往往会被吸引到非理性的行动方面去,从而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8)人类天生的最强烈的倾向之一是要受到家庭、最亲近的人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9)一切正常人都会思想、感觉和行动。他们的思想会深刻影响他们的情感与行为,同理,情感也要影响思想和行为,而行为又反过来会影响思想及感情。(10)RET坚信,所有严重的情绪障碍不是起源于某些事情和经历,而是起源于人们对这些事情与经历的看法。艾里斯认为,人会自我谈话(self-talking)、自我评价(self-evaluating)以及自我支持(self-sustaining)。当他们有单纯的偏好(simple preferences)(渴求爱、赞同、成功的欲望)时,会误认这些是十分火急的需求,因而产生情绪和行为的困扰。艾里斯也认为人有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天生倾向,但又常常因为扭曲思考的天生倾向,以及学来的自我挫败模式,而妨碍了成长。理论正如我们所知,理性行为治疗法的基本主张是:情绪的困扰(不同于悲伤、懊悔,和挫折感)大部分是非理性思考下的产物。非理性的性质来自于要求,这个世界应该、最好,以及必须要如何等。从理性情绪疗法的观点看,许多治疗者只注重过去的历史和事件,仿佛只要改变当事人的童年,任何问题就能解决。另有一些治疗者过度强求当事人去认清、表达和抒发其感觉;有些治疗者则要求当事人在此时此刻重新再去体验早期的事件和感觉。艾里斯认为,这些作法都不太有效,因为情绪的结果不会仅仅因为感觉被强化突显及表达出来后而消失;而应该是当事人与治疗者应一起辩论那些引发负面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并努力将不实际、不成熟、命令式和绝对式的思考方式转成实际、成熟、合乎逻辑的方法去思考和行动,才能导致对生活的情境有较适当的情绪反应。A-B-C人格理论是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A是既存的事实、事件或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评价。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或一个人的反应,此等反应可能适当或不适当。A(缘起事件)并不能导致C(情绪的结果),而是B,它是一个人对A的信念,是B导致了情绪反应C。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离婚后感到沮丧,这不是离婚本身引起沮丧反应的,而是这个人对于失败、被拒绝或失去配偶所持的信念所引起的。艾里斯认为被拒绝与失败的信念(在B点)才是导致沮丧(在C点)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离婚这一实际事件(在A点)。因此,人要为自己制造的情绪反应和困扰负责任。理性行为治疗法的核心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改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 情绪困扰是如何产生的?乃是一个人不断地对自己重复暗示那些不合逻辑的语句所造成的,例如,“我应为离婚而受责备”、“我是可怜的失败者”,“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我是个没价值的人”。艾里斯反复地指出:人怎么想就会有怎样的感觉。困扰情绪反应如沮丧和焦虑,是自我挫败信念引起的,而这些信念是学习来的以及根据自创的非理性想法而产生的。因此,不必因离婚而沮丧、严责自己或惩罚自己,可以用一个理性的和有实证基础的结论来取代:我感到很遗憾,我们的婚姻没有维系好,我们离婚了。我曾希望我们能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做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我们的婚姻失败并不意味着我在生活中是个失败者。不断责备我自己和让我自己完全承担分手的责任是愚蠢的。根据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最终的效果会是减轻沮丧和自我责备的感觉。3.不合理信念理性情绪疗法是以理性思维方式和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理念给他们的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此使自己的心理臻于健康。(1)不合理的信念包括:第一,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做事必须尽善尽美);第二,对他人的不合理信念(如:对不好的人应给予惩罚);第三,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合理信念(如:已注定的事无法改变)。(2)不合理信念特征:第一,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即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事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应该”、“必须”。其不合理在于,人们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获得成功,既是某件事取得了成功,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而一旦这样的现实出现,持有此类信念的人就会受不了,因而产生情绪上和行为上的障碍,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反映了他不合理、走极端的思维方式。第二,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即以某件具体事件,某一言行证明自己进行整体的评价。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是思维的专制主义。人们在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中常常会走极端,认为自己某一件事情上办的不好,未获得成功,就是自己一无是处,只说明只是这件事上办不好。因此,人们应当就自己的某一行为的表现而进行评价,不能因一件事而否定个人的价值。人们对他人也常有某种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对他人持有绝对化要求,就会发现他人的言行总是与自己作对,因而陷入消极的情绪体验中,如“愤怒、怨恨、压抑”等。第三,槽糕至极论(awflizing)即如果某一件不好的事情一旦发生,其结果必然非常可怕,槽糕至极,灾难性的。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焦虑、悲观、压抑、犹豫等不良情绪。将一件事情的负面结果夸大到极点,反映了个体走极端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艾里斯认为,人一出生就有一种心理倾向,即要坚持自己的向往和追求都能得到满足,期望自己的愿望会实现,生活中某些向往和要求的确如意地实现了,这种积极的记忆强化了我们的“全能幻觉”,使我们认为我们一定能比所有的人幸福,一定比其他人更成功,应当与他人不一样。当我们一旦遇到挫折和逆境时,我们就无法接受,认为这些不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导致不良的情绪。三、治疗过程及运用的技术1.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1)心理诊断阶段通常在第一次来访中进行。当取得来访者的信赖后,咨询者要探讨来访者的诱因。根据ABCDE 模式找出它的不合理信念。他叙述的问题可能看上去千头万绪,十分复杂,但涉及的不合理信念数量很少,可能只有几种不合理信念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反应而已。(2)领悟阶段此阶段是治疗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让来访者了解此疗法的知识,使其对合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及实施有思想准备。领悟的不同层次:A、要向来访者指出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指出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B、向来访者解释不合理信念是在过去经验中习得的,并通过思维、行为多次重复而一直存在于人的头脑中。C、帮助来访者认识引起并使自身症状持续的原因,即找出不合理信念(最重要的领悟)。D、帮助来访者领悟到,从前未加分析的某些观念并非真理,未经验实,不符合逻辑,为下一步合理信念的取代做准备。(3)修通阶段治疗者要使用逻辑的、经验证实的方法与不合理观念进行论辩,其辩论方式可参考如下:A、质疑式:直接质询当事人他这种信念是否有足够的事实证据;B、价值式:质询当事人目前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否确有价值。如:一旦考不好,就可以整天愁眉苦脸,放弃继续努力吗?C、极端式:质询当事人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如果考试没有进前5名,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真的就那么可怕吗?D、更新式:提醒当事人,“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考试成绩不像你预期的那样,是否也是一件好事呢?”E、夸张式:故意夸大当事人的信念,使当事人看到它的不合理之处。如:是不是广而告之说你考试未达到预期成绩,以至于天就要塌下来,提醒别人小心呢?(4)建立新的合理观念阶段在通过上述阶段,使当事人原有的不合理观念发生动摇后,干预者要帮助对方及时发展新的合理的观念,并且在发现合理观念后要及时的巩固,可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诵读该观念以获得巩固效果,以使其能更习惯地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2.治疗技术理性情绪治疗法实践工作者常会在治疗过程中加进一些有力的认知方法,这是由本疗法的理论依据决定的。治疗过程中常采用一些认知、情绪和行为技术,具体有以下几种:(1)驳斥非理性信念 对于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反省能力的人十分有效。要求治疗者大胆地、毫不客气地对来访者持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可采用不断深入地提问方式质疑。(2)改变自我暗示内容 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不明确的语意是扭曲思考的原因之一。当事人可以学习用较喜欢来取代必须、最好,和应该。他们可以学习说“可能不太方便,如果……”来代替“那绝对很可怕,如果……”。常使用无助和自我责备语言的当事人,可以学习使用新的自我暗示。借着以“非绝对性偏好”来取代应该和必须。通过改变语言形态和做新的自我暗示,当事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结果他们往往也会开始有不同的感受。(3)幽默的使用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幽默是理性行为治疗使用最普遍的技术之一。艾里斯本人就使用许多的幽默技术去对抗使当事人陷入困境的夸张想法。理性情绪疗法指出,情绪困扰常由于自己过于严肃,以至于对生活中的事件失去了欣赏与幽默感。咨询员会使用幽默感来协助当事人对抗他们过于严肃的一面,并协助他们驳斥生活中的必须哲学。(4)假设最坏的可能帮助对方从不合理方式走出来,并且不总会发生。假设最坏的可能性有助于帮助对方认识到情绪的困扰不在于这种不利的事件,而从内心的恐惧,对恐惧的恐惧才是真正的祸根。(5)认知家庭作业可采用布置作业形式,把治疗的进展带回到日常生活中,一种是固定格式的作业,让其找出A和C,然后是B,做D做辩护,最后填E辩护效果。另一种自由格式作业,完全由当事人合理的自我分析,找出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6)理性心像 这种技术是心理练习,目的是建立新的情绪形态。当事人想象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以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思考、感觉及表现行为,他们也可能想象自己发生一件最糟糕的事情,想象自己面对这些情境时会产生不安和烦躁,然后集中精神去体验此时的感受,接着再将这些感觉改变为适应的感觉。一旦他们能够改变不安的感觉为适当的感觉反应之后,他们就有较佳的机会去改变在这些情境中的行为。(7)角色扮演 在这种技术进行时,让当事人与干预者互换角色,为不合理观念进行辩护,让当事人扮演干预者进行反驳和质问。根据镜子的作用,当事人通过寻找理由和证据进行反驳的过程,为自己建立新的合理观念提供了依据和材料。(8)羞恶攻击练习 艾里斯(1988)已经发展出许多练习方法来协助人们祛除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合理的羞耻情形。这种练习的主要重点在于,当其他人都清楚表示不赞同当事人时,对方仍能不感到丝毫的羞耻。这个方法包含情绪与行为两个要素,当事人可能会有家庭作业--冒险去做些原本担心别人的想法而不敢去做的事,但并不鼓励尝试那些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别人的事;对于社会习俗小小的违反,往往是克服羞耻的有效方法。当事人进行这些家庭作业之后,可能会发现别人并不如自己想象地那么在乎他们的行为,于是不再感到羞耻或没面子,并不断地进行这些练习直到了解自己的羞耻感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于是便能以自然的方式表现行为。 四、理性情绪治疗法适用领域及对象理性行为治疗法已广泛地用于处理焦虑、敌意、性格异常、精神异常,以及沮丧、性、爱、婚姻问题、儿童教养和青少年问题以及社会性交往技能训练和自我管理(Ellis,1979b)。艾里斯不认为所有的当事人都能通过逻辑分析和重建人生观而得到帮助,因为有些人的才智不足以跟上严格的理性分析;有些人过于脱离现实;有些人太老缺乏弹性;有些人固执己见反对逻辑,以致不能接受理性分析;有些人是长期的逃避者,或是坚持找魔术般的方法以解决问题的懒惰者;有些人就是不照理性行为治疗法所要求的去做;有些人似乎喜欢维持着他们的不幸,拒绝作任何小小的改变。 理性行为治疗法应用的主要领域包括:个别治疗、团体治疗短期治疗、婚姻治疗。艾里斯(1994)提到:大部分的个别当事人,每周会面一次,一共治疗五至五十次。艾里斯主张,有严重情绪困扰的人应继续个别及团体治疗一年以上,这样他们可以练习治疗中所学到的东西。五、理性情绪疗法的评价RET从五十年代创立至今,在心理治疗界已有了相当大的影响。RET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妇女、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之中,也被应用于学校咨询、婚姻、恋爱、家庭治疗以及医院和健康咨询等各个不同领域。这是由其独特的优越性决定的。第一,RET 揭示了非理性信念、不合理的思维在导致人们心理困扰中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确有大量的来访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与非理性观念有关。在每一个有情绪困扰的来访者身上都能发现与此有关的这样那样的不合理信念,并且仅仅通过转变非理性信念,就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第二,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强调综合与折衷的治疗实践。许多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技术都可用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结构,进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此外,理性情绪疗法也使用其他学派的技术,特别是行为学派的治疗法。虽然理性情绪疗法仍有其他优点,但我想再提的是:教导当事人一些方法,使他们可以继续自我治疗,而不再需要治疗者的直接处理。第二,RET 费时少,收效快,其理论浅显易懂,方法可行,不会让人有神秘莫测之感。RET的ABC理论能讲得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其治疗过程也具较强的可操作性,容易被心理咨询者理解和接受,尤其是RET易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大众自己可以通过做家庭作业、合理的自我分析练习等来转变非理性信念。当然,某些心理困扰严重者需要咨询员的帮助才行。RET 强调咨询员要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同时更要发挥患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提高咨询效果都是明显的。但是,同其他许多心理疗法一样,RET在操作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自身的许多不足,第一,在如何界定理性思维的问题上,艾里斯的表述显得有些含混不清,不尽人意。艾里斯将不合理思维界定为“绝对的”,而把合理思维界定为“非绝对的”,认为所有的心理失调都是从相似的不合理思维中派生出来的。但是,什么是绝对意义上的不合理思维?什么是相对意义上的合理思维?这是很难分得清的。第二,RET把一切困扰都视为非理性信念的结果,这是有点偏颇的。因为事实上情绪困扰并非仅仅与认知有关,有学者常提出质疑,有情绪障碍的是否有像RET所认为的那些绝对化的思维信念,因此。RET显得有些夸大了认知的作用。而且,认知的方法在治疗中起了多大作用是不很清楚的。另外,RET常使用驳斥、辩论、对抗,这是RET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但使用不当就容易使来访者接受不了,使人产生某种被侵犯的感觉。第三,理性情绪治疗法并不倾听当事人的历史,不鼓励他们详述长而悲伤的故事;此外,也不运用潜意识动力、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和移情关系等方法。虽然一些理性情绪疗法的实践工作者强调建立默契,以及双方的合作关系,但是艾里斯认为个人的温暖、为当事人所喜欢、对当事人表示兴趣或关切等因素,并不是有效治疗的要件。我们很难想像没有同理心、了解、与关怀的情况下,有效的治疗能够出现。第四,RET 对咨询员的要求比较高,RET的基本原理是理性与逻辑,要求咨询员的价值观念应谈是健康积极的,并要有人格、知识、技能、知觉与判断等多种因素来保证,同对不强迫来访者接受,否则就会伤害来访者,不利于来访者自主性的发挥最后。同其他许多心理疗法一样,对于RET治疗的理论、方法也有争议 。在理论方面主要争论的问题有ABC理论多来自现象学的东西,是否可以被科学地证实?一切心理困扰都是产生于非理性信念的结果吗?在治疗方法方面,对其提出的质疑是太强调人的理性方面了。可以肯定, 任何有情绪及行为障碍的人必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非理性观念, 而且这些观念必定对他们的情绪及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消除非理性观念,建立新的理性观念,肯定会减轻或消除其心理障碍。另外,在咨询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能找到明确的不合理信念根源。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着RET 在更大范围的运用。【参考文献】[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马建青.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 Gerald Corey 著,石林、程俊玲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5]李鸣.合理情绪疗法(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6]李鸣.合理情绪疗法(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

158 评论

糖糖和胖秘

通过google学术搜索,专业杂志上有一篇研究文章可供你参考。 首页 > 期刊 > 过刊浏览 > 临床医学>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年2月14卷1期>论著> 文章详情 文拉法辛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摘要】 目的 评价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6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研究组口服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治疗,观察8 w。于治疗前及治疗1 w、2 w、4 w、8 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两组治疗1 w末起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P均<),并随治疗时间的延续呈持续性下降;治疗2 w、4 w末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8 w末无显著性差异(P>)。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轻微,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缓解。 结论 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但文拉法辛起效快,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文拉法辛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双重作用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HT能加速NE引起的β受体向下调节,而β受体向下调节与抗抑郁起效相关联,具有快速抗抑郁效应〔1,2〕。为探讨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与阿替米林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选取2005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2)年龄18 a~60 a。(3)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18分。(4)取得患者家属或监护人书面知情同意。(5)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严重自杀倾向、药物或酒依赖、哺乳期及妊娠妇女。共入组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研究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 a;病程 mo~24 mo,平均(±) mo。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 a;病程 mo~26 mo,平均(±) mo。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 方法 给药方法 入组前清洗1 w,研究组口服文拉法辛治疗,起始剂量25 mg~50 mg·d-1,2 w内视病情调整剂量,最大剂量≤250 mg·d-1。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治疗,起始剂量50 mg~75 mg·d-1,1 w内视病情调整剂量,最大剂量≤225 mg·d-1。治疗期间酌情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 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及治疗1 w、2 w、4 w、8 w末采用HAMD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治疗8 w末以HAME减分率判定临床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进,≥25%为好转,<25%为无效。治疗前及治疗第4 w、8 w末检查血、尿常规,肝功,心电图,脑电图等。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临床疗效 治疗8 w末,研究组痊愈17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5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有效率为;对照组分别为15例,10例,5例,4例,显效率为,有效率为。两组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 表1显示,两组治疗1 w末起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并随治疗时间的延续呈持续性下降;治疗2 w、4 w末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其它时点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 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其中嗜睡4例(),头昏3例(),厌食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以抗胆碱能不良反应为主,其中口干15例(),便秘13例(),视力模糊11例(),头昏7例(),头痛7例(),失眠1例(),心电图异常3例(),体质量增加3例()。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轻微,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3 讨论 有文献表明〔3〕,30%的抑郁症患者对各种治疗没有反应,40%~45%的慢性抑郁症患者缺乏治疗反应。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同药物有着不尽相同的疗效及副作用。本研究显示,治疗8 w末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此结果与以往报道相一致〔2,4,5〕。 本研究还显示,两组治疗1 w末起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均<),并随治疗时间的延续呈持续性下降;治疗2 w、4 w末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提示研究组起效快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对照组为;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轻微,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提示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综上所述,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但文拉法辛起效快,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参考文献】 〔1〕 喻东山,高振忠.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1~312 〔2〕 宋树元,袁芳.万拉法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0(2):34 〔3〕 杜鹤宇,裴根祥,王刚平.万拉发新联合蒲郁胶囊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30 〔4〕 杜鹤宇.万拉发新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5(2):33 〔5〕 吴宇博.米氮平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6(2):37

101 评论

35号小祁

我吃的是思瑞康。。。

355 评论

东北小茬子521

1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 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言人 这是一个没有人不“罗杰斯”的年代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即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他们就会倾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罗杰斯把他的治疗观视为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对“变态的治疗”,因此“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治疗和咨询需要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他认为治疗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者并非专家,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同时他勾勒了治疗过程需要12个步骤,其间强调了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信息与情感沟通,两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发挥最大程度的主观能动性。 欧文·亚隆作序力荐:“熟知罗杰斯者,皆知其疗法既深刻又灵活。” 书名:《论人的成长》 作者: [美] 卡尔•罗杰斯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石孟磊 等 出版年: 定价: 元 丛书: “世图心理”大师彩虹书系 2 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始祖 萨尔瓦多·米纽庆,犹太人,生于阿根廷。最初他是一位儿科大夫,在接受了阿克曼(Ackeman)领导的训练之后成为儿童精神科医生。1952年去以色列,帮助在大屠杀中流离失所的儿童,以及从阿拉伯国家移民来的犹太人。两年后,米纽庆回到美国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并担任纽约市郊一所收容不良少年的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他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来自支离破碎的贫困家庭,于是他和他的同事开始试图发展一套特殊的理论和技术用于帮助这些孩子。他们找到了一种改变家庭脉络而并非针对不良少年个人性格或行为问题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成功。 米纽庆希望在更多不同层面的家庭中,包括劳动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中检验他的技术。因此,他于1965年加入费城儿童辅导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在米纽庆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领导之下,这个辅导中心成长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在1974年出版的《家庭和家庭治疗》(Family and Family Theraoy)一书中,米纽庆详细地阐述了他从大量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结构派家庭治疗理念。 之后,米纽庆又把注意力转到家庭脉络在身心症(如某些糖尿病、反复发作的严重哮喘病和神经性厌食症等)中扮演的角色。在米纽庆看来,身患这些病症的儿童,其家庭都有其维持病症的家庭结构问题。1978年,米纽庆出版了一本相关主题的书《身心症家庭》(Psychosomatic Families)。目前,在西方国家,结构家庭治疗是处理神经性厌食症最流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李维榕奠基作 书名:《掌握家庭治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副标题: 家庭成长与转变之路 译者: 高隽 出版时间:  定价: 元 丛书: 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 3 艾伦·贝克(Aaron Beck ) 认知学派创始人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艾伦·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4 欧文·亚隆(Irvin Yalom) 存在主义治疗和团体治疗 欧文·亚隆,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和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 亚隆也擅写心理治疗小说和故事,如、《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生命的意义》、《爱情刽子手》、《叔本华的治疗》等,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文类奖项。 其主讲的录音带广泛使用于治疗师的训练工作,持续在全美各地发表演讲并投入临床治疗工作。因其在临床精神医学领域的贡献,曾获得一九七四年艾德华·史崔克奖;一九七九年获得美国精神医学会为学术研究颁发的基金奖。 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欧文·亚隆认为人是自由的,并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存在主义是一个极具哲学性思考的学派,在治疗过程中与当事人探索的主题有自我觉察的能力、自由与责任、追求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追寻意义、焦虑是生存的一种状态及觉察死亡与不存在。 1980年,亚隆发表了他最具学术性质的文章《存在主义精神疗法》。在这篇文章中,他定义了生活的4个终极问题,即:不可避免的死亡;我的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需要的自由;还有一点就是,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他认为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痛苦基本源自这4个方面的困扰。 影响欧文·亚隆的心理治疗师手记,媲美悬疑小说的精神分析故事 书名: 《卡夫卡的妄想》 作者: 罗伯特•林达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吴陋 出版时间:  定价:  5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在1955年发展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是196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先驱。许多人认为他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始祖。 艾利斯信奉的哲学观点是现象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他把这些哲学观点与行为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理情行为疗法的依据。该依据认为人们是由于那些不合理的思想才导致心理障碍的。因此,如果使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思想,并使其转达化为合理的思想,就能取得有效的治疗结果。 理情行为疗法是由艾利斯于 1955 年所创的理性治疗发展而来。最初他所用的名称为理性治疗(Rational Therapy,简称 RT),到了 1961 年才改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 RET),直到 1993 年艾利斯又将理性情绪疗法更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因为他认为理性情绪疗法会误导人们以为此治疗法不重视行为概念,其实艾利斯初创此疗法时就强调认知、行为、情绪的关联性,而且治疗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技术都包含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 他曾出版过许多富于创造力的、很受欢迎的论著,尤其是在本世纪 60 年代,他有好几本著作(例如《性无罪》等)的销售量高达几百万册,从而使他的合理情绪疗法得以普及。 埃利斯是精力充沛而多产的人,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著作最丰富的作者之一。在忙碌的专业生涯中,他每星期会晤八十个个别治疗替诊者,指导五个治疗团体,每年对专业人员与大众做两百场演讲与讲习。他已出版了五十多本书籍七百篇以上的文章,内容大部分以理情行为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为主。 6 莫瑞·鲍恩 (Murray Bowen) 系统家庭理论的奠基人 莫瑞·鲍恩,家庭治疗先驱。理论核心:个人的独立性,即个体面对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生活压力时保持自我的能力。 7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又译容格。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无意识心理学》、《心理学型态》、《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学与文学》等。提出“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泛性论倾向的纠正。 荣格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后来辞去职务自己开业。荣格对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很感兴趣,与之通讯,参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共同创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任第一屇主席,后因两人的学说产生分歧而决裂。他曾任联邦技术大学及母校巴塞尔大学教授,又获牛津大学及哈佛大学等颁授荣誉博士学位。1961年6月6日去世。 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成曾经忧郁数年。他曾见到幻像也曾感觉到众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个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脚的老人菲利门,另一个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这两位成为他日后老智者(自性)及阿尼玛的样本。 荣格是一位学贯东西的学者,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荣格晚年代表作 书名:《自我与自性》 作者: [瑞士] .荣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赵翔 出版时间:  丛书: “世图心理”大师彩虹书系 拨开灵性觉醒与灵性陷阱的迷雾 揭秘荣格与新时代的恩怨纠葛 书名:《荣格与新时代》 作者: [澳] 大卫•戴西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龚艺蕾 出版时间:  丛书: 世图心理“冰山系” 探究无意识的心灵本源,揭秘两颗伟大心灵的邂逅与碰撞 书名:《弗洛伊德与荣格》 作者: [美]亨利•艾伦伯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刘絮恺 / 吴佳璇 出版时间: 丛书: 世图心理“冰山系” 荣格移情理论唯一中译本,深刻阐述关系本质的睿智之作 书名:《移情心理学》 作者: [瑞士] .荣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梅圣洁 出版时间:  丛书: “世图心理”大师彩虹书系 桥接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揭秘荣格与藏传佛教的隐秘联结 书名:《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 作者: [美] 拉德米拉·莫阿卡宁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蓝莲花 出版时间:  丛书: 世图心理“冰山系” 8 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 催眠大师 米尔顿.艾瑞克森( Hyland Erickson, 1901年12月5日-1980年3月25日)被喻为“现代催眠之父”,是医疗催眠、家庭治疗及短期策略心理治疗(Brief Strategic Psychotherapy)的顶尖权威。 他在潜意识操作的研究及实务成就极具开创性,被誉称为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心理学学者尊称他为二十世纪的首席心理治疗师,许多人认为,若说弗洛伊德对心理治疗的贡献在于理论,而艾瑞克森的贡献则在于治疗实务,他所研发的治疗方法已在全球被广泛应用,并公认对许多高效的心理治疗法起着重大的影响,这包括:短期策略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治疗、策略性家庭治疗、方案焦点治疗(SFBT)及神经语言程式学(NLP)等多项主流治疗系统。 艾瑞克森是现代医疗催眠之父,在发展新的催眠诱导方式与应用上有非凡的创见。他是五本催眠书籍的共同作者,发表了超过一百三十篇的专业文献,其中大部份是关于催眠治疗。他是美国临床催眠学会(AmericanSocietyofClinicalHypnosis)的创办人兼第一任主席,同时创办了学会的官方刊物《美国临床催眠期刊》,并担任编辑长达十年。他经常游历各处为专业人士讲学催眠,特别是在美国境内,他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催眠先生”。艾瑞克森为催眠取得了合法地位,让催眠不再是“严肃学术殿堂中的跳梁小丑”。 艾瑞克森是举世闻名的天才催眠师,他为催眠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让催眠不再是“严肃的学术殿堂中的跳梁小丑”;他是全世界闻名的伟大医学催眠大师,常因奇迹般的治好了那些被认为是“毫无希望”的病人而闻名遐迩,因而,他被认为是是一位杰出的创新者,彻底地颠覆传统,替催眠和心理治疗注入新的元素的催眠领袖;他是现代医疗催眠之父,在发展新的催眠诱导方式与应用上有非凡的创见。虽然他已去世32年,但在催眠领域至今仍然没有人能超越他。 关于催眠的治疗用途的书籍 书名: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 作者: 斯蒂芬·吉利根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定价: 元 丛书: 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 9 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 人际关系大师 婚姻治疗专家 约翰·戈特曼,享誉世界的“婚姻教皇”,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从事家庭关系方面研究长达40年,婚姻关系、人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专家,被媒体誉为“婚姻教皇”。 他人际关系领域杰出的心理学者,曾4次荣获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科学研究者奖章,并获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杰出科学研究者奖章、美国家庭治疗学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协会家庭心理学分会会长奖章。 10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 ) 萨提亚家庭治疗创始人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治疗师之一 西方世界10位评价最高的心理治疗师中唯一的女性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20世纪50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她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之一,《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沟通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事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 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20世纪50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Goldenberg, 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 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萨提亚之所以受到同行的尊崇,实因她有一套异于传统疗法又相当完整的理论,更有她深具个人魅力的实务运作方法。从她担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可以知道她是个极端的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著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 国内出版的她的著作有《萨提亚治疗实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等。 畅销萨提亚家庭治疗经典 约翰贝曼 蔡敏莉 联合推荐 书名:《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元 畅销萨提亚家庭治疗经典 约翰贝曼 蔡敏莉 联合推荐 书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元 畅销萨提亚家庭治疗经典 约翰贝曼 蔡敏莉 联合推荐 书名:《萨提亚治疗实录》 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元 萨提亚身心灵经典套装, 约翰贝曼 蔡敏莉 郭晓洁 联合作序,精装珍藏版 萨提亚生命能量之书:《沉思冥想》《心的面貌》《与人联结》《尊重自己》 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元 维吉尼亚·萨提亚演讲集 书名:《当我遇见一个人》 作者: [美国]维吉尼亚·萨提亚 / [加拿大]约翰·贝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时间:  定价: 

309 评论

kiko小毒

焦虑是我们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缺乏掌控感而产生的。考试焦虑很大部分来源于我们对结果的看重和担忧考不好而带来的严重后果。你去思考考试让你真的焦虑的是什么,考不好,父母责骂,丢面子,失败;然后再去思考很重要吗,自己能够承受和面对吗?焦虑是一个很好地情绪他在提醒你该做什么,然后你好好去做,带着焦虑的情绪去做,接纳它,不要逃避。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上述某些非理性观念。只不过这些观念在那些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一旦陷于这种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对之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这个目标包含了两层涵义,首先是针对求助者症状的改变,即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这称为不完美目标;另一方面的涵义是着眼于使求助者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帮助求助者消除现有症状,而且也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减少其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性,这称为完美目标。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帮助求助者改变他们生活哲学中非理性的成分,并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

204 评论

相关问答

  • 山东精神医学杂志官网

    是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精神医学杂志主办单位: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出版周期:双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

    owenwoohyuk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山东临床医学杂志社

    核心。国家级。我这有,私聊

    啵嘶小王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佳丽子伊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杂志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sisley0522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喻东山

    这个就要看你自己,生活处处充满了烦恼和让你生气还有不公平的事。所以要有一个好的情绪,才是自己在社会立足的。

    lifeierwawa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