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3

甲壳小咪
首页 > 医学论文 > 关于太阴病的杂症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绿色拇指跳

已采纳

作者:张仲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太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1时到3时之间。

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黄证。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三两,切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暂时未腹泻,其后一定续发腹泻。对于这种病人,假如应当使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量使用。这是因为病人脾胃之气虚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缘故。

247 评论

百度地图运营

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太阴病的这个人脉是沉沉塌塌的,或者是偏弦的,有痰就偏弦,只是有水气不见得会偏弦,他的膈以上的地方有太多的湿气子这边塞住了,塞住了之后身体就不能把水吸收了转上来,因此人会发渴,但是要喝水的时候水又跟这个地方的水气撞上,又觉得水太多了,就让你吐,所以半夏茯苓汤证主要不通畅只是这个膈上之水,跟五苓散的病机结构是不一样的,五苓散虽然会有口渴,喝水想吐,也会伴随着小便不利,但半夏茯苓汤证没有小便不利。五苓散调的是人体的水从何进去到排出来的一整条路,半夏茯苓汤治是要把挡路的某样东西拿掉而已。 煎煮法是四碗水煮三碗水,煎煮时间是非常短的,不到十分钟煮一下下,药性是特别粗糙,特别的强悍,虽然药用得温和,但这种煮法会让它药性非常的快速,药效非常快,分两次喝,喝到小便通了胸口的水就可以拔掉了。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太阴病的人拉肚子,主证是口渴,拉肚子水泻已经出现又阴虚又气虚的状况,说明已经伤了津液,所以气虚就用人参,白术芍药组可以把抽到的水变成津液,因为白术在抽的时候连食物里面的能量和营养一起同步吸收的。 【】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太阴病,脉沉,消化力量比较虚,没有上吐下泻,但是肚子很大,是因为脾气实塞住了不通,所以才会胀。胃胀是用枳实,肚子胀是厚朴,胃跟肚子一起胀直接用枳实厚朴。有脾气转不通有痰饮时可用半夏,再加橘子皮通气行气。这是属于气不通的肚子胀。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这个太阴病的人脾胃是虚的,然后不吐也不胀满,但老想上大厕,偏稀,总是只拉一点点,属于频便,可以用理中汤加黄芪。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太阴病,要吐不吐,拉肚子也是一下没一下的,脉是浮而涩,这是属于太阳病内馅太阴的状态就可以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它与桂枝去桂加苓术汤是属于相对偶的方子,那么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的主证是胃觉得闷闷痛痛的,尿不出来,后脑勺发僵。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个人又吐,又肚子咕噜咕噜响又拉肚子,然后脉沉紧,是属于太阴病中的柴胡证。小柴胡汤加茯苓白术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脾胃虚可以用的方子。 【】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阴病里有宿食,脉就滑而实,因为此时它还是很有能量的,就可以用下法,用含有大黄的药,也就是承气辈的药; 如果这个人是大便拉稀,只能等它有能量了才可以排除,还可以用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来调补脾胃。 今天的资料是第一次看到的,那么给到我的感触是太阴病原来不仅仅是只有上吐下泻,也会有虚的便秘,也有太阴病的柴胡证,所以伤寒杂病论的确包含很多杂病在里边,自己还是要多学习多实践。

137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辩少阴病脉的论文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

    RitaQinQi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伤寒厥阴病的论文

    文/慕瑭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

    睡神熊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伤寒关于太阳病的论文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

    小鱼果MM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伤寒少阴病的论文

    #伤寒论浅识# 少阴病咽痛,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个咽痛是否来源于少阴病。其实如果从脏腑辨证来说,无论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很少会表现为咽部症状,但是仲景在少阴病里花了

    爱延续泉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太阴病的杂症论文

    作者:张仲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甲壳小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