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冒爱雨雨
周伯平长期耕耘于传染病学科研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并致力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近五年,他先后主持承担十一五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拥有国际专利1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一篇论文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影响因子;在中华牌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3部。2001年,周伯平走上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的领导岗位。2002年,当时深圳市三院(原东湖医院)是深圳市卫生局指定唯一定点收治单位。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周伯平同志领导下的团队,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神话”:无一例SARS住院病人死亡,无一名医务人员感染SARS病毒。作为深圳市传染病学界的领军人物,周伯平在国内外传染病学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学术成果丰硕,为推动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的发展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作出重要贡献。
冰可乐28
它最早在1812年始于由约翰·柯川博士所创办的医学季刊,称为《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于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也被更名为《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期刊》;一百年之后,它就采用现今我们所知道的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早期的主编有奥立佛·文戴尔·赫尔(Oliver Wendell Holmes, Sr.)爵士,汉斯·辛瑟尔(Hans Zinsser),与路易斯·汤马斯(Lewis Thomas)。最早的其中一位编辑,杰洛美·史密斯(Jerome V. C. Smith),在1857年辞职改就波士顿市市长(mayor of the City of Boston)。本期刊〔为了文献引用上的方便经常简称为 N Engl J Med〕经常被列为医学期刊中拥有最高影响因子之刊物〔同级刊物有《美国医学协会期刊》,《柳叶刀医学期刊》〕。乔治·波尔克奖(George Polk Awards)网站记述著在1977年颁奖给《新英格兰医学期刊》,颁奖理由为“以其能在往后数十年成就令人有极大的关注力与信服的威望能力,进而能提供第一手重要性的主流观点”。
倓里格倓*
慧聪医药讯:2006年5月,两本与制药工业有关的译著几乎同时面市。一本是著名的商业和经济思想大师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的《塑造工业时代: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非凡历程》(华夏出版社),另一本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前主编玛西娅·安吉尔的《制药业的真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塑造工业时代: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非凡历程》一书反映了钱德勒对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特具历史感的描述和分析,描绘出一幅完整的产业发展图景。从大师选择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进行20世纪工业时代的总结和剖析来看,他这样一位商业史大家已经给予了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高度的肯定。而安吉尔的著作,只要看到标题下的那行小字:“一个2000亿美元的行业如何欺我们。”你就会知道这是一本对制药工业现状多有批评的书。比较起来,安吉尔的书更具有畅销书的特质,言辞更为犀利,观点非常尖锐,层层披露制药业内幕,曝光行业的潜规则。但是,制药工业真的在21世纪成了“”和“害虫”?制药工业是创造拯救人类生命的产品的高技术产业,还是依靠营销手段促销药物的暴利行业?安吉尔说:“药物非比寻常,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都需要药物来维系。但制药工业让我们不安。”《制药业的真相》一书讨论了1980年以来美国制药业(主要是大型制药公司)存在的七个主要问题:制药公司生产了过多的模仿性创新药,而创新药物太少;美国FDA过于听从它所监管的行业的话;制药公司对自己产品的临床研究的控制力过于强大;专利和市场垄断期限过于漫长而且过于有弹性;制药公司对自己产品的医药教育的影响力过于强大;关于研究和开发、销售推广和定价的信息不透明;价格过于高昂和差价过大。归纳起来,美国制药工业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技术创新乏力。二次世界大战中,处方药领域发生革命以后,推出了大量新药。20世纪40年代平均每年有20种新药推出,50年代每年平均有50种。而到了1998~2002年,美国FDA批准的创新药物平均不到12种。2002年FDA批准的78种新药中,只有17种包含新的有效成分,只有7种是对老药有所改进的,大部分新药都是安吉尔定义的“模仿性创新药”。但制药工业宣称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却日益增加。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宣称2001年美国制药工业投入300亿美元用于研发。正如塔夫特中心主席肯尼思·凯特林(Kenneth I. Kaitlin)所说:“将新药引入市场总是一件非常昂贵且充满风险的事情,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成本仍然在直线上升。”当技术创新如此艰难,制药工业是如何应对的?即生产模仿性创新药,制定有利的专利和市场垄断期限保护政策。安吉尔说,制药工业没有什么创新,他们是在享受遥远过去的盛宴的剩菜。二是营销难题。十大制药公司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及股东的年度报告中披露,1990年公司销售收入的36%用于“销售和管理费用”(该费用是研究开发费用的倍),这一比例在接下来的10年内几乎保持不变。巨量的销售费用花到哪里去了?制药行业、美国会计总署(GAO)和许多媒体的解释与安吉尔的说法不同。但安吉尔的揭露,我想肯定让制药公司和很多医生感觉芒刺在背。正如安吉尔所说,制药公司销售的主要目标不是公众而是医生,医药代表在出入医生的生活。2000年以来,为了规范医药代表的行为,美国医学会和政府部门都有所行动。但企业影响医生的渠道并非只有一个,他们还可以通过医学教育、医学会议甚至临床试验,让医生用他们的药品。三是社会责任缺位。人们生病的时候,是否有得到救治的权利?作为生产救命产品的产业,制药工业是否有权索取高昂价格?制药工业是否应该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直接影响议会和监管者(FDA)的决策?的确,人们可以容忍昂贵的爱玛仕丝巾、路易·威登手提袋和阿玛尼西服,但是人们很难接受在需要时买不起药。这是因为那些奢侈品背后有大量的替代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药品的可替代性就很小,穷人和富人,如果得了一样的病,对症的药物就是同样的。这时候,价格就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可获得性。目前,并没有将保障药物可得性的责任赋予制药工业,但这个产业确实应反思自己的行为,至少不要让社会认为他们是不承担社会责任的“麻烦制造者”。尽管《制药业的真相》写的是美国的情况,但对于这些问题,谁能说中国企业不也挣扎于其中?(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现任职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经济日报》2004年8月4日讯:随着基因技术的突飞猛进,21世纪已经被认为是生物技术的世纪。但是生物技术产业并没有因此一帆风顺,投资界对生物技术的态度忽冷忽热。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分析,一般人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怀疑,主要原因是将短期的问题与长期的潜力混为一谈。与信息产业不同,生物技术产业几乎不受经济景气周期的影响,在医疗、农业和工业等领域,都充满了巨大的全球性商机。日前美国一家著名的医药公司的结肠癌新药的开发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生物技术产业强大的生命力。只要生物技术产业熬过漫长的研发期,一旦产品上市,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据有关专家预测,结肠癌新药至少为这家公司赚到200亿美元。综观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目前它的三座金矿已经日渐凸现。金矿一:基因技术据专家分析,生物技术发展史上,三项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性大突破都是基因技术,它们都具有亿万美元的商业价值。第一项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基因重组技术,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美国的Amgen公司,借助这项技术开发出抗贫血的新药,获得了6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第二项也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单细胞抗体技术,美国历史最久的生物技术公司Genentech2002年获得的28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就主要来源于这项技术的应用。最新一项是被权威科学杂志《科学》杂志评为生物技术界最伟大突破的RNA干扰技术,同样具有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财富》杂志评论它是生物技术新药的下一个热点。此外,利用转基因技术正在创造新的奇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机构的统计,2003年全球18个国家的700多万个农场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数千万公顷,近7年增长了40倍。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发展很快,转基因棉花已占总面积的一半,每年为农民增收50亿元。其他如转基因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400多个品种已进入安全性评价阶段,并有若干个品种具备了产业化条件。金矿二:新药开发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药,是目前最为热门也是最赚钱的领域之一。前年全球生物技术新药的销售额达到了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3%。美国一家医药专业杂志针对全球制药公司所做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前25名的大公司研发的新药共1932个,其中由企业自行研发的占59%,通过收购专利取得的占41%。单排名全球第一的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新药就有176个。据美国《商业周刊》估计,今年结肠癌新药上市后每年可获得1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有报告称,人类已能生产针对200多种疾病的500多种生物药物,全世界有3亿多人因此而受益。目前,全球有200多种生物药正在临床试验,其中一类新药占1/3。医药生物技术将从预防、疾病诊断、药物制造、生物治疗等方面全面提升医药卫生科技水平,推进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金矿三:工业领域生物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被业界称为“新的工业革命”。麦肯锡顾问公司的报告指出,到2010年,全球化学产品的产值中,有五分之一是应用生物制造的产品的产值。在化学产品全球28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中,生物技术制造的化学产品将占有很大的一块。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利用酵素大量制造化学制品的技术已很成熟,在未来10年中,新型酵素可望在塑胶和燃料的生产上得到应用。美国利基型的一家不大的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将能利用细菌批量生产塑胶,它的价格甚至可以和目前用化学方式生产的石化合成物竞争。另外有些公司正在试验从玉米等植物中提炼葡萄糖,用于生产塑胶和乙醇。有专家预测,能源生物技术将有望使“绿金”代替“黑金”,缓解能源短缺压力。据统计,全球生物质能的储量为18000亿吨,相当于640亿吨石油,发展生物质能前途十分广阔。目前,燃料酒精技术和生物柴油技术生产工艺已取得重大突破,生物制氢技术也正在研究开发阶段,在不久的未来,人们终将能开上安全、节能的利用生物能源的汽车和飞机。
周伯平长期耕耘于传染病学科研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并致力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近五年,他先后主持承担十一五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研项
插管可以在危急时刻救命,但是却也有风险!当病人接受插管时,会产生大量的病毒飞沫,插管时因近距离接触,将会使医护人员暴露在非常高的感染风险。由阳明大学校友、现任花
医学四大期刊名单: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2、柳叶刀( Lancet)。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4、英国医学期刊(BMJ)。作为医学界的四大期刊
周伯平长期耕耘于传染病学科研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并致力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近五年,他先后主持承担十一五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研项
英国柳叶刀杂志,世界闻名。国外著名医学杂志《Lancet》。《Nucleic AcidsResearch》。《 Journal of Laryng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