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小妖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引起的,多发于雨湿季节或我国长夏阴雨季节。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症见身热不扬,头晕沉重,胸脘满闷,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滑润,脉象濡软缓弱等。特点是发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而病程较长。因为湿盛最伤中阳,所以脾胃症状明显。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夏季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血吸虫病等病的某些阶段,也属于湿温的范畴,都可以参考本病的辨证与治疗及其饮食禁忌等。 有关对湿温的论述,在《内经》中有“湿盛则濡泄”的描述。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宋代朱肱对本病的因、证、脉、治有较详的论述。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病人伤于湿,中于暑,湿暑相搏,则为暑湿”,并指出,本病多汗,脉濡,治疗方法为,“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清代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雷少逸等对湿温病的研究极为深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湿温病的病因可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感湿热之邪,二是中焦脾胃功能受到损害。在夏秋暑湿炎热之时,或阴雨绵绵,地湿上蒸,热蒸湿动,此时若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相对减弱,脾胃的运化失健,湿邪困脾,久则产生湿热病;若人体强实,中气旺盛,虽然有外界的湿热环境,中阳尚能运化水湿,不一定发病。如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或久居湿地,则中阳气机失健,易损伤脾胃,内湿产生,蕴久化热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湿温病发病 湿温病是人体感受两种不同的邪气,故既有湿邪又有热邪的特点。由于病邪的特异性,决定了其转化特点。湿温病转化有:一为从阳化热,一为从阴化寒。 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如湿热蕴蒸肌腠外发白;内蒸肝胆而发黄疸;湿热酿痰,上蒙清窍,神志昏蒙;湿热下蓄,小便不利;湿热郁阻骨节经络,可致湿热痹痛,或下肢浮肿;或湿热阻滞经络而发动风;或湿热下迫大肠,可致大便不爽等,但是由于湿与热的特点,证候表现往往有其特殊性。如身热不扬,这是湿温典型的热型,体温虽然很高,但扪之皮肤并不灼手,或手足发凉,这是热处湿中,湿遏热伏,热被湿邪所遏,不能将热发越于外,故扪之则不灼手,若久扪则灼热甚重。其他还可见以下症状: 发热而脉缓濡一般说体温与脉率是正比,但湿温病则不然,在湿温(肠伤寒)中是常见的。“相对缓脉”,所谓相对,即对发热而言,高烧病人,脉率相对慢一些。因湿邪阻遏阳气,气血运行涩滞,湿邪阻遏其热,故脉搏相对缓慢。 发烧面反淡黄温热病发热则面红目赤,但湿温病患者体温虽高而面色淡黄,不红反见垢暗,这也是湿热交蒸,气机不畅,气血阻滞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发热而表情淡漠一般说发热烦躁,但其高烧往往不烦躁,反而表情呆滞。这是因为湿热郁蒸,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清窍蒙蔽所致。 口干不欲饮或竟不渴温热病中由于热伤津液,故口干渴饮,但在湿温病中可见到口干,但不欲饮,或竟不渴。因为这种口干,不是津液不足,而是湿邪阻碍气机,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润于口。治疗一不可清热,二不可生津,三不可增液,四不可苦寒攻导,只要气机通调,津液得致,三焦输布则口渴自除。 汗出而热势不减湿温病不论汗出多少,不论在何部位,总之是汗出而热势不减。这是热蒸湿邪阻而不畅的结果,不是阳气通、三焦畅的正汗,这是湿热交蒸的病汗。 大便数日不下,但并不干结这也是湿温的特点。由于湿郁内阻,气机不畅,肠间传导不利,大便不爽,难以畅通,但非燥屎内停不下,且舌苔不老黄垢厚,没有腹满燥实,临床时,切不可误认为燥屎内结,而苦寒攻下,反伤中阳。 湿热轻重的程度及其用药 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在卫气之分,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故如何有效地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的关键。 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湿从水化,热无所结,湿浊化则热清易,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湿因寒而凝涩。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的多少,阻滞程度的重轻,可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分述如下。 湿阻 湿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困内湿不化,则邪多湿阻中焦难运。湿郁于上,初起为湿热邪气困于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热蔽阻清阳,阳气不升而头晕且沉。其壅遏阳气,肺气不宣,升降失常而胸闷,咳嗽,喘息。舌苔白滑润腻,脉象滞涩而缓濡。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宣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用药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加减选用。以轻扬宣肺化气祛湿,肺开湿宣,热随湿去。所以湿热郁阻上焦,不用发汗,以轻扬宣肺,湿即化肺气开,正如徐灵胎所谓:“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宜化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若湿邪阻中,脾胃受病,气机升降之枢纽失灵,人体之气机升降,权衡在于中气。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是和,所以中焦气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若脾运失司,则内湿停留。脾本主湿,以升为主。湿邪最易损伤脾阳,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水湿内聚,气机不畅,可见胸脘痞满,大便溏滞不爽。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润滑而液多,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湿热阻滞于中焦,当运脾气,宜苦燥泄热法,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以燥湿清热。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又恣食生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药物,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症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气,周身酸软,大便溏薄,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舌质略红,苔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若湿邪凉遏一化,气机宣畅,热邪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蔻等。 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饮冷或服药偏凉,或用滋腻之药,湿盛阳微,湿本为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滞。症见胸脘痞满,堵闷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滑润,脉沉软而涩。寒凝涩滞,非温不能驱寒,以开凝通闭法。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等。用辛温之品先祛其寒凝,可暂而不可久,待寒化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否则热增,不利于病。 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多见于素体阳虚,又患湿热病,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寒冷入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深伏于内,导致冰冻,气机为寒邪所遏,阴阳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症见面色苍白,胸脘痞闷加重,四肢逆冷且少腹绞痛,舌淡润液多,大便稀,溲清长,脉沉迟。非辛温燥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以散寒开郁而通阳,急用四逆汤、理中汤,药如桂枝、肉桂、干姜、生姜、川椒、草蔻等。俟冰解、寒散、面润、脉起,即刻停服。不可过服久用,防其热势加重。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品。否则若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郁开则热随湿去,湿郁开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百变珠珠侠may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一书中颇为重视小便不利的辨治。书中小便不利多指小便短少而言,常作为兼症,有时也作为主症列出,并有一些针对性的治法方药。足以说明在温病治疗中注意小便变化的重要性。于此简述本书中小便不利的证治。 一、温热类 1.热渐入里 温邪易于伤津,故在温病初起卫分证时随着病势内传,即可见口渴、小便短少等症,须及早顾护津液。 故吴氏在银翘散方后注中云:“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2.气分热盛 此期邪热炽盛,耗伤津液,无论是以“四大证”为主或是以腑实证为主,小便涩少在所必然,故迳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或以大承气汤泄下存阴。 3.邪陷心包 病者处于神昏谵语状态之中,由于“神不使”的缘故,自然不得小便,故先以牛黄丸清热开窍醒神。腑气未通,不大便者,再与调胃承气汤。 4.热结阴亏 对“热结液干”,小便不利,无汗且实证未剧者,吴氏认为“不可下”,治以冬地三黄汤(麦冬、黄连、苇根汁、玄参、黄柏、银花露、细生地、黄芩、生甘草)。本方以清热养阴为首务,吴氏称之为“甘苦合化阴气法”。 治禁:吴氏认为:“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岂可再以淡渗动阳而燥津乎。”故曰:“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 二、湿热类 1.阳明暑温,湿郁中焦 本证可见小便短少,症治如《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三十八条云:“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2.暑温伏暑,邪犯三焦 症见“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杏仁滑石汤主之。 以上两种情况见小便不利,是为湿热阻滞气机,气化失常所致,其治以清热开结利湿为主。 3.湿浊弥漫三焦 症见“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治疗上“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诚如吴氏所云:“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4.湿热郁蒸发黄 脾湿胃热相搏于内,无汗且小便不利,湿热不得外泄,必发黄色,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择而用之,清热利湿退黄。 5.湿热内阻(滞下) 初期“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中期“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后期“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 于此可见在滞下前、中、后期对小便不利的治疗原则。初病以分利为主,“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肠”;久痢而小便不通,是“阴液涸矣”,且脾肾俱败,阴阳两伤,故宜用加减理阴煎,“通守兼施,刚柔互用,而名理阴煎者,意在偏护阴也”,不可多用分利之品。 三、寒湿类 1.寒湿内阻 “太阴之气不运,膀胱之气不化”,故见“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治以四苓加厚朴秦皮汤或五苓散,健脾渗湿。 湿为阴邪,阻滞气机,且伤阳气,因此而二便不通者,用半硫丸通三焦利二便。本方对于虚寒冷秘者颇宜。 以上将《温病条辨》中明确提出有小便不利表现的条文做了简要归纳与分析。其实,对小便不利的治疗并不只限于此。 书中许多条文根据其病因病机来看,当有小便不利之表现,更有许多方药可用于小便不利的治疗,如杏仁石膏汤的黄疸溺赤,溺赤必然小便涩少;二金汤的黄痘肿胀,肿胀亦必小便不利,皆以苦辛淡渗为法,方药具有通利小便之作用。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引起的,多发于雨湿季节或我国长夏阴雨季节。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症见身热不扬,头晕沉重,胸脘满闷,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滑润,脉象濡软缓弱等。
一、角膜炎的病因 1、感染。一般感染大多是因为角膜上皮受伤而导致了感染性炎症,而角膜受到感染主要是由于角膜内部有异物、角膜受到了擦伤、使用角膜接触镜的方法不正确
目的:通过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的整理,取得较为完整的有关内伤湿热理论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医学内伤湿热的概念、发展源流、时代特点,对内伤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
依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是风温、湿温 风温的主要症状是发热、不怕冷,但是怕风、有头痛、疼胀感、咳嗽、口渴等症状。至于口渴、自汗,风温证更明显,但其实无汗的风温也有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