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8

狐狸不会飞
首页 > 医学论文 > 心肌梗死国际医学杂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沧桑小脸

已采纳

内分泌医生须知的降脂新方法(转载自医学界) 2015-07-16医学界导语:感谢各位医师朋友参加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年会并关注欧淬恩!欧淬恩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愿与你们共同探讨Omega-3的临床意义。 以下文章转载自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众所周知肥胖是三高、心脑血管病的根源。然而有人笑问,为什么重达上百吨、脂肪层肥厚的鲸鱼却能活过一百岁,成为海洋寿星?这其中不无道理,研究发现,从鲸鱼体内提取的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起到净化血液、软化血管、降低心率和血压的作用,被誉为“深海黄金”。 作为膳食补充剂,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已为普通医患所熟悉。但看似寻常的它,也具有和处方药类似的临床地位。早在10多年前,高纯深海鱼油产品(90%Omega-3乙酯高纯深海鱼油软胶囊)就已经在欧洲上市,用于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预防性治疗心血管疾病。 2004年,美国FDA也批准其用Lovaza的商品名加入处方药的阵营。至2013年时,该产品在美国的年销量已达亿美元,在欧洲的销量超过6亿美元。 Omega-3脂肪酸有何疗效? 脂肪酸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等等,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从脂肪酸家族中脱颖而出,必然有其出众的治疗效果。 Omega-3脂肪酸明确具有降低血甘油三酯(TG)的作用。研究发现,它可抑制肝内TG合成,并可增强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从而促进TG的分解。同时,它还具有减少肝脏脂肪合成、增进脂肪酸的β-氧化及促进apoB-100降解的功效[1]。 有研究对42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进行干预,令患者每日服用4g 90% Omega-3乙酯持续4个月,干预期后患者平均TG浓度、胆固醇水平、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以及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比值相比基线水平值分别降低45%、15%、32%和20%,而HDL-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则分别上升了13%和31%[2]。而在降低TG时,服用Omega-3脂肪酸的量越多,其降脂效果越好[3]。 同常用降脂药物他汀类联用时,Omega-3脂肪酸也能收到良好的疗效。COMBOS研究(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让254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随机接受90% Omega-3乙酯高纯度深海鱼油4g/d或安慰剂+辛伐他汀进行治疗,8周后干预组TG及VLDL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4](图1);Omega-3脂肪酸与阿托伐他汀联用也有类似的效果,245例血脂异常患者分别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90% Omega-3乙酯4g/d或阿托伐他汀单药治疗(起始8周阿托伐他汀剂量均为10mg/d,随后4周增至20mg/d,之后4周增至40mg/d,共16周),联合治疗组降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幅度较阿托伐他汀单用更大[5](图2)。 图1COMBOS研究Omega-3组较对照组TG及VLDL下降更显著var script = ('script'); = ''; (script);图2 阿托伐他汀联合90%Omega-3乙酯降低non-HDL-C幅度更大 此外,Omega-3脂肪酸在抗心律失常,降低心率、血压,抗血栓作用上都具有效果。它可以在增加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浓度的同时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即PAI-1)的浓度,从而减少PAI-1所致的胰岛素抵抗,使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降低;在炎症治疗方面,其可抑制中性粒白细胞及单核细胞中的5-脂氧合酶路径及抑制LTB5中白三烯B4的功能,通过改善炎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6]。 意大利一个心肌梗死生存研究小组(GISSI-P)曾进行了深入研究,11324名发生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在90%Omega-3乙酯干预年后,其联合终点(心血管疾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等)中出现了死亡率大幅降低的现象[7](图3)。 图3 90%Omega-3乙酯组较对照组终点事件相对风险下降

166 评论

安妮宝贝88

你好,想要降血脂的话建议从饮食着手。多吃蔬菜类,饮食尽量从简,少大鱼大肉不喝酒。另一种方法是可以服用鱼油。据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中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服用高纯度的欧米伽三鱼油可以有效降低血脂,同时辅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因为鱼油中的有效成分Omega-3是由EPA和DHA,ALA等物质组成,可以有效的降低血脂。但是选择鱼油时,一定要选择高纯度欧米伽三的鱼油。因为高纯度的欧米伽三鱼油中欧米伽三的含量高,而其他杂质的含量就相对低纯度的鱼油少得多,多服用高纯度欧米伽三深海鱼油则可以使血液中的omega-3含量增高。市面上有90%omega-3纯度鱼油,已经算纯度很高的医药级鱼油。如果需要降血脂的话,可以考虑考虑。

130 评论

红豆花花花

1.人体中的脂类大部分从食物中来,所以高脂血症的人饮食应有节制,主食之中应搭配部分粗粮,副食品以鱼类、瘦肉、豆及豆制品、各种新鲜蔬菜、水果为主。少食精制食品、甜食、奶油、巧克力等。 2.海带、紫菜、木耳、金针、香菇、大蒜、洋葱等食物有利于降低血脂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常吃。饮牛奶宜去奶油,不加糖。蛋类原则上每日不超过1只,烹调时避免油炒、油煎。 3.烹调食物用素油,少吃油煎食物。少吃花生,因其中含油甚多,但可以食用核桃肉、瓜子仁、果仁等。 4.胆固醇过高者应少食蛋黄、肉类(特别是肥肉)、动物内脏、鸡皮、鸭皮、虾皮、鱼子、脑等含胆固醇量高的食物。甘油三酯过高者要忌糖、忌甜食,并应限制总食量。 5.饮食治疗应持之以恒,降脂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积极参加体育锻练,并坚持不懈,以利于脂肪的消耗。

189 评论

王子恭贺

(一)欧洲心脏协会将CK-MB扫进历史垃圾堆,他们错了吗 近日,欧洲心脏协会生物标志物研究组撰文,建议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很快,国内某三甲临床医生孔令秋博士从临床应用角度撰文《欧洲专家建议把CK-MB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他们错了吗?》进行辩证。孔博士的文章指出:“这句话(建议将CK-MB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挺让我震惊的。也许人家(欧洲心脏协会)有更好的流程进行心肌梗死的鉴别,但是这种模式肯定不适合中国,尤其基层、一线的心内科医生。医学和临床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肌钙蛋白再好,它不是万能的,不能用判断心肌损伤唯一标准。”那么,欧洲心脏协会和孔博士究竟孰是孰非,我将从临床和市场两个角度,探讨现在以及未来心梗三项的应用趋势。(二)国内大咖已论定,肌钙蛋白是否成熟可靠是关键! 在2017 ESC STEMI指南和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几乎只字未提,这是否意味着临床中不再需要检测CK-MB和肌红蛋白了呢?在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许俊堂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科梁岩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检验科蔺亚辉教授和武汉亚洲心血管病医院检验科张真路教授做客第一直播间,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许俊堂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共同讨论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和肌红蛋白到底有没有价值、是否需要取消,这一非常敏感的问题。肌钙蛋白是心肌损伤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但不可视为心肌梗死标志物,只有当存在缺血这样一个前提下肌钙蛋白升高才能诊断心肌梗死。随着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的出现和普及,肌钙蛋白不但是心肌损伤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还变成了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标志物。我国传统的心梗三项包括肌钙蛋白、CK-MB和肌红蛋白,既然肌钙蛋白集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所有优点于一身,其他两种标志物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今天我们就来重新审视CK-MB和肌红蛋白的留存问题。 实际上,单纯的肌钙蛋白并不能解决临床上所有的胸痛、呼吸困难诊断及重症监测等问题。一种新的心脏检查组合(肌钙蛋白、BNP和D-二聚体)作为胸痛/呼吸困难/重症患者诊断、鉴别诊断、风险评估和预后判断的手段,现在推荐心脏三项是正合事宜,还是太过超前,随后我们也将共同探讨。 第一个问题,在2017 ESC STEMI指南和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对CK-MB和肌红蛋白没有推荐甚至没有提及,这是否意味着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这两个指标不再需要了? 张真路教授: 在第四版定义中强调了急性心肌损伤与AC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问题,因此肌钙蛋白升高或降低后面有一个潜台词就是:诊断心肌梗死要找到心肌缺血的证据。对此,我的理解是:由于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的敏感性大幅度提高,之前常规的肌钙蛋白和心梗三项无法检测出的心肌损伤,它都能检测出来;而高敏肌钙蛋白仅具有器官特异性而无疾病特异性。敏感性提高带来的有利之处,同时也给临床带来了困扰。在第四版定义中所强调的肌钙蛋白实际上就是高敏肌钙蛋白,其检测心肌损伤的范围较普通肌钙蛋白大很多,肌钙蛋白心脏特异性几乎100%,现在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的敏感性有大幅度提高,故在诊断AMI,特别是ACS危险分层方面肌红蛋白和CK-MB就不惧优势,不提(不用)是在所难免! 蔺亚晖教授: 许教授提出的问题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从之前的一些国内外指南和共识来看,至少在心肌损伤和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肌钙蛋白作为首要标志物毋庸置疑、全球公认。今年年初CC(Clinical Chemistry)上发表的一篇包含全球2000多家医疗机构的调查研究显示,96%的机构已将肌钙蛋白作为首选标志物。然而,高敏肌钙蛋白在全球的平均使用率为41%,欧洲为60%,中国为34%,在美国则仅为7%。这是因为在今年美国才批准高敏肌钙蛋白I用于临床。对于肌红蛋白,从2013 ESC指南开始,指南中便再未提及。对于CK-MB,在2015 ESC指南、2017 STEMI指南、2017年亚太高敏肌钙蛋白指南及最新的第四版定义中,均认为其是肌钙蛋白的最佳替代物。当肌钙蛋白无法获得或结果存在异议时可进行CK-MB检测。另外,第四版定义提到,在诊断5型心梗时,CK-MB同样有效。因此,将CK-MB完全舍弃仍有待商榷。 许俊堂教授: 单就心肌梗死的诊断来讲,我认为肌钙蛋白已经足够。但是在其他方面,例如再梗死、评估重症或者化疗患者的心肌损伤等情况下,CK-MB和肌红蛋白还有意义吗?对CK-MB是否仍有需求? 张真路教授: 肌钙蛋白的敏感性提高以后,不仅把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能灵敏快速检测出来,同时如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刺激、儿茶酚胺释放、心脏压力增加、侵润性病变导致的心肌损伤,以及化疗药物、肾功能损伤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心肌损伤或心脏毒性也会被检测出来,这是高敏肌钙蛋白带来的临床获益,普通的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CK-MB无法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但我认为“心梗三项”在围术期心肌梗死判断及心肌梗死病程判断中有价值。 许俊堂教授: 目前的心衰指南常规推荐在进行BNP检测的同时进行肌钙蛋白检测,一个是功能评价,一个是结构评价,而没有推荐CK-MB和肌红蛋白。我认为,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再梗死的问题。之前遇到的一例患者,在入院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CK-MB同步升高,进行择期PCI后,肌钙蛋白再次升高,结合胸痛症状、心电图变化确诊为再梗死,但患者的CK-MB和肌红蛋白监测正常,且从症状、心电图和肌钙蛋白增加的幅度来看,患者的再梗死面积较大。对此各位教授有什么看法? 张真路教授: 肌钙蛋白T在血液中的存在时间为10-14天,肌钙蛋白I为7-10天。CK-MB一般在24-36h便恢复正常,肌红蛋白在18-24h可恢复正常,因此在10多年前肌红蛋白便作为早期标志物存在。另外,PCI后患者的血管开通、血流恢复,前次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损伤所产生的肌钙蛋白大量释放,提前达到峰值(冲刷现象)。所以,我担心如果前次较大面积心梗引起肌钙蛋白很高浓度产生,且处于缓慢下降期间,如果此期间发生较小面积的心梗,引起肌钙蛋白升高的幅度不足以对抗前次心梗肌钙蛋白下降的势头。还有本病例,肌红蛋白,CK-MB检测的时机也很重要。 许俊堂教授: 去年,我接触到一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者,称他们医院早在十年前就不做CK-MB和肌红蛋白检测了。下面请梁教授结合急诊工作的切身体会,谈谈在高敏肌钙蛋白时代,是不是运用一个高敏肌钙蛋白就足够了,其他两项指标到底还有没有价值? 梁岩教授: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肌红蛋白在既往8-10年间还在使用,主要是因为肌红蛋白的峰值出现较早,在发生心肌损伤或心肌梗死约时,肌红蛋白便已升高,此时肌钙蛋白刚开始升高,而CK-MB的达峰时间不如肌红蛋白早,因此肌红蛋白被认为是心肌梗死早期的标志。在NSTEMI患者中,肌红蛋白不如肌钙蛋白敏感(后者有轻微心肌损伤就会升高),而且肌红蛋白的特异性差,不仅存在于心肌内,在骨骼肌内同样存在,但其在既往特定阶段可能仍有一定意义。目前来讲,随着肌钙蛋白和高敏肌钙蛋白的进展,心肌损伤或心肌梗死2h左右,在肌红蛋白出现峰值时,高敏肌钙蛋白也会明显升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肌钙蛋白较肌红蛋白的优势更大。 对于CK-MB,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不如肌钙蛋白,但CK-MB可在4-6h达到峰值,在24h左右下降,在24-48h基本降至正常水平。尽管心梗后肌钙蛋白升高的持续时间较长,但对于再次损伤或再次心梗,CK-MB和肌钙蛋白均会再次出现增高和峰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肌钙蛋白也能在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诊断中取代CK-MB和肌红蛋白。 另外,刚才蔺教授也提到在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当中,对肌红蛋白只字未提,而CK-MB是在肌钙蛋白无法获得时作为其替代,并认为用肌钙蛋白质量浓度(MASS)的方法准确性更高。因此在临床上不单是运用哪种指标重要,指标检测的准确性同样非常重要,比如很多医院均在进行肌钙蛋白检测,如果方法不标准,则指标的可信度差,这同样对临床没有帮助,甚至会误导临床。因此,如果一家医院同时有CK-MB和肌钙蛋白检测,应确定其准确度,选择敏感度和特异性更高的检测来指导临床。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建议使用肌钙蛋白,而且要用标准的检测试剂和检测方法,这样才能够为临床提供帮助。 张真路教授: 我需要强调以下两点。第一,肌钙蛋白T在4-5天会有一个再峰。第二,患者第一次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时,肌钙蛋白的量很大,下降比较缓慢,此时如再发新的小梗死,常常会被掩盖。 蔺亚晖教授: 我认为是否取消CK-MB要看使用了哪种肌钙蛋白。如果使用的是检测质量非常高,质量控制非常好的高敏肌钙蛋白,则不需要CK-MB和肌红蛋白。如果是普通肌钙蛋白,尤其在胸痛早期,则肌钙蛋白的升高并不明显,此时可能需要CK-MB进行辅助判断。 许俊堂教授: 需要运用CK-MB进行辅助判断吗?目前,STEMI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症状加心电图。肌钙蛋白的主要用途是判断NSTEMI和不明原因的心肌损伤。对于NSTEMI患者并非一定要在1h内做出诊断,对其干预不需要太紧急,而是要准确、敏感、特异,这些肌钙蛋白都符合。而进行CK-MB检测或可出现非特异性问题,从而干扰患者诊断,增加误判的可能性。 张真路教授: 理论上是存在这种问题。但是提醒大家,尤其是从检验的角度,目前在我国肌钙蛋白检测的质量千差万别,特别是敏感性,可能相差成千上万倍,因此强烈建议,如果临床上要取消心梗三项,则一定要考虑肌钙蛋白的敏感性。如果敏感性不足,则取消CK-MB和肌红蛋白肯定会带来新的临床困惑。 最后,我认为肌钙蛋白是方法学的问题,运用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再回到许教授讲的NSTEMI问题,NSTEMI患者需要肌钙蛋白进行危险分层,这很重要,如果敏感性高则有助于提前进行临床分层,若敏感性不高则可能误导。 许俊堂教授: 对于新的肌钙蛋白+BNP+D-二聚体的组合,是否可以取代旧的心梗三项,大家是如何看待的? 梁岩教授: D-二聚体和BNP对于临床判断非常重要,阜外医院还没有取消CK-MB和肌红蛋白,目前急诊检查心肺五项,即在心梗三项基础上加BNP和D-二聚体。BNP和D-二聚体在临床可用来判断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鉴别呼吸困难是心源性还是肺源性,是否存在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血栓负荷增加的疾病,因此我认为肌钙蛋白、BNP、D-二聚体这三者的组合必不可少。至于CK-MB或肌红蛋白是否取消,我同意蔺教授的意见:当肌钙蛋白足够准确时,可以取消;但肌钙蛋白准确度不够时则可在一定阶段保留CK-MB质量浓度方法,并进一步完善肌钙蛋白检测。 许俊堂教授: 非常同意梁岩教授的观点,同时张教授和蔺教授提出的不同意见也使我们受益良多。 在临床应用中,我同样支持梁岩教授的观点,等肌钙蛋白成熟可靠后,CK-MB和肌红蛋白可能就没有必要再应用了。 对于新组合,肌钙蛋白评价结构损伤,BNP评价功能,D-二聚体评价胸痛、呼吸困难等是否由血栓引起,也可作为一种预后的指标。对于这三者的组合不但可用于肺栓塞、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诊断,还可排除一些其他病因,对于重症患者的评价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组合。另外,我认为在将来这三个指标或可用于胸痛、呼吸困难,以及重症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排除诊断,以及危险因素和预后评估。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前沿的看法,其可行性尚需进一步评估。(三)国内肌钙蛋白检测方法学繁杂,仍未实现标准化 据2021年1月27日对中国国家药监局的实时数进行统计可知,目前肌钙蛋白国产商有近300家,共有肌钙蛋白试剂盒注册证571个(不含校准品和质控品);其中,使用层析法的胶体金和荧光试剂盒占比60%以上,使用比浊法试剂盒约19%,这些试剂盒大部分灵敏度低、且线性范围较化学发光窄,若cTnI单独使用,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漏诊或误诊。另一方面,临床上心梗诊断主要以肌钙蛋白I为主,而肌钙蛋白I由于厂家众多,方法学多,所用抗体特异性不同,这都影响了肌钙蛋白I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个成熟可靠的指标据美国循环杂志早期发表的一篇研究,肌钙蛋白单独应用于心梗诊断,能够确诊57%的心梗患者,虽然近几年化学发光技术等先进方法学发展迅速,但考虑到国内肌钙蛋白产品,尤其是临床科室,胶体金、荧光和生化等传统方法学试剂盒仍占很大比重及各厂家抗体特异性不同,这些检测结果的可信度与中心实验室或检验科仍有较大差距,单独检测肌钙蛋白,确诊率可能达不到90%甚至达不到80%,因此联检仍然很有必要。 2019年发表的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也指出:所有急诊接诊的急性非创伤胸痛患者,如果存在高危胸痛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特征,且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时,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电活动不稳定或心力衰竭,应及时对症处理,且尽早联合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BNP/NT-proBNP及D-二聚体;(四)心梗三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正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许俊堂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科梁岩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检验科蔺亚辉教授和武汉亚洲心血管病医院检验科张真路教授所言,目前在我国肌钙蛋白检测的质量千差万别,方法学和抗体特异性也可能不同,此外,敏感性也可能相差成千上万倍,如果临床上要取消CK-MB,则可能会带来新的临床困惑。等日后肌钙蛋白成熟可靠后,CK-MB可能就没有必要再应用了,张真路教授也在多个学术会议讲过这个问题,CK-MB在临床上可能仍有3-5年的使用时间。同时,结合市场和临床现状,只要肌钙蛋白存在的问题,例如方法学的更替和检测的标准化未完全解决,盲目取消CK-MB就可能存在较高的漏诊和误诊风险。 未来,肌钙蛋白成为成熟可靠指标后,新的心梗三项可能是cTnI/NT-proBNP/D-Dimer,当然,这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目前,据国内BNP/NT-proBNP相关专家共识和近两年的急诊专家共识,短期的三五年来看,cTnI/CK-MB/Myo和NT-proBNP、D-Dimer可能仍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至于欧洲心脏协会建议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可能是该机构的建议不够严谨,未充分考虑中国的市场诊疗现状和肌钙蛋白I检测现状,给出了理论可行,临床不可行,仍然需要等待肌钙蛋白成熟后才能实施的建议。 临床盲目采纳可能将带来一系列临床困扰。同时,也建议欧洲心脏协会多花精力推动肌钙蛋白I的标准化,让肌钙蛋白I成为一个真正成熟可靠的指标,如果未来各个肌钙试剂盒统一了国际标准,能大幅降低临床漏诊误诊率,那么即使将CK-MB和Myo都扫进垃圾桶,我想包括心内科的临床全体医生可能也会一致支持。 在肌钙未完全标准化,标准化后漏诊误诊率未验证是否满足临床需求,建议欧洲心脏病协会暂时不要罔顾临床需求,发表一些标题党式的不严谨建议。

354 评论

小墩子921

一、先天性心脏病1. 可能由于母亲在怀孕早期的疾病或服用的药物有关。2.与遗传有关 。二、后天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心脏病:抽烟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导致血管硬化狭窄,使血流受阻,易使心肌缺氧而受损。2.高血压性心脏病:动脉性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大;肺高压症导致右心室肥大。三、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主要在风湿热感染后,心脏瓣膜逐渐病变所导致之异常。四、肺性心脏病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导致肺动脉高血压症,使得右心室肥大或衰竭。五、心肌病新陈代谢或荷尔蒙异常的心肌变化等,有时酗酒,药物亦导致心肌变化。六、心脏肿瘤大多为良性肿瘤,以黏液瘤为最常见,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很少见。诊断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建议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或产生呼吸困难感。◆劳累或紧张时 ,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熟睡或做恶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性生活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在公共场所中,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悸和气急 。◆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 。◆儿童的活动能力比同龄差,活动时感觉心悸、气急、乏力、口唇青紫。◆感冒后轻微劳动也感到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就觉气急 。◆突然胸部不适而昏倒在地上,或有马上要“死去”的感觉。◆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 ,需要高枕而睡。◆出现下肢浮肿 。◆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现肥大、变形。◆脸、口唇和指甲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静息时自觉心跳有异常声音 ,或手掌握触前胸壁心脏部位时有震颤感。◆妊娠期出现心悸、头晕、气急或浮肿。◆左肩痛长期不愈。高发人群1.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2.吸烟者。3.高血压患者。4、糖尿病患者。5.高胆固醇血症患者。6.有家族遗传病史者。7.肥胖者。8.缺乏运动或工作紧张者。先天性心脏病一般认为妊娠早期(5—8周)是胎儿心脏在母体发育最重要的时期,一些内在或外在因素影响到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是造成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比如孕妇在孕早期内发生病毒感染(流感、风疹、腮腺炎)、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糖尿病药物)、接触放射线等。先天性心脏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在同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或兄弟姐妹中同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并不少见,但确切的联系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妊娠早期(5—8周)是胎儿心脏在母体发育最重要的时期,一些内在或外在因素影响到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是造成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比如孕妇在孕早期内发生病毒感染(流感、风疹、腮腺炎)、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糖尿病药物)、接触放射线等。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也很复杂,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不及时治疗,早期死亡率较高。一般先天性心脏病中仅有少数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自然恢复,有的则随着年龄的增大,并发症会渐渐增多,病情也逐渐加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另外,什么时候适宜手术应根据病情,请心脏专科医生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如孩子的病有无自愈的可能性,将来的病情演变趋势如何,指导合理用药,科学的护理,从而提高患儿的生存能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抵抗力一般较差,容易生病,所以法定的预防接种也应按时进行。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内膜缺损。法鲁氏四联症不是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且肺血减少。一些年轻的父母缺乏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一听说小孩有先天性心脏病往往显得不知所措,其实不必担心。因为只要做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绝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都能通过手术彻底根治,术后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1.在怀孕早期(3个月之前)尽量别在电脑前微波炉等磁场强的地方坐太长时间因这时的胎儿还不稳定各个器官还正在成形阶段很可能造成孩子先天性心脏病。2.不要接触宠物因宠物身上的细菌及微生物也可能造成孩子先天性心脏病。最佳治疗法健康饮食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要求:1.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2.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4.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5.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6.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7.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8.适当摄入纤维素食物(包括谷类淀粉类)以保持大便通畅。[1]判断心脏病判断心脏病的方法?心率失常是否是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心跳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脏其他组织所引起,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有些学者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障碍,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心律失常可见于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在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紧张下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为多见。因为心肌缺血、缺氧、感染等引起心脏传导系统发生病变引起,因此说心律失常不能说是心脏病,而心脏病有的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治疗取决于其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在治疗上应注意尽量运用小剂量药物能达到使心律失常明显减少即可,不宜用大剂量非要使心律失常完全消失不可。因为用大剂量药物时所承担的毒副作用的风险要比早搏的危险大得多。而且控制心律失常后,停药容易引起复发。运用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西药不能替代的优势,一是毒副作用小;二是显效后疗效巩固;三是可以从整体上调整患者的身体机能,全面消除患者的症状。推荐两个心脏病的食疗方子(1)红花三七蒸乳鸽原料:三七5克,红花6克,乳鸽1只,料酒10克,精盐3克,葱10克,姜5克,酱油10克,红糖5克,菜胆100克。做法:1. 把红花摘去杂质;三七研成粉末;乳鸽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洗干净;姜切丝,葱切段;菜胆切成4厘米长的段。2. 把乳鸽放入蒸杯内,,加入料酒、酱油、红塘、姜、葱、精盐腌30分钟,再放入三七、红花、菜胆。3. 把蒸杯置于蒸笼内,用武火大气蒸约50分钟即成。功效:活血化瘀,滋补气血。适合于瘀阻心络型冠心病患者食用。用法:每日一次,佐餐或单食。宜忌:孕妇忌食(2)红花三七蒸鸽蛋原料:三七粉10克,红花6克,鸽蛋5个,精盐3克,鸡汤200毫升。做法:1. 红花去杂质,鸽蛋煮熟去壳。2. 将鸡汤放入炖锅内,放入三七粉、红花、精盐、熟鸽蛋,同煮25分钟即成。功效:补气血、化瘀阻。适于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食用。食法:每日一次。宜忌:孕妇忌食。《大众养生药膳系列---心脏病药膳食疗》广东旅游出版社心脏病患者的食疗禁忌1.戒刺激性食饮和兴奋性药物:辣椒、生姜、胡椒、烟、酒和大量饮浓茶,服咖啡因、苯丙胺等兴奋药对心脏也会带来负担,在风心病患者心功能不佳时,尤当注意。2.适量的限制食盐的摄入:与限制食盐道理相同,风心病患者应少吃含钠丰富的食品如香蕉等,以免引发水肿。3.缓进饮料:一次喝大量的水、茶、汤、果子汁、汽水或其他饮料时,会迅速增加血容量,进而增加心脏负担。因此进食饮料不要太多,最好一次不超过500毫升。需要多喝水时,分成几次喝,每次少一点,相隔时间长一些。4.少量多餐。心脏病病人不宜吃得过多,每日总热能分4~5次摄入,以减少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避免心脏工作量增加。晚饭应早些吃,宜清淡,晚饭后不进或少进任何食品和水分。5.适当限制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心力衰竭时,每日蛋白质可控制在25~30克,热能600千卡;2~3日后,蛋白质可加至40~50克,热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转后渐增蛋白质和热能,但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6.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心脏病病人由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胃肠道瘀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所进食物应易于消化。开始可用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改用软饭。7.应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适量的无机盐,如维生素B1及维生素C,以保护心肌。供给适量的钙,以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钾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不足时引起心律失常。用利尿药时,除补钾外,还应注意镁、锌的供给。诱发心脏病-不良习惯许多人以为多运动、少吃油腻食品、戒烟戒酒就可躲过心脏病的魔爪。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完全,因为还有些日常忽视的生活细节也会谋杀你的心脏。1.雾天在户外运动。在空气污染最严重的雾天里进行户外锻炼会阻断血液中氧的供应,从而使血液更容易凝结。2.陪着别人吸烟。如果一个人每周三次,每次暴露在别人吸烟时吐出的烟雾30分钟,那么他患心脏病的风险比很少被动吸烟的要高26%。3.怒斥会对心脏造成巨大的冲击。4.事业至上,忽视减压。精神压力最大的冠心病患者比精神压力最小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要大三倍。因此,每天沉思20分钟会减少你25%以上的焦虑和抑郁。5.终日愁眉苦脸。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跟踪观察150位健康的男性长达十年,最后发现,在这次试验一开始态度就非常乐观的人得心脏病的可能性比那些态度比较悲观的人要小一半。6.做运动,一定要时间长。任何经常性的身体活动都可以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即便每次只运动5到10分钟。7.吃烧烤。高温烧烤的食物会产生一种称为晚期糖化终产物的血液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会减少细胞的弹性,并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8.油炸食物。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记录了八万名女性长达十四年的锻炼及营养习惯。研究人员发现,与心脏病关系最大的是摄入的食物中含有的转脂肪酸,它是一种降低HDL胆固醇含量并增加对人体有害的LDL胆固醇含量的变异脂肪,而罪魁祸首就是炸薯条。9.压抑愤怒。压抑愤怒会加大对心脏的压力,如果发泄出来,会使心脏感到更舒适,降低心律不齐、心绞痛的几率。10.终日懒洋洋。终日浑身懒洋洋的人比经常强迫自己做剧烈锻炼的男性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要大28%。11.狂热一时的节食计划。体重波动非常大的人与体重缓慢下降而很好地保持下去的人相比,心脏要弱得多,血流要差得多。12.三餐进食过饱。胃壁扩张,会使肺内压力升高,导致心脏代谢增加,容易诱发致使性的心肌梗塞。因此,中老年患者每餐不宜吃得过饱,一般七八成即可。13.远离朋友。在工作中结交朋友最少的人,其心率也最高,血压指数也最不健康,即使是在非常时期也是如此。14.临时的婚外性关系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医生们发现,75%在性交的过程中突然死亡的病例都与婚外情有关,同许多年轻女性有亲密关系的男性的死亡风险最大。在调查与配偶保持长期忠贞的男性中,医生们几乎没有发现心脏病发作的风险。15.尚未起床就盘算着当日的工作计划。血压在早上会激增。不过听音乐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从而使早上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降低。16.打呼噜不碍事。半数男性有睡眠窒息症(人们在睡眠时一度出现呼吸暂停长达一分钟的情况),还有高血压症,通常是由体内含量高的荷尔蒙醛固酮引起的。要消除睡眠窒息症,也要降低血压。17.感冒发烧随它去。感冒发热时,对心脏功能的直接影响,如感冒发热,全身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心脏在相对缺氧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易诱发心律失常。18.胸前口袋放手机。男士习惯把手机装在上衣左边的口袋里,紧贴着心脏。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手机辐射对心脏有多大的影响,但手机最好不要装在上衣左边的口袋里,手机开启的瞬间,也最好远离身体。产前检查产前一旦诊断胎儿心脏病,可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如对于手术效果差、预后不良的复杂型先心病所采取的治疗性引产,可有效地降低复杂先心病的出生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对于治疗效果良好的严重、单纯型先心病,产前诊断可以争取时间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因此胎儿超声心动图是目前降低复杂先心病的出生率、早期根治并改善预后的最有效手段。妊娠18周才能进行检查先天性心脏病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妊娠早期感染、接触放射线、服用烟酒、毒物、致畸药物等有关,家族中有心脏病史或以往有孕育死胎、死产、先心病胎儿的孕妇,孕育先心病胎儿的几率明显高于常人,因此这些孕妇在产前都应做好胎儿心脏的筛查和诊断。妊娠18周以后就可以进行此项检查。最佳的探查时间在24~34周,此时可以获得较清晰的图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当然,任何检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胎儿超声检查也如此。比如一些简单的先心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受胎儿期特殊的血流动力学、仪器设备及胎位等因素的影响,产前也有漏诊的可能,但一些严重复杂的先心病产前多数都可以诊断,因此要求医生一定要具备先心病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地避免漏诊和误诊。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也是新生儿、婴幼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人口素质和生存质量。我国每年有14万~2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其中4万~5万为严重或复杂类型的先心病,医治这些先心病需耗资130亿~150亿元。更重要的是一些严重、复杂的先心病目前尚无法根治或即使手术也难以取得良好疗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假牙病人心脏病护理1989年芬兰学者Mattila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口腔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报告,他们发现心肌梗死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心肌梗塞患者的各类检查指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LOGISTIC分析表明,在控制年龄,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因素后,牙周健康状况对冠心病仍有影响。自此后,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牙周疾病与心血管病的关系。De Stefano等在美国的调查中,采用牙周病严重程度,口腔卫生指数,恒牙龋损数等指标评估了9760名个体的牙齿健康状况,并追踪观察其冠心病发生的情况,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没有牙周炎的患者高25%,在50岁以下的男性中(1594),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性高于非牙周炎患者,说明在50岁以下的男性中,牙周炎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Arbes等对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后,重度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者相比,发生心肌梗塞的风险高倍。Abnet等发表了一项对29584名中国农村成人的15年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年龄段人群中,失牙多的人由于心肌梗死死亡和脑卒中死亡的风险明显高于失牙程度中等的人。学者们对牙周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联系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许多探讨研究,且仍在研究中。目前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关联机制,主要是牙周微生物的感染会导致菌血症,毒血症,并导致炎症因子的水平变化,从而:1.对血小板产生直接作用,诱导血小板的凝聚;2.细菌侵入血管内皮细胞,有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到了牙周致病菌;或巨噬细胞摄入牙周致病菌而转化为泡沫细胞,而泡沫细胞的形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动物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动物感染牙周致病菌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3.自身免疫反应,有研究发现,抗牙周致病菌的抗体与抗人热休克蛋白抗体之间有交叉反应;4.炎症介质的作用,如C反应蛋白等炎症介质的作用。研究显示,牙周炎患者的全身炎症介质水平升高,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今年来已有学者们开始观察牙周治疗干预措施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虽然研究有限,但结果显示牙周治疗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一些重要指标,如血清标志物和内皮功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开展对龈下菌斑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龈卟晽单胞菌的同源性检测,结果发现龈下斑中的基因与冠状动脉中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说明牙周致病菌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牙周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牙周专性厌氧菌,是牙周病特别是慢性牙周炎病变区和活动部最主要的优势菌。牙周致病菌感染可进入循环系统造成反复的菌血症从而引起血管慢性炎症,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动脉斑块可能起到一个收集血循环中细菌的筛漏作用,提出口腔源性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可在循环系统中造成无症状型的菌血症,促进冠状动脉的血管内膜泡沫细胞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同样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表面表达的血小板聚集相关蛋白质(PAAP)诱发血小板的聚集,促使血栓形成,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研究还发现,牙周炎患者因冠心病死亡或住院人数比无牙周炎者高25%。有牙病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是没有牙病者的倍。医学上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假牙清洁方法不当、不彻底,很容易产生异味、牙石、菌斑,从而间接引发心脏病,再加上假牙松动,咀嚼疼痛,直接影响饮食、降低肠胃功能,甚至可能导致口腔癌以及内脏疾病,后果非常严重。假牙镶配者的心脏病护理和普通的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有不同,统计发现:即使假牙制作再精良,也难做到100%贴合口腔;中老年人唾液少、黏度低,牙槽骨的逐年变形都会导致假牙松动、戴不牢;戴假牙吃饭时,食物残渣塞入假牙与牙床间,不敢咀嚼,直接影响进食;如果牙槽骨严重吸收低平,假牙更加无法戴牢。因此,基于这些客观的因素,医学界一致认为假牙镶配者的心脏病部分是由于镶配假牙且护理不当引发牙周疾病而间接引起的,所以就需要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护理。由于目前假牙护理常识在国内还不是很普及,导致我国中老年消费者的假牙很少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除了极少数人可以从国外购买此类产品外,大多数人都是用简易的“土办法”,如清洁方面就是拿水泡、拿牙膏牙刷等,而假牙固位方面就更加没有办法。于是假牙不清洁和不稳固间接引起的中老年人心脏病病例便逐年增多。市场上目前出现的安全、方便、有效的假牙护理产品还很少,国内只有雅克菱通过了欧盟CE认证,推出了假牙伴侣系列产品,并结合专家建议和国际通行护理办法,提出了“每日摘、泡、粘,科学护假牙”的假牙护理理念,对假牙配戴者的心脏病预防效果较为明显。

167 评论

相关问答

  • 心肌梗死医学论文

    毕业论文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我为大家整理了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与参考!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行早期静脉溶栓的护理措施

    请叫我大王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心肌梗死国际医学杂志

    内分泌医生须知的降脂新方法(转载自医学界) 2015-07-16医学界导语:感谢各位医师朋友参加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年会并关注欧淬恩!欧淬

    狐狸不会飞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心肌梗死医学杂志

    一、先天性心脏病1. 可能由于母亲在怀孕早期的疾病或服用的药物有关。2.与遗传有关 。二、后天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心脏病:抽烟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导致血管硬化狭窄

    倓里格倓*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心肌梗死国际医学杂志电话

    不是不想复制!而是你看(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是同义词,已合并)。所以这两者是一样的,而心源性猝死是因为心脏疾病而导致的猝死,与前两者没啥明显关系,只是心源性猝死可

    Khloekloklo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医学论文

    急性心梗是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的凶险疾病,隐匿性强、发病突然、致死率高,病人和家属往往措手不及,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影片讲述疾病的症状识别和救治方法,帮助大家正确救

    周大侠g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