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和1105
1.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的吲哚菁绿造影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8;14:84~87 (第一作者) ;2.复杂性视网膜玻璃体手术的光凝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7;13:201~203 (第一作者);3.双眼Coats病 眼科 1997;6:205~206 (第一作者) ;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0;16:9~11 (第一作者);5.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0;16:220~223(第一作者);6.多波长激光在视网膜血管畸形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医刊 2001;36:21~22 (第一作者);7.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关问题和对策 中国医刊 2002;37:6~8 (第一作者)
小予乖乖
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病)(externalexudativeretinopathy,Coatsˊsdisease)由GegeCoats于1908年首先报道,故又名Coats病。大多见于男性青少年,女性较少。少数发生于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青少年患者与成年患者之比约4:1(Woods,1963)。见于成年人者,称作成人型Coats病,亦即Leber于1912年曾作报道的多发性粟粒状微血管瘤(multiplemilitaryaneurysms)。Coats病通常侵犯单眼,偶为双侧。病程缓慢,呈进行性,早期不易察觉(尤以儿童患者),直至视力显著减退、出现白瞳或失用性外斜时才被注意。[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机制则与视网膜血管的结构异常有关,血管内皮细胞屏障作用丧失,血浆大量渗出并蓄积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导致视网膜神经组织及血管结构的大面积、多层次损害,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改变。但这种视网膜血管异常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目前尚无定论。[临床表现]患者全身体格检查无其他异常,病眼黄斑未受损害之前,视力不受影响,亦无其他不适。眼球前段检查无阳性体征,屈光间质清晰,视乳头正常或略有充血。视网膜大片渗出斑块多见于眼底后极部,亦可发生于其他任何部位;面积大小不一,单块或多块,形态不规则,呈白色或黄白色,隆起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偶尔亦可遮盖部分血管。隆起度相当悬殊,从不明显到十余个屈光度不等。渗出斑块周围常见暗红色出血,并有散在或排列成环状的深层白色斑点。斑块表面,可见有发亮的小点(胆固醇晶),有时还有色素沉着。视网膜动静脉均有明显损害,表现为一、二或三级以后小分支管径变细,周围有白鞘,管腔呈梭形或球形扩张,或作扭结状,并可有新生血管和血管相互吻合等。血管异常是视网膜下大片渗出及出血等的基础。微循环障碍使视网膜出现区域性或广泛的灰白色水肿,黄斑可有星芒状斑。在缓慢而冗长的病程中,上述种种改变新旧交替出现,病变时轻时重、终于发展到视网膜脱离。脱离面呈灰暗的浅棕色或青灰色。有些视网膜下大量出血的病例,出血进入玻璃体,机化后形成玻璃体增生膜。有些病例还可并发白内障、前部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或低眼压等。FFA可见病变区动静脉较大分支扩张迂曲,毛细血管床闭锁;闭锁的毛细血管床周围毛细血管或末梢小血管上有微血管瘤;动静脉有时出现短路。造影早期,视网膜下出血处背景荧光被掩盖,大片渗出斑处显示假荧光,造影晚期则有渗漏及组织着色。[病理]文献中,有关本病的组织学检查,大多为晚期病例。Tripath及Ashton(1971)曾对一例早期典型病例的组织标本进行了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到血管内皮细胞有空泡、变性,严重病变处内皮细胞层完全消失,血管壁外围仅有神经胶质。神经上皮层下渗出物的成分,与血浆成分相同(Farkes,1973)。晚期病例在光镜下检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广泛脱离;神经上皮层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内及脱离的神经上皮层下充满血性及蛋白质性渗出液;有的还有机化斑块、色素游离、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视网膜血管扩张、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PAS染色显示血管内皮下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变性,血管闭塞。亦可见到内皮细胞脱落,甚至全部消失;血液外溢,血管仅有轮廓。神经上皮层内外层均有新生血管。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玻璃体内有蛋白质渗出液少量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部分标本中还可见到有出血和胆固醇结晶的空隙。脉络膜与视网膜粘连处和机化结缔组织团块附近,有明显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团块位于视网膜脉络膜间,大小不等。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进入结缔组织团块中,部分病例可有钙化或骨化。有时还可见到异物巨细胞反应。在有继发性青光眼病例的眼球前段组织标本上,可见虹膜周边前粘连;虹膜面覆盖线血管膜;角膜上皮基底层水肿。[鉴别诊断]本病与视网膜母细胞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转移性眼内炎等发生于儿童期并出现白瞳症的眼病鉴别。其中,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鉴别,特别重要,如果将视网膜母细胞瘤误诊为Coats病,则可延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而危及患儿生命。此外,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有时也能见到与Coats病极其相似的检验镜下所见(大片黄白色渗出、微血管瘤、胆固醇结晶),拟称为Coats病样反应。[治疗]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可促进水肿、渗出吸收,能使病情获得暂时缓解,但无法停止其发展。激光光凝用于病变尚属局限的早期,神经上皮层下无太大积液时。一般选用氩绿激光,封闭病变血管(微血管瘤、梭形微动脉管和毛细血管扩张)以控制渗出并促使其吸收,有一定效果。对于位于眼底周边处的病变,激光不能满意射击时,可辅以冷凝。如神经上皮层下积液较多、渗出范围广泛,影响激光热效应而难于凑效时,当予以冷凝或电凝。亦可放在液后再作激光光凝。晚期病例,玻璃体及视网膜前膜增生严重、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有大量增生膜及渗出物堆积时,可考虑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不一样@016
Coats病又名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external exudative retinopathy)、外层出血性视网膜病变(external hemorrhagic retinopathy),是一种眼科疾病,通常侵犯单眼,偶为双侧;病程缓慢,呈进行性。Coats病大多见于男性青少年,女性较少,少数发生于成年人。Coats病患病比例为,易引发青光眼、水肿、玻璃体积血、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等并发症。病眼在黄斑部未受损害之前,视力不受影响。亦无其他不适。眼球前节阴性。屈光间质清晰,视盘正常或略有充血。视网膜大片渗出斑块多见于眼底后极部,亦可发生于任何其他部位。面积大小不一,单块或多块,形态不规则,呈白色或黄白色,隆起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偶尔亦可遮盖部分血管,隆起度相当悬殊,从不明显到十余个不等。渗出斑块周围常见暗红色出血,并有散在或形成环状的深层白色斑点。斑块表面,可见有发亮的小点(胆固醇结晶),有时还有色素沉着。视网膜动静脉均有明显损害,表现为一、二级分枝充盈扩张,二或三级以后小分支管径变细,周围有白鞘,管腔呈梭形或球形扩张,或作纽结状,并可有新生血管和血管相互间吻合等,血管异常是视网膜下大征渗出及出血等的基础。微循环障碍视网膜出现区域性或广泛的灰白色水肿,黄斑部可有星芒状斑。在缓慢而冗长的病程经过中,上述种种改变新旧交替出现,病变时轻时重,终于发展到整个视网膜脱离,脱离半球形,呈灰暗的浅棕色或浅绿色。有些视网膜下大量出血的病例,出血进入玻璃体,机化后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有些病例还可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前部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或低眼压等并发症。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典型表现为血管改变,病变区小动脉和小静脉扩张迂曲,尤以小动脉为重,管壁呈现囊样扩张,或呈串珠状动脉瘤,表现为圆点状强荧光。有的病例动脉瘤少,如Coats病第1型;有的动脉瘤多,如Coats病第2型。毛细血管高度扩张迂曲,有微动脉瘤形成。有些患者视网膜小静脉闭塞和毛细血管闭塞,形成岛状或大片状无灌注区。在动脉瘤和无灌注区附近可见动静脉短路,该处血流缓慢。病变区附近可有新生血管形成,其末端常呈毛刷状强荧光,并有荧光素渗漏。病变区的渗出可因荧光素染色呈现片状强荧光。如有大片出血则有荧光遮蔽影像。黄斑受损者可呈现不完全的或完全的花瓣状或蜂房样荧光素渗漏。
r77眼科学1.中华眼科杂志2.中华眼底病杂志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5.眼科新进展这个上面有更多学科的核心期刊~
可能是coats病。本病由George Coats于1908年首先报道,故又名Coats病。大多见于男性青少年,女性较少,少数发生于成年人。通常侵犯单眼,偶为双
由于老年人通常患有风湿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这些疾病都会引起眼底病,故眼底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但目前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当病情发
1.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的吲哚菁绿造影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8;14:84~87 (第一作者) ;2.复杂性视网膜玻璃体手术的光凝治疗 中华眼
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书籍。由此可见眼睛是多么的重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