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飞帆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用途也是比较多,早已经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医药治病救人, 养生 保健,饮食茶饮等。因此中医还是有它的优势和独到之处的,学习中医了解中医药还是有很多益处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好中医的,首先应该必须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是的!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时时刻刻指导着临床工作,如果想真正走进中医这所神圣的殿堂,这些就是入口的大门,如果你看着门而不入,或者不相信这就是门,那很难真正成为一个中医,也很难深入了解中医精髓。
在临床中,我们很多医生遇到疾病时,首先想到的是疾病的病理属性,是痰?是瘀?还是湿?有的甚至想到是细菌,还是病毒?其实,属先想到的应该是五行归类,这个疾病应该从哪个脏器入手,源头在什么地方?
中医治病治疗的对象其实不是“病”,而是人,是五脏六腑!明白了这句话,才能够体会到“治病必求于本”的“本”在什么地方。今天就浅谈两点,第一就是人体五脏五行属性,第二就是如何运用这些中医五脏理论治疗临床疾病。#长江 健康 计划# # 健康 科普大赛#
肝: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
心:心属火,主血脉,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液为汗。
脾:脾属土,主运化,布津液,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藏意,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在液为涎。
肺:肺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声为哭,在液为涕。
肾: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声为呻。
(一)人体的五行属性与疾病
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人体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一个例子
与头发相关的疾病有不少,比如常见的脱发、头发焦黄、白发等。在寻求治疗时,常常会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没有溯本求源,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其实明白了下面三句话,这一系列病都好办了!
第一句:发为血之余。
第二句:肺主皮毛。
第三句:肾之华在发。
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头发的疾病与肺、血、肾密切相关,临床中找到了这个大方向,治疗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头发干枯、分叉、早白的患者,通过养血、补肾精,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生发养血胶囊就是代表性的药物,其处方组成为:熟地黄、当归、羌活、木瓜、川芎、白芍、菟丝子、天麻、制何首乌。
其中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为四物汤,是补血代表方;制首乌、菟丝子则是补养肾精佳品;配上羌活、天麻、木瓜祛风除湿,自然适用于斑秃、全秃、头皮发痒、头皮屑多、油脂多与病后、产后脱发了。
对于脂溢性脱发,通过调理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句话可能现在无法理解透彻,在后面谈临床的章节,我会专题论述。
第二个例子
口腔溃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医称为“口疮”,许多医生认为是虚火上炎,建议病人服用“知柏地黄丸”,有效有不效,有些顽固性病例,反复长期发作,患者非常痛苦。 其实在治疗时,如果首先想到“脾开窍于口”,从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湿热、积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对于舌上生溃疡,则以“心开窍于舌”作为依据,从心的角度论治,就能起到很好效果。
如果口、舌均生疮,则从心、脾两脏入手……
第三个例子
三四十岁的女性,经常面部长斑,治疗时,有时一时无法辨证,是血虚?气虚?肾虚?肝郁?
有的中医给病人诊断“肝斑”;有的诊断“肾斑”;有的干脆诊断“内分泌失调”,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因为内分泌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几乎所有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都会出现内分泌的异常变化。“内分泌失调”不等于“肝肾阴虚”!下“内分泌失调”的诊断过于笼统!
其实只要我们想想人体的五行属性,记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主皮毛”,将面部的疾病归纳为“面”与“皮”的问题,主要从心、肺入手,调理气血,温通血脉,自然就会康复,当然有时候心肺的问题与肝肾也有关系,对于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的患者,在从心肺入手治疗的同时,调理肝肾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终别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
第四个例子
临床中遇到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折延迟愈合等病人时,别忘了“肾主骨”,肾才是这类疾病的源头,所有与骨头有关的疾病,从肾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临床中我们看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牵引的办法可以很快缓解症状,严重者,采用手术的办法可以溶解或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理论上可以治愈,但都很容易复发。因为患者肾虚的状况没有解决,借用患者的话说,“手术后腰不疼了,但还是感到腰部酸软无力”。这样的患者,自然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旧病复发。“腰为肾之府”,只要从根本上治疗肾虚,自然可以降低复发率。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理解透了上面讲的人体中的五行属性,学习中医就会很轻松,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一系列疾病,抓五行,就好比撒网时抓住了渔网的拉绳一样。阴阳五行是中医纲领性的东西,这也是学习的捷径,也算是大门吧!
了解了五行属性,对许多疾病的归属就有了认识,但这些认识还比较粗糙,比较肤浅,比如口舌生疮,你知道是“心、脾”的问题了,但为什么心脾会出问题,我们得追求其本,有时候单纯是心脾的问题,但有时候则不是,可能是其他脏器导致的。了解五行属性就好像进了大门,但还得进小门,这样才能曲径通幽,才能慢慢领略到中医的神奇之处!
哇塞小熊
其实中医的基本理论并不深奥,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与身体的外在器官都是有连系的。为了让读者对中医更有概念,我特别就人体的重要器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
肝:将军之官,开窍在眼
肝开窍在眼睛。 现代医学很纳闷,为什么中医治疗眼睛都是从肝脏治疗?
这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很多眼睛的病变,包括眼睛痒、眼睛红、眼睛肿、眼睛痛、见风流泪、眼睛乾涩,中医常用养肝血的药,枸杞、菊花就是入肝的,吃了,功能就恢复。
说起来,人类的肝脏实在很可怜,从人出生开始就无怨无悔地替人做工,但是人天天伤害它。
例如每天晚睡,大家知道,人的身体里有十二经络,从晚上十一点到一点,也就是子时的时间,那是胆经的时间,一点到三点是丑时,是肝经的时间。
《素问》第十章有一句话。“故人卧血归于肝。”两千年的老祖宗就有这概念,所以当半夜一点到三点的丑时--肝经的时间--不休息的话,血液就要继续不停地燃烧, 这就好像银行的存款,天天提出来用,早晚有一天是会变成空头。
肝脏就是人体血液的银行、血液的仓库,需要随时存入,结果有很多人天天透支,所以我说人体的肝脏实在很可怜,要接受一大堆的垃圾,因为所有的污染到了人体内,第一个要应付它的就是肝脏。
我曾经在苗栗大湖住过一阵子,当时发现很多肝癌患者都非常年轻, 我想是因为这一辈年轻人吃下太多洒了农药的食物。
比如说我们的稻米、蔬菜、水果等,我常常建议人们最好不要吃草莓。
我希望大家能基于这种理念,不要自找污染,然后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事物。
2
心:君主之官,开窍在舌
心开窍在舌头,这心,一方面与心脏的心有关系,一方面大部分是指大脑,现在很多舌头痛的人, 主要是因为不睡觉,太累,消耗心脏,让血液不能正常地回流到心脏,心脏是负责要把血液送出去的。
我看过几个舌头痛的,他们一开始找西医看,做了计算机CT,其中有两个病历就是不听我的劝告,做了组织切片。
各位想想看,舌头破一洞已经很难过,还要挖一块肉去做组织切片检查,有个姓刘的,四十岁,结果切片以后,不会讲话,不会吃东西,这是肯定的,破个洞,碰到冷的、热的,一定痛得要死的。
台南有个妈妈,生完宝宝后,舌头痛,痛了六个多月,到某大医院做检查,从计算机CT到所有检查,都查不出所以然来,她就到市立医院附设中医部看诊,中医告诉她,从文献中很少看到这种病历,于是带著她千里迢迢到台北来。
我告诉他,这理论很简单,心开窍在舌头,因而用入心的药,入心的药很多,能通脑窍的大概都会入心。
川七与人参同为五加科,所有五加科的都有强心作用,人参、川七,那就找一个处方,找几味能够通脑窍的,有一味药叫菖蒲,是天南星科的,肯定能够通脑窍, 所以不会讲话、没有声音、中风以后意识中枢受损、记忆力完全丧失,就要用通脑窍的药。
“生脉饮”,或者叫“生脉散”,含有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麦冬是百合科的,有强心作用,所以能“生脉”就是表示有强心作用,脉才会表现出来,于是我用生脉饮,加菖蒲、远志。
考生就适合吃菖蒲、远志,保证记忆力增强。孔老夫子有个方叫“ 孔圣枕中丹 ”其中就有葛蒲、远志,保证很灵光。
因为它能通窍,而远志可以把脑血管栓塞的部分融解掉,人之所以会痴呆,就是脑血管的血液循环比较缓慢,脑细胞含氧不够, 所以要刺激,让脑细胞活化。
现在很多人都晚睡,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太阳是阳,月亮就是阴。气是阳,血就是阴。男是阳,女就是阴。手背是阳,手心就是阴,所以手心内面都是阴经。
人体的六条阴经一定都在内侧,大腿内侧一定走阴经,外缘一定走阳经。晚睡就是耗阴,有形、看得到的都是阴,血液、水分、营养物质都是阴, 因而不断消耗,舌头就破了 。
3
脾胃:仓廪之官,开窍在唇
脾胃开窍在嘴唇。女性看诊时,最好不要太浓妆,这样才看得到“英雌本色”。通常嘴唇苍白,往往代表肠胃消化系统很差,几乎没有例外。
没有血色,就是表示营养不能供应,才会表现在嘴唇苍白。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厚厚的地方,叫做“ 鱼际 ”,是管肠胃的,一般正常的人应该都有点血色,若呈现青青的,而且扁扁的,肠胃功能一定有问题,大便不成形,手脚冰冷。
有位师大音乐系的小女生,主修钢琴,她肠胃不好,有一天,她的手整个僵硬,她妈妈打电话问我怎么办,因为这是肠胃有问题,就要吃些健脾胃的药。
我也看过一个案例,是一位张姓金融从业人员,他的嘴唇随时都可像剥保鲜膜一样剥皮下来,体重咻一下就掉了二十公斤,我告诉他你百分之百是脾胃问题,但是所有的胃镜、大肠镜等医疗检验报告都正常,他很诧异, 其实这是因为脾胃开窍在嘴唇。
而中医有分虚症、实症、寒症、热症,嘴唇红裂,眼睛一直长眼屎,嘴巴干,常常长口腔炎,尿少色红,几天才解一次便,干干硬硬的。
这是热症,结果他还吃羊肉炉、姜母鸭、火锅,一吃声音完全没有了,医了八个星期才好, 所以体质是热症,就应避免燥热的食物。
另外像中坜一位赖小姐,有回一次吃了约两斤半的龙眼,导致整个淋巴腺肿起来。我的诊断是:她常长眼屎,便秘、口干舌燥,体质燥热,怎可一次吃两斤半的龙眼?
总之, 大家要多了解自己体质属性 ,如果嘴唇苍白,口水很多,冬天手脚都冰冷的,尿多色白,大便从来都不成形的,就是标准的寒症,得避免冰冷的食物,多吃温性的食物。
4
肺:相傅之官,开窍在鼻
肺开窍在鼻。《五脏生成论》里有一句话:“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台湾地区鼻病的人口特别多,尤其是台北,湿、冷、空气污染。
很多人到了中部、南部、东部较好,鼻病就好了,不像台北始终下雨,一直潮湿,鼻腔黏膜始终在充血。
再加上现在的饮食文化,《内经》里说:“形寒饮冷则伤肺。” 形寒就是身体受寒,所以要多注意气象报告,宁可多带一件衣服。
可是现在的孩子很麻烦,下雨还不打伞,一直淋雨。淋了雨就是形寒,形寒饮冷,饮冷当然是自找的。形寒饮冷替台北市制造了四十六万气喘病的小孩。
人体的气管有一定的口径,碰到冷,马上就收缩,道路就变得狭隘了,气体出入、交换当然就受到影响,所以气喘病人只要一吃冰冷就发作,一到秋天冬天就发作。“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 所以治疗鼻子的毛病,肯定从强心补肺气着手。
刚刚提到心包经,你就按摩它,而在手阳明大肠经上有个 合谷穴 ,就给它同方向地搓一搓,这样可刺激它产生热能,就比较能适应外面的冷空气。
很多鼻子过敏的人,如果每天能自己这样做,早上起来打喷嚏的次数就减少了,甚至过了两个月以后就不打喷嚏了,我自己都是这样做的,偏偏很多人就是要吃抗组织胺,吃得人懒洋洋、爱睡觉,更严重的还吃类固醇,实在得不偿失。
既然肺开窍在鼻腔,又该怎样补肺气呢?就给一个屏风吧!人怕风,就给屏风,所以有个处方叫“ 玉屏风散 ”,只有三味药,非常的简单。第一味是黄芪,它有补肺气的作用,对肠胃系统也能够发挥作用,是豆科植物,与甘草同科。
第二味是 白术 ,是菊科植物,对人体消化系统有补脾胃的作用。
第三味是 防风 ,叫防风,肯定有预防风邪的作用,在人体穴位有叫风池的,不管穴位或药物,名字里有风的,都有抗过敏的效果。
防风是繖形科植物,含有精油类,对于全身的过敏,包括皮肤过敏或感冒引起的头痛等症状,都能发生作用。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玉屏风散。另外,玉屏风散可搭配肠胃药或其它处方,一起来达到预防感冒的效果。
平常如果鼻涕是浓浓黄黄的,痰是黄稠的,我们可将梨的蒂切开,将心挖出,装填约十到二十个川贝母,盖回蒂头,放进电锅蒸,然后梨肉连贝母一起吃。
梨本来是润肺的,而贝母可以把痰融解掉,梨本身是属于凉性的, 如此吃贝母炖梨,就可把痰化掉,浓稠的鼻涕也改善了,这样多好啊。
而且纵使没有效也不会有伤害,又可以把肺叶中黏黏的东西融解掉。还可以再配合川七粉,它有强心作用,配合莲藕,专门清除血管中阻塞或沉淀的东西。
5
肾:开窍在耳,作强之官
肾开窍在耳,是作强之官。作强就是免疫功能的问题。现代有很多病变,实在找不到病因时就归罪于免疫系统。
不管是气喘病、皮肤病像红斑性狼疮等都归于它,那有什么方法呢?有什么药可以医? 通常补气、补血的药,都有增强免疫功能的效果。
治疗红斑性狼疮,我提供莲藕,还有仙鹤草。仙鹤草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蔷薇科的植物,一种认为爵床科的植物,由于所有蔷薇科的植物都有收敛的作用。
人体脾胃属土,肝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呼吸系统属金,所以肺不能被污染,金不纯价值就受影响了。
而肾脏、膀胱系统是属水,人体所有水分都是肾脏在管辖的,如果口水或鼻涕或尿液太多的话,中医在处理时一定是朝这个方向。
所以肾是作强之官,可以增强免疫功能。 也因此,补肾就能改善这些现代医学完全没有办法治疗的状况。
我始终强调,传统医学的理论不深奥,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透过浅显的资料内容来建立观念。
如果懂得一点处方,或一些天然药材,就可以处理人体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问题。如果能掌握这两个系统,在很轻微时就处理好了,肯定就不会演变成比较重大的问题。
不幸真的碰上重大的病症,传统医学一样帮得上忙。 你会发现,除了开刀手术、化学治疗之外,你还有选择:中医。
咖喱鱼蛋89
1.首先通过四诊来掌握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如心慌、气短、自汗、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2.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如见心慌、自汗等脏腑症状,知病在里;见面白、畏寒、肢冷,知证为寒;见气短、倦怠无力,知正已虚。3.再根据脏腑病理反映判断病变脏腑,如见心慌、脉细无力或结代知是心不主神与不主血脉之症,从而判断病变在心。从以上分析看出,八纲辨证为里、虚、寒,脏腑辨证,知病位在心,综合诊断为“心、虚、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心阳不振”或“心阳虚”。4.辨清何证,就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诊断是“心阳虚”,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虚在心就要用补法治心之虚,心有寒,就要用温法祛心之寒。据此得出“温阳补心”或“补心阳,益心气”的治则。方用参附汤加减;熟附子、干姜、桂枝(温心阳);人参、远志、炙甘草(益心气)。一切疾病总不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一般外感病是以伤寒六经辨证及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基础,而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主,由于五脏六腑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关系,脏腑之间又是表里关系,相互影响,往往引起疾病的复杂变化,因而脏腑辨证除指出病变的所在,更应分析其寒热虚实,以及转变规律,这样才能得到正确诊断。现就脏腑的证候分类分别叙述于下。心与小肠病症有心悸、惊惕、神昏谵语、失眠、健忘、喜笑不休、出汗、舌红碎痛等。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
依依 依依依
阴阳的肇始先天八卦传说上古时,阴阳始于气象观测。伏羲氏坐在观象台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世,取象类比,发现了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伏羲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用途也是比较多,早已经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医药治病救人, 养生 保健,饮食茶饮等。因此中医还是有它的优势和独到之处的,学习中医
五官情况——辨证 ]一、 肝开窍于眼(五行归类)五行属木,五脏为肝,五腹为胆,五官为眼,五指为无名,五华为目,五体为筋,五神为魂,五志为怒,五恶为风,五声为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