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9

黑崎龍少
首页 > 医学论文 > 幼儿常见病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瑞贝卡sl小姐

已采纳

多动症孩子学校教育解析论文

摘要 :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武汉有一所学校的31名家长联名要求班中的一名多动症孩子离班,理由是这个多动症的孩子有动手打同学的习惯,并且平时极大地影响了班中的教学秩序。儿童多动症(简称多动症),又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平时的活动过多,注意力很难集中,有时候情绪波动会比较大,且极易冲动,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的情况。我现在所执教的四年级班级中,也有几名多动症的孩子,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来进行教育呢?

关键词 :理解;宽容;关爱

一、坦然面对,给予理解、宽容、关爱

1.教师给予理解、宽容、关爱

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学生,如果教师一味地歧视或者抵制他们的话,那么只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无尽的烦恼。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生过病,而多动症也只是一种病而已,无关乎道德问题,他们表现出来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或者某些道德行为方面的缺失往往是不受自己主观意愿控制的。一个不能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其内心的痛苦,作为平常人是很难感受得到的。作为教师在面对这些特殊学生时,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他们异于常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理解他们的非常规表现,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包容他们的一些过错,同时给予一定的关爱、帮助。

2.对家长做细致的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

在我与一些多动症孩子的家长接触过程中发现,由于长期受自己孩子病情的影响,许多家长的心理也存在着偏失,如有的家长会比较敏感、自卑。而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的会非常偏激,当孩子犯错时,部分家长会责骂,甚至殴打他们,还有的就是不断地迁就他们,使其更加任性不受管控。我现在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有这样一位多动症孩子的.家长,他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就是打骂。这样的教育不但效果不明显,而且使孩子有了一定的暴力倾向。这个孩子在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常常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在平时我与多动症孩子家长交流过程中,我一直要求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耐心教育,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要尽可能减少不良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除此之外,父母还需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相互反馈孩子的情况,共同促进患儿的病情好转。

二、认真教育,讲究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多动症学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会经常与其谈话,提醒他们,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要遵守纪律,但是他们还是经常会无法控制自己本身的一些行为。那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呢?

1.明确要求,改变行为

很多多动症孩子的一些非正常的多动行为都是在其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要转变儿童的多动行为,必须让其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我们必须使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甚至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案例一:小陆,男,10岁。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多动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有增无减,后到医院确诊为儿童多动症。主要体现在:上课时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喜欢东张西望、随意乱动,不时还要转身去和别的同学讲话,严重干扰了课堂纪律。下课后他还经常惹是生非,有一次还把一个同学推倒在地。后来我联系了他的家长,并当着家长的面告诉小陆,就是因为他的一个随意的动作伤害了同学。在老师家长的教育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同学道歉。他还表示,他以后再也不这样了。通过这件事,小陆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伤害,进而增强了他战胜多动行为的自觉性。后来我还与他签订了“君子协议”,例如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变换一下姿势,或者拉拉自己的衣服等等,但是不能影响到其他同学上课,更不能刻意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2.合理奖惩、多奖少罚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合理的奖惩方法对多动症孩子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首先,对多动症孩子的奖励应该是及时的,当其取得进步时,教师或者家长等都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延迟的话可能会大大地降低对其的鼓励作用。其次,由于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较差,所以给予奖励应该比正常儿童更加频繁一些。当老师与家长在学校或者家里制定好相应的奖惩规则开始实施后,就需密切观察其的行为,如果遵守了规则就及时给予积极的奖励反馈,帮助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另外对多动症儿童的奖励必须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因为多动症儿童对于奖励十分敏感,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去推动他们保持所期望的行为,而仅仅用偶然的表扬不足以管理多动症儿童。我们可以根据多动症儿童的兴趣、爱好,定期改变一些奖品,满足他们的新鲜感,使他们感到满足。最后一定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但和奖励之间要保证相对比例,以奖励为主,尽量少用惩罚,使之起到更大作用。

3.变废为宝、利用多余精力

多动症的孩子的一大特点就是活动多,精力特别旺盛,我们可以尝试把他们过多的精力“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起来。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擦桌子、洗菜、扫地之类的。在学校里,教师也可以安排相应的任务来给他们完成,例如帮助班级打扫卫生等等,还可以让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去踢踢足球、打打篮球等消耗一下他们的能量。

4.众志成城、发动集体力量

由于多动症儿童的特点,其在学校中可能会常常破坏学校的纪律,有时候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长此以往,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很难处理,严重的时候其他学生还会对其产生厌恶、排斥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多动症儿童感受到自己和其他的伙伴是一样的,自己也是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爱护的。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班干部队伍。在学校里,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某个孩子,这个时候就需要班干部对多动症孩子提醒、督促。接下来教师还要提倡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应该互帮互助,如果有学生犯错了,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176 评论

漫山红遍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摘要】 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疫疹 中医药疗法 综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但同类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则均有共性,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1]。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1 国内外流行概况 自1974年Shc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脑炎患者中分离到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和流行。1972一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发生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无菌型脑膜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共济失调、发热惊厥等,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超过750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EV71感染,无手足口病症状,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群体发病,其中报告无菌型脑膜炎545例、类脊灰样麻痹52例、脑干脑炎68例(死亡44例),其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延髓受累导致呼吸衰竭而出现急性死亡。日本1973和1978年出现2次VE71感染流行,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1973年为24%,1978年为8%)。1997一2000年EV71在日本再度活跃,流行期间的皮肤和黏膜表现证明EV71有相当大的变异,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且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倾向,与EV71感染有关的神经系统表现因小脑、脑干和间脑等受累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有2628例发病,29例死亡,死者平均年龄岁,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1998年台湾发生了129 106例手足口病的大流行,其中405名儿童发生了严重的合并症,包括有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肺出血;其中死亡78例,83%死于肺水肿或出血,91%的死亡患儿小于5岁,分离出病毒的病人中,EV71占。2000年台湾又发生另一次手足口病爆发,80 677患病和41人死亡。2000年10月份新加坡发生几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和4名儿童死亡。1987、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1999年厦门爆发由EV71引起手足口病,少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2000年上海市某幼儿园爆发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分离到13株EV71病毒。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2001年出现了首例死亡病例,1名2岁男童死于肺水肿、肺出血。深圳从1998年起监测EV71感染发现除了手足口病,还可有多种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肺炎等。2001年广州从手足口病和下肢麻痹患儿中分离到21株EV71病毒,其中3株为急性下肢麻痹患儿病毒株[2]。2008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并正扩散到中国全国多个地方,如今已有超过9个省市报告发现手足口症病例,分别是:北京、重庆、陕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重庆市5月5日报告发现15例手足口病,其中5人住院观察。重庆市卫生局已经发出首个手足口病警讯,要求各医院对该病进行每日报告制,密切防控。广东省卫生厅5月3日宣布,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例925起,死亡3例。浙江省至5月6日共1198起,死亡1例。北京、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也发现病例,但无死亡报告。作为这次手足口病的起源地和重灾区,安徽省的情况最为严重。目前公布的病例已经达到5151起,死亡22例[3]。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7d,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EV71具有神经毒性,累及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脊髓灰质炎样肌麻痹、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合并脑疝的致死性脑炎。EV71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肌麻痹。EV71中枢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其次为皮疹、睡眠障碍、呕吐、肌痉挛、共济失调、乏力。中枢神经受累出现于皮疹后2~4d,早期中枢感染最重要表现为肌阵挛和睡眠障碍。

82 评论

华鑫绿创

在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最直接的形式就是提问,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科学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提问,不但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和喜欢说,还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语言学习的快乐,汲取更多的知识,发展更高的能力。但部分教师在提问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学效益“高耗低效”。

一、幼儿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病症”

(一)提问后急于求成,没有留足时空给幼儿思考

部分教师在设计语言教学活动提问的预案时常常给自己设定答案。课中问题一提,就让学生回答,没有给幼儿们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喜欢让那些“聪明”的孩子一语命中。即使没有孩子答上,老师总是费尽心思,不断的引导幼儿,不断提不幼儿,最终引出自己想得到的答案,然后草草了事,幼儿没有一丝一毫独立自主的思考。

(二)教师提问准备不充分,缺乏有效回应

部分教师的提问很随意,没有经过思考、提前查阅资料,随口一问却被幼儿的回答、反问弄得“哑口无言”,不能充分给幼儿当前回答给予回应,被迫用“长大……”搪塞孩子或干脆“屏蔽”幼儿的回答。试想:幼儿的求知欲能得到满足吗?他(她)的能力会有发展吗?

(三)教师没有重视语境的创设,致使幼儿表达欲不强

语言是靠环境支撑的,幼儿们在语言的学习中更是喜欢新鲜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但部分教师的发问总是犹如白开水,让幼儿觉得“无色无味”、提不起兴趣,激发不了求知的内在动力,导致幼儿们不想表达,甚至不参与语言教学活动。如在一次大班上学期语言课程《故事:蜈蚣的溜冰鞋》中,在整个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就不断问(生怕学生乱说):蜈蚣穿着怎样的滑冰鞋,怎样滑冰呢?试想:这么单调、机械的问语,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吗?反之,教师能够精心创设情境,让幼儿进行观察、思考再回答:蚂蚁穿着的“溜冰鞋”是什么颜色的?它的滑冰如何?其他的小动物,像蛔蛔、蟋蟀、蜜蜂……的滑冰鞋又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样滑冰的?接着,启迪幼儿大胆想象:小蜈蚣为什么不滑冰?它的朋友是怎样帮助白的?你喜欢这些小昆虫吗?为什么?此刻如果教师加上恰当的肢体语言,就会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参加语言教学活动。

二、“诊疗”策略

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发问,一定要细致揣摩、推敲和分析,提升提问的有效性。所以,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问题的预设性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师幼间的交往互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做好预设,才能使语言教学活动得心应手,才能使教师和幼儿的精力聚中于问题的探讨和体验之中。比如要预设如何面对幼儿无意义的回答、从众的回答,怎么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做好“追问”的准备,如“谁的问题和他的不一样”等。这样就能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引向语言活动的'“中心”,推动活动向高潮发展。

(二)力求问题的针对性、规范性

要想提升语言活动的有效性,教师提出问题时一定要针对活动的内容和情境,设计提问的语言要进行细致的推敲琢磨,确定问题是否准确、是否科学,针对性是否突出,能否引起幼儿对语言活动的思考;表达要规范,提出问题后给幼儿留足独立观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如大班上学期语言课程《故事:狐狸和兔子》,首先视频演播故事中的部分W面,再提问:这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你猜一猜!这样的提问直指故事的关键,能帮助幼儿理清故事的情节,然后让他们自主阅读故事,让语言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三)提升问题的启发性、开放性

要想使幼儿能够被语言教学活动深深吸引,应努力避免呆板、答案唯一的题目;应努力提升问题的宽广度,不限制学生的思考;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体悟语言教学活动的乐趣。另外,当幼儿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出现反问和辩论时,一定“等待”幼儿的思维反应,对他们的答话加以关注,同时加以启迪和鼓励。

譬如大班上学期语言课程《讨论“什么是规则”》,我问:看到这个讨论,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给幼儿过多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于是,我先让幼儿独立思考一下,再在学习小组里说说。就这样,幼儿在讨论、谈话时能自如、从容地展不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活动中幼儿们能根据情境向教师发问、向小伙伴发问,让他们提出自己与小伙伴不一样的看法、做法。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质疑精神和能力。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奠定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关键时刻。因此,我们在语言活动中应充分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规律,提升提问的有效性,从而不断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

358 评论

相关问答

  • 幼儿常见病的预防论文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摘要】 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猫1982072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幼儿常见病及预防论文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您具体几号要的呢? 能给你的。把要求发给我,

    静静的娇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幼儿园常见病的论文

    《浅谈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摘要】儿童健康教育是一项庞杂的社会化教育,涉及到全社会,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内容、手段和不同时机、场合,立足社会整体,

    吕鹤是谁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婴幼儿常见病的护理论文

    第1篇:新生儿肠梗阻护理干预的分析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按病因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常见的内源性疾病系十二指肠本身肠管发育过程受阻

    咂咂咂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幼儿常见病的论文

    多动症孩子学校教育解析论文 摘要 :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武汉有一所学校的31名家长联名要求班中的一名多动症孩子离班,理由是这个多动症的孩子有动手打同学的习惯,并

    黑崎龍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