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2

Nicole800328
首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学真实案例分析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喵小贝贝

已采纳

精神分析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分析疗法案例分析,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精神分析疗法案例分析篇1: 埃米·冯·N夫人 安娜的治疗引起了弗洛伊德对催眠的兴趣。早在1882年,弗洛伊德就从布洛伊尔那里听到了安娜的病例,1885年10月,他到巴黎跟随夏科学习催眠,前后有六个月时间。他把安娜的病例告诉了夏科,但夏科对此并不感兴趣,这给弗洛伊德浇了一盆冷水。1886年,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开了一间自己的诊所,并与玛莎结婚。这时的弗洛伊德,要么是沉醉于新婚燕尔的快乐之中,要么是鉴于他那位前辈同乡梅斯梅尔的遭遇而有些犹豫,总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还是限制自己只使用一些常规的治疗 方法 ,包括电刺激、水疗法、按摩疗法等(Jones,1953,Chapt12)。“由于对治疗结果不满意,他从1887年12月开始使用催眠,显然,他试图想把病人的症状压下去。”(:) 从夏科那里,弗洛伊德知道了癔症并非是一种女子特有的疾病。但在催眠方面,他更倾向于南希学派,虽然他们和以夏科为首的萨尔拜特利尔派水火不容。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伯恩海姆认为,催眠就是“诱发一种增强人对暗示的感受性的心理状态”。弗洛伊德一开始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例如,他曾接诊过一个女病人,这个病人名叫苔莎,25岁,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佣人,接连几个星期在夜间醒来就半裸着身子跑到大街上,几乎不吃东西,体重急剧下降。弗洛伊德诊断她为癔病,并给她做催眠治疗。 他把指尖轻轻地放在姑娘的眼皮上,说了些安慰的话。等姑娘入睡后,他便暗示说,她本来是个健壮的姑娘,她的病会好的;她用不着害怕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她的胃口会好起来的,夜里也能睡得安安稳稳。十分钟后,他唤醒了苔莎。苔莎睁开眼睛惊讶地叫道:“医生先生,我都不相信,我饿得慌呢。我要买一个甜面包圈儿,在回家的路上吃。”(欧文·斯通著,朱安等译:《心灵的激情》P379) 催眠治疗的这种基本框架至今亦然。Revenstorf教授在中德班上做过一次催眠演示,他的做法是给处于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讲 故事 ,采用隐喻的方法,主要还是依靠暗示的作用。类似的病例赵旭东博士也曾经做过,而且据说效果很好。但弗洛伊德在一开始使用催眠疗法时,安娜的所谓“谈话疗法”就始终在他脑际萦绕。为了对催眠有更多的了解,弗洛伊德曾于1889年专程到法国 拜访 了南希学派的两位催眠大师伯恩海姆和利波特,并兴致勃勃地对他们讲述了“谈话疗法”的过程,但和夏科一样,两位大师对此反应极为冷淡。伯恩海姆甚至告诫他:那样做无异于让医生去充当听人忏悔的牧师。弗洛伊德再次陷入孤独之中。但他并没有退缩,他决定沿着自己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 1889年,弗洛伊德给埃米·冯·N夫人进行了治疗,这个病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个病例中,弗洛伊德第一次想通过催眠来达到宣泄(catharsis)的目的。这可以看做是精神分析在治疗理论上的第一个假设,即:当我们能使患者把激发(癔症症状——引者)的事件及其所伴发的情感清楚地回忆起来,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个事件,而且能用言语表述这种情感时,则每一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刻和永久地消失。不带情感的回忆几乎不产生这种效果。 精神分析疗法案例分析篇2: 小文,女性,25岁,现在是一家跨国公司的市场部助理总监,工作一直非常出色,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工作指标,深受领导的赏识,很多同仁都非常羡慕她。在他人看来,小文是幸福的。但是对于小文自己来说,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感到非带的苦闷,压力非常大。白天正常上下班,跟客户谈一些工作事宜,但是到了晚上,她却穿着性感、浓妆艳抹,眼睛会化很黑的眼影,手和脚的指甲都涂成黑色,独自去酒吧,过着另外一种生活。如果不去酒吧,心里就会觉得空落落的。 小文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父亲是研究生导师。在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溺爱孩子的人,只是那时自己还小,所以没什么特别深的感觉。上学的时候,父亲变得非常严厉,不管是考试,或者文艺方面,都要求小文一定要优秀,比别的孩子出色。如果达不到,就受到惩罚,跪搓衣板。而小文从小也认为自己应该这样,比如考试的时候,如果考了第二名,没有达到第一名,那么下次就一定要做到第一名。长大以后,小文自己心里有一种压考,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会对不起父母,让他们失望。如果考试没有考好,父母那种态度会让自己心理上承受不了,很怕他们放弃自己。所以,小文觉得,既然父母这样要求,那我就一定要这样做,不能让他们失望,一定不能。而母亲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是一个好老师,对小文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好,但是,小文总觉得与母亲之间好像没有像其他的孩子跟母亲之间的那种非常亲密的感觉。比方说,当父亲要求小文做事情的时候,即使母亲觉得不要给孩子这么多的压力,她也会站在父亲的那一边,认为父亲是对的,要求小文这样去做。小文希望母亲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因为自己也有脆弱的一面,但是她每次都会说,你一定能做好,你可以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总觉得缺少一种自然的亲情。每次看到别的父母跟孩子温馨的场景,自己就有非常想亲近的感觉。而自己也感觉到,父母的要求,跟他们对自己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觉得自己跟那些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住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而已。 父母的这种 教育 方式,使小文养成了做事情追求完美的习惯,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工作以后,这种状态也一直保持下来。三年前,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小文被提升为单位市场部的助理总监。小文感到压力非常大,也没有一个可能疏解压力的 渠道 。生活中朋友很少,与同事的关系,也仅仅局限于一般工作关系,没有深入的交往,更不会谈一些私密的事情。四年前,小文开始到酒吧,疏解自己的压力。每到晚上,小文就将自己打扮得非常性感,找一个角落,与陌生男人聊天。但是,她从不会主动找人聊,决不会与同一个人聊第二次。如果有同一位男士想跟她继续聊,小文马上就会换一个酒吧。而聊的内容也是不真实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比如会说自己是一个自由撰稿者、英语老师、全职太太等。但晚上这样的生活很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小文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这种样子,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比如,小文平时去酒吧的时候,会把手和脚的指甲都涂成黑色,但是有一次,洗掉了手上的,脚上的却忘记了,而且是夏天,穿着凉鞋,第二天去上班,被同事看到了。自己这才恍然醒悟,发现了这个失误。 最近一年来,对于自己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小文内心陷入了深深地冲突之中,感到非常痛苦,无法自拔。每次从酒吧回来后,都感到后悔,烦恼不已,但又控制不住,一天到晚都在想这件事,生活疲惫不堪,因此来到心理门诊,迫切希望改变目前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精神分析疗法案例分析篇3: X夫人,通过电话要求心理治疗。她说她是位教师,且多年前曾收受过一次精神分析治疗。 X夫人60岁,有着一头金黄纤细的卷发,妆容精致,看起来很年轻。和我在电话里对她的印象很一致。 她表现得很不安,坐在椅上也显得安宁不下来,在椅上扭来转去,似乎身上哪里有痛的样子,有时站起来象个哮喘的人大喘气。开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明白了她处于恐慌的情绪下:我可以直接感觉到她的焦虑,这种焦虑让她十分痛苦、难以忍受且饱受折磨。 从她牙逢里挤出几个词都要等上一段时间。她说让我多包涵,她十分不舒服,胸口就象被胸衣死死箍住的感觉。她看起来确实是胸口很不舒服的样子。她说全科医师给她开了些精神方面的药物,服药后她感觉有些好转,但是她这样难受的状态还是没改变。渐渐地,她平静下来,告诉我在婚姻持续了25年的时候,她与丈夫分居了。几个星期以前,丈夫和新女友同居了。她实在不能忍受孤独! X夫人说,她这种状况可能与她幼年经历有关。在她出生后6周时,比她大2岁的姐姐患猩红热死了,母亲由于姐姐的去世很长时间内都情绪抑郁。 以前接受精神分析时她做过一个梦。梦里她掉入了深渊,或粉身碎骨。现在她有自杀冲动—以前她从来没体验过想自杀的感觉!她的想法主要围绕下面的内容: 丈夫为什么要离开她?她有2个孩子没和她一起住,她又没有知心的要好朋友,她在今后的日子里是不是会更孤单? 我和她预约了心理治疗,每周一次,但我对她说,她任何时间都可以给我打电话,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是必须的她就可以打电话给我,而且紧急时状态时也可能可以安排紧急访谈。我感觉患者需要坚定有力的支持。 类似她这样处在强烈且直接可见的焦虑状态的患者,我很少遇到过。当然我很熟悉精神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出现的极端焦虑表现。但她除了焦虑状态,没有任何自我结构障碍的症状。 X夫人由于接受过精神分析治疗,显然对精神分析的思路很有 经验 ,而且她还有相关的社会- 文化 背景:她学过英语和历史,很早就对精神分析感兴趣。将她目前状态与早年经历串联起来的人是X夫人自己,她认为她婴孩时期由于母亲的抑郁有被抛弃的早年体验与当前状态有联系。但她的这些认识与领悟却一点也不能帮助她缓解现在的危机。 她记忆中那个坠入深渊的梦,让我联想到温尼科特的 文章 “崩溃的恐惧”(1974),文中说到婴孩对被抛弃的极度体验类似于一种死亡体验—这只有在精神分析的情境下才会重现。从最初的片刻开始,这种移情与反移情的交织就象阵阵紧迫的战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觉得自己有义务做好客体,把她从无法忍受的焦虑世界中拉出来。 看过"精神分析疗法案例"的人还关注了: 1.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 2.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3. 讲述“疯子”的心理学书籍分享 4. 儿童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的应用论文 5. 多动症科普知识

131 评论

五小样儿同学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疑似精神病个案分析

个案工作者受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认为在处理案主的问题时,除了帮助案主解决经济上、物质上的困难外,更重要的是要医治他们在心理上、感情上的挫折与创伤。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析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疑似精神病个案,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问题及背景

个案背景:

案主W女士今年40岁,江西人,离婚多年,与前夫育有2女1子。2012年年初案主来到T镇经营了一家养生保健馆,生意较红火,于是又新开了一家旅馆。但由于案主经营的旅馆和养生保健馆一直没办理营业执照,自2013年初开始遭到工商局的多次查封,自此生意一落千丈,后旅馆倒闭,养生保健馆虽然办理了营业执照,但工商局以其经营不正当生意为由仍多次突击检查,故店里生意也一直未见起色。同时,案主与子女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其中只有大女儿随其来到广州生活,据隔壁商铺店主反映,案主经常打骂大女儿。2013年年底,大女儿嫁给一名外来务工男子并随其到其他地方生活了,自此案主与女儿也失去了联络。随后,案主男朋友突然与案主的好朋友好上了,不仅抛弃案主,并将案主的全部积蓄走了。自此,案主精神状况开始出现问题,言行中更是带有自我伤害和扰乱公共秩序和对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主要表现为:(1)案主曾一度动手伤人至该被打者住院治疗,对他人无端纠缠怒骂;(2)在路中间摆放佛像香炉供拜,且身上带有十几个打火机,多次拦阻经过车辆;(3)白天黑夜间歇性地哭喊,精神颓废,衣着脏乱,据居民反映近几天案主没有进食,只靠喝水维持生理需求。

问题分析:

根据致病性—压力—应付—能力模式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受助者的精神状况变差,甚至精神病病发,引发显性和隐性病症,主要因为下列五项因素:1、没有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下,触发生理和心理的致病因素;2、出现巨大的生活压力,超越受助者所能承受的水平;3、受助者的解难能力和应付能力欠佳;4、家属和朋友的支援减退和消失;5、缺乏合适的支援服务。

案主同时经受经济事业冲击的压力,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压力,情感受挫的压力,而其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支持系统失调,导致案主的精神状况出现问题。

二、社工介入过程

(一)介入前期:社工通过访谈小区内附近几家商铺店主搜集到案主的基本资料,同时了解到案主近期的言行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案主曾两次被派出所拘留,但放出来后仍旧病故发。社工通过观察案主的言行发现案主已处于无自主意识状态,故社工暂时不接触案主。社工紧急采取的行动包括:一方面,社工告知附近商铺店主时刻留意案主的状况,若出现情况马上联系派出所或社工;另一方面,社工认为当前主要是联系到案主的家属,且必须先与社区内相关的持份者进行沟通协调,社工通过走访居委、派出所、白云心理医院,汇报相关情况,并与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由于新的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由患者自主决定。但目前案主处于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且有伤害自身、他人、扰乱公共秩序危险的状况下,可以对案主实施非自愿住院治疗。随着案主病情的加重,最终派出所决定将案主送到区民政局精神病院临时救助站,随后,通过身份证全国联网联系到案主的家属,并要求案主家属带案主到专科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二)介入中期:增强案主家属的病识感,促成案主回归医疗系统,接受药物治疗。案主家属从外地赶来,对广州相关的医疗资源一无所知,社工整合关于精神疾病治疗的相关医疗资讯,案主家属通过自决选择适合案主治疗的医院。后案主家属告知社工案主被诊断为抑郁症情绪病,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社工得知案主与其子女的.关系一直较紧张,社工认为家庭系统的支持对于案主的治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多次对案主的子女进行访谈,运用多种访谈技巧,对案主的子女进行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鼓励其支持案主的康复和改变。

(三)介入后期:通过多次家访及电访,取得案主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巩固康复效果。案主家属在案主病情稳定后离开了广州,案主仍留在广州经营保健养生馆。社工通过定期与案主女儿电访,了解案主目前的家庭支持系统状况,同时也向案主子女汇报案主目前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走访社区,对受此事件造成一定负面心理影响的居民进行一对一的面谈辅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重建,并促进他们对案主的认识和接纳。

三、服务成效

社工根据致病性—压力—应付—能力模式评估案主目前的状况及此个案的服务成效。

1.此个案社工一直未能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但通过第三方——案主的家属对此个案进行介入,且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成效。到目前为止,案主有了较大改变,中间曾出现倒退行为,但社工通过与案主女儿沟通,再由其女儿与案主沟通,案主的精神状况逐渐好转。案主的家庭支持系统得到了增强,其面临的压力也相对减轻,案主的家属对案主有了较大的变化,对案主投入更多的照顾,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案主的邻里商铺店主在社工的介入下,对案主有了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接纳。

2.案主的保护因素有所增强,她的病悉感有明显改善,能感知自己的病症并能按时服药,显示她管理精神病症状的能力有所改善。

3.根据社工观察和事后随访调查,居民对此次社区危机干预表示满意。通过此次社区危机介入,居民对社工有了更多的了解,提升了社工的知晓度,在处理此次社区危机过程中,社工与社区事件相关持份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以便为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案例思考

1、关于建立“社区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这次事件的发生让社工认识到建立“社区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的重要性。首先,社区危机事件的处理需要跨部门合作,并不是仅仅依靠社工中心就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必须与社区事件的持份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社区事件持份者包括警察、医院、村居委、消防、学校、传媒、相关政府部门等等),社工介入社区危机事件,首先需要定位好社工的角色,社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需要协同哪些职能部门去介入事件的处理。由于中心刚成立不久,社区应急预案仍未建立起来,虽然此次危机平稳度过,危机干预基本达到目标,但仍需借鉴别人的好经验,总结这次事件的处理方式,尽快探索制定出适合本社区的通用性的社区危机事件处理模式。

2、关于异地务工人员精神疾病治疗缺乏医疗保障的思考

众所周知,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相应的治疗报销费用比例逐年提升,甚至是全免,这大大减少了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经济压力,但是大部分政策只是针对本辖区户籍的患者才享有这种福利。目前社工服务的辖区内有较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部分是农民工或低层的劳务工,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精神疾病的突发率较高,但由于他们工作的单位购买医保的权利未能得到保障,在发病时面临昂贵的治疗费用往往是望而却步,这另他们本来就艰难的生活更加深入困境,这往往对患者整个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社工在此呼吁社会上能对这类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社会支持,在国家医疗保障政策的制定上也希望有更多的福利待遇倾斜于这类人群。

283 评论

h071232003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1972年,美国心理学、法学双学位的罗森汉突发奇想,打电话给他的8个朋友 “你们下星期有空吗?我打算假装成精神病人,混进医院,看看那些医生能否看出我们是正常的” “好” 就这样,3名心理学家、1名研究生、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医生、一名画家、一名家庭主妇,和跃跃欲试的罗森汉,开始准备。 他们行动前连续5天,不刷牙,不洗脸,不刮胡子。行动 之后各自前往全国各地选定的医院,到精神病科接受检查 “医生,我不知道为什么耳边总是有一种`砰砰砰`的声音” 罗森汉刻意说出编造了这个“砰砰砰”的声音,因为当时精神病的相关文献中从未出现如此描述,以观测医生的判断。 除了这个“砰砰砰”的声音、真实姓名、身份,这9个人 没有编造其他任何症状 “你说的是砰砰砰吗?” “对,就是砰砰砰” 医生注视了罗森汉十多秒,摸了下下巴上的零碎胡子 “你还是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吧” 殊不知,这些医生正在走进罗森汉的圈套 住院后,这9个“精神病人”都各自向自己医生说 “我再也没有听到那个砰砰砰的声音了” 医生不太理会,对他进行的血压、血糖等很多生理指标的检查,结果完全正常 “医生,我什么时候能够出院呢?” 医生微笑,没有回答。在病历上赫然写道: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之后几天,罗森汉等9人在各自的住院部,没有表现出丝毫异常,过着完全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精神病院内疯子与 “疯子”的对决 在这一群精神病人中,有个家伙走近罗森汉,说“你不是精神病人,你要么是记者,要么是教授!” 几乎所有病人都看穿了罗森汉,但是就是医生不知道。 心理学、法学双学位的罗森汉和其他精神病人和谐相处,解决法律疑惑,聊天谈心,还勤记笔记。 然而,这些行为被医护人员理解为精神分裂症导致的偏激行为,他们记录为“书写行为”Fire In The Hole ! 后来,罗森汉把这项研究发表在大名鼎鼎的期刊《科学》上,这个实验犹如一个炸弹,在精神病学界炸开,很多精神病学界权威专家更是暴跳如雷。为了捍卫自己的学科影响力 双方开始宣战。 “好!你以为我们徒有虚名,其实你们才愚昧无知。我们来试试看,接下来3个月,假病人随便你派多少来,我们一眼就能看出” 罗森汉欣然迎战,表示会派若干假病人到指定医院来。结局 3个月过去了,医院很自信的说:“我们发现了41名罗森汉派来的假病人!” 那么,这个数据和罗森汉实际派去的人数相符吗? 他派了0个假病人 咦,那个,医生,我想问一下什么叫做“自取其辱”呀?

237 评论

相关问答

  • 精神病的案例及分析论文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

    胖子945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精神病学真实案例分析论文

    精神分析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分析疗法案例分析,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Nicole80032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精神科案例论文

    精神医学毕业论文 你还在愁精神医学毕业论文吗?那么,精神医学毕业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我整理的内容吧!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D

    jessica093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精神科病例个案分析的论文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

    昏昏头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精神病病案分析小论文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

    冷暖自知66暖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