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晓桐
(1)流行病学概述动物流行病学是以畜群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数学、统计学、医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的一门动物群体医学,是预防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传播的条件和流行、停息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可以分析疾病发生的起源,提供诊断疾病的依据,评估疾病造成的损失,验证防疫措施的效果,提出控制或消灭疾病的建议。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和分析,这是人们认识疾病流行规律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是认识疾病流行规律的感性阶段,它是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要求兽医人员深入猪场、畜群,到饲养员中去进行实地考察、询问,以期查明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诸如传染源、传播媒介、感染途径、易感动物、病畜日龄、发病季节、环境因素、疫区范围,以及发病率、病死率等。流行病学分析是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材料,来揭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因素,把材料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转来为生产服务。如此循环不已,以指导防疫实践。流行病学诊断是流行病学中的一个部分,其特点是从宏观和全局的观点出发并与临诊诊断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诊断方法。(2)流行病学诊断的主要内容动物的健康状况表示着动物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又反映了动物同各种致病因素斗争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原则就是调查和描述导致各种不平衡的环境条件、宿主因素和病原因素的作用。实际上,每一种疾病都是由宿主、环境和病原联合作用的结果。过去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发病机制和病原的分离,而忽略了许多重要的流行病学特性。流行病学诊断则远远超出这个范围,它除了包括病原因素外,还有宿主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及不同的动物群体类型等。这些不同的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都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流行病学诊断,就是将这些调查或记录的材料,按畜群的年龄、品种和当时的气候季节疾病流行过程的特征等因素进行分组,统计疾病的发生率、治愈率和致死率等,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疾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在调查和引用资料时,应注意到其完整性和可靠性。对于某些具有隐性感染的疾病,应采用血清学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到判定标准和操作技术的统一性,否则就可能得不到真实、正确的结论。流行病学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即疾病在猪群中流行的强度,是疾病在某地区或猪场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数量变化,以及各个病例间联系程度的标志。可以分为以下4种表现形式。A.散发性: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或众多的猪群中,只见到个别传染病的病例,其原因主要有几种情况:a.某些疾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破伤风要经深部污染创,在厌氧条件下才能感染,狂犬病通常要被疯狗咬后才能发生。b.某些传染病平时成隐性感染,个别猪在某种应激因素的作用下,才出现明显症状,如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c.某些呈流行性的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等,通过免疫接种可获得较坚强的免疫力,但若少数猪漏防疫,有时也能出现散发病例。B.地方流行性:是指病畜的数量较多,但传染的范围不广,常局限于一定的地区或猪场,在一个群体单位内发生是有规律和能够预测的,并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的频率保持相对稳定。地方流行性疾病一词并不表明其发病率的高低,例如猪气喘病的发病率往往较高,而猪丹毒的发病率则不高,但这两种病都可称为地方流行性疾病。C.流行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猪群中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而且传播范围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几个乡、县甚至省,不过它没有一个绝对的病例数量界限。属于这类的疾病,往往是病原的毒力较强,能以多种途径感染,或猪群的易感性较高,如口蹄疫、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胃肠炎等。“暴发”这一名词,大致可作为流行性的同义词。是指疾病在一个局部地区或在一定畜群范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流行。如在新疫区可能暴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D.大流行性:是指家畜发病的数量很多,传播的地区很广,一次流行可将疾病传播到全省、全国甚至几个国家。历史上曾发生过猪流行性感冒、猪水泡病的大流行。上述几种流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在人为的干预下,通过对病猪的扑杀、封锁、隔离、消毒和对易感猪的免疫接种等措施,是能够控制或阻断其流行的。②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在每一年的一定季节内,发病率显著升高。出现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凡是由蚊、虻等吸血昆虫传播的疾病,必然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即蚊、蝇孳生的季节流行。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河北省多数发生于6~10月间。第二,气候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冬春寒冷季节,有利于病毒的生存,是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的流行季节;夏季易发生猪丹毒等细菌性疾病。第三,季节还与猪的生活环境和抵抗力有关。夏季气温高,育肥猪易发生中暑,冬季若保温不好,仔猪易腹泻。如果通风不良,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所以猪气喘、接触传染性的胸膜肺炎等疾病常在寒冷的季节发生或加重病情。③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呈周期性的上升或下降,即经过一定的间隔期(常以年为计算单位),可发现同一传染病再度发生,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或称周期循环。处于两个发病高潮中间的一段时期,叫做流行间歇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某些传染病流行后,易感猪除了死亡或淘汰的以外,幸存猪都获得了坚强的免疫力,从而终止了疾病的流行,但是经过一定年限后,幸存者包括其后代的抗体逐渐消失,或引进易感猪增多等原因,猪群对该疾病的易感性再度增高,则又可使该传染病再度流行。如猪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在某些猪场中常间隔数年流行一次。④种别和品种不同的动物种别对同一病原因素的临诊反应和易感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天然形成的。如猪不会感染鸡新城疫,鸡不能感染猪瘟。但是,有的病原因素具有较广泛的动物宿主范围或易感动物种类,如猪丹毒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伪狂犬病病毒等病原,对猪、牛、羊、禽等动物都能感染,称为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不同品种的猪,对大多数传染病的易感性差异不大,如猪瘟、仔猪黄痢等疾病,对各种品种的猪都有同样的易感性。但也有个别疾病存在着种的差异,如猪气喘病对我国地方品种的猪较易感,而对外来品种的猪则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易感性则相反。⑤年龄病猪的年龄是流行病学诊断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许多传染病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如哺乳仔猪易发生黄痢、白痢等疾病,保育猪易感副伤寒,育肥猪易感染猪丹毒,成年种用公猪或母猪对布氏杆菌病等引起繁殖障碍性传染病易感。此外,由于不同的年龄,即使感染同一种传染病,其表现也不一致。如伪狂犬病,怀孕母猪感染后,表现为流产,仔猪感染后则发生神经症状,而育肥猪只呈隐性感染。⑥性别大部分传染病的易感性与动物的性别差异不大,如猪瘟等传染病,对不同性别的猪都同样易感。但某些引起繁殖障碍的传染病,如猪细小病毒感染、布氏杆菌病等,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或死胎,而公猪感染后仅发生睾丸炎,未成年猪或育肥猪感染后则不显症状。此外,某些产科疾病如产后麻痹、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疾病,只能发生在种用母猪或公猪。造成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动物的生理解剖特点、生产性能和性激素等因素所决定的。⑦群体免疫状态动物群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叫做群体免疫。有些猪的传染病可以通过疫苗的免疫接种,产生保护性抗体,而免于感染。猪群中对某种疫苗免疫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a.疫苗的免疫原性和疫苗的质量。b.猪群中免疫接种的密度。c.免疫接种的技术。d.被接种猪的免疫反应能力。e.病原毒力的强弱和污染程度。f.哺乳仔猪的被动免疫力取决于母猪的免疫状态及其初乳中母源抗体水平。⑧管理因素是猪场兽医防疫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实际上猪的许多疾病无不与饲料、饲养、饲养人员素质、经营管理者的水平有关。但是,管理的因素不同于单一的致病因素,它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虽然各种疾病都与管理因素有关,但是究竟关系到什么程度和是怎样的关系,则缺乏这方面的调查研究。现在一些规模化猪场,已经开始重视管理因素。一般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制定场规,依法治场,实现饲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防疫卫生制度化、经常化。第二,建立猪群保健档案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些疾病的抗体进行检测。第三,具有饲料质量监察的设备和能力,经常开展饲料质量和饮水的检查,确保饲料、饮水的安全。第四,注意猪舍内适宜的小气候和小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光照、密度、猪舍、地面等。第五,管理和饲养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人的积极因素发挥了,才能养好猪。(3)流行病学诊断的统计和表达疾病的统计是包括发病群体内的患畜和非患畜数,并计算出某种比值以表达疾病的严重程度。临诊实践中,人们往往只重患畜而忽略非患畜,但在流行病学诊断中,无论是患畜还是非患畜,都是计算疾病发生所考虑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们都是群体总数的一部分,只有将患畜和非患畜联系起来之后,才具有对疾病状况的表达意义。另外,各种比率都含有一个时间的成分,群体中发生疾病的频率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计算的。因此,计算某段时间内疾病的频率时,通常用该段时间内动物的总数为分母。在流行病学诊断的统计中,常用下列的频率指标表达。①发病率是表示畜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发病率能较完全地反映出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但还不能说明整个流行过程,因为常有许多家畜呈隐性感染,而同时又是传染源。因此,不仅需要统计病畜,而且还要统计隐性感染患畜(感染率)。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某期间内该畜群动物的平均数)×100%②感染率是指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测法(微生物学、血清学法等)查出来的所有感染家畜的头数(包括隐性患畜),占被检查家畜头数的百分比。统计感染率能比较深入地反映出流行过程的情况,特别是在发生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猪气喘病、萎缩性鼻炎等,进行感染率的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感染率%=(感染某传染病的家畜头数/被检查家畜总头数)×100%③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是在某一指定时间畜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畜群中疾病的数量上的一个断面。患病率%=(某一指定时间畜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畜群中动物总头数)×100%④死亡率是指某病病死数占某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该病在畜群中造成死亡的频率,而不能说明传染病发展的特性,仅在发生死亡头数很高的急性传染病时,如口蹄疫、仔猪白痢病等,虽能大规模流行,而死亡率却很低,则不能表示流行范围广泛的特征。因此,在传染病发展期间统计的死亡率外,还应统计所有发病的家畜(发病率)。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100%⑤病死率是指因某病死亡的家畜头数占该病畜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因此,能比死亡率更为精确地反映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病死率%=(因某病死亡家畜头数/患该病畜总头数)×100%
饿魔娃娃
动物医学的论文不难的,主要是有数据支撑。当时也是不会,弄了好久都没过,还是学姐给的雅文网,写的《安徽省猪病流行病学调查》,很快就搞定了美国实验动物医学发展简史——对中国实验动物医学发展的思考动物医学类期刊高被引论文分析及其对编辑选题组稿的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动物医学专业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部属农业高校的调查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动物医学本科专业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校企合作促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改革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从市场需求谈高校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麻醉性镇痛药研究进展地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眼角落下的泪
动物医学的论文
动物医学,也可译为兽医学,但是与兽医比较应用更广泛一些。下面请看我带来的动物医学论文!
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是深化我国新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渔医职业化发展、行业化管理的基本方向,也是加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1]。2013年4月,为了推行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适应国家加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我国首个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于上海海洋大学,国内其他水产高等院校内部也开始尝试该专业的建设。作为一门新本科专业,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科学设计专业教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让水生动物医学专业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专业教学,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技术水平与就业能力,无疑是摆在当前水产高等院校面前的一大难题。鉴此,该文在分析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技能培养、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创新措施,以期促进我国水生动物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特点
传统的水产类专业教学理念认为,水产类专业教学必须十分强调对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2]。因此,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在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在开展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以规范的实践操作技术的培养与训练为重点,通过基础型的验证性试验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水生动物医学相关技术,尤其是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具有环境依赖性,受季节、气候、地域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实践教学场所包括实验室、学校实习基地、水产企事业单位、水产研究所等,与理论教学系统、生产实践系统、科研实践系统、社会实践系统都有着广泛、直接、紧密地关联。目前,水生动物医学教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4)实验教学具有规范性、程序性与环境依赖性。
2 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创新措施
水生动物医学作为一门新增的本科专业,在教学与人才队伍培养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未引起水产高等院校的足够重视,教学内容陈旧,无法反映生产新技术和科研新成果,教学体系不合理,实践教学基地零散,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师资多以纯理论型师资为主,缺乏实践锻炼。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学生就业能力亟需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如何进行有效的专业教学,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技术水平与就业能力,是水产高等院校办好该专业必须面和和亟需研究的问题。
(1)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必须以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为准绳
2011年我国开始正式实施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并将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科目(包括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水生动物解剖组织及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和水生动物生理学)、预防科目(包括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水生动物公共卫生学)、临床科目(包括水产药物学、水生动物病理学、水生动物疾病学)和综合应用科目(包括水产养殖生态学、饲料与营养学)。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使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有了制度保障。因此,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应参考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开设课程与教学内容。本着“厚基础、重专业、高素质、强实践”的原则,根据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确定课程,并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建设及其合理性不断进行科学详细的审定,尽量使所开设课程与国家规定的渔业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保持一致性。此外,还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客观实际要求和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特色,合理分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比例,在不增加课程理论学时的基础上,将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点纳入课程学习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2)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必须借鉴相关学科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既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刚刚增设,缺乏专业教学方法与经验,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借鉴水产养殖、动物医学等相关专业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实施案例教学与PBL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选用自编讲义,将相关科研成果、临床实践经验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使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的结合,同时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以文字、影像、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现教学内容,以各种病例通过多媒体再现,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亲身感受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知识,加深学生记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积极思考,强调以问题为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3)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必须加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
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增设是以加大我国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行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培养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其本身具有实验性和应用型非常强的特点。因此,专业授课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在保证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教师到基层单位(企业、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研究所等)中去,规范渔业执业兽医行为,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基层生产活动,充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此外,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基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水生动物医学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3]。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是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中不仅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还要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病例的运用,开展现场方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尤其与水产发达地区或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适当延长实践教学时间,避免流于形式,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学校实习基地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实习至少要一年以上,并建立课余实践教学体系,成立以生产实践为目的的实验研究型课题小组,充分利用暑假参与渔业执业兽医行业相关的各类活动,不定期开展水生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科技服务,定期开展科技竞赛和专业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践能力。
(5)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理论考核上,按照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大纲,更新理论考试内容,变换考试题型,增加临床实践考试题目和病例分析题目,尽量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增强学生分析临床问题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遵循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的比例,技能操作成绩至少占40%总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把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中寻找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我国水生动物医学研究水平低,起步晚,再加上水产养殖业具有多年的文化积淀,存在着养殖格局、生产方式、经济水平等障碍,无形制约着我国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发展。然而,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成功经验,不断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必将逐渐建立与熟化。我们相信,我国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必将逐渐为国家培养一批专业的渔业执业兽医队伍,切实提升我国水产养殖病害临床防控水平,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说明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说明略) 英语(二)(课程说明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A)(课程说明略) 有机化学(五)
动物医学的论文 动物医学,也可译为兽医学,但是与兽医比较应用更广泛一些。下面请看我带来的动物医学论文! 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是深化我国新型水生动物疫
动物医学的论文 动物医学,也可译为兽医学,但是与兽医比较应用更广泛一些。下面请看我带来的动物医学论文! 渔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是深化我国新型水生动物疫
[1] 林玫,吴秀玲,吕元聪. 2002~2006年广西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08,(01) . [2] 郭菁,周蕾,程显欣. 海淀区1
如何降低动物的易感性?1、 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 2、 感染的类型; 3、 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4、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