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の童話
“汉芯造假事件”:一个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从海外买来一个芯片,让人打磨掉原产地的所有痕迹,再镌刻上“汉芯”标志,然后拿着它去申报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奖,居然瞒天过海,来了令人咋舌的巨额经费,并且混上“杰出的学术创新带头人”。这桩匪夷所思的学术“造假”事件被揭露之后,其后续处理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既没有见到其所在高校公开向社会道歉,也不见那些当时主持或参与成果“鉴定”,给学术“造假”、“欺诈”发放通行证的专家们,勇敢站出来表示任何忏悔,更不见那位气冲霄汉的“造假教授”缘此而灰头土脸,丢了饭碗。实际上,一个人,一个单位,出点问题,犯些过错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例,古人不也这么说过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要命的问题是犯了错以后却千方百计强辞夺理、文过饰非、拒绝反省、一错再错。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芯事件”给人们最大的启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已经是积重难返、河清难期了。
梦想空间小编
近日,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史无前例地决定撤稿《肿瘤生物学》杂志的107篇造假论文,这些论文发表于2012年到2016年之间,全部来自中国学者之手。
4月23日,网易新闻找到了被曝光的107篇造假论文,并将全部524名涉嫌造假的中国医生姓名、论文、供职机构以及所在科室公之于众。
从目前已公布的信息可知,这107篇被退回的中国医学论文,涉嫌的造假手段相当恶劣。他们利用杂志评审制度的漏洞,向《肿瘤生物学》的编辑推荐了肿瘤领域的著名专家作为自己论文的审核人,即同行评审;然后伪造了这些评审的邮件地址,最后假冒专家表扬并通过了自己的论文。
这将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论文造假中文名单,里面包含了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身影。
网友评论:临床大夫哪有时间写论文,典型的逼良为娼!
网友评论:医学院教授和临床大夫的确应该区别对待。就像你不能用计算机教授的标准要求写代码的工程师。
网友评论:首先,这种东西国内外都有。其次,临床医生必须有论文才能升职,这种政策本来就不合理。被捅出来的绝对只是冰山一角
网友评论:别特码扯什么医院评职称要论文,学术不造假不是要你命,更不是断你活路,为评职称就敢学术造假,保不住底线,这种人面对病人,面对误诊,面对医疗事故就该伪造病历!因为底线没有了,没什么可狡辩的。
网友评论:名医,专家这种东西,不就是靠着这些堆出来的,兢兢业业工作的很多医生却没得到相应的荣誉
网友评论:一两个人造假是品德问题,大多数人造假,那是体制问题。
网友评论:在外行人看来撤稿是一件特丢人显眼的事儿,其实不一定。撤稿原因很多,学术不端只是其中之一。我觉得中国科协做得很对,这不是包庇中国医生,这是加强沟通的途径。因为可能有些医生是完全依靠枪手公司投稿,属于学术不端。但更有可能是其研究是真实的,但中国人英文较差,需要英文润色,改为比较地道的英文。这时候润色公司会帮助代投,会收取费用。代投时动起了歪脑筋,伪造了同行评议意见。 这都是枪手公司的常见手法。同行评议里有推荐审稿人的选项,审稿人是真的,邮箱是假的。利用假邮箱发回假的评议意见。而杂志社应该想到规则的漏洞,中国科协与其交涉,希望其整改和加强沟通,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一定要了解游戏规则,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如果有人因为这事儿就否定医学科研,就鼓吹临床医生只能看病,不能做科研,那就以偏概全了。临床的发展无一不是得益于医学科研。现在是如何搞好临床科研的问题,包括如何正确投稿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临床科研的问题。
黑色海盗猪
人民日报揭造假,考虑下你是不是造假的?
人民日报揭造假:不久前,因涉嫌同行评议造假,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一次性撤销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从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107篇文章。据统计,这些论文涉及77家单位,包括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高校和医疗机构。撤稿事件既反映了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的弊端,更暴露了我国科研诚信文化的长期阙如。
评价体系问题不能掩盖造假的“是非”
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已经发表的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大陆。同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中国作者的论文。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介绍,《肿瘤生物学》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涉嫌造假的论文。
人民日报揭造假 学术造假根本停不下来造假无下限好心塞(图)
有研究表示,医学论文占全球论文总数一半左右。医学论文产出数量大,但总体质量不高。2016年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成为OA(Open Access,开放获取)论文产出第一大国,但中国作者在声誉较差、影响力较低的OA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巨大。研究指出,2015年,中国在SCI收录OA期刊支付APC(论文处理费)金额名列第一。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说,一些影响力低、不严肃的期刊商业味过重,而我国看重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人民日报揭造假:不久前,因涉嫌同行评议造假,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一次性撤销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从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107篇文章。据统计,这些论文涉及77家单位,包括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高校和医疗机构。撤稿事件既反映了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的弊端,更暴露了我国科研诚信文化的长期阙如。
评价体系问题不能掩盖造假的“是非”
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已经发表的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大陆。同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中国作者的论文。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介绍,《肿瘤生物学》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涉嫌造假的论文。
有研究表示,医学论文占全球论文总数一半左右。医学论文产出数量大,但总体质量不高。2016年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成为OA(Open Access,开放获取)论文产出第一大国,但中国作者在声誉较差、影响力较低的OA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巨大。研究指出,2015年,中国在SCI收录OA期刊支付APC(论文处理费)金额名列第一。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说,一些影响力低、不严肃的期刊商业味过重,而我国看重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傻傻的双子
“人耳鼠”
曹谊林
上海交大教授曹谊林被指学术造假,“一只假耳朵 3 亿科研经费”;国家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继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后, 2011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也没有出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谊林的名字。
曹谊林因“人耳鼠”而被外人所知,这只长着“人耳朵”的老鼠与克隆羊一样,曾经震惊了国际学术界。它 1996 年问世,是由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曹谊林于 Vacanti 实验室内主要完成的。归国后,曹谊林供职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后并入上海交通大学),被推为中国组织工程学科带头人。
今年 6
曹谊林昨日接受本报专访时,否认“一只假耳朵,取了国家 3 个亿”。
曹谊林称,为了证明清白,近期做了八个“人耳鼠”,他还称“我是搞科学的,科学对我来说才是更重要。什么院士的,一点都不重要。”
记者昨日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近期将召开关于“人耳鼠”的发布会。
■ 链接
“人耳鼠”
“人耳鼠”是先用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聚羟基乙酸做成人耳的模型支架,然后让细胞在支架上繁殖生长。“耳朵”长好后,在无毛鼠背上割开一个口子,植入“人耳”。随后,“人耳”的支架会自己降解消失,“长”在老鼠的背上。
■ 对话
“院士对我来说根本不重要”
曹谊林称“国家 3 亿是胡说八道”
“科研环境很恶劣”
新京报:今年 5 月,你当选为 2011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入公示期后,你的熟人开始在媒体上揭发你。 8 月 17 日公布的 2011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你落选了。是不是和“人耳鼠造假”、“取三个亿”有关系?
曹谊林:这个院士(候选),对于我来说,根本不重要。我是搞科学的,科学对我来说才是更重要。什么院士的,一点都不重要。
新京报:候选中科院增选院士时,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你得罪了谁?
曹谊林:这里面的矛盾恩怨很深。至于学术问题,上星期,我们请了院士和有关专家,把我们做的老鼠都打开,做过鉴定。
曹谊林:科研环境现在很恶劣。只要热爱科学,事实总是事实。老鼠背上那个耳朵是几年前我在美国做的,而且在国外引用的文章,在我们这个领域排第八位,还获了奖。如果说是造假,那是美国人在造假了?
新京报:声誉受损了,你想过要出来解释吗?
新京报:给你带来的困扰也很大?
曹谊林:中国科研到底要不要搞下去,怎么赶超先进水平,我个人渺小的很,但是科研时间都是有限的。
“若钱早被抓了”
新京报: 2001 年展出的“人耳鼠”是模型吗?有人说你学术不端?
曹谊林:不是模型。
新京报:你的同学商庆新说,他一直心存怀疑。那次老鼠体内的肯定不是软骨,就算是模型。
曹谊林:从支架材料、细胞集中到老鼠身上,需要 6
新京报:商庆新说,当时他每晚用注射器抽出渗液,才能让裸鼠皮肤与支架贴合,显现人耳形状。
曹谊林:细胞集中在上面,抽液也是过程,细胞最后变成软骨。老鼠是裸鼠,本身没有免疫功能,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能够存活一段时间已经很不容易了。
曹谊林:没必要,浪费国家人力、财力。
新京报:那还是不能说服那些有疑问的人?
曹谊林:前两个星期,我们刚刚做了八个,就是为了证明这点。做过的东西干吗再做呢?比“人耳鼠”好的东西多了。科学是前进的,回来后再做国外的东西有意义吗?
新京报:因为“人耳鼠”,你获得了各种荣誉和资金。有报道说你“一只假耳朵,取了国家 3 个亿”?
曹谊林:简直是胡说八道。我国家的钱?国家不来找我啊?法律不来找我啊?(科研项目)是审计署全部审计过的, 3 个亿是胡说八道。如果是的话,我老早就被抓进去了。
曹谊林
男, 1954 年出生,上海奉贤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首席科学家 ( 连续两轮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在国际上首次应用组织工程技术在裸鼠体内再生了人耳廓形态软骨,从而第一次展示了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组织。在国际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获得了国际整形外科学界最高荣誉奖
■ 讲述
前搭档:一直怀疑未形成细胞
最早报道“人耳鼠”涉嫌造假的文章中,曹谊林的硕士研究生同学商庆新实名接受采访,其他人是化名。昨日他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是有记者找到他才说的,并不知道曹谊林是候选院士。
2001 年 2 月,“ 863 计划 15 周年成就展”在京召开,商庆新把“人耳鼠”从上海带到北京参展。“轰动到什么程度呢?我坐出租车,司机说,这就是那个小老鼠吧,我不收你钱了。”商庆新说。
商庆新说,他认为“人耳鼠”对外宣传是软骨,是有点误导。“我觉得是没按照常规做,完全说是假的也不对,可能只有一个支架材料,没有形成细胞。”他说,此后多年,他一直心存怀疑。“人耳鼠引起了全国轰动,有了大量资金。人耳鼠技术,我相信没有问题。”商庆新说,
昨晚,崔磊在电话中拒绝了记者的采访。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崔磊曾在一份建议书中写道:“政府将各类资源过度集中于曹谊林教授一身,他由于种种原因五六年不在工作岗位,研究停滞不前,产品也没有出来。”《瞭望东方周刊》则报道称, 10 余年来,仅国家“ 973 ”、“
学生:曹谊林老师遭“陷害”
曹谊林的学生、“人耳鼠”项目参与者、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国贸门诊部主任丁小邦昨晚表示,曹谊林遭人“陷害”。
丁小邦怀疑有人在背后进行操纵,“现在很多实验室都可以复制‘人耳鼠’,怎么会是假耳朵?”
他说,今年是院士候选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有两个人参选,一个是院长张志愿,另一个是副院长曹谊林。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张志愿入围了“ 2011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8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丁小邦曾向媒体表示,在当下的科研体制内,科学家想要做一番事业,“一定要有权力,有权力后,还要善于斗争。”
丁小邦说,有一些人给多家报社写了匿名信,提供的联系人都是曹老师得罪过的人。
最终的调查结果表示饶毅等人并不存在着论文造假的行为,这是因为相关的科研人员在数据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不足,所以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汉芯造假事件”:一个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从海外买来一个芯片,让人打磨掉原产地的所有痕迹,再镌刻上“汉芯”标志,然后拿着它去申报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奖,居然瞒天过海
有好多的啊: 供参考 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一军医大学
以下是一些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可能适合医学论文发表:1.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 中华医学杂志4.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5. 中华医学遗
要是避免学术论文抄袭,那就需要医院与学校之间构成智慧等级,让这些医生作弊无处可逃。 一般抄袭论文就是为了自己毕业成功,或者是为了医学作业而形成不思进取。 当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