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大小姐
医学整形美容论文
医学美容是如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以人为本”健康理念
“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著作《管子霸言》中原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国学大师张岱年[7]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因此,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西方传统文化也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8](公元前490—421)提出著名的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惊讶,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充溢着以人为本精神的哲理。十四到十九世纪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重新弘扬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现在理论界认为:Humanism(英文)译为汉文可译为人文主义,也可译为人道主义,还可译为人本主义[9]。以人为本弘扬了人性与人权,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的权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开始全面考虑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经济、家庭、社会交往、精神状态等方面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从社会人和生物人两者结合起来解决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人为中心”,形成了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孙秀珍提出,以人为本的内涵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存在的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发展珍视和关注的思想[10]。因此,今天的医学伦理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医疗中为患者提供精神、感情和文化等各方面服务,旨在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和更有尊严的幸福人生,避免科学技术过度在医学中的滥用。覃红等[11]认为,医学必须充分体现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医学中的和谐与统一。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不仅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成为了中医美容学理论的源头,而其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医学和美学思想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2《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多元化审美理念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充满医学人体美学思想的经典医籍,阐发了人体美的多元标准,对今天中医美容实践仍然产生重要影响。李红阳指出,《黄帝内经》不仅较详细的阐述人活体测量,还阐述人体解剖生理学、体质人类学基础、形态特征及气质要素等医学人体美学思想[12]。同时,中医体质学说,正是起源于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体质差异是有差异的,比如人的性情性格有刚柔之分,体格有强弱之别,寿命有长短,阴阳有偏颇。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体质又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逐渐形成的结果,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调节的[13]。这种承认并关注人体健康及美感状况各有特色的思想,就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浸润下产生的以人文本的中医美学思想,它为尊重不同风格的美感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审美标准多元化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3《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关注健康之美
中医美容的健美之象
一般来说,中医美容所关注的形之美主要在人的容貌美,尤其是面部皮肤美方面。从人体美学的角度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和最引人注目的审美器官,具有感觉、表情功能,能传递人体美感信息,是人体审美的第一观照对象[14]。虽然维护和创造人体容貌之美是美容医学领域共同的审美行为与审美要求,但与西方美容医学模式注重外形美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文化框架下的中医传统美学,是在中国文化之哲学、美学和医学层面上概括形成的,因此中医美容同时注重人的健康维护和促进。中国医学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气血盛衰,常常从面色显示出来。中医认为,人体面部皮肤作为美容的重要美感元素,虽然肤色可青、赤、黄、白、黑等有所偏重,但都需具备“光明、润泽”的健康征象。《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云:“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杯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此段话以比象之法,阐述了容貌色泽美与五脏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黄帝内经》形容健康而美的面色叫作“白绢裹朱砂”,即看上去如白色的丝绢裹着朱砂,白里透红;而不健康的人则常常表现出多种异常的脸色,如苍白、潮红、青紫、发黄、黑色等。而且,《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关加鼓、座、面衰、颜黑、面尘、眉堕、毛折、皮皱、唇揭、爪枯等皮肤病症的病因病机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人体容貌与健康关系重要性。
中医美容生理及病理规律
《内经》将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人体外表特别是面部。《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其卷华在面”“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其华在发,其主在骨”“肝者,其华在瓜,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素问五藏生成篇》也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瓜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对于五官容貌与内脏功能关系的生理机制,《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明确指出气血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意即脏腑化生的气、血、津液通过经络系统源源不断输送到头面,发挥温煦、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只有气、血、津液上荣皮毛,皮肤得到充分的营养、滋润,皮肤才会红润、水嫩、光滑细腻。人体病理状态会导致容貌失美,《黄帝内经》首先论述了人体毛发、胡须、颜面、五官、皮肤以及形体之美的衰退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上古天真论》阐述了人体在发育成长衰老过程中人的容貌变化,其中尤以皮肤毛发的变化最为典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阴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颈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下,面焦,发须颁白,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则齿发去。”另外,《灵枢天年》亦云:“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特别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最早确定了“天癸”这一重要的物质,认为它与人的增龄衰老直接相关。在体外表现于头发皮肤牙齿等美感损减。另外,《内经》还讨论了造成容貌失美的不良生活方式,认为不当饮食,是容貌损伤的重要原因。《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涩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劳逸得当,助生容貌,劳逸不当,容貌损伤。《素问宣明五气篇》则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逸不当,则气机郁滞,升降失司,少阳之气不得宣发,气失和畅,身呆人乏。虚者清阳不升,神怠抑郁;实者郁浊不降,扰神逆乱。表明饮食劳逸过则伤气,阳伤而形貌损。据此,《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初步的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体系,当时称抗衰老为《摄生》《道生》和《养生》等。该著作将养生之道的论述《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三篇列于《素问》之卷首,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延年益寿的理论和实践,并明确提出“治未病”,来维护人体健康、延缓衰老、保持美好容颜。当今世界文化范围内,人们对葆有青春的追求日益强烈。赵雅妮提出,现代社会中抗拒衰老,保持青春,已被赋予了类宗教式的道德律令[15]。所有这些,正与当下医疗美容保健的总原则一致。
4《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关注形神之美
中医美容形美与神美的统一
整体思维是中医最根本的思维特点。它把人的形与神有机结合,把研究对象人作为身心如一的存在——即全人来考虑,在中医美容的思维模式,包括人体形美和神美,二者共同作为中医美容学核心研究对象。中医美容强调的神之美,在中医学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风度等,无不包括在神的范围;狭义的神是指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过程,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黄帝内经》作为生态医学经典,《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口,于胃肠,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同时,“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更表现出思维模式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辩证性特点,把人置于与自然和社会的密切关连当中。《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这些思想一方面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法天则地”,通过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养成有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教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注意与他人和社会规范和谐相处,创造良好生活氛围,达成身心愉悦状态,提升人的幸福指数和容貌美感。
中医形神美的生理及病理原理
人体之形、神与气血、五脏功能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互相影响。《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而对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内经》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以心统帅,分属五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同时,对于其中的情感过程,或说五脏藏神的不同状态可以导致气机的不同运动和后果,《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于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所以,神之动必然最终导致人体气血变动,当变动幅度过大时,就会引起气血阴阳偏颇之症。可见,神之状态导致人体气血运动失衡,与人体容貌美关系密切。对于不同情致对五脏功能的伤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等;而《灵枢本神》也提出:怵惕思虑伤心、忧愁伤脾、悲哀伤肝等思想。以上论述,说明神志过激或情志过于强烈即会伤害人体脏腑功能,导致人体健康和容貌美感下降。因此,《内经》按照五行生克规律提出了五志相胜疗法,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不仅如此,林俊华研究提出,作为中医理论巨著的《黄帝内经》,除了为中医美容理论提供了全面深刻的美学和医学理论依据,还贡献了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16]。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治疗皮肤疾病,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总之,《内经》通过阐发人体形、神与气血、五脏之间的互动关系,倡导人们从自然、社会、心理、生活、体质等方面获得和谐自然的健康感、幸福感和容貌美感。这种观念虽历经几千年,不但没有被其他观念替代,反而与当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契合。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保健大宪》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这充分说明了《黄帝内经》巨大的经典价值和现代价值,值得人们研究借鉴。这也是中医美容理论和实践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
5结语
通过考察发现,《黄帝内经》诸多篇章对人体生理病理所阐发的中医美容思想十分丰富可贵。首先,对于美容的理念和原则,《黄帝内经》具有全面而辩证的美容多元化观念,充分反映了中医美容对人的尊重,体现了中国医学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同时,《黄帝内经》中的美容机制阐述,不仅包括外形之美的肌肤层面,还包括内在神气之美感,二者的共同基石乃是人体气血平衡和五脏功能的健康,以及人体身心健康与社会关系的健康和谐,这种认识与当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吻合,有助于避免西方美容过度追求表面化、过度依靠整形化妆技术,对人体健康有所忽视的不利倾向,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大乱乱小乱乱
刘完素又叫刘河间。他在中医学很是出名。他出生在金代,小时候就很聪慧,喜欢看各种医书,后来他的妈妈生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他师从陈师夷,一生用心研究中医学。那么他一生著作理论对现代的医学有很大的帮助。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宣明论方》等书。其中最著名的《宣明论方》,是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其有独特之处。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近代,临床上仍在应用。
刘完素对一些病症还有独到的见解:
刘完素生逢乱世,行医于民间,深受百姓爱戴。金章宗曾三次聘他出仕,他都坚辞不就,赐号"高尚先生"。
莫强求Jt
中国有句古训,叫“民以食为天”,说明我国居民历来对饮食都非常重视,把饮食作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富国强。现在,人们追求的已不再是过去贫穷落后时期如何填饱肚子、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如何合理地、科学地选择食品以满足机体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以获得健康长寿。但是,目前多数人对如何科学膳食的知识了解甚少,以致“吃出来”的病症越来越多了,例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肥胖等。面对太多诱人的食物,过去饿惯了的人们开始暴饮狂食,终于有一天我们病了,原因是“营养过剩”;于是,我们开始忌口,开始拒绝某种自己钟爱的食物。等有一天我们又病了,原因却是“营养不均、营养不良”。我们在告别了食物匾乏的时代后,却跌人了营养知识匾乏的时代,我们不知道该吃什么、该怎么吃。传统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之说,认为食物同中草药一样,也有寒热温凉四气之分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别,此即“四气五味学说”,不同的性味对脏腑的作用也不一样。一般而言,性质寒凉的食物和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和平肝安神等作用,如西瓜、苦瓜、白菜、海带等食物,以及金银花、薄荷、芦根等药物;性质温热的食物和药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益气等作用,如生姜、大蒜、羊肉、花椒、人参、黄蔑、当归等。《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曾记载:“五味所人,酸人肝,辛人肺,苦人心,咸人肾,甘人脾”,说明药食五味对五脏分别具有特定的濡养和亲和作用。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吃得营养?怎样吃得健康?其实我们祖先早已为我们作出了答案。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养生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及独特的理论体系,饮食文化、合理膳食是我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性和综合性,以人为本,注重饮食营养补充与脏腑功能调理的协调平衡,强调饮食调摄在保持机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科学。在营养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学说”,认为药食五味虽各养五脏,但脾胃在饮食营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承担着营养的吸收和利用。《素问》说“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药食五味与脾胃和形体关系密切,只有脾胃功能健旺,五气才能各养其脏,机体才能健康。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六腑之精气,可温煦滋养后天之脾胃,使其功能健旺。同时,肾又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以保持充盛,即所谓“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意思是说,脾如果没有肾提供的先天之气,就不能正常发育、成长和发挥功能;肾如果没有脾胃提供的水谷精微等后天之气,也不能正常生长和发挥功能。因此,就养生而言,脾肾功能健旺是饮食发挥营养作用的先决条件。在日常饮食养生上,提出了“五味调和”和“饮食有节”的理论。《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膳食平衡观点,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南。与现代营养学所提出的全面合理的膳食营养观是完全一致的,即只有膳食平衡,才能保持人体脏腑功能正常,营养物质充分吸收,才能维持人体健康长寿。在疾病发生与康复上,提出了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机体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例如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和缺碘型甲状腺肿大,以及营养不均导致的富贵病、三高症等。而病后的饮食调摄同样关系到疾病的康复状况,即“食复学说”。如糖尿病病人应合理控制饮食,防止饮食不节引起的血糖波动;肾病病人饮食应清淡,不可多摄人盐和蛋白质,以防增加肾脏负担;手术后的病人应加强蛋白质的补充,以利于术口愈合等等。既然膳食均衡对人们的健康如此重要,那么,我国居民目前的膳食结构又是如何呢?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畜肉类及油脂类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而奶类、豆类制品比例较低,人们在摄人过多的动物蛋白的同时,也摄人了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很显然,优质蛋白质的摄人不足和摄人不均衡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人们通过饮食摄人补充了蛋白质、水分、脂肪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正是中医所说的人体“元气”盛衰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蛋白质,不仅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同时又是构成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健康既与先天体质有关,也与后天营养调补密切相连。例如幼儿与青少年的发育需要大量的蛋白质以补充机体的元气,否则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甚至生长迟滞的现象,影响其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成年人如缺乏蛋白质,就会导致机体气机失调,脏腑功能失衡,出现体质差,食欲不佳,易疲倦或感冒等症状;若老年人缺乏蛋白质,则导致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而当人患病的时候,由于饮食失常,更易损伤元气,加重病情,延缓疾病康复。因此,适当地补充优质蛋白质,对于增强机体正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养生学的饮食调理,不仅强调膳食平衡,还注重脏腑协调。这一点在现代西方营养学上也得到证实,比如蛋白质:它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依靠肠胃来完成,而它的分解、合成和排泄则需要依靠肝肾等器官,如果这些脏器机能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蛋白质的代谢。所以脏腑功能协调是饮食营养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而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草药,在脏腑调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仅在众多保健产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中。例如人们烹饪中经常用到的生姜、大蒜、花椒、茵香等调味品,以及饮食中的拘祀、麦芽、海带(昆布)、大枣、杏仁、黑芝麻等等,均具有营养与调理的双重作用。 总字数:2279
医学论文的类型 一般医学刊物中刊用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述评、论著论著摘要、实验研究、诊断技术等,病例现报告.大概就是这些,希望能帮到您
撰写医学学术论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学者来说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关医学论文撰写的详细步骤。1. 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和资料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医学论文的写法如下: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
饮子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汤或者熟水,是用果品、香料、药材等熬制而成,在解渴的同时,还具有养生治病的功效。市面上有一种大唐饮子,开罐即饮,不用煎煮。
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说了 想说就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