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9

夏内内爱吃饭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学炮制发展史论文摘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ibilove726726

已采纳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炮制,在历史上又称“炮炙”、“制造”、“修治”、“修事”。虽然名称不同,但记载的内容都是一致的,而且多用“炮制”和“炮炙”两词。从字义上来看,“炮”和“炙”都离不开火,也代表中药加工技术中的两种火处理方法。随着社会进步,药材加工处理技术也不断发展,“炮炙”两字已不能确切反映和概括药材加工处理的全貌,故现代多用“炮制”一词。“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而“制”则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制成饮片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建国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在《灵枢·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治疗“邪气客人”的记载。“秫米汤”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缪刺论篇》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到宋代,雷敩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经验,撰成《雷公炮炙论》三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大约有44种,并对炮制的作用也作了较多介绍,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综述了前代炮制经验。在330味药物中,载有李时珍本人炮制经验或见解的就有144条,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枫香脂、樟脑等;多数制法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大部分内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实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收录药物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其中多来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但张氏作了进一步归纳、整理,条分缕析,较为醒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在炮制理论上有所发挥,如提出:“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秋石制抑阳而养阴,枸杞汤制抑阴而养阳……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等炮制作用。

333 评论

年~you(yu)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当时药物专著已达110多种。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是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既是先秦时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总结,又是后世本草和开发利用的楷范。全书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按中药的养命、养性、治病等3种功效归并为上、中、下三品。这些药物至今仍有200余种沿用不衰。到了魏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到730种(《名医别录》新增365种),后又经《本草经集注》增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至此,我国中药理论体系雏形已定,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唐代,药物已增加到1000余种,药物知识也已基本可以满足一般临床应用的需要。国家曾组织力量开展药源调查,在此基础上于显庆年间(656--660年)编修了《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并颁布实施的具药典性质的药学专著。在已有的本草学基础上,精选民间新药114种,使药物种数达到850种,这本药学专著以较多的药物基原考证和较丰富临床用药经验赢得了中外医药工作者的尊崇。70多年后,陈藏器又收集《唐本草》未载之药692种,撰成《本草拾遗》。二者合计,唐代开发利用的中药资源已达1500多种。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医药资料的整理、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北宋时期,国家再次大规模调查药物资源,并成立医药编纂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还设立了官办的制药厂(惠民制药局)生产中成药。百余年中,三次修订本草,大量校勘汇总,增补文献和用药经验,形成历史上官修本草高潮,官方代表作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宋代唐慎微集前人之大成,收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筛选遗余药物554种,又自增8种,辑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至此,我国古代开发利用的药物资源已达1748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宝库。金、元时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在稳定和巩固品种的基础上,重点转向精炼药效、归纳药理,其主要贡献是把医药理论与具体药物密切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中药学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深。明代是中国古代史上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本草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医药界人文荟萃,名著迭起。《本草品汇精要》收载药物1815种,增补46种,尤以文字简洁精要。彩色实物绘图名闻于世。《滇南本草》收载药材448种,是一部记载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的珍贵著作。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把古代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推向了顶峰,并以博大精深的内涵总结了明以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图文井茂,提高了本草学的编纂技能和水平,开拓了后世中药发展的新局面。清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不仅中药行、店林立,还形成了一些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市场。中药材产量和运销量随之大增,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和提高,著录和存世的本草近400部,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有《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 实图考》。前者收载《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后者收载植物1714种,虽名为《植物名实图考》,实际也是一部宝贵的药物专著。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药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藏族著名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编著了《晶珠本草》,共收载药物2294种,具有浓厚的藏药特色,是中国藏医药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182 评论

阿优米酱

1、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 2、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3至16世纪)。 3、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清代(公元17至18世纪)。

257 评论

长亭不再送别

几千年以来,中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药炮制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使药物清洁和服用方便,采取了洗净、劈块等简单的加工方法,这就是中药最早的炮制。当人类发现火以后,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启示,便用火来加工药物,因此对药物的毒性降低和调整药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时代,由于酿酒的出现,为以后的酒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后来出现的盐制、醋制、蜜炙等炮制方法,更丰富了中药的炮制内容,且较好地适应了临床的需要。

24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药学炮制论文

    中药制药学的内涵与外延1中药制药学的内涵顾名思义,中药制药学首先是一门研究怎样制造中药的科学。总体来看,中药制药的基本过程可以由以下框图表示:在我国较早期的制药

    扬州宏宏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医妇产科发展史论文摘要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

    椒盐儿橙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糖尿病药品发展史论文摘要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者几乎成为了中国患者的主流。而糖尿病的危害也在日趋严重,它可能会导致以酮

    北京美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药学炮制发展史论文摘要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炮制,在历史上又称“炮炙”、“制造”、“修治”、“修事”。虽然名称不同,但记

    夏内内爱吃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药学炮制发展史论文题目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喵喵咪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