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s1111
腰——骶神经重建治疗脊柱裂的试验结果(摘要)目的:通过重建腰——骶神经通路,建立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膀胱反射弧,恢复脊柱裂患者的大小便功能。据报告,中国的成功率为87%。现报告我们北美首批神经重建临床试验的结果。材料与方法:9例受试者加入该研究。施行了硬膜内腰——骶神经重建术。对受试者进行经皮肤刺激的尿动力学测试和认真的神经学随访。密切监控了出现的不利情况以及大小便功能的改变。结果:术后1年,7例(78%)患者经刺激皮肤产生可重复观察到的膀胱压增大【注:膀胱压增大有助于排尿。国内专家研究了肖传国论文中的尿动力学图后指出,膀胱压增大可能是由腹压而不是由逼尿肌收缩引起的,而后者才是反射弧建立的标志】。2例患者能够停用导尿术,全部患者安全地停用了抗毒蕈碱药物【注:其中4例从未用过该膀胱肌肉松弛药物】。无一例患者能完全自主排尿。大多数患者称肠道功能有改善。1例患者在术前就能控制大便,4例患者在术后1年能控制大便。术后1个月,89%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肌肉群无力。1例患儿出现持久性足下垂,其他患者在12个月内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术后1年时,大多数患者经刺激适当皮区可观察到新的反射弧。观察到大小便功能的改善。下肢无力主要是自限性的,仅1例出现持续足下垂。本手术需要更多病例和更久随访,以评估这一新疗法的风险/效益率。评论一:本期杂志发表的Peters等人的神经重建研究结果,首次挑战了(肖传国)先前发表的成功率超过85%的优异结果。虽然有证据表明,神经重建能建立新反射弧、引起逼尿肌收缩,但该研究组发现,术后一年,9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能自主排尿,且仅有两例能停用导尿术。尽管停用了抗毒蕈碱治疗,从膀胱顺应性以及膀胱内压测量得到的膀胱容量来看,结果引人注意【注:另一专家认为“微小的膀胱顺应性的改变,可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按论文中给出的数据,9名患者平均膀胱容量从术前211ml仅增加到术后一年的253ml,离散程度非常大,且5人增加、4人减少。另据文献资料,随年龄增长,正常儿童膀胱每年增容约15ml。论文未列出顺从度个体数据,只给出平均术前为 ml/cm H2O(至)、术后提高到 ml/cm H2O(至),也非常离散。这两项重要指标的改善程度远远小于肖传国公布的结果:术后提高到术前的约两倍。另外,Beaumont医院的患者状况比肖所报告的患者要好得多,其术前指标甚至比肖的术后指标还要好】。对于运动机能已经缺失的孩子来说,持久性足下垂不应视为轻微并发症。该研究虽然有潜力,但也警告我们,在更常规地应用该手术前,需要进行进一步有对照的研究。比利时根特大学泌尿系Piet Hoebeke评论二:本文作者提供了北美首批腰——骶神经重建术治疗脊柱裂患者的结果。本研究及肖传国先前的动物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清楚表明了神经重建术可建立经刺激下肢皮肤的体神经——自主神经(或皮肤——膀胱)反射弧。同样清楚的是,该手术的临床疗效与(肖传国)此前所报告的截然不同。虽然作者出色地对患者进行了术后追踪、描绘了其术后变化,但在缺乏严格监控的对照样本的情况下,研究结果难以验证。特别是大便功能的改善和微小的膀胱顺应性的改变,可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按肖传国的报告,110个脊柱裂患儿中有87%获得成功,而(美国试验的)大多数患者仍然需要间歇性清洁导尿,没有一个能完全自主排尿,这一事实令人困扰。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不能自主排尿、不能利用新生的皮肤反射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怀疑神经移植在这个手术中所起的作用。膀胱顺应性和控尿情况的改善,有没有可能其实是以前一系列大量的临床试验中已经报道过的腹侧S3运动神经单侧神经切断术导致的?【注:这一判断与国内专家一致,即部分患者的改善可能是选择性骶神经切断术而非肖氏手术本身的疗效。另外,国内专家还指出,与肖氏手术同时做的栓系松解术本身就是治疗脊柱裂的常规手术,而神源医院的广告就是“修补+松解+反射弧重建省时省力省钱”、“脊髓脊膜膨出——做两个手术花一样钱”】我祝贺作者接受这项挑战。我希望,本研究能使神经源性大肠和神经源性膀胱的神经外科疗法得以起死回生、重获关注【注:与“肖氏反射弧”手术类似的神经重建术很早就有人提出,但从未获得成功】。我强烈赞同本文作者意见:此手术应当只能停留在研究框架内【注:指不能临床应用】。加州大学戴维斯医院儿童泌尿科Eric Kurzrock评论三:本试验最古怪的发现是尿动力数据和主观评估之间的矛盾。有位患者膀胱容量减小、反射弧未建立,但他竟然主观上报告大小便功能改善!考虑到这个患者术前的压力性尿失禁,我实在忍不住地猜测,他术后排尿只不过是因为腹内压力施加到扩张了的膀胱颈而导致膀胱排空而已【注:国内专家也作出过相同判断,并认为长期靠腹压排尿会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脏反流(肖传国先生透露,小善善就存在这个问题),最终损害肾功能】。肖传国报告说,他的110名患者1年内有超过87%的患者获得了尿感和控尿。相比之下,在肖亲自帮助下做同样手术的这9位患者,却只在客观尿动力学数据和主观报告中表现出不怎么大的改善。除非该手术的发明者拿出可靠的论据和数据证明手术的有效性,不适当地、仓促地在患者身上和医疗界推广应用此手术会有极大危险。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泌尿系John Park论文见:Outcomes of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for Spina Urol. 2010 Aug;184(2):702-7. Epub 2010 Jun KM, Girdler B, Turzewski C, Trock G, Feber K, Nantau W, Bush B, Gonzalez J, Kass E, de Benito J, Diokno of Urology, 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 Royal Oak, Michigan, USA.评论见:J Urol. 2010 Aug;184(2): Urol. 2010 Aug;184(2):708; discussion Urol. 2010 Aug;184(2):707; discussion 708.国内专家评论见:2009年12月8日北京科技报《调查神源医院》科学新闻2009年第23期《众说“肖氏反射弧”》
只爱小火锅
1.An YH (通讯作者)et al. Modulation and impact of class 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by neural stem cell-derived neurotrophins on neuroregeneration. Med Hypotheses. 2007, 68: 176-9. (SCI 收录)2. An YH (安沂华). et al. Potential of stem cell based therapy and tissue engineering in the regenera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iomed. Mater. 2006, 1: .An YH. (安沂华)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rat neural stem cell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 Biomed. Environ. Sci. 2004, 17: 1-7. (SCI 收录)4.An YH. (安沂华)et al. Neur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improved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cerebral ischemic rat. J Neurochemistry. 2004, 88: Supple 1. (SCI 收录)5.An, YH.(安沂华)et al. Effect of rat Schwann cell secretion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Biomed. Environ. Sci. 2003, 16: 90-94.(SCI收录)6.An, YH.(安沂华)et al.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Melatonin to Inhibit Neural Cell Apoptosis. J Neurochemistry. 1998, 70: Supple 2, S52.(SCI收录)7.Wan H, An YH(安沂华)et al. Schwann cells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repair of brain stem injury in rats. Biomed. Environ. Sci. 2003, 16: 105-111.(SCI收录)8.Wan H,An YH(安沂华)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rat embryonic neural stem cells promoted by co-cultured Schwann cells. Chin Med J. 2003, 116(3): 350-354(SCI收录)9.AnYH(安沂华)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Melatonin on Neural Cells Against the Cytotoxicity of Oxyradicals. Chin Med Sci J. 2000, 15(1): .AnYH(安沂华)et al. Neurotoxicity of Amyloid bProtein Blocked by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J Har Med Univ. 1998, 32: .张儒有,郑永日,胡韶山,程洪斌,安沂华(通讯作者)。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50例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安沂华,程洪斌,张儒有,张赞,李纪仲。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和前景展望.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5, 11: .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共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胎鼠神经干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移植后MRI研究. 放射学实践, 2006, .A Model of Focal Cortical Infarction in Rat: Minimally Invasive Craniotomy.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建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6, .脑梗死大鼠脑内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神经干细胞后的MR示踪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诱导作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应用细胞移植方法治疗脑出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 .两种方法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表型分化的比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应用组织工程学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5, 07: .安沂华,翟晶,历俊华,等. 离体培养神经干细胞的超微结构学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4, 10(1): .安沂华,江涛, Dunyue Lu, 等. 神经营养素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突触的再生修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1): .安沂华,万虹,王红云,等. 神经干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3, 20(8): .安沂华等. 血清和雪旺氏细胞诱导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比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 .安沂华等.大鼠雪旺氏细胞促进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和诱导其分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安沂华等.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18(1):50-.安沂华等. 褪黑激素防止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2002,32:5271-.安沂华等. 联合应用亚低温和冬眠疗法治疗重度颅脑损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3): .闫长祥,安沂华,等. 神经干细胞与自体筋膜联合修复家兔面神经损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4, 10(1): .历俊华,安沂华,等.巢蛋白在已分化的神经干细胞中表达时程的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3, 20(9):32.闫长祥,安沂华等. 脊髓神经干细胞培养、分化及其特异性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19(2): .万虹,安沂华等.体内外不同环境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万虹,安沂华等. 雪旺氏细胞促进共培养大鼠胚胎干细胞的分化.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 .张相彤,安沂华等. 成年大鼠脑创伤后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杨树源,安沂华. 再述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5): .王红云,安沂华等.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3(4): .雪旺氏细胞与自体筋膜联合修复面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自体血脑内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分化及其特异性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程小燕, 王红云,安沂华,等.异种大鼠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未导致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3, 9: .安沂华等. 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一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7:.安沂华等. 褪黑激素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安沂华等. 三磷胞苷辅助治疗2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 新医学. 2000,31:.安沂华等. 大鼠第四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扫描电镜观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2, 7增刊:.额骨颧突后蝶翼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半导体激光辅助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前纵裂窥镜锁孔入路对Willis环前部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0, 1.
束缚的漂流瓶
1. Dong S, Hu YS*, Du W, et al. Changes in spontaneous dorsal horn potentials after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ing in patients with pain after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2012, 40(4): . 胡永生。中枢性疼痛与神经外科止痛手术。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2): . 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2): . 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根撕脱后疼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28(8): . 胡永生,李勇杰,陶蔚,张晓华,张宇清,李建宇。中枢性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2):1238-12406. 胡永生,陶蔚,张晓华,朱宏伟,李勇杰。癌性内脏痛的脊髓手术治疗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14-5167.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17-5218.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张晓华,李勇杰。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脊髓后角自发场电位的监测及意义。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9):531-5359. 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张宇清,马凯,遇涛。手术治疗幻肢痛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4):1668-167110. Zhe Zheng, Yongsheng Hu, Wei Tao, Xiaohua Zhang, Yongjie Li.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s for Phantom Limb Pain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A Study of Pain and Phantom Limb Sensation.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09; 87:249-25511. ZHANG Xiao-hua, LI Yong-jie, HU Yong-sheng, TAO Wei and ZHENG Zhe. Dorsal root entry zone coag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deafferentation pain syndromes. Chin Med J. 2008, 121(12): 1089-109212.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 . 陶蔚,李勇杰,胡永生,张晓华。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14(4):198-20114. 胡永生,李勇杰,马凯,庄平。圆锥水平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12):540-54215. 胡永生,李勇杰。治疗顽固性内脏痛的脊髓止痛新术式。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5):303-30616. 胡永生,李勇杰,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手术治疗创伤截肢患者幻肢痛的初步临床应用。中华创伤杂志,2006;22(9):714-71517. Yong-sheng HU, Yong-jie LI. A Study on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Pain. Neurosurgery, 2005; 57(2): 41418.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顽固性癌性内脏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6):337-33919.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朱宏伟,马凯,张晓华。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4):197-20020. 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对幻肢痛的治疗作用初探。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4):201-20221.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中脑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应用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4):386-38822. 胡永生,张庆林,田志刚,李刚,李新钢,魏海明,张建华,冯进波。脑胶质瘤白细胞介素-6自分泌或旁分泌环路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9):835-83723. 胡永生,李勇杰。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癌性内脏痛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2):856-85724. 郑喆,李勇杰,胡永生。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11(2):111-11325.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中的电生理监测。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3(2):116-119
二十多年来,发表论文近五十篇,主要代表作品:1、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高位颈髓肿瘤(附8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颅内胰岛移植治
二十多年来,发表论文近五十篇,主要代表作品:1、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高位颈髓肿瘤(附8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颅内胰岛移植治
看你想投几分的杂志了,2分左右的杂志有《bmcneurology》,其他疑问可以咨询志诚医学编辑。
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50篇。代表作品:(一)代表性论文:(1) 成人形Leigh综合征临床,影像与病理学研究,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
自己写文章,投稿到某个杂志社,等着审稿录用发录用通知书,交版面费,发表见刊。相对时间长,通过率低。还有就是找论文代发,流程差不多。时间短,通过率高基本一次发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